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德育研究大系(全5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6461448
- 條形碼:9787556461448 ; 978-7-5564-6144-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德育研究大系(全5冊) 本書特色
《中國德育研究大系》匯集了中外德育研究的*新成果,在深入探討中西德育基本理論、傳統中國德育及面向未來的中國德育等諸多理論課題的同時,也系統分析、回應了影響青少年品德成長的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德育領域的重大實踐課題,具有以下鮮明特色: 學術性:匯集當代德育研究成果,是德育研究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叢書以德育研究的學術性、專業性為優先考慮,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則,對中外學人的德育研究成果進行了結構化梳理,動態反映了中國德育學科基礎理論建設、學科分化整合、多元理論爭鳴的面貌,全面展現了中國特色德育研究形成和發展的歷程。 實踐性:充分反映中國德育實踐發展歷程,突出時代氣息和中國特色。叢書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德育思想、政策、方針以及德育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進行了認真總結,為新時期凝心鑄魂、立德樹人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前瞻性:深入德育研究領域前沿問題、薄弱環節,力求填補研究空白。叢書對以往研究有所缺失的社會德育、德育評價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突破了既有的研究范式,開拓了嶄新的研究領域。 ——朱永新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之中,德育為首,足見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德育研究大系》(以下簡稱“大系”)理性探討了德育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系統分析了我國大中小學德育課程、教材、教學及教師道德,總結了傳統德育、現代德育、班級德育、社會德育、家庭德育等方面的經驗,深刻剖析了新時期德育研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并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德育研究前景進行了全面展望。 “大系”對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將黨和國家關于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細、落小、落實,著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大力促進德育工作專業化、規范化、實效化,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理論奠基的價值。 “大系”集合了國內德育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對建設高質量的德育研究共同體,形成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德育理論學派,推動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具有重要引領作用,是一套集權威性、公益性、原創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集大成之作。 ——顧明遠
中國德育研究大系(全5冊) 內容簡介
叢書全面回顧70余年中國德育發展歷程,系統整理國內德育學界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討德育傳統、德育理論、德育方法、德育課程、德育評價等重要命題,科學總結學校德育、家庭德育、社會德育等領域的基本經驗,在回望、總結中國特色德育之路的基礎上,以系統的理論、科學的方法、豐富的案例、扎實的材料,為中國德育學科建設、學術創新、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一套兼具權威性、公益性、原創性和實用性的集大成之作。
中國德育研究大系(全5冊) 目錄
總 序
緒 論
**章 中國傳統德育研究及其當代價值
**節 中國傳統德育研究的立場
第二節 中國傳統德育研究的特點
第三節 中國傳統德育研究的趨勢
第四節 中國傳統德育研究的價值
第二章 中國傳統德育研究的歷史嬗變
**節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傳統德育研究概觀
第二節 改革開放初期(19 —1992)中國傳統德育研究的初振
第三節 改革開放中期(199 —2 )中國傳統德育研究的復興
第四節 新世紀(2 1至今)中國傳統德育研究的深化
第三章 中國傳統德育研究的主題
**節 中國傳統德育研究主題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中國傳統德育研究的主題及進展
第三節 總結與展望
第四章 儒家德育思想研究:先秦
**節 孔子“仁者愛人”的德育思想
第二節 孟子“明人倫”的德育思想
第三節 荀子“化性起偽”的德育思想
第四節 《禮記》“止于至善”的德育思想
第五章 儒家德育思想研究:兩漢至明清
**節 兩漢至隋唐儒家德育思想研究
第二節 宋明理學德育思想研究
第三節 陸王心學德育思想研究
第四節 明清儒家德育思想研究
第六章 道家德育思想研究
**節 道家德育思想研究的基本歷程
第二節 道家德育思想研究的主要進展
第三節 總結與展望
第七章 墨家德育思想研究
**節 墨家“兼相愛交相利”的德育目的
第二節 墨家“蒼黃之染”的德育環境觀
第三節 墨家“身必行之”的德育方法研究
第四節 墨家德育思想的歷史影響
第八章 佛教德育思想研究
**節 佛教德育思想研究的基本歷程
第二節 佛教德育思想研究的主要進展
第三節 總結與展望
第九章 中國傳統德育研究的海外圖景
**節 中國傳統德育思想海外研究的基本階段
第二節 港臺地區中國傳統德育思想概觀
第三節 日韓關于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研究簡況
第四節 歐美漢學中國傳統德育思想概要
參考文獻
后 記
德育基本理論研究
總 序
緒 論
**章 德育基本理論研究概述
**節 德育本質研究
第二節 德育功能研究
第三節 德育規律研究
第四節 德育目的研究
第五節 德育地位研究
第二章 我國德育理論研究的多學科基礎與方法論
**節 多學科基礎:道德哲學、道德心理學和道德社會學
第二節 人文主義研究范式與科學主義研究范式
第三章 德育理論研究的文化價值視角
**節 傳統價值觀
第二節 現代價值觀
第三節 核心價值觀
第四章 德育思想現代化研究
**節 德育理論歷史分期及現代化起步
第二節 德育思想的局部現代化
第三節 德育理論的全面現代化
第四節 德育理論現代化研究的反思
第五章 后現代與德育思想多樣化研究
**節 多元主義與德育研究
第二節 邊緣的呼聲:現代性道德的縱深化發展
第三節 虛無主義、相對主義與德育研究
第四節 后現代德育思想
第六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德育理論研究
**節 愛國主義教育
第二節 集體主義教育研究
第三節 社會主義教育研究
第七章 中國學校德育體系研究
**節 德育模式研究
第二節 大中小學德育體系建構研究
第三節 德育政策研究
參考文獻
后 記 學生品德發展研究
總 序
緒 論
**章 品德的個體與社會起源
**節 生物與進化起源
第二節 社會與文化起源
第二章 品德發展的多重開端之一:道德認知
**節 皮亞杰和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思想及國內研究
第二節 道德認知的關心傾向及關愛教育
第三節 道德認知的領域理論及國內相關研究
第三章 品德發展的多重開端之二——道德情感
**節 道德情感開端總論
第二節 移情
第三節 內疚
第四節 羞愧
第四章 品德發展開端之三:道德行為
**節 道德行為的傳統研究以及國內的驗證與發展
第二節 親社會行為
第三節 攻擊行為
第五章 品德發展的整合研究
**節 我國學者的品德結構整合思想研究
第二節 特定性心理整合結構研究
第六章 特定品德的學生心理發展研究
**節 責任心的研究
第二節 寬恕與感恩
參考文獻
后 記
教師道德研究
總 序
緒 論
**章 教師道德的規范研究
**節 教師道德的概念
第二節 教師道德的范疇
第三節 教師道德的邊界
第二章 教師道德的歷史研究
**節 中國傳統師德觀念的研究
第二節 我國教師道德建設的演進歷程
第三章 教師道德的描述研究
**節 教師道德的結構
第二節 教師道德的學段研究
第三節 教師道德的形成機制
第四節 教師道德的政策研究
第五節 教師道德的現狀調查
第四章 教師道德的實踐研究
**節 教師道德的自我修養
第二節 教師道德教育的路徑
第三節 教師道德的社會支持
第四節 教師道德的評價體系
第五章 教師道德的比較研究
**節 港澳臺地區的教師道德研究
第二節 國際主要國家的教師道德研究
參考文獻
后 記 班級德育研究
總 序
緒 論
**章 班級德育的基本理論命題
**節 班級德育的本體性理論
第二節 歷史流變:作為獨特德育形態的班級
第二節 實踐樣態:全員育人背景下的班級管理體制改革
第二章 班級德育內容
**節 班級德育內容的歷史演進
第二節 班級德育內容的現實樣態
第三節 班級德育內容的現實反思與未來展望
第三章 班級德育的實施路徑
**節 班級德育實施路徑的歷史回顧
第二節 班級德育實施路徑的現實樣態
第三節 班級德育實施路徑的反思與展望
第四章 班級教育關系:作為隱性課程的道德教育
**節 教師群體:班級德育開展的教育主體
第二節 師生關系:班級德育的主導性關系
第三節 同伴關系:班級德育展開的環境氛圍
第四節 家校關系:班級德育的支持性體系
第五章 班級德育評價:德育工作及效果的價值判斷
**節 學生評價:評價的核心
第二節 班主任評價:班級德育評價的教師維度
第三節 班級評價
參考文獻
后 記
德育課程研究
總 序
緒 論
**章 德育課程理念研究
**節 德育課程理念的歷時演進
第二節 德育課程理念演進的推動力量
第三節 德育課程理念演進中存在的問題審視與未來展望
第二章 德育課程政策研究
**節 國家法律中的德育和德育課程
第二節 教育政策中的德育課程
第三節 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中的德育課程
第四節 德育課程政策的簡要回顧與前景展望
第三章 德育課程教科書研究
**節 德育課程教科書的歷時演進
第二節 德育課程教科書研究的歷時演進
第三節 德育課程教科書及其研究的前景展望
第四章 德育課程實施研究
**節 德育課程實施的基本發展走向
第二節 德育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成因與對策建議
第三節 德育課程實施及其研究的前景展望
第五章 德育課程評價研究
**節 德育課程評價研究進展
第二節 德育課程評價領域的現實問題掃描
第三節 德育課程評價研究的前景展望
參考文獻
后 記
德育評價研究
總 序
緒 論
**章 德育評價的教育學探索
**節 德育評價觀念的更新
第二節 德育評價技術的推進
第三節 德育評價結果的解讀
第四節 德育評價的教育學困境
第二章 德育評價的基礎問題
**節 德育評價的多維理解
第二節 德育評價的對象分析
第三節 德育評價的理論爭議
第四節 德育評價的技術可能
第三章 道德評價的多學科視角
**節 哲學的道德境界思維
第二節 社會學的道德分類治理
第四節 心理學的道德發展理論
第四章 德育評價的實踐歷程
**節 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德育評價
第二節 作為文明校園建設的德育評價
第三節 德育課程與教學評價
第四節 作為班級管理的德育評價
第五章 中國兒童道德風貌變遷
**節 兒童道德觀念變遷
第二節 兒童道德判斷水平狀況
第三節 兒童道德情感發展狀況
第四節 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狀況
第五節 兒童整體道德風貌變遷圖
參考文獻
后 記
德育方法研究
總 序
緒 論
**章 德育方法概述
**節 德育方法的界定
第二節 德育方法的歷史與發展
第三節 德育方法的分類和運用
第二章 德育方法研究歷程
**節 先秦以來我國德育方法發展追溯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德育方法研究脈絡
第三節 比較視野中的德育方法研究
第三章 說服教育法
**節 說服教育法的涵義與發展
第二節 說服教育法的理論研究
第三節 現代說服教育法的實踐研究
第四章 情境體驗法
**節 情境體驗法的涵義與發展
第二節 情境體驗法理論研究
第三節 情境體驗法的實踐研究
第五章 情感陶冶法
**節 情感陶冶法的涵義與發展
第二節 情感陶冶法的理論研究
第三節 情感陶冶法的實踐研究
第六章 活動育人法
**節 活動育人法的含義和發展
第二節 活動育人法的理論研究
第三節 活動育人法的實踐研究
第七章 自我修養法
**節 自我修養法的含義與發展
第二節 自我修養法的理論研究
第三節 自我修養法的實踐研究
第八章 實踐鍛煉法
**節 實踐鍛煉法的涵義與發展
第二節 實踐鍛煉法的理論研究
第三節 實踐鍛煉法的實踐研究
參考文獻
后 記
家庭與社會德育研究
總 序
緒 論
**章 社會轉型中家庭與社會德育的總挑戰與總圖景
**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轉型社會的生活與精神圖像
第二節 轉型社會中的家庭與社會倫理精神與道德實踐
第三節 整體視角下我國家庭與社會德育發展之審思
第二章 家庭德育變遷
**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家庭及其家庭德育的變遷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家庭德育政策精神的發展歷程與特征
第三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家庭德育理論研究變遷軌跡
第三章 中國家庭德育的基本論題
**節 家庭德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
第二節 家庭德育狀況的研究
第三節 特殊類型家庭德育研究
第四節 家校社一體化中的家庭德育研究
第五節 家風家教建設研究
第六節 總結與展望
第四章 當代社會德育變遷
**節 當代社會德育變遷的背景研究
第二節 當代社會德育的發展脈絡
第三節 當代社會德育研究的變遷
第五章 社會德育的基本論題
**節 社會德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
第二節 當代社會德育實踐載體的責任
第三節 當代社會德育的熱點問題
第六章 媒體德育的變遷
**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媒體的發展與變遷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媒體德育的發展與變遷
第三節 改革開放以來媒體德育發展與變遷的基本特征
第四節 思考與展望
第七章 媒體德育的基本論題
**節 媒體德育的基本理論研究
第二節 媒體作為道德教育的背景
第三節 媒體作為道德教育的手段與平臺
第四節 媒體作為道德教育目標
第五節 思考與展望
第八章 家庭學校社會德育一體化建設
**節 改革開放后家校社德育一體化的研究背景和基本意蘊
第二節 改革開放后家校社德育一體化的政策分析
第三節 改革開放后家校社德育一體化的研究推進及問題分析
第四節 家校社德育一體化研究的反思與展望
參考文獻
后 記
中國德育研究新進展
總 序
緒 論
**章 中國德育研究發展的回顧
**節 改革開放以前德育研究的簡要回顧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德育研究發展的主要歷程
第二章 中國德育研究的探索與創新(一)
**節 生活德育的探索與創新
第二節 情感德育的建構與運用
第三章 中國德育研究的探索與創新(二)
**節 欣賞型德育的理念與方法
第二節 制度德育的興起與發展
第四章 中國德育研究的探索與創新(三)
**節 公民道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
第二節 活動式與體驗式德育的探索
第五章 中國德育研究的探索與創新(四)
**節 生命德育的興起與發展
第二節 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德育的探索
第六章 面向未來的中國德育:主題與展望
**節 德育基本理論問題研究
第二節 “德育一體化”的理論與實踐
第三節 傳統文化、傳統智慧與德育研究
第四節 新媒體、媒介素養與德育研究
第五節 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德育研究
第六節 生態道德、生態公民與德育研究
參考文獻
后 記
中國德育研究大系(全5冊) 相關資料
《中國德育研究大系》匯集了中外德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深入探討中西德育基本理論、傳統中國德育及面向未來的中國德育等諸多理論課題的同時,也系統分析、回應了影響青少年品德成長的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德育領域的重大實踐課題,具有以下鮮明特色:
學術性:匯集當代德育研究成果,是德育研究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叢書以德育研究的學術性、專業性為優先考慮,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則,對中外學人的德育研究成果進行了結構化梳理,動態反映了中國德育學科基礎理論建設、學科分化整合、多元理論爭鳴的面貌,全面展現了中國特色德育研究形成和發展的歷程。
實踐性:充分反映中國德育實踐發展歷程,突出時代氣息和中國特色。叢書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德育思想、政策、方針以及德育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進行了認真總結,為新時期凝心鑄魂、立德樹人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前瞻性:深入德育研究領域前沿問題、薄弱環節,力求填補研究空白。叢書對以往研究有所缺失的社會德育、德育評價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突破了既有的研究范式,開拓了嶄新的研究領域。
——朱永新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之中,德育為首,足見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德育研究大系》(以下簡稱“大系”)理性探討了德育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系統分析了我國大中小學德育課程、教材、教學及教師道德,總結了傳統德育、現代德育、班級德育、社會德育、家庭德育等方面的經驗,深刻剖析了新時期德育研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并對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德育研究前景進行了全面展望。
“大系”對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將黨和國家關于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細、落小、落實,著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大力促進德育工作專業化、規范化、實效化,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理論奠基的價值。
“大系”集合了國內德育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對建設高質量的德育研究共同體,形成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德育理論學派,推動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具有重要引領作用,是一套集權威性、公益性、原創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集大成之作。
——顧明遠
中國德育研究大系(全5冊) 作者簡介
檀傳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導,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新世紀優秀人才、馬工程首席專家,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榮譽理事長。所著《德育美學觀》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1997),《信仰教育與道德教育》獲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2003)。承擔多個部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杜時忠,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導,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新世紀優秀人才,全國德育學術委員會副理事長,全國教育倫理學研究會副會長。著有《德育研究》《德育十講:制度何以育德》《制度德育論》等專著十余部,研究成果獲得部里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明遠教育獎”等獎項。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