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國際政治與安全秩序概觀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28162
- 條形碼:9787305228162 ; 978-7-305-2281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際政治與安全秩序概觀 本書特色
《新興大國崛起與全球秩序變革》叢書簡介 本叢書立足于中國等新興大國的國際處境、發展需求與觀察視角,回應國際秩序變革這一全球性重大熱點問題。既對國際體系進行歷史考察與理論思考,又深入探討國際政治與安全秩序、國際經濟秩序、國際法律秩序與規范等主要實踐領域的具體問題;嘗試打破西方學術界的研究框架、主導話語與價值取向,就國際秩序變革所涉及的各種理論與實際問題展開深入、細致的研究,為中國在全球秩序調整、轉型的關鍵時期立于潮頭、引領國際秩序與治理機制變革,實現和平發展與民族復興提供智力支持。 《新興大國崛起與全球秩序變革》叢書主編簡介 石斌,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國學會常務理事、《南大亞太評論》主編、《外交評論》編委、《國際觀察》編委、《國際安全研究》通訊評審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政治理論、美國政治與外交、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出版學術論著、譯著近20種,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研究成果曾獲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
國際政治與安全秩序概觀 內容簡介
本書重點討論當代國際政治與安全秩序領域的具體、實際問題,以及世界各主要地緣政治次區域的國際秩序與國際關系問題,為專題研究,為叢書后續研究中進一步思考中國在國際秩序變革中的戰略與策略問題提供前提和基礎。
國際政治與安全秩序概觀 目錄
**章 新興力量崛起與國際政治秩序變遷(崔建樹)
**節 美國的世界秩序藍圖:“美國治下的和平”
第二節 陷入困境的歐盟與經濟停滯的日本:歐亞大陸兩側地區秩序
一、歐盟:歐洲一體化與未來歐洲-大西洋秩序
二、日本的右傾化與東亞秩序
第三節 權力轉移:新興大國的崛起及其對國際秩序的塑造
一、中國步入世界舞臺中央及其對國際秩序的塑造
二、追求“有聲有色的大國”地位的印度與國際秩序變革
三、挑戰“現行”秩序:復興中的俄羅斯與世界秩序變革
第四節 觀念更新:舊思想的瓦解與新理念的推廣
一、基于“權力”的秩序與基于“治理”的秩序:國際治理理念的興起
二、國際關系民主化:挑戰均勢和平與霸權穩定理念
三、人道主義與國際秩序:國際關系中“普適性”觀念的發展
第二章 民粹崛起、秩序逆轉與架構重建(毛維準)
**節 大逆轉時代的來臨?
第二節 塑造逆轉:全球化-民粹主義聯結
一、作為全球化反噬結果的民粹主義
二、民粹主義對政治世界的逆轉
三、逆轉世界的框定效應
四、逆轉世界的擴散效應
第三節 呈現威脅:“大逆轉”視野下的國際秩序走向
第四節 多元背離:國際秩序重構的障礙
第五節 探尋意義:“大逆轉”新常態下的大國責任
第六節 走向民粹主義誘致型國際秩序觀?
第三章 全球化與國際安全秩序的新塑造(葛騰飛、崔建樹、張子琪)
**節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秩序的不穩定效應
一、經濟全球化的動力與進程
二、全球化對基于民族國家的國際秩序的沖擊
第二節 全球化與國家行為體力量的分化
一、傳統的國家行為體自身的變化
二、國家行為體弱化分化導致的國際安全復雜性
第三節 新理念新規范新機制與21世紀初國際安全秩序的變革
一、當今國際安全秩序面臨的困難與變革的必要
二、國際安全秩序新理念新規范新機制出現的必然性
三、國際安全秩序新理念新規范新機制的實現及其動力
……
第四章 國際安全的結構性重癥:美國的黷武與干涉(石斌、葛騰飛)
第五章 地區性安全秩序構建的考驗(葛騰飛、孫倩、丁山)
第六章 中美比較視閾下的亞太安全秩序構建(孫倩)
參考文獻
索引
國際政治與安全秩序概觀 節選
《新興大國崛起與全球秩序變革:國際政治與安全秩序概觀(第三卷)》:美國是20世紀國際安全秩序的主導者,也是導致21世紀初國際安全理念更新的重要行為者。不過,美國并非一個有著主動變革意愿的行為者,而是一個被動的行為者。“9·11”事件后,美國首先是將反恐這一非傳統安全議題作為核心議題引入國家安全政策和國際安全領域,這大大促進了國際反恐等非傳統安全議題在國際安全領域的地位凸顯。2007-2008年首先在美國發生的金融危機給美國造成嚴重的經濟壓力,也迫使美國政府在金融和經濟安全上尋求國際社會的幫助與合作,直接推動了G20等新型國際合作機制的形成,并在此后將經濟發展問題作為其內外政策的優先考慮事項。同時美國自身由于經濟危機后出現的財政困境,被迫逐步結束在伊拉克、阿富汗兩場反恐戰爭中的大規模兵力運用,在對外政策上訴諸“巧實力”理念,在國際安全秩序層面也有助于一種良性的態勢發展。然而,這只是暫時的政策休整。隨著美國在經濟上日漸走出金融危機,到2014年后美國經濟逐漸步入緩慢增長階段,美國國內日益從戰略層面關注經濟上面臨的大國挑戰,并為此重新訴諸大國競爭。從2012年開始,美國就正式提出了“亞太再平衡”,繼而籌劃將印度洋地區納入東亞、西太平洋地區,進行“印太”兩洋一體化運作,針對中國的地緣戰略壓制愈發強硬。特朗普上臺后,更加明顯地在戰略層面宣揚并著力進行大國競爭(特別是著力奉行對華戰略壓制)的戰略實踐。正是為了營造一個更有效的對中國進行戰略壓制的地緣政治新框架,美國越來越公開地宣揚和塑造“印太”地緣政治框架,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和安全上,對中國進行戰略圍堵、戰略打壓和戰略威懾。特別是,美國致力于推動形成美日澳印等四邊或“四邊+”機制,致力于通過抹黑對手的規則攻擊和重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規則主導權,來維持對其有利的地區秩序。除美國外,21世紀初國際關系中的主要行為體即主要大國也紛紛在國際規范變革的進程中扮演較為重要的角色。國家的政治經濟態勢及其民眾對經濟發展的訴求是推動這些國家政府去更新安全理念、變革國際規范的*大動力來源。在相對理性的大國決策機制下,國內民眾的廣泛訴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國內發展的基本路線,而國內如何發展又將決定它們將如何作為大國在國際上采取行動。主要國家政治領導者的作用在于在這一過程中發揮引領的作用,更清醒地認識到規范的變化趨勢,說服國內和國外的關鍵政治行為者認識到這種變化的必要性,同時進行有效決策和付諸行動。21世紀初以來,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地區出現的政治紛爭和經濟疲軟態勢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其國內民眾對國內和平穩定、經濟發展的強烈訴求。這迫使發達國家政治領導人不得不改變傳統的過于依靠軍事手段的強權干涉做法,以及外交政策被利益集團綁架而與國內民眾利益訴求相脫離的既有政策格局,開始致力于推進以經濟發展為首要任務的國內外政策,并為此目的而推動國際安全合作以維護國際和平穩定、防范地區沖突、化解非傳統安全威脅,成為國際安全規范的被動改變力量。新興經濟體則是21世紀初國際安全規范變革進程中*為重要的新興理念的代表者。以中國和印度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憑借經濟發展的新興態勢和巨大成就,在國內和國際上贏得很高的政治聲望,并通過相互合作機制搭建、確立以和平發展為基本導向的對外政策,主動尋求化解內部安全挑戰和外部安全難題,在國際社會贏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成為推動新時期注重國際安全合作、維護國際和平、倡導基于安全與發展的國際共同體建設等國際安全理念的主要力量。作為這種國際安全理念深入人心的一種伴生物,國際社會和主要國家日益主張通過加強國際治理來應對這些新的復雜的國際安全挑戰。此外,地區性組織在塑造國際安全規范方面也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歐盟、東盟等地區性組織長期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區一體化進程,主動尋求國際安全局勢的緩和以支持和促進地區國家的共同發展議程。冷戰結束以來,東盟尤其突出地發揮了其在東亞安全秩序塑造中的影響力,通過構建東盟地區論壇、“東盟+”等地區安全合作平臺,在地區大國之間有效地建立起安全與發展聯系,直接推動了東南亞地區安全共同體意識以及東亞地區安全秩序的良性發展。《東盟安全共同體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本著綜合安全的原則來構建東盟共同體,認為政治與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差距的縮小、貧困以及社會不平等的減少,共同構成持續的東盟安全共同體的強勁基礎。針對更廣泛的東亞地區安全復合體的出現,巴里·布贊較早前便認為,經濟增長加上對追求經濟發展目標的共同承諾,在東亞地區就地區安全進行自我理解和自我管理方面發揮了重要的角色。他說,東亞的許多政治對抗、領土爭端和歷史敵對,都可以通過讓它們屈從于共同的經濟事業而得到克服,或至少得到擱置。因此,在東亞的國內和國際政治中,持續的經濟增長都獲得了重要的安全維度。……
國際政治與安全秩序概觀 作者簡介
葛騰飛,國防科技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崔建樹,國防科技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毛維準,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