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史學思想史教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289042
- 條形碼:9787303289042 ; 978-7-303-28904-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史學思想史教程 內容簡介
中國史學思想史在學科屬性上屬于中國史學史的分支學科,它以中國史學思想自身的發展以及影響其發展的諸要素為研究對象。本書對先秦至民國中國史學思想發展史進行了系統探究,對其發展規律與階段性特點作出了揭示:先秦傳說時代的原始歷史意識、甲骨文明確的時間和世系觀念、“五經”豐富的歷史思想、諸子百家的歷史變易思想,萌生了*初的中國史學思想。秦漢史學思想的發展形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與宣揚大一統的主潮,以及既講直書又重神意的二重性史學思想特征。魏晉南北朝史學思想重視歷史興亡論,強化民族認同意識,在玄學和佛教影響下出現玄化與佛化傾向。唐代史學思想出現了“以隋為鑒”思潮,重視史學總結與批評,強調史學“經邦致用”。宋元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史資政思想的彰顯、天理史觀的流行以及會通思想的出現諸方面。明與清前中期史學思想有對經世致用、歷史考證和史學理論的總結,有對“六經皆史”、史家主體修養和學術思潮的反思。近代以來史學思想的發展依次出現了新式經世致用思潮、資產階級“新史學”思潮、新歷史考據學思潮,以及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從而將中國史學思想的發展領向了新時代。
中國史學思想史教程 目錄
導言1 一、史學史與史學思想史2 二、中國史學思想史的發展歷程5
**章先秦史學思想9 緒言9 **節中國古代歷史意識的萌生10 一、遠古時代的歷史意識11 二、甲骨文、金文的歷史意識15 第二節“五經”的史學思想17 一、“五經”的歷史觀18 二、“五經”的史學觀33 第三節諸子與私家史書的歷史觀45 一、關于歷史變易特點的認識45 二、關于歷史變易動因的探討51
第二章秦漢史學思想56 緒言56 **節秦朝君臣的歷史意識59 一、以歷史作借鑒,議定皇朝制度59 二、刻石與焚書:政治對史學的利用和干預64 第二節司馬遷的“成一家之言”66 一、歷史編纂體裁“成一家之言”67 二、歷史撰述旨趣“成一家之言”70 三、歷史學學術思想“成一家之言”77 四、歷史編纂境界“成一家之言”79 第三節班固史學的二重性特征83 一、班固史學二重性特征的形成83 二、《漢書》的“宣漢”旨趣和神意史觀87 三、《漢書》的“實錄”精神91 第四節荀悅《漢紀》的史學思想98 一、《漢紀》的天人觀99 二、“立典有五志”論102 三、《漢紀》的直書精神104 第五節漢代經學家的歷史學說108 一、公羊學的“大一統”理論109 二、董仲舒的“三統”歷史變易學說115 三、劉歆的新五德終始歷史學說120 四、何休的新“三世”歷史發展學說125 第六節漢代目錄學思想的發展130 一、《別錄》與《七略》的編纂及其目錄學思想130 二、《漢志》的編纂及其目錄學思想136 三、漢代目錄學思想成就概說141
第三章魏晉南北朝史學思想143 緒言143 **節《三國志》的史學思想146 一、《三國志》的天人觀147 二、《三國志》的史學觀150 第二節《后漢紀》的史學思想157 一、“通古今而篤名教”的撰述旨趣157 二、歷史評論的玄化傾向161 三、重視人物記述與品評165 第三節《后漢書》的史學思想167 一、編次周密,體例多有創新168 二、卷內發論,正一代得失170 三、死者神滅,倡言無鬼論173 第四節劉勰的史學評論175 一、宗經征圣:史學評論的立論基礎175 二、析理居正,直書其事177 三、居今識古,表征盛衰179 第五節《魏書》的民族史學思想182 一、政治統緒認同意識182 二、文化與制度認同意識185 三、正統之爭的民族與地域色彩187
第四章隋唐史學思想190 緒言190 **節隋朝官修史書成就及其正統史觀192 一、官修史書的主要成就193 二、官方掌控修史權與正統史觀195 第二節唐修“五代史”的鑒戒特色196 一、“五代史”的鑒戒特色是時代政治的要求196 二、“五代史”鑒戒特色的具體表現199 第三節劉知幾的史學理論203 一、“六家二體”說203 二、“直書”“曲筆”論206 三、“史才三長”論210 第四節杜佑的史學思想212 一、反對“非今是古”的歷史發展觀213 二、“征諸人事,將施有政”的史學觀215 三、《通典》的歷史編纂特點220 第五節唐代疑古惑經思潮下的經史關系224 一、疑古惑經思潮的興起與演變過程224 二、劉知幾疑古惑經的史學視角228 三、“新《春秋》學派”疑古惑經的經學立場233 四、“新《春秋》學派”與唐中后期的史學變革237
第五章宋元史學思想241 緒言241 **節司馬光的史學思想244 一、突出史學的經世致用功能244 二、注重對歷史盛衰之理的探討246 三、“九州合為一統”的正閏觀250 四、《資治通鑒》的唐史觀點與范祖禹《唐鑒》之異252 第二節鄭樵的史學批評257 一、主“會通”的史學思想257 二、崇“實學”的史學精神259 第三節朱熹的義理化史學思想264 一、史學“會歸一理之純粹”264 二、正統論的大一統與明順逆之義266 三、直書不隱與春秋筆法268 四、史料辨偽思想271 第四節宋代歷史編纂思想的新發展274 一、《資治通鑒》的通史編年敘事274 二、朱熹“綱舉目張”的敘事方法276 三、袁樞“盡事之本末”的歷史編纂思想278 第五節馬端臨的史學思想280 一、注重“會通因仍之道”281 二、重視社會經濟的樸素唯物史觀283 三、歷史編纂的三個原則285
第六章明與清前中期史學思想286 緒言286 **節李贄的歷史評論289 一、對歷史進程的認識289 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290 第二節胡應麟的史學理論293 一、提出史家修養之“二善”說294 二、主張史文要“簡者約而該、繁者贍而整”295 三、強調評史要“務成曩美,毋薄前修”297 第三節明末清初的史學思潮300 一、黃宗羲的尊經重史與歷史編撰思想300 二、顧炎武的經世致用史學思想306 三、王夫之的歷史評論312 第四節乾嘉考證史學的思想與方法316 一、三大考史名著的考證方法與撰述旨趣317 二、三大考史名著異同比較322 三、錢大昕的經史關系論323 四、崔述的考信史學及其宗經特色325 第五節章學誠的史學理論327 一、“六經皆史”說328 二、“史義”論與易變觀334 三、“史德”論:對史家主體修養論的發展338 四、歷史編纂思想340 五、方志學理論344 第六節龔自珍史學思想的時代特征347 一、社會變革史觀347 二、重視考察邊疆史地的思想350 三、“尊史”論351
第七章近代史學思想353 緒言353 **節19世紀中后期的經世致用史學思潮357 一、經世致用史學思潮形成的背景357 二、鞏固邊防與邊疆史地學的興起360 三、“師夷長技”與外國史地學的興起364 四、變法圖強與維新史學的興起368 第二節20世紀初“新史學”思潮372 一、“新史學”思潮的興起373 二、梁啟超與“新史學”思潮378 三、“新史學”歷史教科書的編纂思想382 第三節新歷史考據學思潮387 一、新歷史考據學興起的主要因素387 二、新歷史考據學的思想方法392 第四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發展399 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發展過程400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基本特征408
主要參考文獻417
后記425
中國史學思想史教程 作者簡介
汪高鑫,歷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史學史、思想史、學術史與儒學史的研究。出版學術專著《中國史學思想史散論》《中國史學思想史新論》《中國經史關系史》《中國史學思想會通·秦漢史學思想卷》《中國史學思想會通·經史關系論卷》《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研究》《中國歷史上的經史關系》《傳統史學與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傳統史學的求真與致用理念》《古代社會、思潮與史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史學》《漢代的歷史變易思想》《漢代神意史觀研究》《董仲舒與漢代歷史思想研究》《中國經史關系通史·先秦兩漢卷》(合著)、《中國經史關系通史·宋元明卷》(合著)等近30部,主編四卷本《中國經史關系通史》,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和規劃項目等近20項。科研成果曾獲得教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獎、華東地區優秀古籍圖書獎一等獎等各種獎項10余項。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