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符號:中國神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095476
- 條形碼:9787563095476 ; 978-7-5630-9547-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符號:中國神話 本書特色
中國神話,細述天地初辟、英雄輩出的壯麗史詩
深蘊著對莫測自然的虔誠敬畏
對生命尊嚴的崇高尊重及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是古老智慧與浪漫想象的融合交響,是中華文明的璀璨星河
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文化瑰寶
中國符號:中國神話 內容簡介
“中國符號”系列叢書是一套全面而精致的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性讀物,該系列圖書選取了樂器、神話、剪紙、匾額、書法、石窟、篆刻、家具、書院、科舉等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符號,以通俗的語言解讀其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核,闡述其發展歷史和思想流變,力求多角度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獨特魅力。
《中國神話》一書是一部系統深入探討中國神話的學術與通俗兼具的著作。全書通過八個章節,全面而細致地展現了中國神話的起源、分類、意象表達、流變、宗教關聯、文學影響、研究歷程以及少數民族神話的豐富內涵。
中國符號:中國神話中國符號:中國神話 前言
我們知道,符號是一種標識或印記。它是人類生命活動的積淀,具備明確而且醒目的客觀形式;也是精神表達的方式,承載著豐富的意義。文化符號,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容顏。
一國與他國的區別,很重要的是精神和文化。中國歷史數千年,曾遭遇無數次兵燹和災害,卻總能絕處逢生,生生不息,至今仍生機勃勃,是因為我們擁有著深入血液、代代相傳的強大文化基因。我們生于斯長于斯,身上都流淌著飽含中華文化基因的血液。
文化發展濃縮到一定火候,自然會擁有符號功能,產生符號意義。中華文化以其鮮明的外在表現和深刻內涵,凸顯著我們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形象。
作為符號的中華文化,遍布中華大地,也潛藏于我們的心靈。我們在很多古宅前見過“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是中國家庭的古訓,耕田事稼穡,豐五谷,養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知詩書,達禮儀,修身養性,以立高德。類似的楹聯還有很多。再說匾額,“正大光明”懸于廟堂之上,“紫氣東來”“和氣致祥”“厚德載福”則多見于官邸民宅。它們是中華景觀的點睛之筆,也是我們的精神底蘊。
中國符號:中國神話 目錄
003·**節 什么是神話
005·第二節 中國神話的產生和記錄
009·第三節 中國神話的審美特性
中國神話的分類
017·**節 按形態劃分
020·第二節 按內容劃分
中國神話的意象表達
038·**節 日
043·第二節 月
050·第三節 龍
057·第四節 鳳凰
060·第五節 狼
064·第六節 鳥
第四章 中國神話的流變
073·**節 神話歷史化
081·第二節 仙話
101·第三節 傳說
第五章 中國神話與宗教
115·**節 中國神話與原始宗教
122·第二節 中國神話與儒教
134·第三節 中國神話與道教
147·第四節 中國神話與佛教
中國神話對文學的影響
157·**節 神話是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
168·第二節 中國神話對文學敘事文體的影響
177·第三節 中國神話對文學藝術風格的影響
中國神話研究
183·**節 近現代的神話研究
200·第二節 經典神話形象流變
224·第三節 國外的中國神話研究
少數民族的神話
237·**節 少數民族神話的遺跡
243·第二節 少數民族民間神話
249·第三節 少數民族史詩神話
中國符號:中國神話 相關資料
什么是神話
什么是神話?廣義地說,就是關于神的故事。狹義地說, 是反映人類原始思維和想象的一種文化現象。就其產生的原動力而言,神話始于早期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感受、解釋、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內容涉及宇宙的起源、英雄人物、生活習俗、重大社會事件、社會秩序等。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面對變化莫測和難以控制的大自然,人類內心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向往且敬畏的情感。特別是當面對一些重大的自然災害時,如洪水、地震、泥石流等,以及人類自身生老病死等現象,在內心好奇和驚恐的作用下,人類也生出了對自然靈力的原始崇拜和種種幻想。隨著語言的產生,人類得以以此為媒介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以故事的形式表達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 以及對未知世界的猜想,神話就此產生。
今天漢語里的“神話”一詞是從日語里轉譯過來的。日語的“ 神話” 一詞來源于英語myth, 德語mythe、mythos、mythus 和法語mythe 等詞, 這些詞同源于希臘語muthos、mythos,原意是關于神、神奇事物的故事或敘事。在不同的研究領域,對“神話”的內涵和外延有不同的理解和表達。英國學者柯克在《論神話的界說》中坦言,“沒有一個神話定義能輕而易舉地攬括所有這些可能的功用,因為這些功用彼此重疊交錯卻并不一致”。在宗教徒眼中,神話是“上帝的語言”,與某種宗教儀式密切相關。在人類學視角下,“神話”是一種與歷史相關的、講述萬物起源和英雄事跡、具有重要文化作用的故事。在民俗學領域,“神話”是關于人類和世界如何產生、發展的敘事性解釋。
中國學者在神話定義方面也作出了許多積極的探索。神話學家袁珂在20 世紀80 年代的《再論廣義神話》一文中就曾提出過“廣義神話”的概念:“廣義神話,其實就是神話,它不過是擴大了神話的范圍,延長了神話的時間;它只是包括了狹義神話,卻沒有否定狹義神話。狹義的神話,仍然可以作為學者們研究的核心。但是,過去一般多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去研究神話,這是不夠的,還須要從神話本身具有的多學科性去研究神話, 這就必須擴大神話的范圍;過去研究神話,多把神話限制在‘上古’、‘古代’這樣一個比較狹小的時間圈子里,這也是不夠的, 還須從這個圈子里跳出來,看到后世也有神話,直到今天,還未斷絕。總之一句話,就是今后我們研究神話,要將‘神話’ 這個概念盡量放大些,把神話研究的視野盡量放開闊些。”陳建憲在《神話解讀—母題分析方法探索》中將神話劃分為原生態神話、再生態神話、新生態神話和衍生態神話。楊利慧在《神話與神話學》一書中指出:“神話是有關神祇、始祖、文化英雄或神圣動物及其活動的敘事,它解釋宇宙、人類(包括神祇與特定族群)和文化的最初起源,以及現時世間秩序的最初奠定。” 綜觀對神話概念的各種界定,當前神話學研究領域更多還是關注“狹義的神話”。
什么是神話
什么是神話?廣義地說,就是關于神的故事。狹義地說, 是反映人類原始思維和想象的一種文化現象。就其產生的原動力而言,神話始于早期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感受、解釋、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內容涉及宇宙的起源、英雄人物、生活習俗、重大社會事件、社會秩序等。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面對變化莫測和難以控制的大自然,人類內心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向往且敬畏的情感。特別是當面對一些重大的自然災害時,如洪水、地震、泥石流等,以及人類自身生老病死等現象,在內心好奇和驚恐的作用下,人類也生出了對自然靈力的原始崇拜和種種幻想。隨著語言的產生,人類得以以此為媒介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情感,以故事的形式表達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 以及對未知世界的猜想,神話就此產生。
今天漢語里的“神話”一詞是從日語里轉譯過來的。日語的“ 神話” 一詞來源于英語myth, 德語mythe、mythos、mythus 和法語mythe 等詞, 這些詞同源于希臘語muthos、mythos,原意是關于神、神奇事物的故事或敘事。在不同的研究領域,對“神話”的內涵和外延有不同的理解和表達。英國學者柯克在《論神話的界說》中坦言,“沒有一個神話定義能輕而易舉地攬括所有這些可能的功用,因為這些功用彼此重疊交錯卻并不一致”。在宗教徒眼中,神話是“上帝的語言”,與某種宗教儀式密切相關。在人類學視角下,“神話”是一種與歷史相關的、講述萬物起源和英雄事跡、具有重要文化作用的故事。在民俗學領域,“神話”是關于人類和世界如何產生、發展的敘事性解釋。
中國學者在神話定義方面也作出了許多積極的探索。神話學家袁珂在20 世紀80 年代的《再論廣義神話》一文中就曾提出過“廣義神話”的概念:“廣義神話,其實就是神話,它不過是擴大了神話的范圍,延長了神話的時間;它只是包括了狹義神話,卻沒有否定狹義神話。狹義的神話,仍然可以作為學者們研究的核心。但是,過去一般多從文學藝術的角度去研究神話,這是不夠的,還須要從神話本身具有的多學科性去研究神話, 這就必須擴大神話的范圍;過去研究神話,多把神話限制在‘上古’、‘古代’這樣一個比較狹小的時間圈子里,這也是不夠的, 還須從這個圈子里跳出來,看到后世也有神話,直到今天,還未斷絕。總之一句話,就是今后我們研究神話,要將‘神話’ 這個概念盡量放大些,把神話研究的視野盡量放開闊些。”陳建憲在《神話解讀—母題分析方法探索》中將神話劃分為原生態神話、再生態神話、新生態神話和衍生態神話。楊利慧在《神話與神話學》一書中指出:“神話是有關神祇、始祖、文化英雄或神圣動物及其活動的敘事,它解釋宇宙、人類(包括神祇與特定族群)和文化的最初起源,以及現時世間秩序的最初奠定。” 綜觀對神話概念的各種界定,當前神話學研究領域更多還是關注“狹義的神話”。
第二節 中國神話的產生和記錄
雖然現代漢語的“神話”一詞是從外文轉譯而來的,但是中國神話的產生、發展卻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 中國就有著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已出土的遠古資料為神話傳說的源遠流長提供了充分的佐證。遼寧省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遺址的彩繪女神像、陰山巖畫中娛神拜日的形象、連云港將軍崖巖畫中的眾多天神像、隨縣擂鼓墩1 號墓內棺上手執雙戈戟守衛的神像、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楚帛書上的十二月神圖等,這些出土文物中的大量神形刻繪充分反映了中國上古時代相當發達的神話思維。遺憾的是,由于年代久遠,加之儒家文化對神話采取排斥的態度,致使中國上古神話在古籍文獻中的載錄流傳甚少,資料也零碎散亂,沒能像古希臘神話那樣被完整系統地保存下來。
在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經》[1] 是保存中國神話資料最多的一部文獻,記載最為集中,最接近神話本來的面貌,最具有神話學價值。其余神話材料則散見于經史子集各類書籍中,往往都是只言片語的形態,大多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
漢代學者劉向、劉歆認為,《山海經》的作者是大禹及其屬臣益,認為該書編著時間為上古虞夏之際。歷代學者考證后得出的結論是,書中大量神話源自上古時期的口耳相傳,但全書并非都是虞夏之物。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山海經》并非作于一人一時,而是歷經漫長的時間,由不同時代的巫覡、方士等根據流傳的一些材料編選,再由后人加工修改,不斷增益成書, 約成于戰國初年至漢代初年間,一定程度上具有民間原始宗教的性質。現存《山海經》共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外經》四卷、《海內經》五卷、《大荒經》四卷,共三萬一千余字。書名《山海經》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列傳》,其中“山海”的概念涵蓋了名山浩海之間的大千世界,有普天之下和全世界的含義;“經”則是“經歷、經過”的意思,有別于儒家“經典”之義。后世流傳的定本來自西漢末年劉向、劉歆父子校勘整理的版本。概括地說,《山海經》是上古先民對自己所經行的世界的認識和記述。全書記載山名有五千三百多個,水名有二百五十余處,動物有一百二十余種,植物有五十余種。書中隨處可見的山名和水名常常能與古代地名互相印證,且有很多名稱沿用至今,如對瑯琊臺、蓬萊山、會稽山的方位描述非常清晰準確, 與它們今天實際的方位基本一致。從《山海經》的形態來看, 其比較接近地理書,因此,歷來目錄學家多將它分列在地理類。隨著文學的發展,又有學者將它列在小說類,但仍不足以概括它的全部真實性質。《山海經》內容駁雜,除了神話傳說、宗教祭祀之外,還涵蓋了上古時期地理、歷史、民族、天文、生物、醫藥、礦產等多方面內容,內涵之豐富,難以一言以蔽之。
中國符號:中國神話 作者簡介
朱輝,男,1985年畢業于河海大學。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小說委員會主任、《雨花》雜志主編。系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已發表長篇小說《我的表情》《白駒》《牛角梳》《天知道》《萬川歸》,出版《朱輝文集》(十卷)。曾獲“魯迅文學獎”。
郭斐,女,1988年生,漢族,陜西安康人,中共黨員,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西安外國語大學講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