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叢書:互聯網金融倫理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251653
- 條形碼:9787010251653 ; 978-7-01-025165-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家社科基金叢書:互聯網金融倫理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部緊扣時代脈搏、富有理論探索勇氣的著作,是一部試圖準確理解當下互聯網金融中種種倫理現象的著作,是一部尋求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倫理治理方略的著作。 本書的出版,將有助于推動理論工作者對互聯網普及引發的新社會問題尤其是互聯網金融倫理問題的進一步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叢書:互聯網金融倫理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互聯網金融是當今新經濟形態的重要內容,它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而興起的。從*近10余年互聯網金融從萌芽到野蠻生長,再到遭受諸方道義討伐和專業反省的歷程看,它確實在經濟倫理上有著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方面。本書從效率與公平、隱私與公開、普惠與競爭、投機與創新、公益與私利、民主與集中、風險與機遇之間的關系出發,較為系統地研究了個人與企業在互聯網金融實踐中表現出來的道德面貌和應該建立的倫理秩序。不僅探討了互聯網金融倫理問題產生的原因,而且對虛擬貨幣、網絡支付、眾籌、消費金融等互聯網金融支柱領域的倫理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對互聯網金融如何回歸金融本質、普遍金融化及其衍生的投機行為予以必要的倫理限制等問題進行了剖析。*后從倫理治理角度提供了平衡金融效率與金融正義關系的方法和途徑。互聯網金融的具體業態或將日新月異,但其所潛蘊的倫理道德問題始終都應引起人類理性的必要關照。
國家社科基金叢書:互聯網金融倫理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 目錄
序一 馬欽榮
序二 吳培冠
序三 李中文
引言
**章 金融倫理的基本問題
**節 金融的本質及其倫理意蘊
一、金融的社會作用和本質問題
二、金融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中的不同表現
三、金融倫理批判的基本前提
第二節 金融的實踐邏輯及其倫理沖突
一、金融脫域重建非均衡
二、金融的服務對象:“虛擬”和“實體”的競爭
三、金融的活動宗旨:“人本”與“資本”的沖突
四、人的金融化及其內在矛盾
五、金融異化對社會正義的背離
第三節 金融的系統結構及其倫理秩序
一、金融的核心要件與金融倫理的基本范疇
二、金融中介的倫理問題
三、金融市場的倫理問題
四、金融從業人員職業道德
五、民眾的金融倫理素養
第四節 倫理金融化的危害與社會主義金融倫理的新境界
一、從金融倫理到倫理金融化
二、金融異化導致道德淪喪
三、社會主義金融對資本主義金融的超越
小結
第二章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新倫理問題的涌現
**節 互聯網金融發展概述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
二、互聯網金融的主要內容
三、互聯網金融的倫理亂象
第二節 互聯網金融倫理的主要議題
一、效率與公平
二、隱私與公開
三、普惠與競爭
四、投機與創新
五、公益與私利
六、民主與集中
七、風險與信用
第三節 互聯網金融倫理的新特征
一、去中心化
二、圈層化
三、流動性
四、悖論焦慮
五、交互性
六、角色裂殖
七、從“信息共產主義”到“金融共產主義”
第四節 互聯網金融倫理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互聯網生態結構導致機會主義叢生
二、互聯網迅速發展的適應性建設滯后
三、深度金融化導致互聯網金融底線缺失
四、互聯網的陰暗面:隱匿性
五、互聯網金融倫理治理機制尚未形成
六、正式監管滯后與非正式監管乏力
小結
第三章 虛擬貨幣:互聯網金融基石及其倫理問題
**節 虛擬貨幣的興起
一、虛擬貨幣興起的條件
二、虛擬貨幣興起的原因
三、虛擬貨幣發展的現狀
第二節 貨幣的倫理本質
一、流行的貨幣觀念
二、馬克思對貨幣的論述
三、席美爾對貨幣的論述
四、貨幣倫理與虛擬貨幣的相遇
第三節 虛擬貨幣應用場景的倫理問題
一、虛擬貨幣在市場交易中的倫理問題
二、虛擬貨幣對權力格局的影響
三、虛擬貨幣與互聯網時代的財富觀
第四節 虛擬貨幣的發展藍圖及其倫理構建
一、虛擬貨幣的價值構建:從“拜物教”到“共識價值”
二、虛擬貨幣的關系構建:“互聯網精神”與“科技賦能”
三、虛擬貨幣倫理秩序構建:“技術博弈”與“人性準則”
小結
第四章 互聯網支付:從“渠道價值”到“價值渠道”
**節 互聯網支付及其特征
一、互聯網支付
二、互聯網支付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互聯網支付作為“渠道價值”的倫理問題
一、互聯網支付的發展現狀
二、互聯網支付的運行邏輯及其倫理問題
三、互聯網支付產生的社會問題
第三節 價值渠道:互聯網支付改變世界
一、個人生活的消失與再現
二、社會組織的變革
三、教育、衛生及居民公共生活的變革
四、引領相關行業的發展及人們生活的便利化
第四節 互聯網支付的倫理規范
一、互聯網支付回歸貨幣支付職能
二、第三方代理支付中的倫理規范
三、銀行與支付機構合作的倫理規范
小結
第五章 P2P網貸:“伙伴關系”的終結及其倫理反思
**節 P2P網貸的發展及其倫理質問
一、P2P網貸的發展
二、P2P網貸的倫理質問
第二節 P2P網貸的倫理初衷與愿景
一、普惠金融的倫理屬性
二、伙伴關系與共情倫理
三、積沙成塔與生產力要素的激活
四、經濟民主與消除壟斷
第三節 P2P網貸的倫理失禁與失算
一、P2P網貸的倫理失禁的表現
二、P2P網貸倫理失禁的原因
三、P2P網貸的倫理失算
第四節 P2P網貸的倫理秩序建構的假想
一、P2P網貸平臺責任倫理
二、P2P網貸利益相關方的道德義務
小結
第六章 眾籌:網絡社交經濟與融智時代的倫理景觀
**節 我國眾籌行業的發展現狀與倫理問題的提出
一、眾籌行業的發展及其原因
二、眾籌行業暴露的倫理問題
三、眾籌行業倫理與參與者道德建設的必要性
第二節 眾籌的類型及其倫理意蘊
一、股權類眾籌的倫理意蘊與規制
二、權益類眾籌:在創造歷史的進程中創造個人財富
三、物權類眾籌:蠶食世界還是互濟共進?
四、公益類眾籌:利他主義還是倫理消費?
第三節 眾籌的倫理風險及其防范
一、倫理風險的種類及原因
二、眾籌倫理風險的防范
第四節 眾籌行業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倫理遵循
一、網絡眾籌的社交化特征及其倫理遵循
二、網絡眾籌的圈層化特征及其倫理遵循
三、網絡眾籌的資本化特征及其倫理遵循
小結
第七章 互聯網消費金融:資本進“場”的生活方式與場景化的倫理
**節 從傳統消費金融到互聯網消費金融
一、消費金融的內涵
二、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產生與發展
三、傳統消費金融與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異同
第二節 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信貸業務環節的倫理考量
一、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規劃的立場
二、獲取互聯網消費金融客戶的策略
三、互聯網消費金融客戶運營的機制
四、互聯網金融消費貸款催收的問題
五、場景選擇與倫理差異
第三節 互聯網消費金融細分市場的倫理問題
一、旅游消費金融:詩和遠方
二、美容消費金融:謊言與誘惑
三、健康消費金融:身體的“背叛”
四、教育消費金融:“起跑線”謊言
五、農村消費金融:金融的公共性問題
第四節 互聯網消費與互聯網金融的倫理沖突與核心要義
一、激情消費的金融支持及其道德風險
二、互聯網消費金融倫理風險形成的原因
三、從消費金融化到生命價值金融化
四、消費金融場景化倫理的核心要義
小結
第八章 互聯網保險:不確定的風險中存在確定的價值嗎?
**節 我國互聯網保險的發展現狀與倫理問題概覽
一、我國互聯網保險的發展現狀
二、我國互聯網保險的發展中的倫理問題
第二節 保險的倫理本質與互聯網保險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保險的倫理本質
二、互聯網保險面臨的機遇
三、互聯網保險面臨的挑戰
第三節 互聯網保險中的價值溝通與傳遞
一、用戶需求與保險產品供給及其矛盾
二、互聯網保險中的信息溝通與倫理規范
三、互聯網保險價值傳遞的內涵與外延
第四節 互聯網保險倫理治理路徑與目標
一、互聯網保險的倫理治理路徑
二、互聯網保險的倫理應然
小結
第九章 互聯網金融倫理治理及其愿景
**節 互聯網金融倫理治理的關鍵問題
一、限制性投機
二、有限性風險
三、強制性信用
第二節 互聯網金融倫理治理的系統構建
一、互聯網金融倫理治理的靜態系統
二、互聯網金融倫理治理的動態系統
三、互聯網金融倫理治理的隱性系統
第三節 互聯網金融的未來與倫理愿景
一、互聯網金融的未來
二、互聯網金融的倫理愿景
小結
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國家社科基金叢書:互聯網金融倫理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何華征,男,1977年10月生,漢族,湖南省新化縣人,畢業于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媒介哲學。先后在復旦大學、中共中央黨校、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等學府進修學習。2016年“全國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研究骨干第五期研修班”結業。近年在《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現代經濟探討》《中國流通經濟》《商業研究》《華東經濟管理》《理論導刊》《天府新論》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7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新媒體時代人的生存問題的現代性解讀》《現代化語境中的兩性和諧問題——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與西方女性主義比較研究》《互聯網金融倫理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等3部,參編著作1部。主持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其中,獨立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是:“互聯網金融倫理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編號:16BZX098)、“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社會響應機制研究”(編號:22BKS174)。獲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3項,2017年被評為市優秀科研工作者,2021年被評為省學術先鋒和最美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