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王家德)(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460165
- 條形碼:9787122460165 ; 978-7-122-4601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王家德)(第二版) 本書特色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結合我國大氣環境保護工作新要求,以及大氣污染控制領域推出的新技術和新標準,介紹了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的經典理論和基本知識,及當前環保政策、法律法規和標準。與現有同類教材相比,本書充實了VOCs污染控制內容,增加了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設計、H2S排放與控制、移動源廢氣污染控制、室內空氣質量與控制等章節。本書由16章組成,包括概論、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設計、顆粒污染物控制技術基礎、機械力除塵器、電除塵器、過濾式除塵器、濕式除塵器、氣態化合物控制技術基礎、VOCs污染控制技術、含硫氣態污染物控制、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移動源廢氣污染控制、氣體收集輸送系統的設計、污染物擴散和排氣筒設計、室內空氣質量與控制。每章附有例題和課后習題,方便讀者使用。《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相關專業領域的從業人員參考。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王家德)(第二版) 內容簡介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 結合我國大氣環境保護工作新思想、新要求,以及大氣污染控制領域推出的新技術和新標準,根據本科教材建設新規范進行編寫。主要修訂的內容包括以二維碼的形式拓展了當前環保政策、法律法規標準、工程技術案例等課程資源,增加了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章節,精簡了《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版) 第八章氣態化合物控制技術基礎氣體吸收和氣體吸附兩節部分內容,改寫了緒論、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移動源廢氣污染控制等章節部分內容,總章數增至16章。每章附有大量例題和課后習題,方便讀者使用。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工程等相關專業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相關專業領域的從業人員參考。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王家德)(第二版) 目錄
第1章 概論 1
1.1 大氣污染 1
1.1.1 大氣及大氣污染 1
1.1.2 大氣污染物 2
1.1.3 大氣污染的影響 5
1.1.4 大氣污染物的來源 7
1.2 大氣污染防治 7
1.2.1 法律標準規范 7
1.2.2 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9
1.3 空氣質量指數 10
1.3.1 大氣污染物濃度 10
1.3.2 空氣質量指數定義 11
1.3.3 空氣質量分級 12
習題 13
第2章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設計 14
2.1 工程設計 14
2.1.1 大氣污染控制系統 14
2.1.2 工程設計程序 14
2.1.3 工程設計主要內容 17
2.2 工程分析 18
2.2.1 物料和能量平衡 18
2.2.2 氣流量和污染物排放量 21
2.3 經濟核算 25
2.3.1 成本優化原則 25
2.3.2 折舊 26
2.3.3 增量投資回報率 27
2.3.4 大氣污染控制設備成本和運行費用估算 28
習題 28
第3章 顆粒污染物控制技術基礎 30
3.1 顆粒污染物 30
3.2 顆粒的物理特性 30
3.2.1 顆粒密度 30
3.2.2 顆粒含水率和潤濕性 31
3.2.3 顆粒流動性 31
3.2.4 顆粒電學性能 32
3.2.5 顆粒比表面積 33
3.2.6 顆粒自燃性和爆炸性 33
3.3 顆粒粒徑分布 34
3.3.1 粒徑 34
3.3.2 粒徑分布 36
3.3.3 顆粒群平均粒徑 40
3.3.4 顆粒粒徑分布函數 40
3.4 顆粒在流體中的運動行為 44
3.4.1 力的分析 44
3.4.2 斯托克斯定律 47
3.5 顆粒污染物控制技術 50
3.5.1 顆粒污染物凈化方法 50
3.5.2 凈化裝置性能評價 51
習題 53
第4章 機械力除塵器 55
4.1 概述 55
4.2 重力沉降室 55
4.2.1 沉降理論 55
4.2.2 沉降室設計 57
4.3 慣性除塵器 58
4.3.1 除塵機理 58
4.3.2 結構形式 59
4.4 旋風除塵器 60
4.4.1 結構和工作原理 60
4.4.2 除塵效率計算 61
4.4.3 *小直徑和分割直徑 63
4.4.4 壓力損失 65
4.4.5 影響因素 66
4.5 旋風除塵器選用 67
4.5.1 旋風除塵器類型 67
4.5.2 旋風除塵器的設計選型 68
習題 69
第5章 電除塵器 71
5.1 概述 71
5.2 工作原理 71
5.2.1 電除塵器的除塵過程 71
5.2.2 電暈放電 71
5.2.3 粒子荷電 76
5.2.4 粒子捕集 78
5.3 電除塵器的影響因素 80
5.3.1 氣流特性 80
5.3.2 顆粒物性質 81
5.3.3 操作參數 82
5.4 電除塵器設計和選用 83
5.4.1 電除塵器的結構 83
5.4.2 電除塵器的類型 86
5.4.3 電除塵器設計 87
習題 89
第6章 過濾式除塵器 91
6.1 概述 91
6.2 工作原理 91
6.2.1 過濾機理 91
6.2.2 過濾效率 92
6.2.3 壓力損失 96
6.2.4 過濾除塵器的影響因素 98
6.2.5 袋式除塵器的運行狀態分析 100
6.3 過濾除塵器類型和結構設計 102
6.3.1 過濾除塵器種類 102
6.3.2 除塵器清灰方式 104
6.3.3 袋式除塵器設計 105
6.4 電袋除塵器 107
習題 108
第7章 濕式除塵器 110
7.1 概述 110
7.2 洗滌理論 110
7.2.1 雨水捕集理論 110
7.2.2 液滴捕集效率 111
7.2.3 接觸功率 116
7.2.4 分割粒徑 117
7.3 濕式除塵器結構類型 118
7.3.1 濕式除塵器類型 118
7.3.2 自激式洗滌器 119
7.3.3 旋風水膜除塵器 120
7.3.4 泡沫除塵器 120
7.4 文丘里除塵器設計 120
7.4.1 結構和原理 120
7.4.2 壓力損失 122
7.4.3 除塵效率 123
7.4.4 設計計算 124
習題 126
第8章 氣態化合物控制技術基礎 128
8.1 氣態化合物的基本特性 128
8.1.1 氣體和蒸氣 128
8.1.2 蒸氣壓力 128
8.1.3 擴散系數 130
8.1.4 氣液固平衡 131
8.2 化學反應 132
8.2.1 反應動力學 132
8.2.2 熱氧化 134
8.2.3 催化氧化 136
8.3 氣體吸收 137
8.3.1 傳質理論 137
8.3.2 吸收塔計算 139
8.4 氣體吸附 143
8.4.1 吸附理論 143
8.4.2 吸附劑 147
8.4.3 吸附床計算 149
習題 152
第9章 VOCs 污染控制技術 155
9.1 概述 155
9.1.1 VOCs 及來源 155
9.1.2 凈化方法及選擇 156
9.2 高濃度 VOCs 處理技術 157
9.2.1 冷凝法 157
9.2.2 膜分離法 159
9.2.3 熱氧化 163
9.3 低濃度 VOCs 凈化技術 172
9.3.1 吸附法 172
9.3.2 生物法 177
9.3.3 高能粒子氧化 182
習題 185
第10章 含硫氣態污染物控制 188
10.1 含硫化合物 188
10.2 高濃度 SO2 資源化 189
10.3 低濃度 SO2 排放控制 190
10.3.1 濕式鈣法煙氣脫硫技術 191
10.3.2 噴霧干燥法煙氣脫硫技術 195
10.3.3 干法煙氣脫硫技術 197
10.3.4 其他煙氣脫硫技術 198
10.3.5 煙氣脫硫工藝綜合比較 200
10.4 硫化氫排放與控制 202
10.4.1 高濃度硫化氫資源化技術 202
10.4.2 低濃度硫化氫處理技術 204
習題 207
第11章 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209
11.1 氮氧化物 209
11.2 NOx 的形成機理 209
11.2.1 熱力型 NOx 209
11.2.2 瞬時型 NOx 212
11.2.3 燃料型 NOx 212
11.2.4 影響燃燒 NOx 形成的因素 213
11.3 固定源 NOx 控制 214
11.3.1 燃燒過程控制 214
11.3.2 煙氣脫硝技術 216
11.4 同步脫硫脫硝 218
11.4.1 高能束氧化技術 218
11.4.2 吸附技術 219
11.4.3 氣/固催化技術 220
習題 222
第12章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 223
12.1 概述 223
12.2 碳捕集技術 224
12.2.1 燃燒前捕集技術 225
12.2.2 燃燒后捕集技術 228
12.2.3 富氧燃燒捕集技術 230
12.3 碳利用技術 231
12.3.1 礦化利用 231
12.3.2 化學合成 232
12.3.3 生物轉化 233
12.4 碳封存技術 233
12.4.1 地質封存 234
12.4.2 海洋封存 235
12.4.3 礦物封存 235
習題 237
第13章 移動源廢氣污染控制 238
13.1 移動源及其尾氣 238
13.1.1 移動源 238
13.1.2 移動源發動機特點 238
13.2 移動源排放量計算 241
13.2.1 道路移動源 241
13.2.2 非道路移動源 241
13.2.3 移動源排放因子 242
13.3 排放管控 245
13.3.1 尾氣排放控制 245
13.3.2 其他管控措施 247
習題 249
第14章 氣體收集輸送系統的設計 251
14.1 通風 251
14.1.1 通風的重要性 251
14.1.2 通風方法 251
14.2 集氣單元設計 252
14.2.1 集氣罩氣流特性 252
14.2.2 集氣罩基本形式 253
14.2.3 集氣單元計算 255
14.3 管道設計 258
14.3.1 壓力損失 258
14.3.2 管道計算 258
14.4 集氣輸送系統設計 260
14.4.1 管道系統的布置 260
14.4.2 管道和部件 262
14.5 實際案例 264
習題 266
第15章 污染物擴散和排氣筒設計 268
15.1 大氣的熱力過程 268
15.1.1 大氣運動 268
15.1.2 煙流形狀與大氣穩定度 270
15.2 大氣污染物擴散運動 273
15.2.1 大氣湍流運動 273
15.2.2 高斯擴散模式 273
15.2.3 污染物擴散濃度的估算 275
15.3 排氣筒設計 280
15.3.1 排氣筒高度的計算 280
15.3.2 排氣筒設計中的幾個問題 282
習題 284
第16章 室內空氣質量與控制 286
16.1 引言 286
16.2 室內空氣污染物 286
16.3 室內空氣質量控制 288
16.3.1 源頭控制 288
16.3.2 通風 289
16.3.3 清潔空氣 289
16.4 室內通風計算 290
習題 294
附錄 296
附錄 1 單位換算 296
附錄 2 干空氣的物理參數(p = 101325Pa) 298
附錄 3 水的物理性質 300
附錄 4 其他氣體物質性質 302
附錄 5 一些物質在空氣和水中的擴散系數 305
附錄 6 部分 VOCs 的燃燒熱值 306
參考文獻 307
展開全部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王家德)(第二版) 作者簡介
王家德,浙江工業大學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 博導,主要研究方向:工業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研究(情況)項目: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等縱向、橫向科研項目20多項。學生培養等教學情況:主講《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環境生物工程》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近年來,已培養博士3人,碩士20余人。獎勵和榮譽:研究成果獲浙江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等獎勵。2008年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培養計劃,2010年入選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重點層次培養計劃。科技部染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組成員;全國揮發性有機廢氣(VOCs)減排與控制技術創新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電化學協會會員;《環境污染與防治》外審專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