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唐代東部天山廊道軍城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83032
- 條形碼:9787208183032 ; 978-7-208-18303-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代東部天山廊道軍城研究 內容簡介
東部天山地區在唐朝為伊州、西州、庭州(北庭都護府)所在地,是新疆地區*早實行中原王朝州縣制的地方。在中原軍政體制的長期影響下,該地區與中原地區一體化趨勢相當明顯,文獻記載東部天山廊道的大量唐代軍城和軍政建制,正是新疆地區與中原地區一體化的重要體現。更為重要是,東部天山地區保存了大量唐代古城遺址,依據唐代古籍和出土文獻,這些古城遺址可與唐代軍城一一對應。本書依據新近的文物普查及考古資料,對唐代東部天山廊道的軍城逐一進行考證,將唐代軍城準確定位,真實還原唐代東部天山廊道的軍城分布格局。
唐代東部天山廊道軍城研究 目錄
目 錄
緒 論 1一、東部天山的地理范圍 1二、東部天山南北的自然環境特征 4(一) 山地草原地貌與游牧 4(二) 盆地、平原地貌與綠洲 6(三) 東部天山亦耕亦牧的經濟形態與南北互動 16三、東部天山廊道的軍城和唐代遺址 22(一) 東部天山南北的軍城 22(二) 東部天山南北的唐代城址烽燧 25(三) 東部天山南北唐代城址烽燧的整體分布態勢 27
**章 伊州天山南北的軍城與軍防 30
**節 西域門戶:伊吾城 30
一、 牙吾龍遺址與伊吾城地望 31二、 伊吾城的水環境 32三、 伊吾城的交通區位 34
第二節 大沙海東部的“港口”:納職城 43
一、 納職城附近的水環境和屯田 43二、 納職城的西向交通 47
第三節 居延路上的重鎮:柔遠城 53
一、 柔遠城的水環境和屯田 54二、 柔遠城的東向交通 56
目.錄
第四節 伊州屯戍核心區:伊吾軍城 57
一、 伊吾軍的位置與水環境 57二、 伊吾軍屯田 59三、 伊吾軍城的交通區位 62
第五節 伊州天山南北的軍防布局 68
一、 伊州天山南北的地理環境和東西通道 68二、 伊吾軍的遷移與伊州屯戍重心的北移 72
第二章 西州火山北部的軍城與軍防 79
**節 高昌東鎮:蒲昌城 79
一、 蒲昌城的水環境 81二、 北胥鞬屯田與漢唐蒲昌軍城建制沿革 82三、 蒲昌城的東向、北向交通 85
第二節 伊西北道上的軍城:赤亭鎮城與羅護鎮城 93
一、 蒲昌縣的駐防核心:赤亭鎮城 93二、 東部天山中段隘口交通樞紐:羅護鎮城 99
第三節 蒲昌縣西“山北三
城”
一、 橫截城 105二、 臨川城 107三、 于諶城 109
第四節 火山寧戎谷附近的軍城 112
一、 寧戎城 112二、 新興城 117
第五節 火山北部蒲昌府的戍防布局 119
一、 麹氏高昌國晚期高昌國的東向防御 119二、 唐置西州后蒲昌府的北向軍防形勢
——以開元二年(714)前后東突厥南侵西州事為中心 121
三、 蒲昌府的城鎮烽戍和軍防體系
第三章 西州火山南部的軍城和墾區 129
**節 東部天山南部的屯戍中心:高昌城 129
一、 高昌城的水環境 129二、 高昌城的屯田 132三、 天山軍的駐屯 139四、 高昌城的交通區位 142
第二節 高昌東部的交通樞紐:柳中城 143
一、 柳中城的位置和水環境 144二、 柳中屯田與柳中城軍鎮地位的變遷 146三、 唐代柳中城在高昌東部的交通地位 147
第三節 南平、安昌墾區 152
一、 南平城、安昌城的位置 152二、 南平、安昌的水環境 155三、 晉唐時期南平城由軍城向農墾區的轉變 156四、 南平與安昌南部的屯戍遺址與天山屯位置考 160
第四節 高寧墾區 163
一、 高寧城的位置 163二、 “莎車之地”——高寧屯墾溯源 167三、 高昌向高寧、柳中等地的徙耕現象 169
第四章 西州西部的軍城與軍防意圖 172
**節 高昌西部重鎮:交河城 172
一、 交河城地形的優勢和劣勢 173二、 交河城的交通區位 175
第二節 他地道上的補給站:柳谷鎮城 184
一、 潘家地城堡與柳谷鎮城的位置 184二、 柳谷鎮的水環境和屯田 186三、 柳谷鎮的交通區位 187
第三節 白水澗道上的屯城:白水鎮城 194
一、 白水鎮的水環境和屯田 194二、 達坂城的烽燧分布與白水鎮城西北交通 198
第四節 銀山道的入口:天山城 199
一、天山城的位置與水環境 199二、 漢唐時期托克遜綠洲城鎮發展概況 202三、 天山城的交通區位 204
第五節 西州西入天山腹地的橋頭堡:
鵒鎮城 208
一、
二、
鵒鎮的屯田及
鵒倉的性質 鵒鎮的烽鋪與交通形勢
第六節 唐代西州西向策略——以貞觀后期唐朝在西域的戰事 為中心 217
一、 天山腹地廊道的戰略意義 217二、 貞觀十六年郭孝恪西入天山腹地的戰爭 219三、 貞觀十八年郭孝恪西入焉耆的戰爭 221四、 貞觀十九年唐軍再入天山腹地 223五、 貞觀二十二年昆丘道行軍路線考察 225
第五章 天山北麓庭州的軍城與軍防 235
**節 東部天山北麓屯戍中心:金滿城 235
一、 金滿城的水環境 237二、 金滿城屯田和城鎮變遷 238三、 金滿城的交通區位變遷 246
第二節 庭州東部蒲類城及蒲類縣界諸軍鎮 252
一、 蒲類城、蒲類鎮 253二、 郝遮鎮、獨山守捉城 259三、 咸(鹽)泉鎮、特羅堡 264四、 蒲類城東向、南向交通形勢 264
第三節 瀚海軍的駐屯 269
一、 沙缽守捉 272二、 馮洛守捉 273三、 耶勒城守捉 277四、 俱六城守捉 280
第四節 庭州西部輪臺城及輪臺縣界諸軍鎮 282
一、 輪臺城 282二、 清海軍的駐屯 289三、 輪臺城周邊的交通態勢 297
第五節 東部天山北麓庭州境內的唐代遺址分布與軍防格局 300
一、 唐代遺址的水系分布 301二、 博格達山北麓的三條軍事交通線 303
參考文獻 307一、 基本史料 307二、 出土文獻 308三、 研究著作 310四、 研究論文 317
后記 325
圖 錄
圖 東部天山山體分布圖 2圖 吐魯番盆地環狀分布的地形特征 9圖 衛星影像圖上的吐魯番綠洲 9圖 吐魯番盆地水系和綠洲分布圖 9圖 哈密盆地綠洲與水系分布圖 11圖 巴里坤盆地綠洲分布圖 14圖 博格達山北部、西部綠洲分布圖 14圖 東部天山北部和西部黃土或黃土狀土分布圖 16圖 伊吾城的位置和水系 31圖 哈密至五堡鄉一帶50米等高線圖 34圖 拉甫卻克古城(納職城)東北部的白楊溝佛寺遺址 37圖 交河道行軍伊州段路線圖 40圖 伊吾北部山道及地形 41圖 拉甫卻克古城現狀 44圖 納職城周邊水系與交通圖 46圖 伊州至西州三條道路 49圖 柔遠城水環境和交通示意圖 54圖 大河古城 58圖 大河古城平面圖 58圖 大墩村烽火臺 65圖 大河古城西部古遺址分布及交通路線圖 65圖 巴里坤漢唐遺址分布圖 68圖 23 唐代伊州時羅漫山南北主要地形地貌 70圖 24 蒲昌城址僅存的墻體 80圖 25 蒲昌城位置和水系 81圖 26 東湖烽火臺 86圖 27 蒲昌府北部交通形勢圖 91圖 28 七克臺古城 94圖 29 赤亭鎮水系和交通圖 95圖 30 羅護鎮位置圖 100圖 31 連木沁綠洲與橫截城、臨川城位置圖 107圖 32 連木沁大墩烽火臺 108圖 33 寧戎城、新興城及周邊烽燧分布圖 113圖 34 高昌城周圍灌溉渠系 130圖 35 高昌城水系與周邊各鄉分布圖 135圖 36 柳中古城平面圖 145圖 37 讓布公商古城平面圖 153圖 38 艾丁湖西部唐代軍城分布圖 162圖 39 艾丁湖東北部唐代軍城分布圖 165圖 40 交河故城地形 174圖 41 交河城附近交通形勢圖 177圖 42 柳谷鎮位置圖 185圖 43 他地道及柳谷、石舍位置圖 191圖 44 白水鎮位置圖 195圖 45 天山城周邊交通形勢圖 205圖 46 銀山道及礌石館、銀山館位置圖 207圖 47 阿拉溝戍堡平面示意圖 209圖 48 鵒鎮位置及交通圖 215圖 49 鵒鎮南入焉耆的道路 215圖 50 貞觀后期唐朝在天山廊道的四次行軍路線圖 224
圖.錄
圖 51 北庭故城及周邊水系圖 237圖 52 金嶺城、神山鎮、石會漢戍位置圖 245圖 53 東大龍口遺址及車師古道出山口 245圖 54 金滿城與高昌城交通圖 247圖 55 吐虎瑪克古城平面圖 255圖 56 唐朝墩古城平面圖 255圖 57 唐朝墩古城北墻 257圖 58 蒲類城水系唐代遺址分布圖 258圖 59 北道橋古城平面圖 260圖 60 蒲類至羅護交通路線圖 267圖 61 獨山守捉南通蒲昌縣山道 268圖 62 清代孚遠以西驛道與唐代守捉分布示意圖 273圖 63 沙缽守捉遺址現狀 275圖 64 北莊子古城平面圖 276圖 65 六運古城平面圖 278圖 66 下沙河古城平面圖 281圖 67 昌吉古城平面圖 288圖 68 瑪納斯古城平面圖 291圖 69 塔西河古堡烽火臺 296圖 70 五工臺烽火臺 29
緒 論 1一、東部天山的地理范圍 1二、東部天山南北的自然環境特征 4(一) 山地草原地貌與游牧 4(二) 盆地、平原地貌與綠洲 6(三) 東部天山亦耕亦牧的經濟形態與南北互動 16三、東部天山廊道的軍城和唐代遺址 22(一) 東部天山南北的軍城 22(二) 東部天山南北的唐代城址烽燧 25(三) 東部天山南北唐代城址烽燧的整體分布態勢 27
**章 伊州天山南北的軍城與軍防 30
**節 西域門戶:伊吾城 30
一、 牙吾龍遺址與伊吾城地望 31二、 伊吾城的水環境 32三、 伊吾城的交通區位 34
第二節 大沙海東部的“港口”:納職城 43
一、 納職城附近的水環境和屯田 43二、 納職城的西向交通 47
第三節 居延路上的重鎮:柔遠城 53
一、 柔遠城的水環境和屯田 54二、 柔遠城的東向交通 56
目.錄
第四節 伊州屯戍核心區:伊吾軍城 57
一、 伊吾軍的位置與水環境 57二、 伊吾軍屯田 59三、 伊吾軍城的交通區位 62
第五節 伊州天山南北的軍防布局 68
一、 伊州天山南北的地理環境和東西通道 68二、 伊吾軍的遷移與伊州屯戍重心的北移 72
第二章 西州火山北部的軍城與軍防 79
**節 高昌東鎮:蒲昌城 79
一、 蒲昌城的水環境 81二、 北胥鞬屯田與漢唐蒲昌軍城建制沿革 82三、 蒲昌城的東向、北向交通 85
第二節 伊西北道上的軍城:赤亭鎮城與羅護鎮城 93
一、 蒲昌縣的駐防核心:赤亭鎮城 93二、 東部天山中段隘口交通樞紐:羅護鎮城 99
第三節 蒲昌縣西“山北三
城”
一、 橫截城 105二、 臨川城 107三、 于諶城 109
第四節 火山寧戎谷附近的軍城 112
一、 寧戎城 112二、 新興城 117
第五節 火山北部蒲昌府的戍防布局 119
一、 麹氏高昌國晚期高昌國的東向防御 119二、 唐置西州后蒲昌府的北向軍防形勢
——以開元二年(714)前后東突厥南侵西州事為中心 121
三、 蒲昌府的城鎮烽戍和軍防體系
第三章 西州火山南部的軍城和墾區 129
**節 東部天山南部的屯戍中心:高昌城 129
一、 高昌城的水環境 129二、 高昌城的屯田 132三、 天山軍的駐屯 139四、 高昌城的交通區位 142
第二節 高昌東部的交通樞紐:柳中城 143
一、 柳中城的位置和水環境 144二、 柳中屯田與柳中城軍鎮地位的變遷 146三、 唐代柳中城在高昌東部的交通地位 147
第三節 南平、安昌墾區 152
一、 南平城、安昌城的位置 152二、 南平、安昌的水環境 155三、 晉唐時期南平城由軍城向農墾區的轉變 156四、 南平與安昌南部的屯戍遺址與天山屯位置考 160
第四節 高寧墾區 163
一、 高寧城的位置 163二、 “莎車之地”——高寧屯墾溯源 167三、 高昌向高寧、柳中等地的徙耕現象 169
第四章 西州西部的軍城與軍防意圖 172
**節 高昌西部重鎮:交河城 172
一、 交河城地形的優勢和劣勢 173二、 交河城的交通區位 175
第二節 他地道上的補給站:柳谷鎮城 184
一、 潘家地城堡與柳谷鎮城的位置 184二、 柳谷鎮的水環境和屯田 186三、 柳谷鎮的交通區位 187
第三節 白水澗道上的屯城:白水鎮城 194
一、 白水鎮的水環境和屯田 194二、 達坂城的烽燧分布與白水鎮城西北交通 198
第四節 銀山道的入口:天山城 199
一、天山城的位置與水環境 199二、 漢唐時期托克遜綠洲城鎮發展概況 202三、 天山城的交通區位 204
第五節 西州西入天山腹地的橋頭堡:
鵒鎮城 208
一、
二、
鵒鎮的屯田及
鵒倉的性質 鵒鎮的烽鋪與交通形勢
第六節 唐代西州西向策略——以貞觀后期唐朝在西域的戰事 為中心 217
一、 天山腹地廊道的戰略意義 217二、 貞觀十六年郭孝恪西入天山腹地的戰爭 219三、 貞觀十八年郭孝恪西入焉耆的戰爭 221四、 貞觀十九年唐軍再入天山腹地 223五、 貞觀二十二年昆丘道行軍路線考察 225
第五章 天山北麓庭州的軍城與軍防 235
**節 東部天山北麓屯戍中心:金滿城 235
一、 金滿城的水環境 237二、 金滿城屯田和城鎮變遷 238三、 金滿城的交通區位變遷 246
第二節 庭州東部蒲類城及蒲類縣界諸軍鎮 252
一、 蒲類城、蒲類鎮 253二、 郝遮鎮、獨山守捉城 259三、 咸(鹽)泉鎮、特羅堡 264四、 蒲類城東向、南向交通形勢 264
第三節 瀚海軍的駐屯 269
一、 沙缽守捉 272二、 馮洛守捉 273三、 耶勒城守捉 277四、 俱六城守捉 280
第四節 庭州西部輪臺城及輪臺縣界諸軍鎮 282
一、 輪臺城 282二、 清海軍的駐屯 289三、 輪臺城周邊的交通態勢 297
第五節 東部天山北麓庭州境內的唐代遺址分布與軍防格局 300
一、 唐代遺址的水系分布 301二、 博格達山北麓的三條軍事交通線 303
參考文獻 307一、 基本史料 307二、 出土文獻 308三、 研究著作 310四、 研究論文 317
后記 325
圖 錄
圖 東部天山山體分布圖 2圖 吐魯番盆地環狀分布的地形特征 9圖 衛星影像圖上的吐魯番綠洲 9圖 吐魯番盆地水系和綠洲分布圖 9圖 哈密盆地綠洲與水系分布圖 11圖 巴里坤盆地綠洲分布圖 14圖 博格達山北部、西部綠洲分布圖 14圖 東部天山北部和西部黃土或黃土狀土分布圖 16圖 伊吾城的位置和水系 31圖 哈密至五堡鄉一帶50米等高線圖 34圖 拉甫卻克古城(納職城)東北部的白楊溝佛寺遺址 37圖 交河道行軍伊州段路線圖 40圖 伊吾北部山道及地形 41圖 拉甫卻克古城現狀 44圖 納職城周邊水系與交通圖 46圖 伊州至西州三條道路 49圖 柔遠城水環境和交通示意圖 54圖 大河古城 58圖 大河古城平面圖 58圖 大墩村烽火臺 65圖 大河古城西部古遺址分布及交通路線圖 65圖 巴里坤漢唐遺址分布圖 68圖 23 唐代伊州時羅漫山南北主要地形地貌 70圖 24 蒲昌城址僅存的墻體 80圖 25 蒲昌城位置和水系 81圖 26 東湖烽火臺 86圖 27 蒲昌府北部交通形勢圖 91圖 28 七克臺古城 94圖 29 赤亭鎮水系和交通圖 95圖 30 羅護鎮位置圖 100圖 31 連木沁綠洲與橫截城、臨川城位置圖 107圖 32 連木沁大墩烽火臺 108圖 33 寧戎城、新興城及周邊烽燧分布圖 113圖 34 高昌城周圍灌溉渠系 130圖 35 高昌城水系與周邊各鄉分布圖 135圖 36 柳中古城平面圖 145圖 37 讓布公商古城平面圖 153圖 38 艾丁湖西部唐代軍城分布圖 162圖 39 艾丁湖東北部唐代軍城分布圖 165圖 40 交河故城地形 174圖 41 交河城附近交通形勢圖 177圖 42 柳谷鎮位置圖 185圖 43 他地道及柳谷、石舍位置圖 191圖 44 白水鎮位置圖 195圖 45 天山城周邊交通形勢圖 205圖 46 銀山道及礌石館、銀山館位置圖 207圖 47 阿拉溝戍堡平面示意圖 209圖 48 鵒鎮位置及交通圖 215圖 49 鵒鎮南入焉耆的道路 215圖 50 貞觀后期唐朝在天山廊道的四次行軍路線圖 224
圖.錄
圖 51 北庭故城及周邊水系圖 237圖 52 金嶺城、神山鎮、石會漢戍位置圖 245圖 53 東大龍口遺址及車師古道出山口 245圖 54 金滿城與高昌城交通圖 247圖 55 吐虎瑪克古城平面圖 255圖 56 唐朝墩古城平面圖 255圖 57 唐朝墩古城北墻 257圖 58 蒲類城水系唐代遺址分布圖 258圖 59 北道橋古城平面圖 260圖 60 蒲類至羅護交通路線圖 267圖 61 獨山守捉南通蒲昌縣山道 268圖 62 清代孚遠以西驛道與唐代守捉分布示意圖 273圖 63 沙缽守捉遺址現狀 275圖 64 北莊子古城平面圖 276圖 65 六運古城平面圖 278圖 66 下沙河古城平面圖 281圖 67 昌吉古城平面圖 288圖 68 瑪納斯古城平面圖 291圖 69 塔西河古堡烽火臺 296圖 70 五工臺烽火臺 29
展開全部
唐代東部天山廊道軍城研究 作者簡介
王玉平,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新疆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西域史地,主要從事新疆地方史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近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項,省部級課題兩項,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史林》《新疆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
書友推薦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