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地大印記 本書特色
《地大印記》的目的,就是希望這些大多已年近古稀甚至達茶壽之年的老同志,從那些過往的年代中挖掘出可供后人得到啟示和經驗的珍貴史事。這些老同志在學校發展歷史中,在不同的崗位、不同的時間段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的成績在平凡中鑄就了學校的再次輝煌。
地大印記 內容簡介
40年前,一批老師為了培養地質人才,舍小家、報國家,放棄熟悉的北京生活,義無反顧地奔赴湖北,從江陵到武漢,櫛風沐雨,一往無前,開啟了中國地質教育事業南遷的新篇章。為了再現當年動人的歷史畫卷,讓后人牢記這一段重大的歷史,充分發揮校史“資政、存史、育人”的作用,我們于2019年2月發出關于編撰“老有所歸”專題文集的征稿啟事。征文通知發出后,住京的耄耋老人們積極響應,紛紛撰寫文章參與活動,圍繞著遷校經歷、艱苦創業、院系建設、教學科研等方面展開回憶與總結。
地大印記 目錄
遷校記事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五七干校的記憶 江西峽江的經歷
五七干校生活點滴
北京地質學院南遷回憶:丹江口五七地質隊
憶湖北地質學院為空軍代培的工程地質班
在湖北地質學院從事教學的那些日子
遷校建校雜記
北京地質學院南遷的點滴回憶
湖北地質學院五七干校風情
七里湖夕陽
遷校已過四十年
中篇:武漢創業——地大的新輝煌
遷校期間的古生物教研室
我校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地球化學專業
“流體包裹體地質學”教學與研究的歷史回顧與展望
艱辛建校 科教創業
憶我們獲得的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
我心目中的物理教研室(續)
政治教研室在遷校中艱難前行
政治師資班延安行
地礦部高校**個安全工程專業的創建與發展
地大特色旅游專業創辦經歷與社會影響
地院西藏隊1973—1985年團結奮斗的事跡
弘揚北地體育精神,謀求武漢新的崛起
見證武漢地質學院成為全國體育強校
北極地質考察追憶
登山科考活動追記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創建的日子里
地大校醫院變遷
剖析我校校風的形成和特征
下篇:“南望”難忘——地大的新家園
難忘的歲月
南望山下的非常歲月
情系地大武漢
白云山之戀
我校**個外籍碩士研究生
我們的地大越辦越好
我從“熟悉教材”中得到了欣喜
基層醫院的醫生應該是全科醫生
一副對聯
黃卷青燈覓新知
我的退休生活
緬懷恩師池際尚院士組歌
后記
地大印記 節選
遷校記事 王方正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前身是聞名全國的北京學院路八大學院之一的北京地質學院①。北京地質學院演變成中國地質大學經過了一段復雜、艱辛、曲折的歷程。其實1969年,學校南遷就開始了,轉眼已過50年了,這一歷程可謂令人永世難忘。 遷校前奏:江西峽江五七干校 1969年秋,在京中央機關、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紛紛行動,大辦五七干校,去“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北京地質學院大部分干部、教授,部分后勤職工近千人,扶老攜幼遷往江西峽江,創辦五七干校。只有少部分師生在湖北丹江、河北遵化等地辦五七地質隊和教改小分隊。實際上這已開始了學校大規模南遷的歷程,同時也啟動了學校遷校的選址工作。 北京地質學院在江西峽江仁和公社龍陂五七干校的校址是一處廢舊的農場,只有不到二十間房舍,要安置近千名人員,根本不可想象,但在“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思想的指導下,不可能的事就成了現實。 我因愛人要生孩子,獲批可以等孩子生完安頓好后,再去干校。因此,1970年1月我到江西峽江干校時,看到的情況是:教職工分男女各自睡在用樹樁和木板搭成的大通鋪上,每人僅有50cm寬的鋪位。而我連一個50cm寬的鋪位也沒有,只好把木板架到房梁之上搭了一個70cm寬的鋪位。我得到了這樣一個特殊的床鋪,每天可以通過瓦與瓦之間的縫隙直接仰望天空。那一年下起十年不遇的大雪,夜間一覺醒來,被子上蓋了一層雪,臉上也落滿了雪。因為南方建房的木板條上直接放瓦,房頂是擋雨不擋風雪的。 當時干校為了解決教職工的住宿問題,自己動手蓋房,石頭是山上采的,木頭是上山砍的,磚是自己燒的。到干校后,**項任務是燒磚。我每天住在磚窯上,省掉了每天爬梁頭睡覺的麻煩,也暖和很多。直到春天,建成了五排房屋,共計100多間,才初步解決了住宿問題。但仍有部分教職工住在當地老鄉家。 江西老鄉確實是非常好的革命老區人民,他們具有優良的道德品質。聽說我們來自北京,對我們非常熱情,盡一切可能幫我們解決吃住難題。有一件事至今難忘:剛到干校,有人曾丟失了一輛自行車,過幾天就看到一老鄉用繩子綁了一個青年,肩上架著自行車,來到了干校。原來,這個年輕人就是老鄉的兒子,老鄉發現兒子的錯誤行為,帶著兒子親自來道歉。這是多么樸實的老區人民啊! 當時的干校生活總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那時的口號是: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學學烈士董存瑞。大家*愛唱的歌是肖華將軍的《長征組歌》。流傳*廣的故事是老教授私下講述的西南聯大從長沙到昆明的南遷歷程。老教授樂觀幽默的故事,也激勵了我們這些年輕教職工。正是長征精神和西南聯大報國的獻身精神,為我們度過干校艱苦歲月提供了精神食糧。當時的老教授很多都是西南聯大的教師或學生。 在干校,除了有參加勞動與政治運動的辛苦外,也有些有趣的事情讓人永生難忘。例如,在春天翻地插秧勞動中,也會順便抓稻田里的魚蝦,自己動手改善一下伙食,有一次竟然抓了一只5斤多的甲魚。有時砍柴也會抓幾條蛇,有眼鏡蛇,也有金環蛇,大多是白花草蛇。回到干校就可以煲一鍋甲魚湯、蛇肉湯,真是讓人感到很幸福的一頓美餐了。 冬天洗澡是件不易的事,一是天冷,二是沒有熱水。但到了夏天洗澡就是一種享受了,干校附近有一條小河,河岸長滿茂密的竹林,形成多處天然浴場。勞作一天洗個天然河水浴也是一件美事。 這樣的干校生活不到一年,到了1971年初,干校剛剛安定下來,又要從江西峽江遷往湖北沙洋。 湖北沙洋的干校校址原來是一個關押犯人的勞改農場,是為了安置我們特意騰退出來的。這里的條件與江西干校相比更惡劣一些,房子主要是用泥草及木頭搭建的,比牛棚好不了多少的油毛氈房,雖然能擋風遮雨,但冬天房內能結冰,夏天熱似蒸籠。附近也沒有河流,洗澡就更難了。在湖北沙洋的日子不到一年,很多人以各種理由紛紛離開了沙洋,回到了北京。1972年冬,除部分人員到江陵籌建學校外,大部分人回到了北京,我也是此時回到了北京。 1973—1975年北京短暫的休整 從湖北沙洋回到北京地質學院大院,大院已不是原來的模樣。校園很多建筑已被外單位占據,地質部航測大隊占據了學校的教三樓、教四樓、東一樓、東二樓及東三樓的一部分。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語言研究所占據了物探樓的大部分。家屬區除被上述單位職工占有一部分外,不少房子被學院附近的居民占有,我們的家已經沒有了。學院的職工只能見縫插針,分別居住在還未被占據的學生宿舍、醫院病房及部分實驗室和辦公用房。圖書館被封,圖書裝箱待運,實驗室儀器早已裝箱,要開展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是非常困難的。 在這樣的困難環境下,學校開始辦一些如空軍工程地質班、湖北省工人“七二一”大學等。一部分教師投人其中,更多的教師則參加了由學校舉辦的英語學習班。例如,地質勘探系的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