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修復方法、技術及應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622130
- 條形碼:9787302622130 ; 978-7-302-62213-0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修復方法、技術及應用 本書特色
"本書是在作者多年從事城市生態規劃、修復和管理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本書構建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空間變化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驅動力指標體系和生態空間質量評價模型,揭示了其生態空間變化的驅動力機制,闡明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空間質量與人群分布特征之間的相互耦合關系;創建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空間分區框架,提出了分區管控對策;構建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基礎設施系統辨識、評估與優化的方法模型并進行了應用,揭示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景觀與受損生態空間的退化機理;以廣州市增城區和東莞市等為城市群典型區域,介紹了在森林與綠地系統生態修復、河流與濕地系統生態修復技術應用與示范方面取得的成果。
本書適合城市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國土空間規劃、城鄉建設管理等方面的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高校師生閱讀。"
空間變化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驅動力指標體系和生態空間質量評價模型,揭示了其生態空間變化的驅動
力機制,闡明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空間質量與人群分布特征之間的相互耦合關系;創建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
空間分區框架,提出了分區管控對策;構建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基礎設施系統辨識、評估與優化的方法模型
并進行了應用,揭示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景觀與受損生態空間的退化機理;以廣州市增城區和東莞市等為城
市群典型區域,介紹了在森林與綠地系統生態修復、河流與濕地系統生態修復技術應用與示范方面取得的成果。
本書適合城市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國土空間規劃、城鄉建設管理等方面的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
高校師生閱讀。
-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修復方法、技術及應用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作者多年從事城市生態規劃、修復和管理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本書構建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空間變化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驅動力指標體系和生態空間質量評價模型,揭示了其生態空間變化的驅動力機制,闡明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空間質量與人群分布特征之間的相互耦合關系;創建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空間分區框架,提出了分區管控對策;構建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基礎設施系統辨識、評估與優化的方法模型并進行了應用,揭示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景觀與受損生態空間的退化機理;以廣州市增城區和東莞市等為城市群典型區域,介紹了在森林與綠地系統生態修復、河流與濕地系統生態修復技術應用與示范方面取得的成果。 本書適合城市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國土空間規劃、城鄉建設管理等方面的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高校師生閱讀。" 空間變化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驅動力指標體系和生態空間質量評價模型,揭示了其生態空間變化的驅動 力機制,闡明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空間質量與人群分布特征之間的相互耦合關系;創建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 空間分區框架,提出了分區管控對策;構建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基礎設施系統辨識、評估與優化的方法模型 并進行了應用,揭示了珠三角城市群生態景觀與受損生態空間的退化機理;以廣州市增城區和東莞市等為城 市群典型區域,介紹了在森林與綠地系統生態修復、河流與濕地系統生態修復技術應用與示范方面取得的成果。 本書適合城市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國土空間規劃、城鄉建設管理等方面的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 高校師生閱讀。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修復方法、技術及應用 目錄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3
1.2 相關研究進展 6
1.2.1 生態空間的內涵 6
1.2.2 生態空間服務功能 8
1.2.3 城鎮化與生態空間 10
1.2.4 城市擴張過程時空演變規律 11
1.2.5 城市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影響 13
1.2.6 生態空間評價 19
1.2.7 生態空間分區 22
1.2.8 國土空間修復 25
1.2.9 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 27
1.2.10 區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 27
1.2.11 城市濕地時空格局特征 29
1.3 研究框架 37
1.3.1 研究目標 37
1.3.2 科學問題 37
1.3.3 研究內容 38
1.3.4 研究技術路線 39 第2章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40
2.1 珠三角城市群研究區概況 40
2.1.1 自然概況 40
2.1.2 社會經濟概況 43
2.1.3 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45
2.2 示范點選擇 46
2.3 研究方法 47
2.3.1 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 47
2.3.2 生態空間格局、變化特征及驅動力 48
2.3.3 典型生態空間林地空間變化的社會-經濟-自然驅動體系 48
2.3.4 地理加權回歸和相對重要性 50
2.3.5 生態空間質量評價體系 52
2.3.6 生態空間人群分布特征 55
2.3.7 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55
2.3.8 生態空間分區 56
2.4 數據來源 57
2.4.1 土地利用遙感數據 59
2.4.2 濕地遙感數據來源 59
2.4.3 社會經濟數據 60 第3章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景觀演變規律與時空特征 61
3.1 研究方法 62
3.1.1 城市空間擴張指標 62
3.1.2 城市空間形態變化指標 62
3.2 珠三角城市群擴張過程的時空分異特征 63
3.2.1 珠三角城市群擴張過程的整體特征 63
3.2.2 珠三角各個城市擴張的空間分異特征 64
3.3 珠三角城市群擴張速率與擴張強度的差異分析 66
3.3.1 珠三角城市群擴張速率與擴張強度特征 66
3.3.2 珠三角城市群擴張速率與擴張強度的空間分異 67
3.4 珠三角城市群城市景觀格局演變分析 69
3.4.1 珠三角城市群整體的擴張格局特征 69
3.4.2 珠三角城市群各個城市的擴張格局特征 70
3.5 小結 71 第4章 珠三角城市群區域生態質量整體評價 73
4.1 研究方法 73
4.1.1 生態系統質量指標 73
4.1.2 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 73
4.1.3 土地利用類型轉變的生態貢獻率 74
4.2 綜合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分析 75
4.3 生態環境質量空間分異 76
4.4 生態環境質量等級的劃分 78
4.5 小結 81 第5章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空間總體診斷與退化機理 83
5.1 珠三角區域近15年土地利用變化與生態退化演變特征 83
5.1.1 珠三角城市群關鍵受損生態空間辨識與診斷(工具包) 84
5.1.2 受損生態空間退化機理 90
5.2 城市群生態空間格局特征 91
5.3 城市群生態空間變化特征 92
5.4 城市群生態空間變化的驅動因素 99
5.5 小結 100 第6章 珠三角城市群濕地生態空間變化特征及其驅動機制 101
6.1 研究方法 101
6.1.1 濕地類型轉移矩陣 101
6.1.2 景觀格局指數分析法 102
6.2 城市濕地的分布現狀 102
6.3 城市濕地時間變化規律 103
6.4 城市濕地空間變化規律 104
6.5 城市濕地的時空轉移特征 106
6.5.1 濕地類型間的轉移 106
6.5.2 濕地與非濕地間的轉移 107
6.6 城市濕地景觀格局特征分析 107
6.6.1 類型水平上的城市濕地景觀格局特征 107
6.6.2 景觀水平上的城市濕地景觀格局特征 108
6.7 城市濕地時空演變的驅動因素分析 110
6.7.1 主成分分析結果 110
6.7.2 濕地受損的主導因素 110
6.8 小結 112 第7章 珠三角城市群林地生態空間變化特征及其驅動機制 114
7.1 城市群多尺度林地空間變化特征 114
7.2 林地面積減少的驅動分析 116
7.3 林地面積增加的驅動分析 120
7.4 小結 124 第8章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空間質量與人群分布特征關系 125
8.1 城市群生態空間質量的空間格局及變化規律 125
8.2 城市群9個城市的生態空間質量及變化規律 128
8.3 城市群生態空間質量與人群分布特征 129
8.4 城市群生態空間人群分布與生態風險特征 133
8.5 城鎮化對生態空間質量變化的空間驅動機制 134
8.6 珠三角城市群城鎮化下基于生態空間質量的生態管理 137
8.7 小結 139 第9章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演變評估 140
9.1 研究方法 140
9.1.1 土地利用變化分析 140
9.1.2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價 140
9.1.3 生態系統服務變化指數 141
9.1.4 空間統計分析 142
9.2 珠三角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特征 143
9.2.1 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變化 143
9.2.2 土地利用時空演變分析 145
9.3 珠三角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動態變化特征 147
9.3.1 各生態系統類型服務價值分析 147
9.3.2 單項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 148
9.3.3 生態系統服務變化指數空間分布 150
9.4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空間統計分析 150
9.4.1 空間自相關分析 150
9.4.2 冷點與熱點分析 152
9.5 城市化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 154
9.5.1 不同維度城市化對整體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 154
9.5.2 不同維度城市化對單項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影響 156
9.6 小結 157
第二篇 技術與應用 第10章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空間分區及管控對策 161
10.1 城市群生態空間質量評價 161
10.2 城市群生態系統健康評價 162
10.3 城市群生態空間分區 164
10.4 城市群生態修復空間分類 166
10.5 城市群尺度生態空間分區管理對策 169
10.5.1 以滿足政策目標、居民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構建生態
空間分區指標體系 169
10.5.2 生態空間分區立足于現有國土空間管控體系 169
10.5.3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供需耦合機制調整生態空間分區 170
10.5.4 城市群尺度生態修復 170
10.6 小結 171 第11章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修復技術集成與模式優化 173
11.1 珠三角城市群典型生態修復現場調研 173
11.2 珠三角城市群紅樹林濕地沉積物重金屬特征及潛在生態風險 173
11.2.1 樣品采集與分析 174
11.2.2 不同植被類型下紅樹林沉積物重金屬的分布特征 176
11.2.3 紅樹林沉積物重金屬的潛在生態風險 177
11.2.4 影響紅樹林濕地沉積物重金屬累積的因素 178
11.3 珠三角城市群濕地生態修復技術 180
11.3.1 修復目標及原則 180
11.3.2 底泥疏浚 曝氣復氧技術 182
11.3.3 高效生物復合強化微濾澄清技術 183
11.3.4 水體除藻控藻技術 184
11.3.5 人工濕地構建技術 184
11.3.6 多功能生態浮島技術 186
11.3.7 岸線修復技術 187
11.4 珠三角城市群綠地生態修復技術 189
11.4.1 修復目標及原則 189
11.4.2 Ⅲ?類林改造與提升技術 189
11.4.3 沿海防護林生態修復技術 189
11.4.4 紅樹林生態修復技術 190
11.4.5 中幼林撫育技術 190
11.5 珠三角城市群礦區生態修復技術 191
11.5.1 修復目標及原則 191
11.5.2 土地復墾技術 192
11.5.3 植被修復技術 193
11.5.4 土壤動物及微生物修復技術 193
11.5.5 護坡工程技術 193
11.6 珠三角“濕地-綠地-礦區-生態廊道”的綜合技術 194
11.7 小結 195 第12章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修復技術應用及工程示范 197
12.1 珠三角城市群森林與綠地景觀修復示范工程 197
12.1.1 公益林修復示范 198
12.1.2 天然林修復示范 199
12.1.3 生態景觀提升示范 200
12.1.4 廣州市白云區太和鎮和龍村生態修復示范 201
12.1.5 廣州市增城區正果大冚村桉樹林改造生態修復示范 201
12.2 廣州受損生態空間修復工程 202
12.2.1 廣州市增城區百花涌流域生態修復示范 202
12.2.2 廣州市增城區上邵涌流域生態修復示范 203
12.3 東莞受損生態空間修復工程 205
12.3.1 東莞市新基河生態修復示范 205
12.3.2 東莞市黃沙河生態修復示范 207
12.4 小結 211 第13章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修復技術的經濟-社會效應復合評估 213
13.1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空間修復技術的經濟效益評估 213
13.1.1 經濟效益評估模型的構建 214
13.1.2 影響因素選擇 214
13.1.3 經濟效益測算 216
13.2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空間修復技術社會效益評估 220
13.2.1 社會效益評估定義 220
13.2.2 研究對象選取 221
13.2.3 社會效益評估模型的構建 221
13.2.4 社會效益測算 221
13.3 小結 223 第14章 珠三角生態管理機制與政策建議 224
14.1 珠三角城市群發展對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的作用 224
14.2 珠三角城市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政策研究 225
14.2.1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指導,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225
14.2.2 加強生態科學技術研究,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典型示范 226
14.2.3 完善生態恢復制度,強化城市生態管理 226
14.2.4 強化土地集約化利用,實現土地結構優化 226
14.2.5 共同探索城市群生態文明共建新模式 227 參考文獻 228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修復方法、技術及應用
目錄
珠三角城市群生態修復方法、技術及應用 作者簡介
李鋒,生態學理學博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生態修復研究中心主任,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生態學、生態修復與管理、生態資產與服務、生態規劃與設計、生態基礎設施等。現任國際生態系統服務伙伴(ESP)中國分會主席、中國生態學學會城市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林學會城市森林分會副理事長。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珠三角城市群生態景觀重建與受損生態空間修復技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城市生態資產的評估方法與管理機制研究”等國家級、省部級和地市級科研項目30多項。發表論文140余篇,出版著作6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省部級科技獎勵4次。擔任《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生態學報》和《環境保護科學》等期刊編委。研究成果為雄安新區、北京市、內蒙古、廣東省、江蘇省、安徽省等地方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決策咨詢。入選愛思唯爾2020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