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英語輔導與自測(職業模塊 工科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021656
- 條形碼:9787573021656 ; 978-7-5730-2165-6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英語輔導與自測(職業模塊 工科類) 本書特色
★ 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名作叢書——四十周年紀念版,致敬大時代狂飆中迎風而立的幾代學人。
★ 比較文學開拓者樂黛云深刻洞見之作,是國際學術界研究中國知識分子不可或缺的參考,她的理論在全球范圍內受到推崇和引用。
★ 本書通過跨文化視角,深入剖析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形象和精神世界,從魏晉到20世紀,跨越時代的研究揭示了他們的思想與生活,從本書中可以讀到中國知識分子在古今中外巨大張力中的掙扎與追求。
★ 通過對林紓、王國維、魯迅等一批文化巨人的個案研究,展現了他們的生活思想、風習和追求,為讀者提供了一份歷史跨度廣泛且深刻的重要材料。
★ 本書為當代知識分子和青年提供了一面鏡子,幫助他們反思自己的角色和責任,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定位自己。
★ 32開精裝版,雙封設計,護封采用燙黑、壓凹印刷工藝,紋理立體,觸感豐富,是個人收藏和贈送他人的不二之選。
英語輔導與自測(職業模塊 工科類)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樂黛云是中國學術界的杰出人物,對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貢獻。她在書中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與神進行了深入探討,展現出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文化洞察力。本書通過《世說新語》研究魏晉名士,通過《浮生六記》剖析封建末期的文人,通過《孤獨者》《傷逝》《蝕》《財主底兒女們》來了解20世紀20年代和40年代的中國知識分子。除了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外,還分析了現實生活中幾位對現代中國文化卓有貢獻的知識分子,如林紓、王國維、魯迅、茅盾、吳宓、陳寅恪、湯用彤、朱光潛等,他們都是掙扎于古今中外巨大張力中的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
英語輔導與自測(職業模塊 工科類) 目錄
目錄
(一)
晉人之美—反映中國文人生活的*初結集《世說新語》 002
封建社會崩潰時期的文人面影—《浮生六記》 025
五四前后的孤獨者和零余者 :談魯迅的兩篇小說 045
三十年代知識分子心態探索 :茅盾的《蝕》和《虹》 068
四十年代的叛逆知識分子 :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 095
(二)
翻譯怪杰林紓 124
匯通古今中西文化與文學的先行者王國維 138
青年愛國者魯迅 162
穿行在西方文學中的青年茅盾 185
世界文化語境中的吳宓 213
文化更新的探索者—陳寅恪 230
探求真理精考事實的湯用彤 241
站在古今中西文化坐標上的朱光潛 253
樂黛云學術年表(張輝) 273
英語輔導與自測(職業模塊 工科類) 相關資料
導言
和而不同,多元之美:試說樂黛云先生的學術與思想
張輝
2024 年,是海內外知名學術團體中國文化書院建院四十周年。書院同人發起編輯出版“導師名作叢書”,我的老師樂黛云先生是創院導師之一,專著《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與神》自然入選。我受命做此卷導言以及學術年表,因此想就樂黛云先生的學術與思想與各位同人做一些討論,以就教于各位師友以及廣大讀者。
多年前,《當代名家學術思想文庫·樂黛云卷》帶有總結意味的最后一部分(第五部分)—《展望世界》,由六篇文章構成,標題分別如下:《文化轉型與文化沖突》《世界大變局與文化自覺》《和諧社會的追求》《美國夢·歐洲夢·中國夢》《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文化發展問題》和《文明沖突及其未來》。這個組合,以“文化沖突”開頭,以“文明沖突”收尾,凸顯了沖突的現實;又以“世界大變局”“全球化”標識我們的時代特征;以“文化自覺”“和諧社會”“中國夢”“多元文化”指向中國和世界的未來。也許是不經意的安排,卻事實上彰顯了樂先生直面時世、心憂天下的精神境界和思想主題。這并非偶然巧合,而恰恰提示了我們進入先生比較文學世界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通道。
先生1980年代最早以研究中國現代文學與外來思想的聯系,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并在新時期比較詩學研究方面有篳路藍縷之功。學術界同人也對先生在比較文學學科建設上的巨大貢獻給予了高度肯定,特別是對她為建立并發展壯大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現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所做的艱苦而具有建設性、開創性的卓越工作致以敬意。而如果說上面兩個方面更多地側重于先生在立言、立功方面的成就的話,另一些學者,則更加關注的是先生學術研究的“生命熱度”,她的“獻身精神”和“家國情懷”,因而與立德密切相關。
當然,先生其實并不看重自己個人的得失、成敗、毀譽,她看重的是與學術同人乃至學術晚輩之間“多年來的相互理解與一往情深”,看重的更是中國比較文學事業的未來前景,乃至中國與世界的未來前景。正像楊周翰先生所說,中國比較文學是“首先結合政治社會改良,而后進入校園的”,樂先生的比較文學研究也從來不僅僅是學院中的存在而已。她的困惑和思考,是學術的,同時也是與她所面對的中國與世界的深刻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導言
和而不同,多元之美:試說樂黛云先生的學術與思想
張輝
2024 年,是海內外知名學術團體中國文化書院建院四十周年。書院同人發起編輯出版“導師名作叢書”,我的老師樂黛云先生是創院導師之一,專著《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與神》自然入選。我受命做此卷導言以及學術年表,因此想就樂黛云先生的學術與思想與各位同人做一些討論,以就教于各位師友以及廣大讀者。
多年前,《當代名家學術思想文庫·樂黛云卷》帶有總結意味的最后一部分(第五部分)—《展望世界》,由六篇文章構成,標題分別如下:《文化轉型與文化沖突》《世界大變局與文化自覺》《和諧社會的追求》《美國夢·歐洲夢·中國夢》《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文化發展問題》和《文明沖突及其未來》。這個組合,以“文化沖突”開頭,以“文明沖突”收尾,凸顯了沖突的現實;又以“世界大變局”“全球化”標識我們的時代特征;以“文化自覺”“和諧社會”“中國夢”“多元文化”指向中國和世界的未來。也許是不經意的安排,卻事實上彰顯了樂先生直面時世、心憂天下的精神境界和思想主題。這并非偶然巧合,而恰恰提示了我們進入先生比較文學世界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通道。
先生1980年代最早以研究中國現代文學與外來思想的聯系,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并在新時期比較詩學研究方面有篳路藍縷之功。學術界同人也對先生在比較文學學科建設上的巨大貢獻給予了高度肯定,特別是對她為建立并發展壯大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現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所做的艱苦而具有建設性、開創性的卓越工作致以敬意。而如果說上面兩個方面更多地側重于先生在立言、立功方面的成就的話,另一些學者,則更加關注的是先生學術研究的“生命熱度”,她的“獻身精神”和“家國情懷”,因而與立德密切相關。
當然,先生其實并不看重自己個人的得失、成敗、毀譽,她看重的是與學術同人乃至學術晚輩之間“多年來的相互理解與一往情深”,看重的更是中國比較文學事業的未來前景,乃至中國與世界的未來前景。正像楊周翰先生所說,中國比較文學是“首先結合政治社會改良,而后進入校園的”,樂先生的比較文學研究也從來不僅僅是學院中的存在而已。她的困惑和思考,是學術的,同時也是與她所面對的中國與世界的深刻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本文著力關注的,正是樂黛云先生比較文學研究的現實關切與她的學術思考之間的內在聯系,她的比較文學觀念形成的外在與內在雙重動因。她依托比較文學研究,試圖既直面當下又接通中西傳統,提出了超越文化與文明沖突的思想方案和哲學追問。這或許是現有討論樂先生比較文學成就的學人,較少涉及的問題。我們將從三個方面展開論題。首先簡要回顧樂先生的幾個重要研究個案,分析她選擇這些個案的問題意識,以及時代語境對她的激發與啟示;其次,追索她的師承,特別是她與北大精神的血肉聯系,對她比較文學觀念形成的決定性意義;最后,討論她突破中西現代思想困境,從古典思想資源中汲取營養,倡導“和而不同”原則的一系列嘗試。由此,我們將再一次體味比較文學的真精神,既向世界的多樣性勇敢開放,同時又在對話中尋求和諧共生的真正可能。“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
前言
小說不完全是史實的記載,但卻有重要的社會史料價值。小說不僅呈現它所描寫的那個世界,而且提供作者的理想、評價和追求,因此也是研究某一時代、某一部分人的生活、思想、風習的重要材料。當然,小說對社會現實的反映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但即使是這種片面與歪曲也能幫助我們理解一代人的偏見、生活態度、道德束縛以及獨特的思想形式。特別是在那種不能自由議論的社會情況下,小說提供的信息就更為真實,更為重要。在中國,可以自由議論的時代畢竟不多,而有價值的小說的作者又往往是政治上失意,生活上歷盡坎坷,因此,通過小說來研究中國社會歷史常常會發現一些新的層面,為其他史料所不曾提供的。更重要的是,這些優秀作品所揭示的人物或作者的悲歡離合所激發的喜怒哀樂,很多至今也仍能喚起讀者的共鳴。
在中國,知識分子的概念較為寬泛,凡“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腦力勞動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藝工作者、教師、醫生、編輯、記者等”都可以稱為知識分子 a。西方關于知識分子則有較為嚴格的定義。法國社會學家埃德加·莫蘭(Edgar Morin)提出的知識分子的三點定位也許可以作為知識分子概念的基礎 。他認為知識分子是指這樣一些人:1. 從事文化方面的職業;2. 在社會政治方面起一定作用;3. 對追求普遍原則有一種自覺。“從事文化方面的職業”就是馬克思在《剩余價值論》中所論述的“精神生產”,也就是愛德華·希爾斯(Edward Shils)所說的“積累知識”“傳播知識”“研究和接受這些知識”。中國古代早有“通古今,辨然否,謂之士”c 的說法,意思是說通曉古今知識,并能據以明辨是非的人就叫知識分子。《世說新語》的作者概括他所描寫的知識分子對象說:“凡此諸君,以洪筆為鋤耒,以紙札為良田,以玄默為稼穡,以義理為豐年……著文章為錦繡,蘊五經為繒帛。”也就是積累、傳播、研究和接受知識的意思,這與莫蘭所說的第一點相通。第二點,中國知識分子追求“在社會政治方面起一定作用”的傳統是很突出的。無論是“達則兼善天下”或是“窮則獨善其身”,他們始終企圖以自己的政治行為或自身的道德完善,作出榜樣以影響社會。關于第三點,討論的文章很多。莫蘭提出的“對追求普遍原則有一種自覺”,就是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提出的,知識分子應保留一點創造性的不滿的火星,一點批判精神,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保持某種“張力”,也就是朱利安·班達(Julien Benda)所強調的,知識分子理想的絕對性禁止他和政治家難以避免的“半真理”妥協 。中國知識分子常常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追求成為政治家,但知識分子和政治家之間仍然有明顯的界限。齊國的“稷下學士”雖然受到官方的奉養,但他們自居“不宦”,強調“不治而議”,也就是《鹽鐵論》所載的“不任職而論國事”,即只熱衷于對社會政治的批評而盡量不摻和到具體的施政中去。孟子談到“士”時,總是把“德”和“位”與“道”和“勢”并立起來。“德”和“道”是理想和原則,“位”和“勢”則是代表當前利益的政治權力。明儒呂坤把“權”分為兩類:“勢者,帝王之權也;理者,圣人之權也。”“勢”就是“執政”“國事”,或“制統”;“理”則是知識分子所堅持的原則或理想或“道統”。“理(道)”和“勢”之間的矛盾斗爭正是Mannheim 所提出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張力,是故曾子曰:“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孟子認為,“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這“不召之臣”就是有獨立思想和意志,絕不與政治家的“半真理”妥協的知識分子。中國知識分子歷來強調“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他們為堅持真理,不惜犧牲一切。直到 20 世紀中葉,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張岱年先生還因為捍衛“以德抗位”的中國知識分子傳統,忍辱負重 20 年!
由以上的分析,可見中國的知識分子概念確有與西方類似之處,但其間又有很大不同,特別是其中被稱為“士”的部分更是相異。“士”大多以做官為最后之歸宿,少有對自由的追求。他們結局或是放棄知識分子的“以德抗位”傳統,屈從于官僚體制;或是堅持知識分子的品位而棄官遠行。另外,中國知識分子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被稱為“文人”。一般說來,知識分子都可泛稱文人,但“文人”有其獨特的定義。在《詩經·毛傳》中,“文人”是指“有文德之人”,后來就泛指“讀書能文”的人,特別是那些“不護細行”,也就是不拘小節的讀書人。他們也許淡泊世事,不問“俗務”,但他們卻傳承著中國的琴棋書畫、氣韻情趣,是中國知識分子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如上所述,無論是作為作品主人公的知識分子,還是作為作者的知識分子都可以為我們提供研究知識分子和當代社會生活的生動范例,而小說遠比別種資料更能提供具體生動的社會生活情形。例如通過《世說新語》來研究魏晉“名士”,通過《孤獨者》《傷逝》《蝕》和《財主底兒女們》來了解 20世紀20年代和40年代的中國知識分子。這些作品中的許多篇章都提供了在任何別的史料中都無法找到的具體生活場景和精神風貌。這類作品以它自身特有的價值而獨立存在,有著遠比他種文類更為廣泛的讀者群。中國文學有悠久的“演義小說”的歷史,明清之際的劉獻廷說:“余觀世之小人,未有不好唱歌看戲者,此性天中之詩與樂也;未有不看小說聽說書者,此性天中之書與春秋也。”(《廣陽雜記》卷2)他把小說看作“小人”所愛好的歷史。所以有人稱《水滸傳》為《宋元春秋》,魯迅把他的小說稱為“正傳”,吳敬梓把他的小說稱為“外史”。如果按照列寧所說的任何民族文化都包含著兩種文化的觀點或是雷德菲爾德(Redfield)提出的農民社會有“大傳統”和“小傳統”兩種不同傳統的理論 ,那么,好的小說總是比較接近于普通人民的小傳統或“被統治階級的文化”的,因而也往往反映了一些從別的資料所不能看到的普通人民的觀點。
……
英語輔導與自測(職業模塊 工科類) 作者簡介
樂黛云(1931.1—2024.7),貴州貴陽人。194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2年留校任教。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跨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中、法合辦學術集刊《跨文化對話》雜志創刊主編,中國文化書院理事、導師,跨文化研究院院長。曾任深圳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歷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終身榮譽會長等。榮獲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日本關西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創建中國大陸第一個比較文學方向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獲得“中國比較文學終身成就獎”,榮獲首屆法蘭西學院“汪德邁中國學獎”。
陳越光,現任中國文化書院院長。曾任20世紀80年代有廣泛影響的“走向未來”叢書和雜志副主編;歷任《中國殘疾人》雜志、《中國農民》雜志、《中國市場經濟報》、《科技中國》雜志創刊總編輯(主編)。著有《一個有思想的行動者》、《謙卑》、《以公益為志業》、《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中文版、法文版、韓文版)、《見證真誠:公益思想與實踐的跨文化建構》等。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