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有(與)存在:比較哲學視野中的中國“形而上”問題(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43531
- 條形碼:9787301343531 ; 978-7-301-34353-1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有(與)存在:比較哲學視野中的中國“形而上”問題(第二版) 本書特色
本書被視為伍曉明教授*高水平的代表品,時隔近二十年后,伍曉明教授對全書修訂三分之一以上,推出新版。
有(與)存在:比較哲學視野中的中國“形而上”問題(第二版) 內容簡介
《有(與)存在:比較哲學視野中的中國“形而上”問題》發端于一個欲在漢語中說清海德格爾所論述的“Sein”之意義的沖動。海德格爾的思想即圍繞這一在漢語中如今大多被譯為“存在”的詞展開。 本書以現象學的哲學方法來重讀中國哲學中的“有”與“無”“道”等核心觀念,如此則使對中國哲學的解釋重新充滿新的活力與創造力,并同時呈現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各自的思想脈絡。全書分兩個部分:上編從被翻譯的“存在”回到漢語的“有”與“無”,下編在對于漢語的“有”的這一獨特現象的思考推動下重讀《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段落,討論了其哲學意義。
有(與)存在:比較哲學視野中的中國“形而上”問題(第二版) 目錄
**章 “語(言)(邊)境”之上的“存在”
一、“有存在”
二、翻譯“的”欲望
三、“吸收”或“款待”
第二章 跨越“語(言)(邊)境”的“存在”
一、難以在漢語中款待的西方“存在”
二、西方的“存在”(Sein/Being)與“是”(sein/be)的語法關系
三、以漢語的“是”翻譯名詞性的“Being”的問題
四、作為差異的“存在”
五、“存在”這個詞與西方形而上學傳統
第三章 漢語中的“有”:“占有”與“存在”
一、回到中國傳統的“有”
二、一身而二任的“有”
三、“有”與“在”
四、作為語言事件而發生的物之原始性的因“占”而“有”
五、人與物之互有或相有
第四章 “有‘有’也者”
一、有之成為萬物的總名,以及有之有的遮蔽
二、人不可能不有
三、“有”什么都不可能“是”
第五章 “有生于無”
一、魏晉玄學所關心的無
二、“以無為(本)體”還是“以無為用”?
三、“崇有論”之何以非真崇有?
上篇結論 中國之“有”與西方之“存在”(Sein [Being])
下篇 重讀《老子》
**章 “道可道……”
一、道“可道”,名“可名”
二、“始”與“母”
三、“故常無……”
四、天下萬物“同”于有
五、玄同
六、眾妙之門
第二章 “虛”(之)“極”與“靜”(之)“篤”
一、引論
二、“虛”(之)“極”
三、“靜”(之)“篤”
四、“物”之“命”
五、“常”之“常”
六、“道”之“久”
第三章 “道”何以“法自然”?
一、引言
二、“道法自然”的直接語境:《老子》第二十五章
三、漢語語境中“道法自然”的若干傳統與現代解釋
四、“道法自然”的若干西方翻譯
五、王弼對“道法自然”的理解
六、“道法自然”與“道生……萬物”
七、“道生……萬物”的“具體”意義或方式
八、“道法自然”與圣人之“能輔萬物之自然”
第四章 老子與海德格爾之近:“道之為‘物’”抑或“物之為‘道’”?
一、對海德格爾文本的閱讀:物之為“道”
二、對老子文本的閱讀:“道之為‘物’”?
參考書目
初版后記
修訂版后記
有(與)存在:比較哲學視野中的中國“形而上”問題(第二版) 作者簡介
伍曉明
----------------------------
伍曉明,復旦大學學士,北京大學碩士,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及任教于天津社科院,北京大學,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2018年從坎特伯雷大學退休,2019-2022年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講座教授,現任該學院客座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思想、比較哲學、比較文學及西方文學理論。著有《吾道一以貫之:重讀孔子》《有(與)存在:通過“存在”而重讀中國傳統之“形而上”者》《“天命:之謂性!”——片讀〈中庸〉》《文本之間——從孔子到魯迅》,《之前,之間,之后,之外:哲學、文學、文化的異序之思》,譯有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馬丁·華萊士《當代敘事學》及伊曼努爾·列維納斯《另外于是,或在超過是其所是之處》等。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