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萬千心理:畢業發展心理學(原著第9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21855
- 條形碼:9787518421855 ; 978-7-5184-2185-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萬千心理:畢業發展心理學(原著第9版) 本書特色
發展心理學領域的重磅?威教材,內容體系宏大而完整,站在發展科學的前沿,囊括全球的發展研究與案例,全面解讀人生的九大階段。本教材自其*版出版至今,已有近40年歷史,目前已被翻譯為5種語言,被來自全球12個國家的700多所高校使用。
國家世界一流心理學科建設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的鄒泓教授繼廣受歡迎的《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一書之后,歷時6年時間,以一如既往的高標準,精益求精地匠心翻譯了這部重磅教材。鄒泓教授不僅推薦高校選用本書作為發展心理學的學科教材,也因這本書內容的豐富性、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聚焦以及很強的可讀性,推薦每一位對人的發展感興趣的廣大讀者,將其作為一部人生的百科全書,隨時解答每一個生命階段特有的疑惑。
本書可以引導讀者將發展心理學的基本思想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周圍人的生活,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的生活中,不論他們處在何種文化或者哪一個生命階段。伯格爾教授的字字珠璣的講述、廣泛的文化視角以及對發展普遍議題的關注,從一開始就能牢牢抓住學生的興趣,幫助他們掌握推動當今發展心理學領域的重要理論和科學工作。
萬千心理:畢業發展心理學(原著第9版) 內容簡介
凱瑟琳·史塔生·伯格爾(Kathleen Stassen Berger)教授的教科書總是與時俱進的,總是令人嘆服的。讀者將從這本書中了解如何將畢生發展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與前沿研究結論應用于自己的、周圍人的乃至來自世界各地、各種文化、各種年齡的人們的生活。
本書*部分綜合性地介紹了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核心概念、經典理論、遺傳學基礎和產前發展,闡釋了畢生發展觀、可塑性、天性與教養和多元文化觀等極具啟發性的重要議題;之后的第二至第八部分,分別從生物社會性發展、認知發展和心理社會性發展三個方面,介紹了在嬰兒期、童年早期、童年中期、青少年期、成年初顯期、成年中期、老年期乃至人生尾聲階段的發展。本書框架宏大,結構完整,讓讀者能夠全面把握人的生命全程發展。
本書整合了當代腦科學研究等前沿議題,強調關注全球人類多樣性的多元化視角,還介紹了食品安全、生育技術、兒童精神疾病與藥物、瑞吉歐教育、家庭結構的變遷、新一代的數字原住民、年輕人的冒險行為、中年人的壓力、老年期神經認知障礙以及死亡的權利等眾多與人類健康及心理發展息息相關的現實議題。
萬千心理:畢業發展心理學(原著第9版)萬千心理:畢業發展心理學(原著第9版) 前言
我的外孫阿薩,正年處孩提。在他眼中,世界是對立的,比如男人—女人、孩子—大人、好人—壞人。他認為自己是好人,在他活躍的想象中他能消滅那些壞家伙,對著他們施展出空手道式的拳腳。
他的父親奧斯卡懂得更多。他問我,阿薩是真相信世上只有好人和壞人,還是僅說說而已。我說,大多數孩子都相信這種相當簡單的對立。
奧斯卡不以為然,他告訴阿薩,他認識一些成人,他們曾經是壞人,但是后來變成了好人。
“不!”阿薩堅持說:“這樣的事不可能發生。”
阿薩錯了。隨著他不斷地成熟,他的身體將越長越高,但越來越不活躍。隨著生活的繼續,他的頭腦將能理解人類行為的發展。這本書就描述了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在一生中是如何變化的,包括隨著年齡的增長幾乎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萬千心理:畢業發展心理學(原著第9版) 目錄
部分 開端
章 人類發展科學
理解發展的機制與原因
畢生發展觀
采用科學方法
來自科學的警示和挑戰
第二章 發展理論
理論用來做什么
大理論
較新的理論
理論的貢獻
第三章 遺傳與環境
遺傳密碼
生命的開端
從基因型到表現型
天性與教養
染色體和基因問題
第四章 產前發育和出生081
產前發育
出生
問題與解決辦法
新家庭
第二部分 人生的前兩年
第五章 初的兩年:生物社會性發展
嬰兒期發育
感知與運動
健康地生存
第六章 初的兩年:認知發展
感覺運動智力
信息加工
語言:初兩年的發展
第七章 初兩年:心理社會性發展
情緒發展
腦與情緒
社會紐帶的發展
關于嬰兒心理社會性發展的理論
第三部分 童年早期
第八章 童年早期:生物社會性發展
身體的變化
腦的發育
改善動作技能
傷害與虐待
第九章 童年早期:認知發展
童年早期的思維
語言學習
童年早期教育
第十章 童年早期:心理社會性發展
情緒發展
游戲
對照料者的挑戰
道德發展
第四部分 童年中期
第十一章 童年中期:生物社會性發展
一個健康的時期
童年中期的健康問題
腦發育
有特殊需求的兒童
第十二章 童年中期:認知發展295
以理論為基礎
語言
教學和學習
第十三章 童年中期:心理社會性發展
兒童的天性
家庭與兒童
同伴群體
兒童的道德觀
第五部分 青少年期
第十四章 青少年期:生物社會性發展
青春期的開始
發育與營養
腦發育
性成熟
第十五章 青少年期:認知發展
邏輯與自我
兩種思維模式
數字原住民
教與學
第十六章 青少年:心理社會性發展
自我同一性
與成人的關系
同伴的影響力
悲傷和憤怒
藥物使用和濫用
第六部分 成年初顯期
第十七章 成年初顯期:生物社會性發展
成長與力量
性行為
心理病理學
冒險
第十八章 成年初顯期:認知發展
后形式思維
道德與宗教
認知發展與高等教育
第十九章 成年初顯期:心理社會發展
連續性與變化
親密關系
初顯期成人及其父母
第七部分 成年期
第二十章 成年期:生物社會性發展
衰老
性和生殖系統
健康習慣和年齡
健康評估
第二十一章 成年期:認知發展
什么是智力
智力的成分:多樣性與可變性
選擇性獲益與損失
第二十二章 成年期:心理社會性發展
成年期的人格發展
親密感:朋友和家庭
親密感:愛人
繁殖感
第八部分 成年期
第二十三章 成年晚期:生物社會性發展
偏見和預測
選擇性優化補償
衰老和疾病
衰老學說
百歲老人
第二十四章 成年晚期:認知發展
逐漸老化的大腦
65歲以后的信息加工
神經認知障礙
新的認知發展
第二十五章 成年晚期:心理社會性發展
成年晚期的理論
成年晚期的活動
孱弱的老人
第二十六章 尾聲
死亡與希望
對死亡的選擇
對生命的肯定
附錄A 補充性附圖與附表
附錄B 關于研究方法的更多內容
術語表
參考文獻
萬千心理:畢業發展心理學(原著第9版) 相關資料
人類生命的奇跡始于生命孕育之初,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帶給我們新的驚喜和沖擊。從微不可察、神秘奇妙的受精卵,到呱呱落地、生而柔弱的新生兒;從日新月異、天真無邪的嬰兒,到無拘無束、快樂探索的孩童;從朝氣蓬勃、張揚不羈的少年,到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青年;從成熟穩健、深思熟慮的中年,到歷經滄桑、閱盡浮華的老年;人在每個年齡階段各具鮮明的年齡特征。而時代變遷、文化傳統、歷史積淀、特殊的人生經歷以及家庭環境則讓擁有獨特遺傳基因的個體展現出迥然不同的個體差異。人類發展科學力圖描繪我們的心理和行為在生命全程中隨時間發生的變化軌跡,并試圖揭示發展變化的原因,引導我們對人類發展的普遍性、特殊性和復雜性獲得全新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幫助我們更好地探索自我、發現自我以及認識和理解他人。由“萬千心理”引進的《畢生發展心理學》(The Developing Person Through the Life Span) 第九版反映了人類發展科學的*成果,是美國心理學家凱瑟琳·史塔生·伯格爾(Kathleen Stassen Berger)的代表作之一。除英語外,本書還有西班牙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葡萄牙語等譯本,已被全世界 700 多所高等院校使用,深受歡迎。凱瑟琳·史塔生·伯格爾教授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在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布隆克斯社區學院從事教學工作,她曾教授心理學導論、兒童和青少年發展、成年期和老年期發展、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課程。她還曾任幼兒園園長,曾在紐約州新新監獄講授社會心理學。她的學生對她的教學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畢生發展觀
畢生發展觀(Fingerman et al.,2011;Lerner et al.,2010)考慮了生命的所有階段,引導人們對人類發展有了新的理解,即它是多方向、多背景、多元文化、多學科以及可塑的(Baltes et al.,2006;Haase et al.,2013;Staudinger Lindenberger,2003)。
年齡階段(見表 1.1)只是一個粗略的參考,對于成年期尤為如此。例如,成年初顯期被界定為 18—25 歲,但這并沒有被所有學者接受。許多人更喜歡將成年期劃分為 20—40 歲的成年早期、40—65 歲的成年中期以及從 60 歲、65 歲或者 70歲開始的成年晚期。就像我們一直強調的,生日是年齡增長的一種不完美的測量方式。
嬰兒期 0—2 歲
童年早期 2—6 歲
童年中期 6—11 歲
青少年期 11—18 歲
成年初顯期 18—25 歲
成年期 25—65 歲
成年晚期 65 歲及以上
在每個方向上的多重變化是生命全程的特征。特質的出現和消失都伴隨著一個有增有減呈之字形發展的過程(見圖 1.2)。一種早期的觀點認為,所有的發展都是在大約 18 歲之前發生的,然后穩定,后衰退,這種觀點已經被畢生發展的研究所駁斥。
有時候,發展的不連續性清晰可見:變化可以是迅速而猛烈的,就像毛毛蟲變成蝴蝶那樣。有時候,可以看到連續性——成長可以是漸進的,就像紅杉樹在幾百年的歲月里一圈圈地增加著年輪。有些特點似乎根本不會改變——幾乎每個受精卵都是XY 或者 XX 的(即男性或者女性),而且染色體的性別是終生不變的。
人類經歷了簡單的成長、激烈的轉變、提升和衰退,正如經歷了穩定性、階段性和連續性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代復一代,都是如此。不只是變化的步伐和方向會改變,而且每種特征都會遵循自己的發展軌跡:某些能力的喪失和另外一些能力的獲得同時出現。例如,當嬰兒開始用他們聽到的語言講話的時候,就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區分其他語言的語音的能力;當成人辭掉了固定薪酬的工作時,他們常常會變得更有創造性。畢生發展觀
畢生發展觀(Fingerman et al.,2011;Lerner et al.,2010)考慮了生命的所有階段,引導人們對人類發展有了新的理解,即它是多方向、多背景、多元文化、多學科以及可塑的(Baltes et al.,2006;Haase et al.,2013;Staudinger & Lindenberger,2003)。
年齡階段(見表 1.1)只是一個粗略的參考,對于成年期尤為如此。例如,成年初顯期被界定為 18—25 歲,但這并沒有被所有學者接受。許多人更喜歡將成年期劃分為 20—40 歲的成年早期、40—65 歲的成年中期以及從 60 歲、65 歲或者 70歲開始的成年晚期。就像我們一直強調的,生日是年齡增長的一種不完美的測量方式。
嬰兒期 0—2 歲
童年早期 2—6 歲
童年中期 6—11 歲
青少年期 11—18 歲
成年初顯期 18—25 歲
成年期 25—65 歲
成年晚期 65 歲及以上 發展是多方向的
在每個方向上的多重變化是生命全程的特征。特質的出現和消失都伴隨著一個有增有減呈之字形發展的過程(見圖 1.2)。一種早期的觀點認為,所有的發展都是在大約 18 歲之前發生的,然后穩定,后衰退,這種觀點已經被畢生發展的研究所駁斥。
有時候,發展的不連續性清晰可見:變化可以是迅速而猛烈的,就像毛毛蟲變成蝴蝶那樣。有時候,可以看到連續性——成長可以是漸進的,就像紅杉樹在幾百年的歲月里一圈圈地增加著年輪。有些特點似乎根本不會改變——幾乎每個受精卵都是XY 或者 XX 的(即男性或者女性),而且染色體的性別是終生不變的。
人類經歷了簡單的成長、激烈的轉變、提升和衰退,正如經歷了穩定性、階段性和連續性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代復一代,都是如此。不只是變化的步伐和方向會改變,而且每種特征都會遵循自己的發展軌跡:某些能力的喪失和另外一些能力的獲得同時出現。例如,當嬰兒開始用他們聽到的語言講話的時候,就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區分其他語言的語音的能力;當成人辭掉了固定薪酬的工作時,他們常常會變得更有創造性。
損失和收益、損傷和改善的時機也有所不同。有些變化發生得突然且意義深遠,因為正好處在關鍵期,在這個時期,要么是某些事情必須發生才能確保正常發展,要么是可能出現異常狀況的時期。例如,人類在懷孕之后,胚胎在第 28—54 天這段關鍵期內會長出四肢、手腳、手指和腳趾,在這個關鍵期之后,一切都晚了——人類不像某些昆蟲,無法長出替代性四肢。
一段悲劇性的往事讓我們了解了這樣一個事實。在 1957—1961 年,來自 30 個國家的成千上萬名剛剛懷孕的婦女服用了一種抗孕吐的藥物,叫作反應停(thalidomide)。教養方面的這個變化(通過母親的血液)破壞了天性(受精卵的遺傳程序)。如果孕婦在胎兒四肢形成的 26 天的關鍵期內攝入了反應停,新生兒的胳膊或者腿就是畸形或者缺失的(Moore & Persaud,2007)。究竟是缺失全部四肢,還是只缺失胳膊或手,取決于服藥的確切時間。如果反應停是在 28 天之前或者 54 天之后攝入的,就不會出現這種損害,因為關鍵期還未開始或者已經結束。
生命中極少有這樣劇變性的關鍵期。但是,某項發展常常在某段特定的時間更容易出現,但是這段時間并不是的,我們稱之為敏感期。
以語言學習為例。如果兒童在 1—3 歲沒有使用語言進行交流,他們以后還有可能習得這個語言(所以這段時期不是關鍵期),但是他們掌握語法的能力會受到損傷(所以這段時期是敏感期)。
與此相似,童年是學習第二或者第三語言地道發音的敏感期。許多成人雖已掌握了一門新語言,但是陌生人還是會問:“你是哪里人?”講母語的人能夠通過這個人的口音察覺這不是其語言。
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般模式的個別例外。像上面語言學習的例子中的那種一概而論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成立的。通常,青春期前是掌握正宗外語發音的時期,但是特別的天性和教養(一個人天生擅長聽力,并且之后專心學習一門新語言)可以造就沒有瑕疵的第二語言的發音(Birdsong,2006;Munoz & Singleton,2011)。 發展是多背景的
我們從畢生發展觀中獲得的第二個觀點是,發展是多背景的。許多背景是關于物理特征(氣候、噪聲、人口密度等)、家庭(婚姻狀況、家庭規模、家庭成員的年齡和性別)、社區(城市、郊區或農村、是否多種族等)等的,每個人都會受到這些背景的影響。
生態系統
尤里·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1917—2005)是一位領銜的發展學家,一位關于發展背景研究的領路者。就像研究生物有機體的博物學家檢驗老虎、樹或者鱒魚的生態(有機體與其環境之間的關系)一樣,布朗芬布倫納建議發展學家用生態系統觀(Bronfenbrenner & Morris,2006)理解人類。
生態系統觀提出了環繞并影響個體的三個嵌套層級系統(見圖 1.3)。明顯的是微觀系統,即每個人的周邊環境,例如,家庭和同伴群體。同樣重要的是外部系統(地方機構,例如,學校和教堂)和宏觀系統(大社會背景,例如,文化價值觀、經濟政策和政治進程)。
還有兩個系統與這三個系統有關。一個是時間系統(chronosystem),它是歷史背景。另一個是中間系統(mesosystem),由其他系統之間的聯系組成。
布朗芬布倫納相信需要在自然背景下研究人。他觀察兒童如何玩耍,母親如何哄嬰兒入睡,護士如何在醫院工作,但從不會請人們到科學家的實驗室做人為的實驗。晚年時,布朗芬布倫納將這種研究視角重新命名為生物生態理論(bioecological theory),以強調生物學的作用,承認身體內部?統(例如,性生殖系統以及心血管系統)影響著外部系統(Bronfenbrenner & Morris,2006)。
迄今為止,布朗芬布倫納的系統觀點還是有用的,這一點在近來有關氣候變遷的討論中表現得很明顯(Boon et al.,2012)。兩個背景——歷史時代和社會經濟地位——對于理解人的一生必不可少,所以我們接下來要解讀這兩個背景。
歷史背景
相鄰幾年內出生的所有人可以稱為同輩群體或同世代人,這是一個用成員共同的年齡來定義的群體。同輩群體一起走過人生的旅程,一起受年齡與那個時代的價值觀、歷史事件、技術和文化的交互作用的影響。從出生那一刻開始,當父母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歷史背景就開始產生影響了,盡管終的名字似乎只是個人的選擇(見表 1.2)。 表 1.2 從 1932 年開始受喜愛的名字
女孩:
2012:Sophia、Emma、Isabella、Olivia、Ava
1992:Ashley、Jessica、Amanda、Brittany、Sarah
1972:Jennifer、Michelle、Lisa、Kimberly、Amy
1952:Linda、Mary、Patricia、Deborah、Susan
1932:Mary、Betty、Barbara、Dorothy、Joan
男孩:
2012:Jacob、Mason、Ethan、Noah、William
1992:Michael、Christopher、Matthew、、Andrew
1972:Michael、Christopher、James、David、John
1952:James、Robert、John、Michael、David
1932:Robert、James、John、William、Richard
來源:U. 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再舉一個例子,18—25 歲這一時期是鞏固政治價值觀的敏感期,所以,在成年初顯期的經歷和環境會對人產生終生影響。
以對同性婚姻的態度為例。幾十年前,許多同性戀者都是對外隱瞞的。因此,年輕的異性戀者完全不知道任何男或者女同性戀可能想要結婚,政治領導者的態度是明確地憎惡同性戀的。
近年來,政治氣候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14 年 2 月,美國有 17 個州允許同性結婚。現在,這一代年輕人比 10 年前那代人更多地贊同這件事。與現在的年輕人相比(70% 贊成同性婚姻),那些 60 年前曾經年輕的人大多數都不贊成(只有31% 贊成)。如圖 1.4 所示,當前的趨勢會影響每個同輩群體,但是處于成年初顯期的同輩群體比年紀較大的同輩群體更可能受到當前趨勢的影響,哪怕這個年長些的同輩群體僅和他們相差數年。
有時候,人口統計學的特點(而不是時事)可以反映歷史背景。例如,在嬰兒潮時代(1946—1964 年)出生的人,因為數量太多,與之前出生的同輩群體相比,經歷了截然不同的成年晚期。他們的人口數量導致美國提高了領取社會保障金的起始年齡;許多其他國家的社保項目也出現了類似變化。
相比之下,當前年輕人的同輩群體規模相對較小,他們的出生率很低。這意味著當他們年老的時候,將有較少的子孫。這可能是一件幸事,也可能不是,但這種趨勢無疑代表了同輩群體的變化。
社會經濟背景
另一個普遍的背景是社會經濟地位(SES)。有時候,社會經濟地位又被稱為社會階級(如中產階級或者工人階級)。它反映了收入和更多的東西,包括職業、教育和鄰里。
想象那些由嬰兒、沒工作的母親和年收入18 000 美元的父親組成的美國家庭。如果賺錢的人是住在城市貧民窟的文盲洗碗工,那么這個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較低。但是,如果賺錢的人是博士后,住在校園里,兼職講課,那么這個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就高得多。
就像這個例子顯示的那樣,收入并不能決定社會經濟地位,特別是考慮到歷史背景的時候。而且,對貧困的定義也不是像一些人想的那么清楚。在美國,傳統的貧困水平僅是通過食物成本和家庭規模來定義的,盡管基本食物必需品已經變得越來越便宜,而住房變得較貴。傳統標準還是沒有改變,所以如果一個三口之家的收入低于19 530 美元,那么這個家庭就處于 2013 年的貧困線之下。對貧困定義的修改正在進行中,新的定義將考慮住房、醫療和各種補助(Short,2011)。
發展學家注意到,有關貧困的政策和實踐在國與國之間是不同的,這影響了每個國家國民的經濟背景,因而影響了他們的發展路徑。例如,在美國,貧富差距在過去 20 年里有所增長,這導致了富人和窮人之間平均壽命的明顯差異:與 20 年前相比,較富的人的壽命要長一些,但是較窮的人還是會在大約相同的年齡死去。
社會經濟背景同樣會受到國家和歷史背景的影響,包括每個同輩群體占人口的比例,正如“可視化發展”專欄中解釋的那樣。
從全世界來看,各國國內收入與教育的差距也因國而異,許多條件——例如健康、家庭規模和住房——都受到了影響。社會經濟背景在一些行政區比在另外一些行政區更重要,比如,是人人享有平等的醫療保健服務,還是需要個人支付醫保費用。有關的例子在下面每一章都會出現。無須多言,同輩群體、國家和社會經濟地位總是影響著每個人的發展。 發展是多元文化的
為了了解“各個地方、各個年齡階段的各種各樣的人”,有必要研究不同文化中的人。對社會科學家來說,文化是共同的信念、習俗、規范、行為、期望和符號表征的系統,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持續存在,決定了行為的社會規則(Bornstein et al.,2011,p.30)。
所以,文化不只是衣食,它是一套思想、信念或者模式。文化是強有力的社會建構,也就是說,它是一個由社會創造或者建構出來的概念。社會建構影響著人們如何思考和行動,即他們珍視什么、忽視什么和懲罰什么。
每個家庭、社區和大學都有獨特的文化,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這些文化都有可能互相沖突。例如,幾十年前,我的朋友從小鄉鎮出來上大學,她穿著她好的衣服來上節課:條紋裙、夾克和襯衫。她看著同班同學,意識到了文化沖突,然后直接去二手服裝店買了牛仔褲和 T 恤。第二天,她看起來和別的學生一樣了,但是她還是被別人關于權威、性、宗教以及其他很多事物的觀點震撼了。
雖然從多元文化的角度看待問題非常重要,但是要小心謹慎。有時候人們會過度概括化,比如當人們談到亞洲文化或者西班牙文化的時候。這種概括會導致刻板印象,例如,韓國人和日本人似乎沒有差異,或者來自墨西哥和危地馬拉的人似乎也沒有差異。此外,還有一個使問題復雜化的因素,就是每個文化內的個體有時候會反抗其文化所期待的“信念、習俗、規范、行為”。
所以,對文化和多元文化這些詞要謹慎使用,特別是將其用于個體時,包括用于我們自身。文化自豪感可能會促進幸福感,但是就像下文所述,它也可能危害個人和團體(Morrison et al.,2011;Reekens & Wright,2011)。
是不足還是差異?
人們往往相信,自己、自己的國家和文化比其他人的優越。這種思考方式的益處是,一般來說,喜歡自己的人比較幸福和自豪,并且更愿意幫助陌生人。但是,如果這種信念降低了對另一群體的尊重和欣賞,則是有害的。【生命全程鏈接:關于民族認同的重要討論見第十九章。】
發展學家識別出了這種差異即不足的錯誤,這是一種認為不像我們(不同)的人都不如我們(不足)的假設。不幸的是,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思考和行動的方式不是大家普遍共有的時候,他們往往認為思考或者行動與自己不同的人是需要憐憫、擔憂或者鼓勵改變的。
差異即不足的錯誤是應謹慎采用多元文化視角的一個原因。陷入單一文化視角則太狹隘,但是假設另一種文化是錯誤的或者低級的,或者相反,假設它是正確的或者優越的,也是非常狹隘的。假設是危險的,特別是當其源自文化的時候。
多元文化視角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文化如何看待相同的現象——要么是資產,要么是赤字(Marschark & Spencer,2003)。例如,打擊異議的文化也在營造社會和諧,但和諧值得以懲逆帶來的危害為代價嗎?反之亦然,鼓勵異議的文化也珍視獨立。不管你個人是傾向于欣賞還是反對某一獨特的價值觀,假設異議有價值還是具有破壞性,請記住,對立的反應也是有可取之處的。
在語言發展上,將差異等同于不足的問題表現得更深入:在一些文化中,講話太多的孩子被認為是無禮的。下面是我的一個學生的經歷: “我媽媽在外面的陽臺上和我阿姨聊天。我決定也出去;我想我是有點多事。在她們談話的時候,我插話了,這非常無禮。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已經太晚了。我媽媽狠狠打了我一個耳光,幾秒之后,我的臉才恢復知覺。”
(C.,私人交流) 注意到這個學生在多大程度上表現了其文化規范了嗎?她將自己的行為稱為“多事”和“非常無禮”。之后,她寫道,她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說個不停,當她的兒子插話的時候,她也會“非常生氣”。而北美父母鼓勵孩子變得健談,如果這些孩子到其他文化中生活,會不會與其他人合不來呢?
文化內學習
蘇聯發展學家列夫·維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教育的文化差異研究的領軍者(Wertsch & Tulviste,2005)。他注意到,當時蘇聯來自各種文化背景的成人(亞洲人和歐洲人,多種宗教背景)雖然都會教他們的孩子成長所需的一切信念和習俗,但是他們所教授的細節差別很大。【生命全程鏈接:對社會文化理論的重要討論見第二章;對維果茨基的討論見第九章。】
維果茨基認為,指導性參與是教授文化知識、技能和習慣的指導者普遍使用的方式。指導性參與可以通過學校教學進行,但更多的是非正式出現的,即“共同參與一些廣泛的、對于學習非常重要的文化實踐,如敘事、日常工作和游戲”(Rogoff,2003,p.285)。每種文化都會朝著不同的目標對兒童進行引導。
受到維果茨基的啟發,Barbara Rogoff 在危地馬拉、墨西哥、中國和美國家庭中研究了文化傳遞。成人總是在指導兒童,但是如果父母和老師來自不同的文化,沖突就會出現。在下面這個誤會中,老師向學生的母親表揚了該學生: 老師:你兒子在課堂上的發言很好。他現在會大聲講很多話了。
母親:對不起。
(Rogoff,2003,p.311;from Crago,1992,p.496)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與孩子講話或者聽孩子講話是有害的,事實恰恰相反。然而,不要假定任何特定的文化實踐就是好的;差異并不總是等于低劣。
民族和種族群體
文化、民族和種族這些術語在意思上常常重疊(見圖 1.5),令人感到混亂。一個民族群體(族群)的成員幾乎總是享有共同的祖先遺產,常常擁有相同的民族血統、宗教和語言(Whitfield & McClearn,2005)。因此,族群經常擁有共同的文化,但是也不一定。人們可以同屬一個民族,但是文化不同(例如,在愛爾蘭?澳大利亞和北美的愛爾蘭血統的人),而且一個文化(例如,英國文化)中的人也可以來自不同的族群。
民族性是一種社會建構,是社會背景的產物而不是生物性的產物。它是教養,而不是天性。例如,出生在非洲但在北美生活的人通常認為自己是非洲人,但是出生在非洲并生活在非洲的人認同的是更具體的民族群體。許多美國人對別國的內戰感到不解(例如,在敘利亞、斯里蘭卡或肯尼亞爆發的內戰),不明白為什么相同民族的人就像是仇恨彼此的敵人,但是對打的雙方看到了彼此之間的許多民族差異。
當同民族的人就在附近,且外來者又凸顯著差異的時候,民族認同感為高漲。這一點在種族認同與民族聯系起來時特別顯而易見。種族是一種社會建構,而且是一種有誤導性的社會建構。我們有很好的理由拋棄這個術語,也有很好的理由保留它,就像在“對立的觀點”專欄中解釋的那樣。
對立的觀點 使用種族這個詞 種族這一術語是根據身體差異——特別是外表差異——對人進行分類的。在歷史上,大多數北美人認為,種族是一個與生俱來的生物學特征。用膚色可以將種族分為:白種人、黑種人、紅種人和黃種人(Coon,1962)。
沒有人的皮膚真的是白色(像這頁紙)、黑色(像這些字母)、紅色或者黃色的,這一點在現在來看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幾十年前并不是。社會科學家確信種族是一種社會建構,而這些顏色詞夸大了細小的差異。
基因分析確認了“種族”這一概念是建立在虛假的基礎上的。雖然大多數基因在每個人身上都是相同的,但是將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區分開的基因差異不能很好地以外表為標志(Race,Ethnicity,and Genetics Working Group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2005)。膚色是特別有誤導性的,因為擁有非洲祖先的深膚色的人有“高水平的遺傳群體多樣性”(Tishkoff et al.,2009,p.1035),并且祖先不是非洲人的深膚色人與非洲人既沒有共同的文化,也不是一個民族。
種族不只是一個有缺陷的概念,還是一個毀滅性的概念。它被用于證明種族主義的合理性。多年來,種族主義存在于許多法律和習俗中,奴隸制度、私刑和種族隔離都直接與種族是真實存在的這個觀念相聯系。時至今日,種族主義仍然以不太明顯的方式繼續存在著(其中一些方式之后會在本書中強調),從根基上削弱了人類發展科學的目標——幫助所有人發展潛能。
因為種族是一種能導致種族主義的社會建構,所以一些社會科學家相信應該廢棄這個詞。文化差異會影響發展,但是種族差異不會。有研究調查了 141 個國家使用的人口普查類別,發現只有 15% 的國家在人口普查表上使用種族這個詞(Morning,2008)。只有美國的人口普查表是將民族和種族區分開的,例如,寫明了拉美裔美國人“可以是任何種族”。
從認知上說,給事物貼標簽會鼓勵刻板印象(Kelly et al.,2010)。就像一名學者的解釋: “美國獨一無二的對種族和民族概念的區分可能會在不經意間支持這樣一個長期存在的信念,即種族反映了生物學差異,而民族源自文化差異。在這個框架下,民族是社會制造的,而種族是不可改變的自然事實。因此,在人口普查中將種族與民族分開會強化種族的本質主義(本質論)的解釋,阻礙人們理解對種族類別進行社會建構的方式。”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為了避免種族主義,我們應該舍棄種族這個詞語。
但是有一個相反的視角很有影響力(Bliss,2012)。在一個有種族歧視歷史的國家里,要扭轉這個歷史可能需要先承認種族的存在,讓那些已經受到傷害的人為自己的身份感到驕傲。種族是一個社會建構而不是生物學特質這一事實無損于這個觀點的意義。特別是在青少年階段,以自己的種族身份為榮的人可能會取得學業成功,抵制毒品成癮,并且自我感覺較好(Crosnoe & Johnson,2010)。
而且,記錄持續存在的種族主義需要用數據表明許多醫療、教育和經濟條件——從低出生體重到大學畢業,從家庭收入到健康保險——反映出的種族差異。為了消除這些差異,必須首先承認種族。
來看一項科學研究的結果。在幾家公司進行的有 4915 名員工參加的匿名調查發現,當大多數工人贊成無視膚色的觀點時,例如“員工應該淡化他們的種族和民族差異”,非洲裔員工的自豪感較低,對工作的投入也較少。相反,當工人認為“政策應該支持民族和種族多樣性”時,非洲裔員工更專注于他們的工作。此項研究的結論是,當無視膚色成為一種規范時,整個組織都會遭受痛苦(Plaut et al.,2009)。
許多社會科學家得出了相似的結論,他們發現無視膚色是很微妙的種族主義(例如,社會學家Marvasti 與 McKinney,2011;人類學家 McCabe,2011)。兩個研究刑事司法體系的政治學學者發現,宣稱無視膚色的人表現出了“非同尋常水平的天真”(Peffley & Hurwitz,2010,p.113)。
如你所見,關于這個問題的兩種觀點都得到了論據的有力支持。在本書中,我們更多地提到了民族而不是種族,但是如果原始數據使用了種族或膚色來報告,我們也會談到種族。如果只用民族血統來報告數據,自豪感或者沮喪情緒會增加嗎?種族這個類別有一天可能會消失,但現在還沒有。 * 本書每一頁的信都需要批判性思考和評估。而且,幾乎在每一章里,你都將看到“對立的觀點”這個專欄,它著力討論那些具有令人信服的對立觀點的問題。
萬千心理:畢業發展心理學(原著第9版)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凱瑟琳·史塔生·伯格爾(Kathleen Stassen Berger)博士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布隆克斯社區學院教授,在此開設人類發展課程已有30余年。著有《0—12歲兒童心理學》(The Developing Person Through Childhood)、《兒童與青少年發展心理學》(The Developing Person Through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和《畢生的邀請》(Invitation to the Life Span)等多部重要的發展心理學教材,先后被譯為西班牙語、法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和漢語,被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的700多所高等院校采用。作為4個女兒的母親以及新晉外祖母的人生經歷,為她的教學和寫作帶來了豐富的有關人類發展的手經驗。 譯者簡介鄒泓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心理學報》《心理科學》《心理發展與教育》編委。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理事,中國心理學會發展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專業方向:發展心理學、人格與社會性發展;人事測評與選拔。 張珠江 現居北京,本科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碩士畢業于日本筑波大學心理學部。在海外學習工作多年,熱心于個體心理發展、創新教育及海內外基礎教育交流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