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萬年中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22468
- 條形碼:9787547322468 ; 978-7-5473-2246-8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萬年中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 本書特色
編輯推薦: 何謂中國?何以萬年!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中華文明的長河發端于何時何地? 我們中國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何謂中國?何以萬年! 讓我們一起來讀《萬年中國》,
萬年中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凝練概括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列于首位的就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他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本書即以近年來堅實的考古發現為基礎,從萬年上山到夏商二里頭,生動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通過對中國大地上諸多考古成果的深入分析,本書具體而生動地說明了商、周以前數千年間,也就是差不多距今一萬年這段時間中,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各族群的先民,如何以人的自覺共同締造了具有鮮明獨特性格的中華農耕文明、游牧文明以及山林農牧文明,為中華文明在新的歷史階段的生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部著作,對于我們進一步清楚認識中華文明悠久的優秀傳統,并準確和充分地理解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這一重大論斷有著較大的幫助。 全書圖文并茂,深入淺出,一卷在手,讀懂萬年中國。本書已經列入“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為“中華文明新探索叢書”中的**部作品。
萬年中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 目錄
萬年中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 相關資料
當代名家傾情作序推薦 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姜義華 中國考古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所研究員 王巍 何謂中國?何以萬年!——《萬年中國》的時間線 從文明起源的距今10000-8000年前后,到文明加速形成的距今6000-5000年前后,再到文明形成并特點凸顯的距今4000年前后,止步于三星堆文明誕生的商朝之前 萬年奠基 距今一萬年,華北馴化了粟和黍,浙江上山開始栽培稻,制作陶器和石器。 八千年起源 距今8000年,全球氣候溫暖,稻作農業北傳淮河下游,粟作農業在黃河中下游及燕山南北普及,賈湖出現有玉器和綠松石器隨葬的大型墓葬,社會開始分化,文明起源開啟。 六千年加速 水稻耕作向長江流域傳播,北傳漢水和黃河流域,手工業顯著進步,出現精致堅實的陶器。 五千多年進入(文明社會) 手工業專業化、禮器開始出現,禮制基本形成。良渚古國誕生,長江中下游進入文明階段。 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 山西陶寺和陜西石峁兩座巨型都邑相繼出現,黃河中游的力量開始崛起。 四千年王朝建立 二里頭開創了廣域王權國家模式,夏王朝建立,中華文明進入了以中原為中心的新階段。
萬年中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形成 作者簡介
主要作者 馮時,男,1958年10月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州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古文字學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方向為古文字學與天文考古學,開創性地建立了中國天文考古學體系。發表《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天文學研究》《殷歷歲首研究》《殷歷月首研究》《中國早期星象圖研究》《中國天文考古學》《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文明以止》等論著。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