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實物、人類學習與博物館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9169850
- 條形碼:9787309169850 ; 978-7-309-16985-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實物、人類學習與博物館學 內容簡介
語言和文字是我們日常學習中*為常用的符號系統,其產生是人類的一大創舉和文明標志。我們生活著的世界,不僅只有抽象的符號,還有感性的質料,而后者是能被感覺直接經驗到的,且先于任何符號出現在我們活生生的經驗中。技術時代生活的普遍電子化,使我們周遭正加速虛擬化,而我們置身的現實世界,卻一如既往由琳瑯滿目的有形物質所形構。當前還是一個超節奏社會和終身學習時代,除了依靠書籍等精細的符號學習外,另一種借助實物的“粗放”學習似乎正適逢其時。 由此可見,除了“通過能被識別的符號”進行間接學習,人類還可以擁有一套自成一格的學習方式,即“借助能被感知的實物”。該方式猶如一道沖破當時代學習困境的亮光,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本書嘗試研究博物館學視域下的實物學習對日常學習模式的啟發及構建。圍繞該研究問題,從“博物館實物學習”切入,借助博物館學理論方法來構建起“借助被感知的實物”進行學習的模式,使之與“借助被識別符號”進行學習的模式并駕齊驅。具體而言,分別從“基于認識論的實物學習、基于方法論的模式構建、基于本體論的學科重塑”逐層推進,以期貫徹從現象世界向理念世界深化的哲理邏輯。
實物、人類學習與博物館學 目錄
實物、人類學習與博物館學 作者簡介
周婧景,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講師、碩士生導師,曾于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博物館系任訪問學者,并于上海博物館掛職,兼任中國博協博物館學專委會理事。主要從事博物館資源與兒童利用、博物館展覽策劃、觀眾研究與展覽評估及博物館學理論研究。在《東南文化》《博物館學季刊》《學前教育研究》《中國博物館》等期刊以第—作者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獨立主持 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等十項課題。獨立編寫3部著作,參編1部。負責太湖博物館兒童專區策劃,并參與多項展覽內容策劃。研究成果曾分別獲評全國首屆博物館學 學術成果(論文類)、錢學森城市學金獎“城市教育問題”金獎提名獎、錢學森城市學全獎“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問題”金獎提名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