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石上眾生:巴蜀石窟與古代供養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65427
- 條形碼:9787559865427 ; 978-7-5598-6542-7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石上眾生:巴蜀石窟與古代供養人 本書特色
★ 作者 本書作者蕭易一直致力于對巴蜀地區考古遺址、石窟造像的研究整理,并陸續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于《中國國家地理》《南方周末》等報刊,以專欄的方式連載。本書是蕭易在探訪巴蜀地區石窟時,從供養人(指因信仰某種宗教——在本書中專指佛教,通過提供資金、物品或勞力,制作圣像、開鑿石窟、修建宗教場所等形式弘揚教義的虔誠信徒)這一特殊的視角,對四川地區隋唐至五代及宋和明代造像歷史的介紹。作者不但從大量調查記錄中梳理出不同時代造像的風格、特點等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出來,還從不同供養人的人生經歷中管窺人的命運和時代的沉浮,延續了《尋蜀記》《知道》等作品的風格,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關于巴蜀石窟,作者之前還出版過《空山——靜寂中的巴蜀佛窟》(2012)、《知·道 石窟里的中國道教》(2018)兩種圖書。從已經出版和即將出版的著作看,作者十多年來幾乎實地探訪了巴蜀地區所有存在石窟、摩崖造像的地方,采集了大量的**手資料。三本關于巴蜀石窟的圖書,凝結了作者大量的心血,作者對巴蜀地區石窟的探索,相比德國建筑師柏石曼、法國探險家色伽蘭,營造學社梁思成、劉敦楨等同仁、楊家駱、顧頡剛、馬衡率領的考察隊,可以說毫不遜色。
★ 內容 四川是中國石窟造像延續時間*長、分布*廣的地區之一。本書著眼于對開鑿石窟的供養人的考證,在對巴蜀佛教石窟進行全面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對不同時期造像題記的整理與研究,結合歷史背景,考證石窟供養人的信息,力圖透過微觀的個人史,照見宏觀的社會史。
本書基本上按照巴蜀石窟的開窟時間與分布地點為線索展開,時間上從北魏開始,終于明代,涉及廣元石窟、巴中石窟、安岳石窟、大足石窟等在中國佛教史和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的石窟代表。供養人的身份,既有來自當時京城的高官、皇族,也有來自中原北方地區的普通官員,北方的將士,當地的官員、鄉紳和普通百姓等——上至皇室、官吏、武將,下有士兵、鄉紳、百姓等,基本上涵蓋了社會各個階層。每一處、每一個窟、龕、像的開鑿,都有供養人的故事。由造像及題記,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他們當時的處境和心境,也很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或許是在江畔路邊,或許是在偏僻的村寨里,或許是在田地旁,或許是在不起眼的老宅后,都可能在不經意間看到慈眉善目的觀世音、低眉順眼的菩薩、豎眉怒目的金剛……經由隋代、盛唐、宋代的發展,可以想象佛教在巴蜀地區所擁有的巨大的信眾團體和當時的盛況。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量石窟和摩崖造像逐漸消逝,作者扎實而徹底的田野調查、深入而系統的歷史研究,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看到了巴蜀佛窟的變遷,也為我們了解佛教在巴蜀的流傳做了巨大的貢獻。★ 作者 本書作者蕭易一直致力于對巴蜀地區考古遺址、石窟造像的研究整理,并陸續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于《中國國家地理》《南方周末》等報刊,以專欄的方式連載。本書是蕭易在探訪巴蜀地區石窟時,從供養人(指因信仰某種宗教——在本書中專指佛教,通過提供資金、物品或勞力,制作圣像、開鑿石窟、修建宗教場所等形式弘揚教義的虔誠信徒)這一特殊的視角,對四川地區隋唐至五代及宋和明代造像歷史的介紹。作者不但從大量調查記錄中梳理出不同時代造像的風格、特點等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出來,還從不同供養人的人生經歷中管窺人的命運和時代的沉浮,延續了《尋蜀記》《知道》等作品的風格,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關于巴蜀石窟,作者之前還出版過《空山——靜寂中的巴蜀佛窟》(2012)、《知·道 石窟里的中國道教》(2018)兩種圖書。從已經出版和即將出版的著作看,作者十多年來幾乎實地探訪了巴蜀地區所有存在石窟、摩崖造像的地方,采集了大量的**手資料。三本關于巴蜀石窟的圖書,凝結了作者大量的心血,作者對巴蜀地區石窟的探索,相比德國建筑師柏石曼、法國探險家色伽蘭,營造學社梁思成、劉敦楨等同仁、楊家駱、顧頡剛、馬衡率領的考察隊,可以說毫不遜色。
★ 內容 四川是中國石窟造像延續時間*長、分布*廣的地區之一。本書著眼于對開鑿石窟的供養人的考證,在對巴蜀佛教石窟進行全面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對不同時期造像題記的整理與研究,結合歷史背景,考證石窟供養人的信息,力圖透過微觀的個人史,照見宏觀的社會史。
本書基本上按照巴蜀石窟的開窟時間與分布地點為線索展開,時間上從北魏開始,終于明代,涉及廣元石窟、巴中石窟、安岳石窟、大足石窟等在中國佛教史和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的石窟代表。供養人的身份,既有來自當時京城的高官、皇族,也有來自中原北方地區的普通官員,北方的將士,當地的官員、鄉紳和普通百姓等——上至皇室、官吏、武將,下有士兵、鄉紳、百姓等,基本上涵蓋了社會各個階層。每一處、每一個窟、龕、像的開鑿,都有供養人的故事。由造像及題記,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他們當時的處境和心境,也很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或許是在江畔路邊,或許是在偏僻的村寨里,或許是在田地旁,或許是在不起眼的老宅后,都可能在不經意間看到慈眉善目的觀世音、低眉順眼的菩薩、豎眉怒目的金剛……經由隋代、盛唐、宋代的發展,可以想象佛教在巴蜀地區所擁有的巨大的信眾團體和當時的盛況。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量石窟和摩崖造像逐漸消逝,作者扎實而徹底的田野調查、深入而系統的歷史研究,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看到了巴蜀佛窟的變遷,也為我們了解佛教在巴蜀的流傳做了巨大的貢獻。
★ 特質 佛教在漢朝晚期傳入中國,即與中國本土文化不斷交流融合,至于魏晉—唐代,佛教不斷世俗化、民間化。在社會環境不斷變動,民眾信仰需求多樣化的前提下,漢地佛教造像逐漸開始大范圍的脫離印度佛教造像的規制,不同佛、菩薩、羅漢等信仰相互融合,因而佛教造像的題材有了極大的變化,出現了大量不見于佛經記載的新的題材組合,例如藥師佛、觀音與地藏組合。又因戰爭、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佛教造像又在不同地域呈現出本土色彩,而川蜀一帶的造像則多高大、精致且保存完好。從作者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巴蜀地區佛教造像數量多,體量大,但一直以來都缺乏系統性的梳理和研究。本書即是作者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對川蜀佛教造像進行分類記錄、考證,從而一窺佛教在川蜀的發展情況。
作者在書中對巴蜀佛教造像的現狀進行整理、記錄,可為巴蜀地區相關考古工作提供借鑒,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作者對其中一些造像的考證,以及作者選取的供養人角度,都相當獨特且多不見于史傳,而又能與歷史、社會廣泛聯系,也是很有學術價值的內容,有助于巴蜀地區古代佛教文化的研究。
石上眾生:巴蜀石窟與古代供養人 內容簡介
本書從石窟創造者供養人的角度對巴蜀石窟重新解讀。所謂供養人,是指提供資金、物品或勞力開鑿石窟的人。本書分為初入、生蓮、大佛、亂世、梵音、涅槃6個章節。作者尋訪了大量四川、重慶荒野中的石窟,并對石窟進行分期,勾勒出不同時代的造像題材與風格,**次將視角放到供養人上,揭示石窟供養人的希冀、哀傷、歡喜,往往會決定石窟的題材。作者通過對巴蜀石窟題記的解讀與辨識,找尋出近百位供養人的故事,通過他們的故事,串聯巴蜀石窟的脈絡,還原其生活與時代。 四川石窟藝術的題材、藝術的變化與供養人的身份有直接關系。本書從歷史文獻和碑刻中對其進行梳理,通過對不同時代供養人身份、地位、情緒等方面的還原,勾勒出每個時代的風貌。
石上眾生:巴蜀石窟與古代供養人 目錄
石上眾生:巴蜀石窟與古代供養人 作者簡介
蕭易,1983年生于江蘇揚州,畢業于四川大學中文系。《中國國家地理》《南方周末》等報刊專欄撰稿人,出版有《空山——寂靜中的巴蜀佛窟》《知道——石窟里的中國道教》《影子之城——梁思成與1939/1941年的廣漢》《尋蜀記:從考古看四川》等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