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基本經驗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2115814
- 條形碼:9787212115814 ; 978-7-212-1158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基本經驗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階段性成果,立足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學科視域,全面回顧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100年的偉大創舉,精辟提煉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核心內容、內在邏輯和演化機制,全景再現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實現進程和思想成果,認真總結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戰略高度,深刻回答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為什么“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反貧困道路為什么“好”的“時代之問”,是迄今為止國內學術界**部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歷史進程與基本經驗的學術力作。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基本經驗研究 目錄
**節 咬定目標
第二節 執著追求
第三節 艱辛探索
**章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思想精粹
**節 馬克思、恩格斯的反貧困理論
第二節 列寧的反貧困理論及其實踐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時代意蘊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內在機理
**節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為什么要中國化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何以能中國化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怎樣才能實現中國化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演進機制
**節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三重向度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三個維度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三個環節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三種境界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實現進程
**節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進程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進程具有鮮明的時代、地域和民族特色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實現進程的內在動力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思想成果
**節 毛澤東:“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唯一的出路”
第二節 鄧小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第三節 江澤民:“一部分人富起來、一部分人長期貧困,也不是社會主義”
第四節 胡錦濤:“以人為本體現了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
第五節 習近平:“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
第六章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基本經驗
結語 在實現“中國夢”偉大奮進中進一步升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
參考文獻
后記 一路追尋的收獲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基本經驗研究 節選
《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基本經驗研究》: 二、解決中國貧困問題實際的需要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在領導中國人民消除貧困的偉大事業中,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堅定地選擇以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去指導中國人民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除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本身的科學性、革命性以外,*根本的原因還是中國人民消除貧困實踐的特殊性,以及由這種特殊性所決定的對運用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具體需求。 我們說,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的100年,是領導中國人民推動反貧困實踐的100年,同時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100年。這樣的概括和結論并不是隨隨便便得出的,而是真正切合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100年的奮斗歷程的。因為,在古老文明的中國大地上,中國共產黨要真正肩負起消除貧困的歷史重任,除了不忘初心,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基本原理,還必須認真研究中國的特殊國情,以及由這種特殊國情所制約的貧困問題的特殊性。應該說,正是中國反貧困實踐的特定國情對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有著特殊的需要,才內在地而且必然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科學命題。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因此,“理論的認識應當提供在必然性中、在全面關系中、在自在自為的矛盾運動中的客體”。這樣,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必然性必須到中國貧困問題的特殊性中去尋找,是解決中國貧困問題的特殊需求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中國化。 綜合歷史和現實,我們不難發現,中國貧困問題的這種特殊性,集中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中國的貧困問題主要是由近代以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造成的。“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反對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就是中國的近代史。”當舊式的農民戰爭、不觸動制度根基的自強、改良和西式資產階級革命理論已無法解決中國的貧困問題,實踐已明確提出了必須由新的理論、新的思想來指導中國消除貧困實踐的歷史性課題,由此表明了中國貧困問題解決的時代性。 中國歷史悠久,文明燦爛,曾長期走在世界發展的前列。鴉片戰爭后,隨著列強入侵和國門被打開,我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和封建專制的腐朽統治,導致近代中國積貧積弱,時刻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生靈涂炭,人民生活饑寒交迫,貧困如“達摩克利斯利劍”,始終高懸在中華民族每個成員的頭上。面對國家和民族經歷的這種刻骨銘心的痛苦,為了拯救中國人民脫離苦海,無數志士仁人試用了一個又一個理論思想,進行了一次又一次“救中國”的實踐努力,從地主階級改革派的徘徊吶喊到農民階級的狂熱空想;從洋務派的自強求富到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立憲改良;直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革命共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沿襲背離;始終無法讓中華民族擺脫貧困落后的悲慘命運。因此,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綱常倫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堅船利炮,資產階級的立憲改良、民主共和,以至于其他一些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成果,都無法解決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的歷史性課題,更無法解決消除近代中國貧窮落后的歷史性難題,“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實踐已經向我們提出了必須用全新的理論方能開創中國消除貧困問題新局面的歷史性詰問。中國消除貧困的實踐努力如果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在困境里徘徊,無法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沼澤地”。 ……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