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國學通識:詩歌文學纂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206080
- 條形碼:9787522206080 ; 978-7-5222-0608-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學通識:詩歌文學纂要 本書特色
1.本書從立意到結構都鮮明地表現為一種“普泛的詩學”,作者主張崇俗抑雅,對范式轉換、變革的探索或可喚起讀者對文學的赤忱、對現實的關切,這也是弘揚并激活國學,讓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智能時代中國人的心靈的意義所在。
2.根據善本校注的同時盡可能保持原汁原味。本書1946年由正中書局初版后,曾在中國臺灣地區多次翻印,近者又有陳引馳、周興陸二先生主編《民國詩歌史著集成》(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據1946年初版影印收入。本版次根據“只校是非,不校異同,盡量保持民國學術論著的原貌”的原則,謹慎地訂正底本、撰寫校記。 3.當代優秀學人精心撰寫導讀。所出校記皆有所本,文末詳列了整理時征引文獻。*后又根據整理工作撰寫了“導讀”,主要介紹了本書的作者、成書背景和經過、內容、學術價值等。
國學通識:詩歌文學纂要 內容簡介
《詩歌文學纂要》首次提出“詩歌文學”的概念,意在打破與詞曲相并列的文體學意義上的狹義之“詩”,進而提出包括“歌唱文學”與“表演文學”在內的“詩歌文學”——這一廣義的“詩”的概念。在推崇民間文學及音樂屬性的總基調中,作者將“歌唱文學”析為八大系統,即《詩經》系統、楚辭系統、樂府系統、古詩系統、律絕系統、俗曲系統、詞曲系統、新詩系統,并依次論述。新詩與話劇作為反映時代風貌的文學樣式亦被納入歷史書寫,映入讀者視野。
國學通識:詩歌文學纂要 目錄
**編 緒論 / 1
● **章 詩歌文學之起源 / 5
● 第二章 詩歌文學之特質 / 12
● 第三章 詩歌文學之流變 / 20
第二編 歌唱文學 / 31
● **章 《詩經》系統 / 37
**節 《詩經》的內容 / 42
第二節 《詩經》之地域、作者與時代 / 45
第三節 《詩經》的文章 / 49
● 第二章 《楚辭》系統 / 59
**節 《楚辭》的時代 / 62
第二節 《楚辭》的內容 / 65
第三節 《楚辭》的文章 / 69
● 第三章 樂府系統 / 75
**節 樂府之起源及其概況 / 76
第二節 六朝樂府之鳥瞰 / 85
第三節 樂府之沒落與唐代的新樂府 / 91
● 第四章 古詩系統 / 96
**節 五言七言古詩的起源 / 97
第二節 魏晉的五言古詩 / 108
第三節 復古運動及其影響 / 115
● 第五章 律絕系統 / 119
**節 齊梁小詩與律絕之形成 / 119
第二節 唐代詩歌 / 126
第三節 宋詩與清詩 / 142
● 第六章 俗曲系統 / 159
**節 佛曲 / 160
第二節 大鼓與彈詞 / 164
● 第七章 詞曲系統 / 167
**節 詞的起來 / 167
第二節 詞的勃興與衰老 / 176
第三節 元明散曲 / 183
● 第八章 新詩系統 / 194
**節 新詩的起來 / 194
第二節 新詩之動向 / 199
第三編 表演文學 / 203
● **章 詩歌文學與表演文學之合流 / 206
**節 宋代樂曲 / 207
第二節 院本與諸宮調 / 210
● 第二章 元人雜劇——北曲 / 214
**節 北曲之來源 / 215
第二節 元雜劇之結構作風與作者 / 217
● 第三章 明人傳奇——南曲 / 223
**節 明人傳奇——南戲之來源 / 223
第二節 南曲之概況 / 227
第三節 南戲之流變與近代劇 / 232
第四編 余論 / 237
● **章 論音律 / 241
● 第二章 論文章 / 256
第三章 論體制 / 273
本次整理征引文獻 / 287
國學通識:詩歌文學纂要 作者簡介
編著者蔣祖怡(1913—1992),蔣伯潛之子,著名學者。曾任浙江大學文學院、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長期從事文藝理論和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研究,著有《文心雕龍論叢》《詩品箋證》等。 整理者孫羽津,曾就讀于清華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F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文學教研室副主任、文藝學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項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文學、中華文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代表作有《中唐政治的文學境象》等。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