-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符號:中國石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095179
- 條形碼:9787563095179 ; 978-7-5630-9517-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符號:中國石窟 本書特色
中國石窟歷史悠久,來自域外,發軔于內
傳承文明,締造文化
是文化和藝術之樹的璀璨花朵
浩瀚宇宙的閃爍明星
中國符號:中國石窟 內容簡介
“中國符號”系列叢書是一套全面而精致的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性讀物,該系列圖書選取了樂器、神話、剪紙、匾額、書法、石窟、篆刻、家具、書院、科舉等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符號,以通俗的語言解讀其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核,闡述其發展歷史和思想流變,力求多角度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獨特魅力。
《中國石窟》一書概述了中國石窟的起源、類型等,介紹了中國石窟的發展、分布以及各個時期和地方石窟的特色,展現中國石窟與建筑、宗教、繪畫等關系以及藝術風格,帶領讀者體會中國石窟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國符號:中國石窟中國符號:中國石窟 前言
序
我們知道,符號是一種標識或印記。它是人類生命活動的積淀,具備明確而且醒目的客觀形式;也是精神表達的方式,承載著豐富的意義。文化符號,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容顏。
一國與他國的區別,很重要的是精神和文化。中國歷史數千年,曾遭遇無數次兵燹和災害,卻總能絕處逢生,生生不息,至今仍生機勃勃,是因為我們擁有著深入血液、代代相傳的強大文化基因。我們生于斯長于斯,身上都流淌著飽含中華文化基因的血液。
文化發展濃縮到一定火候,自然會擁有符號功能,產生符號意義。中華文化以其鮮明的外在表現和深刻內涵,凸顯著我們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形象。
作為符號的中華文化,遍布中華大地,也潛藏于我們的心靈。我們在很多古宅前見過“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是中國家庭的古訓,耕田事稼穡,豐五谷,養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知詩書,達禮儀,修身養性,以立高德。類似的楹聯還有很多。再說匾額,“正大光明”懸于廟堂之上,“紫氣東來”“和氣致祥”“厚德載福”則多見于官邸民宅。它們是中華景觀的點睛之筆,也是我們的精神底蘊。
中國符號:中國石窟 目錄
**章 中國石窟概述
003·**節 中國石窟的起源
012·第二節 石窟的形制與類型
022·第三節 石窟藝術的風格流變
第二章 佛國瑰寶——魏晉南北朝石窟
041·**節 神秘西域—拜城克孜爾千佛洞
060·第二節 東方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081·第三節 早期麥積山石窟藝術崛起
100·第四節 皇家寺院的興起—云岡石窟
118·第五節 南方石窟的代表—棲霞山石窟
127·第六節 雕塑與壁畫的藝術風格
第三章 王朝氣象——隋唐石窟
143·**節 隋唐石窟的形制
155·第二節 龜茲佛國和庫木吐喇
173·第三節 隋唐莫高窟壁畫
193·第四節 水月觀音的流行與周昉“周家樣”
205·第五節 敦煌供養人畫像
218·第六節 龍門石窟的雕塑
233·第七節 敦煌藏經洞
第四章 蜀道佛韻——五代兩宋石窟
245·**節 大足石窟群
269·第二節 安岳石窟群
281·第三節 廣元千佛崖
289·第四節 邯鄲響堂山石窟
300·第五節 宋代觀音的藝術風格
306·第六節 敦煌密宗造像
318·第七節 西夏石窟藝術
第五章 元代石窟
333·**節 元代佛教發展的多樣化 339·第二節 藏傳佛教對石窟造像的影響
349·第三節 西藏地區石窟
352·第四節 杭州飛來峰石窟群
363·第五節 羅漢的流行及風格特點
第六章 明清石窟
373·**節 明清石窟與水陸道場
381·第二節 山西寶巖寺
第七章 其他地區石窟
391·**節 西藏西部古格崖洞
404·第二節 內蒙古阿爾寨石窟
414·第三節 遼寧義縣萬佛堂
第八章 文明的遺珠
425·**節 中國石窟藝術的審美觀
431·第二節 符號與范式的文化意蘊
436·第三節 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441·第四節 失落的文明
444·參考文獻
中國符號:中國石窟 相關資料
中國石窟概述
第一節 中國石窟的起源
佛教僧人在巍峨的山崖上開鑿出一種獨特的洞窟建筑,這種被稱為“石窟”的建筑形式源自古代印度,是一種重要的佛教建筑,成為人與神交流的神圣空間。考古學家發現,石窟的雛形在佛教產生之前就已存在,反映了人類對精神世界的探索與追求。隨著佛教的傳播,盡管初期并不提倡偶像崇拜,但對佛像的崇拜卻是在釋迦牟尼涅槃后500 多年,即公元1 世紀末逐漸興起的。當時,位于古印度北方的犍陀羅和秣菟羅地區幾乎同時出現了佛陀造像,標志著佛教藝術的蓬勃發展。佛教僧人開始大規模地利用山崖立面開鑿石窟,巍峨的山體被整體利用,石窟高達百米,形成了壯觀的建筑群。在山腳仰望,密密麻麻的石窟建筑如同星辰般閃耀,令人嘆為觀止。石窟的外部通常設有精美的門樓建筑,內部則裝飾有絢麗的壁畫、栩栩如生的雕塑和精致的石刻等藝術形式。這些石窟不僅為僧眾提供了進行宗教儀式和禮佛活動的空間,更通過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豐富的藝術表現,使僧眾深刻感受到佛教信仰的崇高與神圣。每一處雕刻、每一幅壁畫,都是信仰的體現,傳遞著智慧與慈悲的教義,成為人們心靈的寄托。石窟內部的主體是釋迦牟尼佛陀的塑像,位置顯著。在兩側設置有弟子、菩薩等塑像,共同成為僧侶頂禮膜拜的對象。除了塑像,石窟滿壁的裝飾性壁畫是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石窟寺中的作用主要有兩種:一是用形象的圖畫向佛教徒宣傳、闡述佛教義理;二是以強烈的裝飾效果來渲染信徒對佛法的感受。無論從內容上還是藝術形式上,石窟、塑像、壁畫三者緊密結合,構成一個相對完滿、豐富又獨立的宗教世界,使信徒走進洞窟猶如走進佛教天國。“人佛交接,兩得相見”,在富有動感和令人贊嘆的藝術世界里抒寄心志。
石窟,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與宗教形式,最初是為僧侶和信徒提供隱居之所,以便他們進行宗教活動和修行。在幽靜的山谷中,這些石窟如同大自然的懷抱,為人們提供了心靈的庇護。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石窟的功能逐漸演變,成為展示宗教藝術與建筑技術的重要場所。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的石窟, 孕育出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學樣式。這些樣式在時間的長河中,經歷了形成、發展、傳承與衰落的過程,仿佛一部生動的歷史長卷,訴說著人類信仰與創造的故事。石窟中的壁畫、雕塑、建筑細節,無不彰顯著當時人們對宗教的虔誠與對藝術的追求,它們不僅僅是宗教的象征,更是文化藝術的瑰寶。
石窟的產生與發展與佛教的傳播息息相關。早期修行者傾向于隱居和禪修,僧侶和信徒常常選擇遠離塵囂的山洞作為修行之地。隨著佛教的傳播,宗教活動的需求日益增長,人們開始從自然山洞轉向人工開鑿石窟,以便進行集體的宗教儀式和宣傳活動。此外,石窟還被用作存放佛教經文和藝術品的場所, 后逐漸演變為傳播宗教教義的重要中心。這些石窟不僅為信徒提供了進行宗教活動的空間,而且成為佛教文化與藝術的匯聚地,承載著深厚的信仰與歷史底蘊。
中國石窟概述
第一節 中國石窟的起源
佛教僧人在巍峨的山崖上開鑿出一種獨特的洞窟建筑,這種被稱為“石窟”的建筑形式源自古代印度,是一種重要的佛教建筑,成為人與神交流的神圣空間。考古學家發現,石窟的雛形在佛教產生之前就已存在,反映了人類對精神世界的探索與追求。隨著佛教的傳播,盡管初期并不提倡偶像崇拜,但對佛像的崇拜卻是在釋迦牟尼涅槃后500 多年,即公元1 世紀末逐漸興起的。當時,位于古印度北方的犍陀羅和秣菟羅地區幾乎同時出現了佛陀造像,標志著佛教藝術的蓬勃發展。佛教僧人開始大規模地利用山崖立面開鑿石窟,巍峨的山體被整體利用,石窟高達百米,形成了壯觀的建筑群。在山腳仰望,密密麻麻的石窟建筑如同星辰般閃耀,令人嘆為觀止。石窟的外部通常設有精美的門樓建筑,內部則裝飾有絢麗的壁畫、栩栩如生的雕塑和精致的石刻等藝術形式。這些石窟不僅為僧眾提供了進行宗教儀式和禮佛活動的空間,更通過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豐富的藝術表現,使僧眾深刻感受到佛教信仰的崇高與神圣。每一處雕刻、每一幅壁畫,都是信仰的體現,傳遞著智慧與慈悲的教義,成為人們心靈的寄托。石窟內部的主體是釋迦牟尼佛陀的塑像,位置顯著。在兩側設置有弟子、菩薩等塑像,共同成為僧侶頂禮膜拜的對象。除了塑像,石窟滿壁的裝飾性壁畫是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石窟寺中的作用主要有兩種:一是用形象的圖畫向佛教徒宣傳、闡述佛教義理;二是以強烈的裝飾效果來渲染信徒對佛法的感受。無論從內容上還是藝術形式上,石窟、塑像、壁畫三者緊密結合,構成一個相對完滿、豐富又獨立的宗教世界,使信徒走進洞窟猶如走進佛教天國。“人佛交接,兩得相見”,在富有動感和令人贊嘆的藝術世界里抒寄心志。
石窟,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與宗教形式,最初是為僧侶和信徒提供隱居之所,以便他們進行宗教活動和修行。在幽靜的山谷中,這些石窟如同大自然的懷抱,為人們提供了心靈的庇護。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石窟的功能逐漸演變,成為展示宗教藝術與建筑技術的重要場所。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的石窟, 孕育出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學樣式。這些樣式在時間的長河中,經歷了形成、發展、傳承與衰落的過程,仿佛一部生動的歷史長卷,訴說著人類信仰與創造的故事。石窟中的壁畫、雕塑、建筑細節,無不彰顯著當時人們對宗教的虔誠與對藝術的追求,它們不僅僅是宗教的象征,更是文化藝術的瑰寶。
石窟的產生與發展與佛教的傳播息息相關。早期修行者傾向于隱居和禪修,僧侶和信徒常常選擇遠離塵囂的山洞作為修行之地。隨著佛教的傳播,宗教活動的需求日益增長,人們開始從自然山洞轉向人工開鑿石窟,以便進行集體的宗教儀式和宣傳活動。此外,石窟還被用作存放佛教經文和藝術品的場所, 后逐漸演變為傳播宗教教義的重要中心。這些石窟不僅為信徒提供了進行宗教活動的空間,而且成為佛教文化與藝術的匯聚地,承載著深厚的信仰與歷史底蘊。
地理環境是石窟產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許多石窟位于便于開鑿的軟巖區域,如河流附近的石灰巖和砂礫巖地帶。這些地帶的巖石相對較軟,便于雕刻和開鑿,同時又足夠堅固,能夠支撐復雜的建筑結構。雖然大多是在山體上開鑿一個個空間, 但是在開鑿過程中,除預留必需的使用空間外,還注重石窟的建筑構造形式。從一開始的模擬木結構的梁架結構形式到后來穹頂的內部空間形式,從簡易的方形柱或圓形柱到后來的預留柱頭或增加雕刻的柱子形式,體現了石窟建筑藝術的發展與進步。此外,石窟的位置通常選擇在水路或陸路交通便利的地方, 便于僧侶和信徒前來朝拜和參觀。
石窟的建造往往需要龐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持。隨著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宗教的支持,石窟建造得到了充分的資金和人力保障。許多石窟項目得到了皇室、貴族和商人的贊助, 這些贊助者希望通過資助石窟建造來積累功德和聲望。技術的進步也是石窟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人掌握了一系列巖石開鑿和雕刻技術,使得石窟的建造成為可能。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石窟的規模越來越龐大,設計和裝飾也越來越復雜和精美,成為展示古代人民智慧和藝術成就的重要標志。
追溯古老的文明藝術史,或許我們在古埃及石窟建筑藝術中能夠尋覓到其與宗教石窟的潛在聯系。孟圖霍特普二世和三世的陵墓建筑被認為是最早的石窟原型之一,在中王國時期的底比斯地區這些陵墓被鑿建于山巖洞中,其布局包括前殿和后堂,前殿用于祭祀,后堂則是停放尸體的圣堂,形成了崖前崇拜空間與崖中安葬區域的結構組合,彰顯了古埃及獨特的建筑風格。在建筑藝術方面,這些石窟以精巧的設計和巧妙的空間利用著稱,充分利用了自然巖石的形狀和特性。隨著拉美西斯二世在公元前13 世紀建起阿布·西姆貝爾石窟神廟,石窟建筑達到了新的高度,展示了宏大的規模和精美的雕刻。該神廟分為大小兩個神殿,前方雕刻有近20 米高的巨大神像,內部則裝飾著豐富的浮雕,表現出神話故事和法老的偉大成就。公元前5 世紀,波斯帝國先后建造的大流士一世、澤克西斯一世、阿它克澤克西斯一世、大流士二世等波斯亞克美尼斯諸帝王的陵墓,就是在著名的帕塞波利斯宮殿之北約23 千米處的斷崖上懸空開鑿的石窟,被稱作那克修依斯塔姆摩崖墓群,摩崖墓室被認為是早期石窟的雛形。這一切都產生在佛教和佛教建筑出現之前。這些早期的石窟建筑不僅是厚葬文化的象征,更是古代文明中建筑與雕刻藝術的巔峰之作,充分展示了人們在建筑和藝術上的創造力與傳承,為后來的宗教石窟藝術奠定了基礎。
在佛教發源地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僧侶們選擇遠離城市喧囂,在崇山峻嶺深處的幽僻之地,在山崖懸壁上開鑿石窟。那里氣候溫和,森林茂密,依山傍水,風光旖旎,是僧侶們遵照佛教修行教義,遁世隱修禮佛之地。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此地講經說法,旨在幫助修行者遠離世俗煩惱,專注于內心的修煉和智慧的增長。佛教僧人選擇在山野中開鑿石窟, 源于釋迦牟尼的教導。釋迦牟尼通過自己的苦志修行,最終成道, 成為眾生的指引。因此,僧徒們以他為榜樣,追求同樣的成就。他們深知,孤獨與靜謐是修行的必要條件,為了避開風雨和野獸的侵擾,許多僧人開始在山中鑿窟,創造出一個個寧靜的修行空間。石窟因此而生,成為僧徒們修行與冥想的圣地,它承載著釋迦牟尼的智慧與教誨。
中國符號:中國石窟 作者簡介
朱輝,男,1985年畢業于河海大學。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小說委員會主任、《雨花》雜志主編。系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已發表長篇小說《我的表情》《白駒》《牛角梳》《天知道》《萬川歸》,出版《朱輝文集》(十卷)。曾獲“魯迅文學獎”。
李娜 (1982—),女,甘肅天水人,藝術學碩士,貴州銅仁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 主要從事敦煌藝術研究與當代水墨畫創作,著有《詩心畫韻——李娜作品選》《游藝 生活 記錄——李娜作品集》,在《藝術百家》《美術教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參加省市級展覽若干。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