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網小程序
一鍵登錄
更方便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58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64909
- 條形碼:9787214264909 ; 978-7-214-26490-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58卷 內容簡介
本卷收錄了黃河下游區域兩個平原村莊的調查報告:一是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劉套鎮管粥集村,二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鎮里固鄉劉屯村。兩份報告均從村莊由來、自然、經濟、社會、文化、治理六方面,對村莊的傳統形態進行深描,兼涉其歷史變遷與現狀,為深入了解黃河區域村戶社會的底色與特質提供了翔實的一手資料。“中國農村調查(村莊類)”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在全國范圍遴選典型性村莊展開農村區域性調查。該調查以傳統形態為重點,探究了村莊歷史、自然、經濟、社會、文化、治理等方面的形態及其發展變遷。研究所及,不僅包括黃河、長江、華南等中華文明核心區域的村戶社會、家戶社會與宗族社會,也涵蓋了西北、西南等邊緣區域的部落社會和村寨社會,還有混合文明區域的東北大農社會與東南農工社會。這對于搶救式發掘中華民族的文明底色,充分把握中國農村豐富多樣的社會形態與區域特質,為國家決策的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提供依據,有著重大現實意義。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58卷 目錄
總序
凡例
村莊類分序 質性研究視角下農村區域性村莊分類 ………………………………………… 1
一、“因地”與 “分類”:質性研究方法……………………………………………… 1
二、“分”與 “合”:維度與條件……………………………………………………… 3
三、作為農村研究對象的區域………………………………………………………… 6
四、作為農村研究對象的村莊………………………………………………………… 8
五、作為農村研究對象的區域性村莊分類 ………………………………………… 12
集會共棲: 皖北貧弱村莊的生生之道 ——黃河區域管粥集村調查
**章 村莊的由來與演變 ……………………………………………………………… 23
**節 村莊的形成 ………………………………………………………………… 23
一、村落的起源與演變 ………………………………………………………… 23
二、村名與村落 ………………………………………………………………… 29
三、村民與村落 ………………………………………………………………… 31
第二節 村莊的建制 ………………………………………………………………… 34
第三節 村莊當下概況 ……………………………………………………………… 36
第二章 村莊自然形態與實態 …………………………………………………………… 38
**節 自然形態概況 ……………………………………………………………… 38
一、自然地理 …………………………………………………………………… 38
二、氣候特征 …………………………………………………………………… 41
三、土壤特征 …………………………………………………………………… 42
四、自然資源 …………………………………………………………………… 44
五、交通狀況 …………………………………………………………………… 44
第二節 干旱與水利 ………………………………………………………………… 47
一、干旱社會與自然底色 ……………………………………………………… 47
二、水利社會與村莊特色 ……………………………………………………… 50
三、水利灌溉與生產 …………………………………………………………… 59
四、水患與救災 ………………………………………………………………… 60
五、人與干旱、水利的關系 …………………………………………………… 64
第三節 平原與麥作 ………………………………………………………………… 68
一、田塊分布 …………………………………………………………………… 68
二、田塊邊界 …………………………………………………………………… 70
三、田塊距離 …………………………………………………………………… 72
四、田塊耕作 …………………………………………………………………… 73
五、麥作關系 …………………………………………………………………… 76
第四節 集居與空間 ………………………………………………………………… 80
一、村莊空間格局概況 ………………………………………………………… 80
二、民居與村莊 ………………………………………………………………… 81
三、神居與村莊 ………………………………………………………………… 89
四、祖居與村莊 ………………………………………………………………… 95
五、集市與村莊 ………………………………………………………………… 96
六、公共空間與村莊…………………………………………………………… 100
七、村莊空間結構關系………………………………………………………… 105
第五節 村莊自然變遷與實態 …………………………………………………… 105
一、交通的治理變遷與實態:從閉塞之地到區位優勢凸顯………………… 105
二、人居的治理變遷與實態:從四合院到單家獨院………………………… 107
三、公共設施的治理變遷與實態:水利設施的改善與傳統空間的消逝…… 107
第三章 村莊經濟形態與實態 ………………………………………………………… 110
**節 人與土地、生產能力 …………………………………………………… 110
一、人與土地的關系…………………………………………………………… 110
二、人與生產能力的關系……………………………………………………… 114
第二節 產權與產權關系 ………………………………………………………… 128
一、土地產權概況……………………………………………………………… 128
二、土地買賣關系……………………………………………………………… 135
三、土地租佃關系……………………………………………………………… 142
四、土地典押關系……………………………………………………………… 151
五、土地置換關系……………………………………………………………… 153
第三節 經營與經營關系 ………………………………………………………… 154
一、以家戶為主的經營單元…………………………………………………… 155
二、家戶獨立經營權…………………………………………………………… 157
三、經營分工…………………………………………………………………… 158
四、經營與合作………………………………………………………………… 160
五、經營與市場………………………………………………………………… 164
第四節 交換與交換關系 ………………………………………………………… 173
一、村內交換…………………………………………………………………… 173
二、村外交易…………………………………………………………………… 177
三、借貸與物件典當…………………………………………………………… 181
第五節 分配與分配關系 ………………………………………………………… 189
一、分配單元…………………………………………………………………… 189
二、分配決策…………………………………………………………………… 191
三、分配內容…………………………………………………………………… 193
四、分配關系…………………………………………………………………… 194
第六節 消費與消費關系 ………………………………………………………… 195
一、消費決策…………………………………………………………………… 195
二、消費活動…………………………………………………………………… 196
三、消費習慣…………………………………………………………………… 199
三、消費關系…………………………………………………………………… 201
第七節 繼承與繼承關系 ………………………………………………………… 203
一、財產繼承權………………………………………………………………… 203
二、繼承物……………………………………………………………………… 205
三、分家與分家關系…………………………………………………………… 206
四、一般繼承及其關系………………………………………………………… 209
第八節 村落經濟變遷 …………………………………………………………… 209
一、1949年之前的傳統經濟形態 …………………………………………… 210
二、1949年之后的傳統經濟形態變遷 ……………………………………… 210
第九節 村落經濟實態 …………………………………………………………… 212
一、農業經濟…………………………………………………………………… 212
二、打工經濟…………………………………………………………………… 213
三、旅游經濟…………………………………………………………………… 215
第四章 村莊社會形態與實態 ………………………………………………………… 216
**節 血緣與血緣關系 ………………………………………………………… 216
一、家庭及其關系……………………………………………………………… 216
二、親屬及其關系……………………………………………………………… 221
三、擬血親及其關系…………………………………………………………… 224
四、基于血緣的社會組織及其關系…………………………………………… 227
第二節 地緣與地緣關系 ………………………………………………………… 233
一、四鄰及其關系……………………………………………………………… 233
二、熟人及其關系……………………………………………………………… 235
三、老鄉及其關系……………………………………………………………… 236
四、基于地緣的社會組織及其關系…………………………………………… 238
第三節 業緣與業緣關系 ………………………………………………………… 241
一、市場組織及其關系………………………………………………………… 241
二、轎會組織及其關系………………………………………………………… 245 4
第四節 信緣與信緣關系 ………………………………………………………… 246
一、信緣主體…………………………………………………………………… 246
二、信緣關系與行為…………………………………………………………… 249
三、基于信緣的社會組織及其關系…………………………………………… 250
第五節 交往與交往關系 ………………………………………………………… 253
一、家庭內部及之間交往……………………………………………………… 253
二、村內交往…………………………………………………………………… 258
三、村外交往…………………………………………………………………… 264
第六節 流動與流動關系 ………………………………………………………… 265
一、土地與人口流動…………………………………………………………… 265
二、市場與人口流動…………………………………………………………… 267
三、戰亂與人口流動…………………………………………………………… 268
四、自然災害與人口流動……………………………………………………… 272
第七節 分化與群體關系 ………………………………………………………… 272
一、職業分化…………………………………………………………………… 273
二、財富分化…………………………………………………………………… 275
三、權力分化…………………………………………………………………… 276
四、家族分化…………………………………………………………………… 277
第八節 沖突與沖突關系 ………………………………………………………… 279
一、家庭、家族內外部沖突及其關系………………………………………… 279
二、村落內部沖突及其關系…………………………………………………… 282
三、村落之間沖突及其關系…………………………………………………… 286
第九節 保護與保護關系 ………………………………………………………… 288
一、家庭保護及其關系………………………………………………………… 288
二、家族保護及其關系………………………………………………………… 289
三、村落保護及其關系………………………………………………………… 292
第十節 村落社會變遷 …………………………………………………………… 302
一、1949年之前的傳統社會形態 …………………………………………… 302
二、1949年之后的傳統社會變遷 …………………………………………… 303
第十一節 村落社會實態 ………………………………………………………… 304
一、社會交往越發緊密………………………………………………………… 305
二、人口流動更加頻繁………………………………………………………… 305
三、社會保障越發完善………………………………………………………… 306
第五章 村莊文化形態與實態 ………………………………………………………… 307
**節 崇拜與崇拜關系 ………………………………………………………… 307
一、祠堂及其關系……………………………………………………………… 307
二、祖屋及其關系……………………………………………………………… 314
三、祖墳及其關系……………………………………………………………… 315
四、族譜及其關系……………………………………………………………… 315
五、孝道及其關系……………………………………………………………… 317
第二節 信仰與信仰關系 ………………………………………………………… 318
一、神靈信仰及信仰關系……………………………………………………… 318
二、鬼怪信仰及其影響………………………………………………………… 324
第三節 思維與思維關系 ………………………………………………………… 327
一、經驗思維及思維關系……………………………………………………… 328
二、務實思維及其思維關系…………………………………………………… 331
三、循環思維及思維關系……………………………………………………… 333
四、中庸思維及思維關系……………………………………………………… 335
五、平均思維及思維關系……………………………………………………… 337
第四節 態度與態度關系 ………………………………………………………… 338
一、生育態度與態度關系……………………………………………………… 338
二、生產態度與態度關系……………………………………………………… 349
三、生活態度與態度關系……………………………………………………… 350
四、社會態度與態度關系……………………………………………………… 353
五、政治態度與態度關系……………………………………………………… 354
六、人生態度與態度關系……………………………………………………… 355 6
第五節 習俗與習俗關系 ………………………………………………………… 356
一、婚嫁習俗及習俗關系……………………………………………………… 356
二、喪葬習俗及習俗關系……………………………………………………… 368
三、節慶習俗及習俗關系……………………………………………………… 372
四、日常習俗及習俗關系……………………………………………………… 380
第六節 規訓與規訓關系 ………………………………………………………… 382
一、家庭與家族規訓…………………………………………………………… 382
二、私塾教育…………………………………………………………………… 383
三、官學教育…………………………………………………………………… 389
四、規訓中的行為關系………………………………………………………… 392
第七節 文娛與文娛關系 ………………………………………………………… 394
一、生活文娛活動及關系……………………………………………………… 394
二、節慶文娛活動及關系……………………………………………………… 401
第八節 村莊文化變遷 …………………………………………………………… 403
一、1949年之前的村落文化形態 …………………………………………… 403
二、1949年之后的村落文化形態變遷 ……………………………………… 404
第九節 村莊文化實態 …………………………………………………………… 405
一、文化習俗:傳統與現代融合……………………………………………… 406
二、休閑娛樂:娛樂內容越發豐富…………………………………………… 407
三、學校教育:受教育水平顯著提升………………………………………… 408
四、男女婚育:從多子多福到優生優育……………………………………… 409
第六章 村莊治理形態與實態 ………………………………………………………… 410
**節 政權治理與治理關系 …………………………………………………… 410
一、基層政權概況:從閭鄰制度到保甲制度 ……………………………… 410
二、政權治理主體及其內外關系……………………………………………… 416
三、政權治理事務……………………………………………………………… 420
四、政權治理方式……………………………………………………………… 428
第二節 村落治理與治理關系 …………………………………………………… 430 7
一、村落治理主體及其內外主體間關系……………………………………… 430
二、村落治理事務……………………………………………………………… 435
三、村落治理方式……………………………………………………………… 437
第三節 家戶治理與治理關系 …………………………………………………… 438
一、家戶治理主體及其制度…………………………………………………… 438
二、家戶治理內容……………………………………………………………… 442
三、家戶治理方式……………………………………………………………… 446
四、家戶治理關系……………………………………………………………… 448
第四節 親族治理與治理關系 …………………………………………………… 449
一、族長與家族事務治理……………………………………………………… 449
二、長輩與親戚事務治理……………………………………………………… 455
三、親族治理關系……………………………………………………………… 457
第五節 信緣治理與治理關系 …………………………………………………… 460
一、泰山奶奶廟與治理主體…………………………………………………… 460
二、泰山奶奶廟與村落治理…………………………………………………… 461
三、娘娘會與泰山奶奶廟住持………………………………………………… 462
第六節 業緣治理與治理關系 …………………………………………………… 462
一、管粥集村集市治理………………………………………………………… 463
二、村外市場治理……………………………………………………………… 466
三、行業治理…………………………………………………………………… 467
第七節 村落治理變遷 …………………………………………………………… 469
一、1949年之前的村落治理形態 …………………………………………… 469
二、1949年之后的村落治理形態變遷 ……………………………………… 470
第八節 村落治理實態 …………………………………………………………… 471
一、積極探討村民自治新機制………………………………………………… 471
二、村莊公共服務得到顯著改善……………………………………………… 472
三、精準扶貧成新時期村兩委工作重心……………………………………… 472 8
附錄一 管粥集村調查小記 …………………………………………………………… 474
附錄二 管粥集村調查日記 (節選) ………………………………………………… 483
同族而居: 單姓屯村治理秩序維系 ———黃河區域劉屯村調查
**章 劉屯村落由來與演變 ………………………………………………………… 519
**節 劉屯村的形成 …………………………………………………………… 519
一、村落背景…………………………………………………………………… 519
二、劉氏子安建村……………………………………………………………… 520
三、村落發展—— “外來戶”遷入…………………………………………… 521
第二節 村莊建制變遷 …………………………………………………………… 524
一、1949年前的村落建制 …………………………………………………… 524
二、1949年后的村落建制 …………………………………………………… 525
第三節 劉屯當下概況 …………………………………………………………… 526
第二章 自然形態與實態 ……………………………………………………………… 528
**節 自然形態概況 …………………………………………………………… 528
一、地勢地形…………………………………………………………………… 528
二、氣候與農業安排…………………………………………………………… 529
三、土壤分布特征……………………………………………………………… 531
四、自然資源…………………………………………………………………… 532
五、村落交通狀況……………………………………………………………… 533
六、自然災害…………………………………………………………………… 534
第二節 旱澇與水利 ……………………………………………………………… 536
一、干旱………………………………………………………………………… 536
二、夏秋水害…………………………………………………………………… 539
三、水利與村莊………………………………………………………………… 541
四、人與水旱的關系…………………………………………………………… 548
第三節 田塊與麥作 ……………………………………………………………… 548
一、田塊分布…………………………………………………………………… 548
二、田塊的邊界………………………………………………………………… 550
三、田塊距離…………………………………………………………………… 551
四、田塊耕作…………………………………………………………………… 551
五、麥作與村莊關系…………………………………………………………… 555
第四節 集居與空間 ……………………………………………………………… 556
一、民居與村莊………………………………………………………………… 556
二、神居與村莊………………………………………………………………… 561
三、祠堂與村莊………………………………………………………………… 564
四、集市與村莊………………………………………………………………… 565
五、公共空間與村莊…………………………………………………………… 565
六、村莊空間結構關系………………………………………………………… 570
第五節 村莊自然變遷與實態 …………………………………………………… 571
一、土地改革時期……………………………………………………………… 571
二、人民公社時期……………………………………………………………… 571
三、改革開放至今的自然形態………………………………………………… 573
第三章 村落經濟形態與實態 ………………………………………………………… 575
**節 人與土地及其生產能力 ………………………………………………… 575
一、人與土地的關系…………………………………………………………… 575
二、土地分化程度……………………………………………………………… 578
三、人與生產能力的關系……………………………………………………… 579
第二節 產權及產權關系 ………………………………………………………… 586
一、土地產權性質……………………………………………………………… 586
二、土地買賣與土地租佃……………………………………………………… 592
第三節 經營及經營關系 ………………………………………………………… 601
一、經營單位…………………………………………………………………… 601
二、經營主體…………………………………………………………………… 602
三、經營分工…………………………………………………………………… 603
四、經營合作…………………………………………………………………… 605
五、雇用經營…………………………………………………………………… 607
六、雇工之間的關系…………………………………………………………… 610
第四節 交換與交換關系 ………………………………………………………… 611
一、交換場所…………………………………………………………………… 611
二、交易活動…………………………………………………………………… 614
三、交換關系…………………………………………………………………… 620
第五節 分配與分配關系 ………………………………………………………… 622
一、分配權與分配決策………………………………………………………… 622
二、分配內容…………………………………………………………………… 623
三、分配關系…………………………………………………………………… 625
第六節 消費與消費關系 ………………………………………………………… 626
一、消費主體與決策…………………………………………………………… 627
二、消費內容及方式…………………………………………………………… 627
三、家戶內部消費關系………………………………………………………… 628
四、家庭外部消費關系………………………………………………………… 634
第七節 繼承與繼承關系 ………………………………………………………… 638
一、繼承主體與繼承權………………………………………………………… 638
二、繼承物……………………………………………………………………… 639
三、繼承程序…………………………………………………………………… 641
四、繼承關系…………………………………………………………………… 641
第八節 村落經濟變遷 …………………………………………………………… 644
一、土地改革運動中的村落經濟……………………………………………… 645
二、集體化時期村落經濟狀況………………………………………………… 645
三、家庭承包到戶之后小農經濟狀況………………………………………… 646
第九節 村落經濟實態 …………………………………………………………… 647
一、村落經濟概況……………………………………………………………… 647
二、集市交換…………………………………………………………………… 647
三、家庭消費…………………………………………………………………… 649
四、繼承關系的變革…………………………………………………………… 649
第四章 村落社會形態與實態 ………………………………………………………… 651
**節 血緣與血緣關系 ………………………………………………………… 651
一、嫡親………………………………………………………………………… 651
二、姻親關系…………………………………………………………………… 653
三、干親關系…………………………………………………………………… 654
四、血緣關系…………………………………………………………………… 655
第二節 地緣與地緣關系 ………………………………………………………… 659
一、地緣主體類型……………………………………………………………… 659
二、地緣關系…………………………………………………………………… 663
第三節 業緣與業緣關系 ………………………………………………………… 666
一、業緣組織…………………………………………………………………… 666
二、業緣關系…………………………………………………………………… 671
第四節 信緣與信緣關系 ………………………………………………………… 673
一、信緣主體…………………………………………………………………… 673
二、日常生活中的信緣關系…………………………………………………… 674
三、信仰圈……………………………………………………………………… 675
四、組織活動…………………………………………………………………… 675
第五節 交往與交往關系 ………………………………………………………… 677
一、家庭內部交往及其關系…………………………………………………… 677
二、家族內部交往及其關系…………………………………………………… 678
三、村落交往及其關系………………………………………………………… 678
四、不同村親戚交往及其關系………………………………………………… 680
第六節 流動與流動關系 ………………………………………………………… 681
一、土地與流動………………………………………………………………… 681
二、職業與流動………………………………………………………………… 683
三、戰爭與流動………………………………………………………………… 684
四、災害與流動………………………………………………………………… 684
第七節 分化與群體關系 ………………………………………………………… 685
一、財富分化及其關系………………………………………………………… 686
二、職業分化…………………………………………………………………… 687
三、血緣分化…………………………………………………………………… 691
四、權力分化…………………………………………………………………… 692
第八節 沖突與沖突關系 ………………………………………………………… 693
一、家庭糾紛與沖突…………………………………………………………… 693
二、村內農戶糾紛處理………………………………………………………… 694
三、村莊之間沖突……………………………………………………………… 695
第九節 保護與保護關系 ………………………………………………………… 697
一、家庭保護及關系…………………………………………………………… 697
二、親戚保護及關系…………………………………………………………… 699
三、村落保護及關系…………………………………………………………… 701
第十節 村落社會變遷 …………………………………………………………… 702
一、1949年前傳統社會形態狀況 …………………………………………… 702
二、1949年后傳統社會形態變遷 …………………………………………… 703
第十一節 村落社會實態 ………………………………………………………… 705
一、部分傳統交往習慣的恢復與發展………………………………………… 705
二、新的社會形態……………………………………………………………… 706
第五章 村落文化形態與實態 ………………………………………………………… 708
**節 崇拜與崇拜關系 ………………………………………………………… 708
一、先人崇拜及其關系………………………………………………………… 708
二、祖墳及其關系……………………………………………………………… 711
三、族譜及其關系……………………………………………………………… 713
四、孝道及其關系……………………………………………………………… 714
第二節 信仰與信仰關系 ………………………………………………………… 714
一、信仰對象…………………………………………………………………… 715
二、信仰關系…………………………………………………………………… 717
第三節 思維與思維關系 ………………………………………………………… 718
一、經驗思維…………………………………………………………………… 718
二、務實思維——以生存為主導……………………………………………… 719
三、循環思維…………………………………………………………………… 721
四、村民的中庸思維…………………………………………………………… 722
五、平均思維…………………………………………………………………… 723
第四節 態度與態度關系 ………………………………………………………… 723
一、生育態度…………………………………………………………………… 724
二、生產態度…………………………………………………………………… 727
三、生活態度…………………………………………………………………… 728
四、社會態度…………………………………………………………………… 730
五、政治態度…………………………………………………………………… 730
六、人生態度…………………………………………………………………… 730
第五節 習俗與習俗關系 ………………………………………………………… 731
一、婚姻習俗及關系…………………………………………………………… 731
二、喪葬習俗與關系…………………………………………………………… 739
三、生育習俗與關系…………………………………………………………… 744
四、節慶習俗與關系…………………………………………………………… 745
三、日常習俗與關系…………………………………………………………… 752
第六節 規訓與規訓關系 ………………………………………………………… 757
一、家庭教化與規訓…………………………………………………………… 757
二、學校教育與規訓…………………………………………………………… 759
第七節 文娛與文娛關系 ………………………………………………………… 762
一、日常文娛活動……………………………………………………………… 762
二、節慶娛樂及其文化………………………………………………………… 765
第八節 村落文化變遷 …………………………………………………………… 766
一、1949年前傳統文化形態狀況 …………………………………………… 766
二、1949年后傳統文化形態變遷 …………………………………………… 767
第九節 村文化實態 ……………………………………………………………… 769
一、信仰與祖先崇拜…………………………………………………………… 769
二、習俗的繼承與發展………………………………………………………… 770
三、思維觀念…………………………………………………………………… 772
四、教育情況…………………………………………………………………… 772
第六章 村落治理形態與實態 ………………………………………………………… 773
**節 政權治理與治理關系 …………………………………………………… 773
一、政權治理單元……………………………………………………………… 773
二、政權治理主體……………………………………………………………… 774
三、政權治理內容……………………………………………………………… 777
四、政權治理方式……………………………………………………………… 781
五、政權治理關系……………………………………………………………… 781
六、非正常治理及其關系—— “偽保長”時期……………………………… 783
第二節 村落治理與治理關系 …………………………………………………… 784
一、村落治理主體——— “問事的人”………………………………………… 785
二、村落治理內容……………………………………………………………… 785
三、治理方式…………………………………………………………………… 787
四、村落治理關系……………………………………………………………… 787
第三節 家戶治理與家戶關系 …………………………………………………… 789
一、家戶治理單元……………………………………………………………… 789
二、家戶治理主體……………………………………………………………… 790
三、家戶治理內容……………………………………………………………… 791
四、家戶治理手段……………………………………………………………… 792
五、家戶治理關系……………………………………………………………… 793
第四節 親族治理與治理關系 …………………………………………………… 795
一、宗族治理及其關系………………………………………………………… 796
二、親戚治理及其關系………………………………………………………… 802
三、親族治理關系……………………………………………………………… 803
第五節 信緣治理與治理關系 …………………………………………………… 805
一、信緣組織…………………………………………………………………… 805
二、信緣治理主體……………………………………………………………… 806
三、信緣治理內容……………………………………………………………… 807
四、信緣治理方式……………………………………………………………… 807
五、信緣治理關系……………………………………………………………… 807
第六節 社會組織與治理關系 …………………………………………………… 808
一、社會組織類型……………………………………………………………… 808
二、組織關系…………………………………………………………………… 810
第七節 病菌及治理 ……………………………………………………………… 810
一、醫療狀況…………………………………………………………………… 810
二、傳染病治理………………………………………………………………… 811
第八節 村落治理變遷 …………………………………………………………… 812
一、1949年之前的傳統治理狀況 …………………………………………… 812
二、土地改革運動中的治理…………………………………………………… 813
三、農業集體化時期的村落治理……………………………………………… 814
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期的治理………………………………………… 815
第九節 村落治理實態 …………………………………………………………… 817
一、政權治理——村兩委……………………………………………………… 817
二、村落治理——村治的補充………………………………………………… 817
三、家族治理…………………………………………………………………… 818
三、業緣治理——依舊各自為政……………………………………………… 823
四、信緣治理…………………………………………………………………… 823
附錄一 劉屯村調查小記 ……………………………………………………………… 824
附錄二 劉屯村調查日記 (節選) …………………………………………………… 826
本卷后記…………………………………………………………………………………… 835
展開全部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58卷 作者簡介
林圣蒙,江西吉安人,祖籍浙江溫州,江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2018級博士研究生。 邢旭,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2018級(2022屆)博士研究生,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書友推薦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