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行走青弋江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67658332
- 條形碼:9787567658332 ; 978-7-5676-583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行走青弋江 本書特色
解讀千萬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探尋數(shù)百公里傳遞至當(dāng)下的文化密碼,承襲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文化符號。本書的前三章以訪古鎮(zhèn)、探新城、尋舊蹤、覓非遺、品至味為序成章;然后呈現(xiàn)了青弋江兩岸紅色歷史文化;*后專家學(xué)者圍繞“行走青弋江”采訪活動,對青弋江歷史文化發(fā)展展開的探討。
行走青弋江 內(nèi)容簡介
青弋江,是蕪湖的母親河。作為長江下游優(yōu)選的一條支流,青弋江潤澤一路鄉(xiāng)土,滋養(yǎng)沿岸村鎮(zhèn),催生了對于蕪湖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碼頭經(jīng)濟,沉淀了一種地方文化。 作為蕪湖市首批宣傳文化領(lǐng)域優(yōu)秀人才項目、蕪湖傳媒中心主題策劃之一,“行走青弋江”采訪活動自2019年12月開始,從青弋江源頭出發(fā),順流而下,前后歷時三年多,到2022年上半年全流域采訪結(jié)束。其間陸續(xù)在《蕪湖日報》《大江晚報》推出專題報道,獲得了廣泛關(guān)注和好評,其中多篇稿件獲得安徽新聞獎。《行走青弋江》系采訪成果的集中展示,旨在探訪青弋江的數(shù)百里流蹤、兩岸生民,由此衍生的經(jīng)濟社會以及厚植的文化家園,并試圖探索這一脈文明延續(xù)到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以及對于蕪湖撫今追昔、集古益今的意義。
行走青弋江 目錄
麻川河上麟鳳橋
甘棠遺愛
此地有仙源
三十里水墨畫廊 千百年人水相依
美溪美兮
悠然水云輪渡村
邂逅漁村
古風(fēng)新韻 長蘆嶺下
訪山問水茶兒垅
桃花源里麻川人家
江河行地
享太平
太平湖畔左難當(dāng)
嶺下楊家
仙源有忠介 古鎮(zhèn)訪周怡
崔國因:從甘棠走出的蕪湖商界傳奇
古嶺逶迤石墨香
美溪之畔嗩吶聲
老月餅古法造
探秘軒轅車會
婆溪淙淙 河燈依舊
湖上往來人 但愛湖鮮美
黃山有嘉木 世味問毛峰
人間尋至味 太平訪猴魁
秀出宛陵
千尺桃花潭
再見章渡
茂林之大
畫里查濟
潘錫思:走遍天下 走不出青弋江
桃花潭水深千尺 耄耋老人造龍舟
曾記否 章渡醬菜美
茂林深處訪花磚
宣筆春秋 文房錦繡
千年壽紙 一“簾”幽夢
后山“天下笫一剪”
涇川萬壑 一紙芬芳
茂林宴 宴有十二碗
山水畫卷飄來蘭香萬里
一盅涌溪火青 飲盡江南春色
萬水歸蕪湖
西河渡
遇見珩瑯山
西河往事
五百年 “橋”見一座城
米市春秋
益新公司:安徽近代工業(yè)從這里出發(fā)
梅光迪:不負弋江這枝“梅”
雙江塔影 迎青弋江回家
徽墨一方蕪湖香
面塑:傳承指間上的技藝
一脈匠心吳氏烙畫
毫厘成畫 蛋殼生花
弋江古鎮(zhèn)美食多
弋江洲頭花生香
烽火青弋江
新四軍軍部在土塘:為開展民運工作奠定群眾基礎(chǔ)
雙花園:涇縣笫一面黨旗升起的地方
云嶺烽火 鐵軍傳奇
王稼祥:不愧做個二十世紀的新青年!
茂林悲歌 浩氣長存
馬家園戰(zhàn)斗 鼓我士氣揚我軍威
話說青弋江
緣起:從小聚落到大米市
緣深:從漢的強悍到宋的豐盈
緣興:從碼頭商埠到開放城市
行走青弋江共護母親河——“行走青弋江”研討會側(cè)記
沿著河流的方向
后記
行走青弋江 節(jié)選
麻川河上麟鳳橋 青弋江上游支流眾多,麻川河即是一支。麻川河從千年古鎮(zhèn)仙源東側(cè)穿流而過。說到麻川河,就不能不說麟鳳橋。麟鳳橋是皖南*寬的石板古橋,系當(dāng)時太平縣連接徽州府、寧國府以及蕪湖的重要陸路通道。 麟鳳橋坐落在仙源鎮(zhèn)水東村,橫跨麻川河。嘉慶《太平縣志》:“麟鳳橋:東門外板石潭,合邑輸建。”麟鳳橋體量巨大,造型凝重端莊。2008年版《黃山區(qū)志》記載,該橋“為5孔石拱橋,橋高12.3米,寬7.1米,單孔跨徑13.4米,全長91.6米。清乾隆三十年(1765)由僧人玉成法師募捐修繕。同治五年(1866)被洪水沖壞,光緒四年(1878)全縣募捐大修。橋旁原建有庵、亭各一座,已毀”。麟鳳橋橋身兩側(cè)護欄共有34對石柱,橋中兩側(cè)鑲青石碑刻“麟鳳橋”三字,橋兩端各有一組抱鼓石。麟鳳橋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中國先進的造橋技術(shù),也見證了中國匠人的聰明智慧和高超技藝,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經(jīng)過250多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麟鳳橋至今仍完好保存。 2011年、2016年地方政府兩次撥款全面修繕麟鳳橋,2012年6月麟鳳橋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該橋所坐落的位置并不是仙源古城的正門,而是偏了約40度角的側(cè)門。陪同采訪的水東村黨支部書記蔣志文告訴記者一則趣聞:當(dāng)年在給麟鳳橋選址時,首選位置的確是在古城的正東門朝宗門外。但在經(jīng)過一番實地考察之后,有人發(fā)現(xiàn)如果將橋建于朝宗門外,則古道(弓背)、麻川河(弓弦)、麟鳳橋(弓箭),恰好成為一柄射向當(dāng)時太平縣衙的利箭,這在當(dāng)時可是彌天大罪。經(jīng)過商量,*后選址于古城偏門小東門的東北角。如此,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麟鳳橋“不走正道”的奇怪模式。 據(jù)史料記載,麟鳳橋不僅僅是一處交通要道,更是一處文化景觀集聚地。橋北曾建有一座眾樂亭,宋嘉祜三年(1058)縣令孫覺所建,為文人墨客游憩之所。至今遺址尚可尋覓。 麟鳳橋北端河堤之上,有著名的“七音石”。蔣志文告訴記者,壘砌在河堤上的這七塊青石,從表面看與普通的青石并無二致,但若以石敲擊,則會發(fā)出七種不同的聲音。蔣志文特意撿起石頭逐一敲擊,果然每塊青石所發(fā)出的聲音都不一樣。蔣志文說,他從小就在麟鳳橋邊嬉戲,也無數(shù)次敲擊過七音石,但這七音石究竟是古人有意為之,還是偶然的巧合,如今已無法說清楚了。 從七音石旁拾級而下,便來到了麻川河岸邊。這里有一組巨大的花崗巖群,巖石伸入河道之中,石面光滑平整,這里便是黃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板石潭石刻所在地。板石潭石刻又稱板石詩刻,《黃山區(qū)志》記載:“(板石潭石刻)位于仙源麟鳳橋上首,麻川河北岸,是一約120平方米之花崗巖整體石刻……明天啟四年(1624),李調(diào)元題行書‘版石潭題詠’5字。”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板石潭石刻年代為明至民國時期,由五塊石刻題詩、一尊石刻佛造像組成,雖歷數(shù)百年風(fēng)雨侵蝕,但石刻內(nèi)容基本可以辨認,比如:明嘉靖年間太平縣令劉元凱的“移杯就溪山,魚鳥來爭酒。呼童分一瓢,化作天邊斗”。明天啟年問龔應(yīng)步的“灘水濺客衣,山花映春酒。相視瞻忘歸,悠然見星斗”。民國十七年(1928)桐城夏云松的“夜游板石潭,醉飲太平酒。明月照沙鷗,舉杯邀牛斗”。 蔣志文介紹,麻川河在流經(jīng)板石潭石刻處時,湍急的江水拍打岸邊巖石,發(fā)出悅耳的琴瑟之音,故稱“板石聽琴”。板石前面的麻川河,即使在枯水期,水深亦可達四五米,是一處天然的垂釣佳地。因此古人常常在欣賞石刻之余,再垂釣一番,遂有仙源八景之一“板石垂釣”。 立于麟鳳橋上,回望古意盎然的老街,隨處可見的蔥郁遮蔽了雙目,我們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青弋江文化的豐厚。 記者郭青(原載2020午8月20日《蕪湖日報》) P3-5
行走青弋江 作者簡介
唐玉霞,現(xiàn)供職于蕪湖傳媒中心,高級編輯。蕪湖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出版有《城人之美》《悠然歲時遷》《陌上芙蓉開正好》《回味:低頭思故鄉(xiāng)》《回味:美食思故鄉(xiāng)》《千古紅顏》等散文隨筆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xué)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xué)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