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通往善治之路:現代國家的治理技術及其運作邏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88522
- 條形碼:9787201188522 ; 978-7-201-1885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通往善治之路:現代國家的治理技術及其運作邏輯 內容簡介
善治之道需要可行之術,良好的治理離不開適當的方法。 治理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蘊含和體現了國家治理演進的趨勢和要求。 《通往善治之路:現代國家的治理技術及其運作邏輯》主要從操作層面來定義治理技術,立足國家立場、社會情境以及多元互動等基本維度,分析了治理技術的基本元素、技術原理和工作機制等,剖析了治理技術的關系結構、信息屬性、技術特性以及效能機制,特別是探討了協商民主和網格化管理等現代治理技術的特性及其運行邏輯,以揭示治理技術應用和運行過程中的技術邏輯。 《通往善治之路:現代國家的治理技術及其運作邏輯》適合作為高等院校政治學、公共管理專業的輔助教學資料,也用于相關專業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的學習與研究,還可作為黨政干部理論學習的參考資料。
通往善治之路:現代國家的治理技術及其運作邏輯 目錄
**節 現代國家的興起及其與社會的關系
第二節 治理技術出場的社會邏輯
第三節 治理技術的內涵和主要類型
第四節 治理技術的運行及其內在邏輯
第二章 模糊的社會及其國家治理需求
**節 模糊的國家治理信息圖景
第二節 政策過程的模糊性及其普遍性
第三節 模糊性的維度及其形成機理
第四節 從模糊邁向清晰:國家治理現代化
第三章 在清晰與模糊之間的治理
**節 國家治理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礎
第二節 社會事實難以避免的模糊性
第三節 國家治理孜孜不倦的清晰化
第四節 模糊性與清晰度之間的辯證法
第五節 理解政策的清晰性和模糊性
第四章 國家治理的清晰性、清晰化與清晰度
**節 清晰性:尋找國家治理的信息維度
第二節 清晰化:國家治理的測算方法及其策略
第三節 清晰度:國家權力滲透的程度與限度
第五章 從“不講道理”到“協商對話”的治理轉型
**節 社會“不講道理”現象的彌散
第二節 “不講道理”現象的話語邏輯
第三節 “不講道理”現象泛濫的因果機制
第四節 邁向廣泛多層次的協商對話
第五節 發展協商對話的治理技術
第六章 群眾路線與協商民主的技術比較
**節 作為民意處理機制的群眾路線
第二節 協商民主的民意技術維度
第三節 群眾路線與協商民主的技術差異
第四節 群眾路線與協商民主的相互融通
第七章 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的比較
**節 民意信息的功能定位及其交流結構
第二節 信息格式的特性及其過程差異
第三節 信息結果的性質及其檢驗機制
第四節 基于信息效率的民主機制的適用性
……
第八章 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的比較分析
第九章 城市治理的清晰化及其限制
第十章 城市治理的清晰性及其技術邏輯
第十一章 城市治理中的信息技術及其反思
第十二章 群眾鬧大與領導批示及其治理效率
第十三章 “樹典型”及其政治和技術邏輯
第十四章 從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治理
第十五章 國家治理技術的演進邏輯
參考文獻
通往善治之路:現代國家的治理技術及其運作邏輯 節選
《通往善治之路:現代國家的治理技術及其運作邏輯》: 理性是人類文明的標尺,是社會行為的基本要求,任何適當的社會行為都需要保持或依賴必要的理性。作為公共生活的權威性規則,公共政策是人類理性地干預社會活動的重要工具。長期以來,政策及其實行過程深受理性法則的支配,而政策分析也是以理性為基礎的,大部分政策分析都屬于理性主義模式。理性主義的觀點認為,政策過程可以收集與問題有關的所有信息和備選方案,能夠精確選擇擬解決問題的*佳途徑,政策規范能夠在官僚體系中準確地傳導,下級可以負責而忠實地執行政策,并且還能夠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評估政策效果等。 在高度功利的現實世界中,完備的信息、科學的方案和專業的方法等具有強大的誘惑力,也建構了理性主義及其無往而不勝的神話。理性是非常重要的,政策活動需要理性規劃和精心設計,也總是不斷試圖趨近于理性。但值得注意的是,理性只是人類有效行動的可能條件或有利條件之一,在通往理性的道路上時常有各種非理性因素困擾,理性追求和理性規劃的*后可能是反理性的結果。事實上,絕對的或完美無缺的理性是不存在的,實現理性的條件是非常苛刻的,比如高質量的信息、行動者的良好能力和環境的穩定性等,否則理性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走向非理性或反理性的方向。 良好的政策實踐必須遵循理性原則,實現政策的合理化、明確性和精準性,以提高政策績效。問題是,理性也是稀缺資源,并不是唾手可得的。現代社會日趨碎片化、多元化和復雜化,挑戰著理性主義政策的客觀基礎,也導致大量精心設計的政策方案遭遇嚴重失敗。這凸顯出理性不足的弊病和缺陷,也催生了對理性主義的批判和反思,比如哈耶克批判的“致命的自負”、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的主張、林德布洛姆主張的“漸進主義”、馬奇等人提出的決策“垃圾桶模型”等,都從不同角度表明了政策理性的有限性,揭示了政策模糊性的成因,比如認知有限性、信息不完備、環境不穩定和結果不確定等。 中國社會具有悠久的政策治國傳統。在傳統農業社會和計劃經濟時代,由于社會的穩定程度比較高、復雜程度比較低,大多數政策的確定程度都是比較高的,政策過程及其效果是連續、穩定和可預期的。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進程中,社會的急劇變化不斷突破原有的規則體系,更迫切地需要建立新的規范體系,來調節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沖突。經濟和社會的變化發展不僅考驗著政策的質量和效能,也對政策治國形成了廣泛的制約和挑戰,比如高昂的信息成本、政策主體的分化、政策對象的多元化、政策過程的博弈和政策結果的不確定性等。面對復雜的治理形勢,政策的模糊性和相應的政策現象,已經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政策分析與巫師占卜活動的重要區別在于,前者以決策事項的有關信息為依據,而后者則幾乎不需要占卜對象的任何信息。作為理解政策現象的途徑,模糊性是對政策過程信息狀況的描述,是指政策過程中相關信息不充分或不明確的情形。只有掌握和應用更多更準確的信息,政策活動才能更加富有成效。但信息是有成本的,獲取信息并不容易。對于國家治理來說,社會具有模糊性,國家與社會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國家只能掌握部分社會事實的信息,更多的信息被其他社會主體所掌握,散布在社會的各個角落。獲取這些信息既需要良好的技術,也意味著巨大的成本。實際的政策活動還面臨嚴格的時間約束,政策行動者很難把大量時間耗費在獲取信息上。 ……
通往善治之路:現代國家的治理技術及其運作邏輯 作者簡介
韓志明,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行政管理學會青年理事,中國青年政治學會理事,澎湃特約評論員。個人主要研究領域是國家治理、城市治理和社區治理。歷年來主持國家和省部級項目二十余項,先后出版專專著或編著六部,在《政治學研究》和《中國行政管理》等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一百九十余篇,四十余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人大復印報刊資料等雜志全文轉載。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