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德魯克系列3 內容簡介
非營利組織的管理
即使在平庸者的領導下,許多企業和政府也能夠生存很長一段時間。但在非營利組織,領導能力的平庸則會立即被暴露出來。因為非營利性組織的成功與否不只一條評價標準,而是有一系列標準,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者必須學會平衡和統籌兼顧,綜合考慮評價業績的一系列標準。
本書關注: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以及政府機構使命的重大區別。
究竟什么是“非營利性工作”的成果。
非營利組織提供服務及獲得運營資金的策略。
因大量依賴志愿者導致無法推行強制性命令,由此而引起的進行機構改革和調整的種種挑戰。
由于資源的對非營利組織來說,有計劃地放棄顯得非常重要。作為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者,工作重點應該是思考組織使命,實現組織目標,展現組織的社會價值。從使命到績效,再到策略,德魯克給我們勾勒出一種清晰、具體的操作方法。
管理未來
以信息為基礎的組織的出現,對系統性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的需求,要求管理者具備全新的素質。
彼得·德魯克的思想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那些試圖正確應對世界變革的商界領袖和經濟學家仍都會豎起耳朵認真傾聽這位智者的聲音。
企業的競爭戰略必須基于瞬息萬變的世界經濟。知識社會的來臨,使得信息變得越來越重要,信息也意味著一種新型管理方式。
對于知識社會的管理者,創新和企業家精神變得至關重要。經理人需要具備全新的素質和技能。
人與績效
本書主要面向企業管理者,探討企業中的管理。本書清晰地指出了廣義文化背景中管理復雜而又不斷變化的維度與任務,提出了諸多開創性意見。本書分為六個部分,各部分主題如下: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者;什么是企業;為績效而組織和管理;管理者如何用人所長;根植于社會和文化中的管理。閱讀本書,有利于企業管理者更深刻地理解德魯克的管理思想,并將之應用于實踐中。
巨變時代的管理
預測未來并不十分困難,只是毫無意義。已經發生的根本性變革始終遠比預測重要得多。
組織雇用管理者的目的就是執行和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動,管理者必須通過思考和利用已經發生的變革完成自己的使命。
過去幾十年來人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管理的假設、規律和慣例已經發生改變。信息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管理工具,成為管理者的關鍵性資源和組織的基礎。在世界經濟中,新的權力中心、持續增長的新興市場和行業層出不窮。在這個轉型的世紀中,社會和政府的變革才是大的變革。
公司的概念
彼得·德魯克龐大的思想和等身的著作,統一于他的基本價值立場,統一于對和諧社會的基本價值主張。要領略德魯克不斷涌動的精神力量,必須從他的思想源頭開始。
工業社會三部曲:《工業人的未來》《公司的概念》和《新社會》,使人們能夠理解工業社會的本質,理解工業社會的內在結構和運行機理,理解工業社會的基本單元——企業及其管理的全貌。
基于對通用汽車公司的調研,本書首次嘗試揭示一個組織實際上是如何運行的,它所面臨的挑戰、問題和遵循的基本原理。
從三方面對企業進行社會和政治分析:
1、將公司作為獨立的主體,分析其運行。
2、分析大企業能否實現它所處社會的信仰和承諾。
3、分析公司目標和社會功能的關系。
公司生存與成功發展必須處理好三個問題:
1、持續產生有才能的領導。
2、具有滿足長期利益的基本政策。
3、在實施各項政策時,具備不受人為因素影響的客觀判斷標準。
行善的誘惑
海因茨·齊默曼神父是一位很好的領導者。20年間,他將圣杰羅姆大學從一所名不見經傳的教區學校打造成為一所聲譽斐然的全美學府,與芝加哥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全球領先的研究性大學并駕齊驅。
齊默曼神父發揮基督徒的惻隱之心,想幫一名不稱職的初等教員找工作。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件事在圣杰羅姆大學掀起了軒然大波。20年學校迅速發展過程中埋下的許多隱患都浮出水面,各種沖突和摩擦將學校上下攪得人心渙散、分崩離析。
位受害人是齊默曼本人。第二位受害人是他忠實的助手兼合作伙伴愛格妮絲·穆勒。一封誹謗信指責他們有不正當關系,無中生有的緋聞傳得沸沸揚揚。隨著這場席卷全校的風暴愈演愈烈,主要的教職員都深受影響,學校所屬的教會組織也被波及。起初,齊默曼的親密朋友、一位杰出的猶太裔心理醫師將該局面描述為“咖啡杯里的風暴”,可后來,他自己也卷入了旋渦之中。這場危機威脅到一所一流的大學,是一場他們無法理解也無力去解決的危機。
小說思想深邃、發人深省。故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他們如何應對危機是這部小說的主題。全書情節精彩、緊湊,峰回路轉,結局出乎意料。
德魯克論管理
本書是從德魯克眾多的論文中挑選部分編輯成冊。在挑選適合的文章時,遵循了兩個原則:
文章是否歷久彌新,至今仍與現在的讀者息息相關?
它是不是一篇獨立的文章?
全書包含13章
德魯克系列3 目錄
《人與績效》
《時代變局中的管理者》
《*后的完美世界》
《行善的誘惑》
《非營利組織的管理》
《管理未來》
《巨變時代的管理》
《德魯克論管理》
《21世紀的管理挑戰》
德魯克系列3 作者簡介
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
管理學科開創者,他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學之父”,他的思想傳播、影響了130多個國家;他稱自己是“社會生態學家”,他對社會學和經濟學的影響深遠,他的著作架起了從工業時代到知識時代的橋梁。
1909年生于維也納的一個書香門第,1931年獲法蘭克福大學國際法博士學位,1937年與他的德國校友多麗絲結婚,并移居美國,終身以教書、著書和咨詢為業。
在美國,他曾擔任由美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組成的財團的經濟學者,以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IBM等大企業的管理顧問。為紀念其在管理領域的杰出貢獻,克萊蒙特大學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為表彰他為非營利領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國際慈善機構“救世軍”授予德魯克救世軍高獎項“伊萬婕琳·布斯獎”。
他曾連續20年每月為《華爾街日報》撰寫專欄文章,一生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共發表38篇文章,至今無人打破這項紀錄。他著述頗豐,包括《管理的實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責任、實踐》《旁觀者》等幾十本著作,被翻譯成三十余種文字,總銷售量超過1000萬冊。其中《管理的實踐》奠定了他作為管理學科開創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為全球管理者必讀經典。
他曾七次獲得“麥肯錫獎”;2002年6月20日,獲得當年的“總統自由勛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高榮譽。
20世紀80年代,德魯克思想被引入中國;2004年,德魯克管理學全面進入中國的管理教育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