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病非如此 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69579
- 條形碼:9787559869579 ; 978-7-5598-6957-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病非如此 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 本書特色
*人類學者“把自己作為田野”,跨越邊界書寫疾痛、記憶與新生
兩種“世紀之癥”,一場生命的過渡儀式,一次重生。
知名人類學家劉紹華與母親接連確診癌癥與阿爾茨海默病,人生中場,重癥罩頂,她以學者與病者的雙重身份,記錄了母女這段生命旅程。在患病與照護中,重構身心、自我與關系,領悟活在當下與示弱的美德。
* 從共病到共生,一段母女共同下墜又相互承托的關系變奏
母親原是照顧全家、運動樣樣精通的健身達人,女兒原是闖蕩天下、關懷社會弱勢的人類學者。兩代女性跨越身心傷痛,在生命動蕩轉型中重新看見彼此。
“如今,母女之間指點與被指點的界線愈來愈模糊。親子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換位交流,所聯結起的生命關系,宛如合力畫一個圓,共構完滿。”
*打破疾病禁忌與刻板印象,叩問生命倫理與關懷照護之道
如何與衰老、失憶、病弱和解?如何將照護負擔轉化為陪伴?病人需要怎樣的關懷?
重病,如一面關系與人性的放大鏡。體會人情冷暖后,作者無意于書寫創傷,也并非美化疾病歷程,而是著眼病人常被忽略的心理處境與關系重構,反思缺乏的生命哲學與倫理教育。
照護,不僅是個人之事,更是全社會之責。呈現由病患、家屬、醫療人員、照護機構、政策法規等多方共同構建的照護網絡。
*虛實交織,跳脫學術框架,以日常細節鉤沉生命體悟
每章以小說筆法開頭,描述母親“小美”與女兒“小華”的日常故事,也是二人的生命史。母親因失憶鬧出的烏龍、親友因食物串起的聯結、“我”在康復途中習得的身體技藝……
超越自身苦痛與自我敘事的局限,追憶后輩對上一代人生命歷程的體認,召喚讀者共情共感。
*繁體中文版豆瓣9.1分,讀者感動落淚,醫學教授王一方、照護者胡泳、作家于是、醫生王興 誠摯推薦
病非如此 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 內容簡介
2018年7月,母親確診阿爾茨海默病初期,而我被查出淋巴癌。母女各自遭逢生命劇變,家庭也作為共同體承托著照護重擔。如何接住下墜中的脆弱之人?如何重構身心、自我與關系?治療與康復的“過渡儀式”是一段往復旅程,其間既有毀減、疼痛與絕望,也有重建、愈合與新生。
病后五年,宛如一場經歷、遺忘與重構的奇遇;蛟S因為我們都在生命動蕩轉型時,跨越身心邊界,默默調整了與自己和彼此的關系。生平**次,我如此渴望理解母親在想什么、經歷了什么。在認知的渡口,全家都和母親一起上船,攜手度過記憶與失憶的邊界。我也從重病中畢業新生,學會向生命示弱,也決心將自己交托,在人生下半場繼續照護的實踐與探索。
病非如此 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 目錄
**章 跨越邊界
第二章 認識病人的身心世界
第三章 關系洗牌,疾病是放大鏡
第四章 自救的身體
第五章 新的關系
第六章 新生活的意義感
第七章 生存的本領與風格
第八章 生命的失憶與記憶
后 記 回憶的現在與未來
病非如此 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 作者簡介
劉紹華
人類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臺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從疾病與醫療的角度切入,分析國家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革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化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著有《我的涼山兄弟》《柬埔寨旅人》等。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