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身體理論:審美與消費的經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74175
- 條形碼:9787503974175 ; 978-7-5039-7417-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身體理論:審美與消費的經驗 本書特色
1.身體在做什么?
人,消費的對象和意義來自信息世界,并且*終將消費于信息世界。這種西西弗斯式的生活并不能讓每個人都成為英雄。而人們在炫技式的“消費狂歡”中展示自己的消費能力的同時,其內在原因則是信息技術帶來的心靈深處的孤獨與恐懼,這也的確是現代人生活的荒謬之處。
2.身體被施加了什么?
無時無刻地保持“信號正常”,以被他人和世界所感知。從這個意義上講,通信工具肉身化了。但當現代消費者以智能化的肉體代替了原始的身體感官的同時,一種虛假的消費體驗也蒙騙了主體本身。
當現代消費者在嘗試利用科學武器消滅孤獨的消費體驗的過程時,反而會使自己更加孤獨下去,這種俄忒普斯般的厄運猶如一記咒語加之于當下的消費者之上,更增加了一些悲劇色彩。
3.是否只有身體遭遇痛苦時才能重新確認自己?
疼痛令青年們暫時脫離了沉思或實踐中的觀念世界,重新感受到了身體的在場性,他們借助身體的疼痛體驗以滿足“自我實現”的渴望與沖動。
4. 現代人能否為孤獨的心靈重新尋得棲身之所?
人無論如何都是要生活在自我之中的,不管沿途的景色如何誘人,注定終要面對自身所處的社會。現代的旅行就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加舒適地重返社會,這是旅行者的既定立場。盡管作為抵償,旅行者必然要忍受旅途中的煎熬,列維- 施特勞斯將之歸結為,為了獲得道德刺激而需要忍受的“無根”折磨。在漫長或短暫的旅途中,陌生文化的侵入以及社會關系的失蹤往往令人悵然若失,本體安全感的缺失成為旅行者面臨的頭等大事。而相對地,虛假的客觀性與人們的好奇心卻將道德刺激升華為寶貴的生活經驗,一張張旅行拍攝的照片便成為日后我們饒有興味的談資與精神資本。
身體理論:審美與消費的經驗 內容簡介
一直以來,身體在西方哲學的圖景中都以潛在命題的形式存在,而以儒、釋、道為核心的中國哲學卻將身體視為原初。中國古代的身體觀念、美學和意象建立在以“身”為主,彼此關聯的意象叢,這與西方現代身體哲學具有對話的可能。本書依托一種文化接受的研究路徑,對中國社會的身體觀念的古代源流與近代轉變進行細致考察,試圖在以一種嶄新的認識路徑的展現中國社會的身體觀念由來。身體理論的關注不僅有助于厘清中國傳統美學的嶄新脈絡,還增多了剖析當代中國社會生活圖景的認知可能,作者通過對中國社會自古以來的文身現象考察與思辨,研究認為審美的轉變
身體理論:審美與消費的經驗 目錄
目錄 引 言 / 001 **章 華夏之身 / 005
**節 中國身體觀念的源流 / 009
第二節 古代身體審美的面向 / 017
第三節 近代身體意象的巨變 / 028 第二章 接受與轉義 / 035
**節 身體的史學接受 / 038
第二節 身體的哲學圖景 / 046
第三節 身體研究的路徑探索/ 069 第三章 文身問題考辨 / 081
**節 歷史、理論與田野 / 084
第二節 文身的體驗與消費 / 100
第三節 文身的生產與審美 / 119
附錄 1 受訪對象基本情況/ 132
附錄 2 田野筆記節選 / 134
第四章 消費之身 / 159
**節 觸屏時代的消費體驗 / 162
第二節 傳統技藝的消費反思 / 171
第三節 美好生活與消費社會 / 177 附 錄 20 世紀有關身體與影像的法國學術傳統 / 191
參考文獻 / 242
后 記 / 258
身體理論:審美與消費的經驗 作者簡介
劉新宇,山東濟南人,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博士,任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興趣為身體理論、性別與家庭、消費社會研究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一項,出版專著《禮俗時刻:轉型社會的嬰兒誕養與家計之道》。在《中國社會科學(內部文稿)》《民族藝術》《婦女研究論叢》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相關研究多次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