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情緒控制課:別再為小事而抓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059232
- 條形碼:9787518059232 ; 978-7-5180-592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女性情緒控制課:別再為小事而抓狂 本書特色
☆作者選擇憤怒、焦慮、嫉妒等女性生活中時刻可能出現的消極情緒,以親切實用的情緒調節技巧,從心理學視角依次審視,各個擊破,將它們逐出生活,讓你的心境像經過大掃除一樣輕松空凈,時刻保有積極好情緒。
☆作者不教你膚淺的積極思維,也不提供不知所謂的心靈雞湯,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具體的技巧,讓你在他人或某事操縱你的情緒時,你應該如何應對。
☆本書適合對情緒不敏感或對負面情緒壓力過大的人;只會壓抑和發泄情緒,不會以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的人;認為情緒不可捉摸,不能被管理的人。
女性情緒控制課:別再為小事而抓狂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8個部分,解答了女性常見的情緒問題:焦慮、壓力大、安全感缺失、憤怒、恐懼、抱怨、完美主義情結、情緒化思維等,并告訴女性如何借助自我提升、改變生活方式等途徑,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
女性情緒控制課:別再為小事而抓狂 目錄
傾談01 情緒不失控,你是生命的擺渡人002 | 情緒失控不是小事,它遠比你想象中可怕005 | 干擾和蒙蔽理智的,80%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008 | 情緒的誘因不是某件事,而是對這件事的看法011 | 負面情緒只是表象,看到內心深處的真實需求015 | 學會控制自己的感覺,不要隨便跟著感覺走018 | 情緒是一種能量,被壓抑的部分終會爆發021 | 找出情緒雷區,避免為同一件事反脾氣傾談02 告別糟糕的關系,從好好說話開始026 | 世間有多少關系,都敗給了“不好好說話”029 | 假如我是你——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情緒和感受033 | 不要掩飾情緒,把真實的感受呈現給對方036 | 當心吞鉤現象——針鋒相對會讓事情變得 糟039 | 高情商的女人,算吵架也會吵得很優雅042 | 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無須怒懟不公正的指責045 | 想斥責別人時,記得先觀照一下自己的情緒傾談03 沒有 的 ,準許自己接受自己的缺點050 | 世間充斥著各種殘缺,沒有人能左右它的存在054 | 情緒本是情感的一部分,要學會如何表達057 | 時刻想著怎么掩飾弱點,比弱點本身 虐心060 | 直面自身的陰影,承認并接受完整的自己064 | 認識隱藏的“亞人格”,有些困擾會自行消失067 | 你的所作所為,都是你當時意識的表現071 | 告別 主義,做個 優主義者傾談04 憤怒不是錯,錯在隨它做傻事076 | 錯的人不是你,何苦要用生氣的方式懲罰自己080 | 解決問題的方法千千萬,沖動是 無力、 糟糕的選擇084 | 轉移一下注意力,讓憤怒錯過 發的瞬間087 | 遷怒他人不僅是情緒失控, 是沒修養的表現091 | 對待那些無法控制的事情,怎么生氣都是徒勞094 | 別犯傻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因為憤怒而平息097 | 內心揣著嫉妒的人,逃到哪兒也換不來安寧傾談05 停止焦慮,重拾自在的生活102 | 理認識焦慮,看清自己面臨的問題106 | 痛苦焦躁的內里藏著對自身無能的憤怒109 | 著急忙慌地往前跑,未必能得到想要的112 | 鼓起勇氣對自己說一句:不也沒關系115 | 本沒有純粹的得與失,又何必患得患失118 | 擺脫糾結 好的辦法是活在此時此刻120 | 無法平靜下來時,試試這三個步驟傾談06 不抱怨的世界里沒有受害者心態124 | 生命的質量不是錢決定的,是你的情緒決定的127 | 停止自怨自憐吧,沒有誰的生活是容易的131 | 訴苦改變現狀,你將背負 久的苦難134 | 用心甘情愿的態度做事,不會有太多怨言138 | 無論發生了什么,記得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142 | 與其抱怨雨下不停,不如主動給自己撐把傘傾談07 認真地對待生活,不等于事事都較真148 | 沒有人規定所有事情會如我們所愿151 | 左右不了別人的言行,但可以選擇自己的姿態155 | 生閑氣沒有任何意義,只是浪費生命而已158 | 活得“糊涂”一點兒,其實 幸福162 | 不管你信不信, 大多數煩惱都是自找的166 | 做不到人人都滿意,干脆做到自己滿意170 | 為人處世少計較一點兒不會損失什么傾談08 別讓情緒化思維拖累你的人生176 | 沒有堵死人的“ 境”,過不去的是人心180 | 傷過一次只是經歷,不足以給整個人生定局184 | 少了積極的思維,有錢也改變不了悲催的生活188 | 價值感源于自我認同,而不是討好了多少人192 | 錯誤不過是某個特殊時刻,并不代表你本身196 | 甩掉負面思維,凡事多往好處想
展開全部
女性情緒控制課:別再為小事而抓狂 作者簡介
舒湄,心靈療愈系書作家,長期致力于自我提升、心靈成長方面的研究。
她堅信,當一個人把問題從外部世界轉向內心的時候,就是成長與蛻變的開始;用心理學的眼光檢視自己和周圍,就找到了“我為什么是我”“現在為什么是這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