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他們鑒證了文明.第一輯.非遺公開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686010
- 條形碼:9787530686010 ; 978-7-5306-8601-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他們鑒證了文明.第一輯.非遺公開課 本書特色
非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珍寶這套書,涵蓋47 項國家級非遺項目,48位代表性傳承人,11位非遺專家學者,他們研究、講解十非遺門類,以口述資料資料和影像文獻為基礎,用紀實的故事,把傳承人的畢生絕學記錄下來,留在當下,留給未來,希望更多年輕讀者加入非遺傳承的事業。11位中國頂級非遺專家,20堂娓娓道來的非遺公開課這些公開課節目的主持人都是由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參與記錄成果驗收技術審核工作的圖書館員擔任的,大家在公開課中像解說足球比賽一樣,和主講人邊看片,邊講評,把這些“綜述片”所反映的多層次信息點出來,揉進去,讓非遺紀錄片和非遺知識普及有機結合起來,幫助觀眾把片子“看透”,同時更多地了解這一非遺項目和它的傳承人。年華易老,技憶永存◎非遺之美,美在技藝,美在匠心,技藝里藏著歲月,匠心里蘊著乾坤。他們的故事不僅僅是手藝人生存的故事,更是守護和傳承中華文化根脈的故事。 ◎本套書既有漢族的年畫、口技、剪紙等非遺文化,又有侗族大歌、水書習俗、蒙古族長調民歌、藏族碉樓營造技藝、哈尼族四季生產調、苗族蘆笙舞 (滾山珠)、彝族撮泰吉、塔吉克族鷹舞等多個具有鮮明少數民族特色的非遺項目, 讓更多人了解少數民族非遺文化。 ◎本套書是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對非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部分成果,微信掃描書中二維碼可觀看書中非遺傳承人紀錄片和專家非遺公開課。
他們鑒證了文明.第一輯.非遺公開課 內容簡介
是誰首次吹響了賈湖骨笛上的五聲音階?是誰繪制了仰韶陶器上**筆的紅彩圖案?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造字的人叫倉頡,作樂的人叫伶倫。當我們眼前看到《貴妃醉酒》的影像,我們知道那是梅蘭芳的芳華;當我們耳畔響起《二泉映月》的錄音,我們知道那是阿炳的絕唱。 本書稿20講,涵蓋了這五個方面,包括年畫、大歌、花鼓燈、民間故事、皮影戲、口技、湘劇、石鎖、釀酒、懷藥、善書、布袋戲等等。非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珍寶,非遺傳承人基本上是該項目獨一無二的承載者,因此分外重要。每一講的作者,基本上都能對傳承人的故事做到娓娓道來。 這些公開課節目的主持人都是由國圖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圖書館員擔任,主講人則是非遺相關領域的專家。這樣讓非遺紀錄片和非遺知識普及有機結合起來,幫助觀眾把片子“看透”,同時更多地了解這一非遺項目和它的傳承人。
他們鑒證了文明.第一輯.非遺公開課 目錄
他們鑒證了文明.第一輯.非遺公開課 相關資料
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現在 能夠保護下來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像古漁雁民間故事,更久遠地保存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后代都知道,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這樣一個獨特的文化,有這樣生動的民間故事。 ——張慶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驗收工作專家組組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 侗族有句名言:“首嘗所,嘎嘗在。”即“飯養身,歌養心”。侗族人把唱歌和吃飯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樊祖蔭(曾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 曾金貴有閑章兩枚,一曰“戲里不知誰是我”,一曰“夢中方曉我是誰”。這正是對他藝術和精神的絕佳注釋。 ——張剛(中國戲曲音樂學會名譽副會長) 傳統文化是需要認識的,我們往往會把它當成老舊的東西,想當然地予以摒棄。實際上可能就是因為它經常在我們生活中出現,我們不以為然,但是它一旦遺失以后,我們就會追悔莫及。 ——王馗(中國戲曲學會會長) “善書”,顧名思義,就是勸人向善之書。在曲藝里,它屬于評書里面的小書類型。善書從題材內容到主題思想,就是勸人向善,懲惡揚善;好人終有好報,惡人終究要受懲罰,因此,老百姓都非常喜歡聽善書。俗話講:“說書唱戲勸人方。”從這個意義上講,漢川善書的具有積極的文化價值。 ——吳文科(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 楊柳青木版年畫繼承了宋元時期繪畫傳統與明代木刻版畫的工藝,制作方法為“半印半畫”,即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這種方法將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畫作刻工精湛,繪制細膩。 ——孫建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他們鑒證了文明.第一輯.非遺公開課 作者簡介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隸屬于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的策劃和組織實施機構。中國記憶項目是以中國現當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傳統文化為專題,以傳統文獻體系為依托,系統性、搶救性地進行口述史料、影像文獻等新類型文獻建設,并以在線發布、在館閱覽、展覽、講座、出版物等形式進行文獻服務與推廣的項目。 中國記憶項目先后開展了“我們的文中國記憶項目先后開展了“我們的文字”“東北抗日聯軍”“大漆髹飾”“蠶絲織繡”“當代重要學者”等20多個專題的文獻資源建設,積累超過 1400小時的口述史料和影音文獻,這些資源成為國家總書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這些資源為基礎,中國記憶項目已經推出《我們的文字》《絲綢中的記憶》《大漆中的記憶》《我的抗聯歲月——東北抗日聯軍戰士口述史》等出版物,以及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文字的記憶——非遺中的文字書寫與傳播口述史”叢書,并制作了《湖筆》《藏文書法》《金陵刻經》等數十部非遺項目專題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