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永不停歇的時鐘:機器、生命、能動性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58252
- 條形碼:9787521758252 ; 978-7-5217-5825-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永不停歇的時鐘:機器、生命、能動性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本書特色
*科學史扛鼎之作。全新譯本還原原書精髓。江曉原、張卜天、沈辛成、袁越(土摩托)力贊閱讀
*榮獲2021年美國哲學協會帕特里克·蘇佩斯科學史獎(該獎科學史方向三年評一次)
*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將其評為“20年來深具影響力的書之一”
*《圖書館雜志》2016年暢銷書名單,亞馬遜2016年三、四月銷售頭榜
*從中世紀自動發條機器人到當代人工智能,關于生命本質的世紀之爭
1 鮮活逼真、荒誕不經的自動發條機器人,讓你眼界大開、愛得發狂,喚醒你心中潛藏的機器人情結。機械狂人、蒸汽朋克、人工智能愛好者的寶藏之書。
雅凱-德羅茲的寫字小男孩兒、沃康松的吹笛者、坎普林的土耳其下棋機器人等,17世紀流行的自動發條機器人,曾讓歐洲宮廷貴族著迷發狂,今人看到也是嘆為觀止,像《剪刀手愛德華》《人工智能》《機械奇跡》《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里面的機器人角色一樣,帶給你驚喜和感動。
2.從中世紀自動發條機器人到當代人工智能,回溯生命機器的探索與演進,為研究人工智能、未來人機如何共處提供歷史經驗和思考范式。了解現代科學的歷史,對于思考當下、想象未來具有重要意義。本書通過梳理機械論與能動性范疇下的生命本質探索史,不僅會顛覆我們對現代科學建構的固有認知,還將成為我們理解當下生命科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機器人學等前沿問題的思考利器。
3.作者杰西卡·里斯金擁有哲學、歷史學和科學研究綜合背景,她用生動而思辨的文筆,原創性地將一手資料、學界往來通信和文獻檔案熔融一爐,順著生命本源問題的脈絡,展開這場“長達四個世紀的爭論”。用歷史的方式反思科學,關于生命未來的多種可能。
4.全新譯本忠實再現原書精髓。本次翻譯邀請了北大科技史博士、專門研究技術革命和鐘表宇宙觀的學者呂天擇擔綱翻譯,保證了譯文的高質量輸出。
5含有多幅劃時代性的機器人插圖,內容全程高能燒腦。對于生命科學、科學史、科學哲學、認知科學、機器人學以及交叉學科領域的讀者和研究者來說,它的內容足夠條理和富有洞見。對于普通讀者來說,切入方式開門見山,敘事生動流暢,門外漢也可盡情領略妙趣橫生的故事和科學探索的魅力。
永不停歇的時鐘:機器、生命、能動性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內容簡介
生命從何而來?它究竟有沒有內在的能動性?當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變為現實,人類和機器的邊界又在哪里? 現代科學的一個基礎原則是,科學解釋不能將意志或能動性賦予自然現象,我們不會說巖石掉落是因為要尋找地心,水蒸氣上升是因為要靠近天空。自17世紀中期機械論作為現代科學的核心范式以來,整個世界被視為一臺機器,禁用能動性的原則也擴展至對生命現象的解釋。然而,這一原則伴隨著兩種相互競爭的生命模型,引發了一場持續四個世紀的爭論:生命究竟是由外力驅動的被動的鐘表,還是主動的、永不停歇的時鐘。 本書從中世紀晚期歐洲教堂和宮廷的自動機開始,考察了這場科學爭論的起源和歷史。我們將會一路看到飛來飛去的機械天使、會排便的機械鴨、會“編程”寫字的機械小男孩、會下棋的機器“土耳其人”,以及弗蘭肯斯坦的怪物的誕生等,能工巧匠和科學家們試圖從各種荒誕的人造機器中尋找生命的能動性產生于何處。同時,以被動機械論為代表的笛卡兒和以主動機械論為代表的萊布尼茨,都贏得了各自的追隨者,這不僅影響了拉馬克、達爾文、魏斯曼、道金斯等各時代中人,還推動了進化論、控制論、有機論、認知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在社會文化環境的聯動下,一幅氣勢磅礴、方興未艾的現代科學圖景鋪展開來。 被動機械論和主動機械論之間的沖突在當前科學中仍保持著一種隱秘的力量,并繼續在對生命本質的探索中發揮作用。里斯金通過回顧這段歷史,證明了歷史理解對于科學思考的重要性。了解現代科學的歷史,不僅可以重啟之前被摒棄的思考方式,還為我們認知當下、想象未來提供更多可能性。
永不停歇的時鐘:機器、生命、能動性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目錄
第1 章 花園里的機器
第2 章 機器中的笛卡兒
第3 章 是被動的望遠鏡,還是永不停歇的時鐘
第4 章 *早的人形機器
第5 章 機器先生奇遇記
第6 章 自組織機器的兩難
第7 章 機器間的達爾文
第8 章 機械卵和智能卵
第9 章 由外及內
第10 章 歷史很重要
永不停歇的時鐘:機器、生命、能動性與現代科學的形成 作者簡介
[美]杰西卡•里斯金(Jessica Riskin)
先后畢業于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學院和巴黎政治學院,現于斯坦福大學教授歐洲史和科學史。
研究方向包括早期現代科學、政治文化和科學解釋史。她所著的《感性時代的科學:法國啟蒙運動的感性經驗主義者》( Science in the Age of Sensibility: The Sentimental Empiricists of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獲得了美國歷史學會的J.拉塞爾·梅杰獎。此外,還合著有《自然參與:從文藝復興到現在的實踐中的科學》(Nature Engaged: Science in Practice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
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史博士。現任教于西北工業大學。
曾在《自然辯證法研究》雜志上發表《對機械鐘技術起源問題的考察》《科學革命中的鐘表隱喻》,在《科學技術哲學研究》雜志上發表《論無限字審與空間幾何化的關系》等文章。
參與編寫吳國盛主編的大部頭科技史工具書《科學技術史手冊》的重要章節“技術史”。[美]杰西卡•里斯金(Jessica Riskin)
先后畢業于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學院和巴黎政治學院,現于斯坦福大學教授歐洲史和科學史。
研究方向包括早期現代科學、政治文化和科學解釋史。她所著的《感性時代的科學:法國啟蒙運動的感性經驗主義者》( Science in the Age of Sensibility: The Sentimental Empiricists of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獲得了美國歷史學會的J.拉塞爾·梅杰獎。此外,還合著有《自然參與:從文藝復興到現在的實踐中的科學》(Nature Engaged: Science in Practice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
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史博士。現任教于西北工業大學。
曾在《自然辯證法研究》雜志上發表《對機械鐘技術起源問題的考察》《科學革命中的鐘表隱喻》,在《科學技術哲學研究》雜志上發表《論無限字審與空間幾何化的關系》等文章。
參與編寫吳國盛主編的大部頭科技史工具書《科學技術史手冊》的重要章節“技術史”。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