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計算社會科學視角下的教育代際流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90155
- 條形碼:9787568090155 ; 978-7-5680-9015-5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計算社會科學視角下的教育代際流動研究 本書特色
針對目前教育代際流動研究偏重于宏觀理論體系和微觀實證技術、缺乏中觀相關關系模型、內涵不明確、技術方法單一等問題,從計算社會科學的視角提出教育代際流動研究的新方法,實施教育代際流動的耦合與演化分析,在認知物理學的基礎上探索計算機輔助的教育代際流動中觀模型。
計算社會科學視角下的教育代際流動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通過文獻計量和知識網絡分析的方式,從不同維度繪制教育代際流動研究的科學知識圖譜,探明教育代際流動問題研究的整體演進趨勢,理清教育代際流動科學研究的領域結構,挖掘教育代際流動研究的發展前沿。接著,利用概率轉移矩陣的連續時間片分析,挖掘教育代際流動的時間演繹特征,利用地理空間重心模型生成不同評價指標的經度和緯度值,追蹤教育代際流動的空間遷移軌跡,揭示教育代際流動的時空耦合特征。然后,在認知物理學的基礎上,從計算社會科學的視角提出面向教育代際流動的云模型和數據場方法,通過逆向正態云發生器實現從微觀數據到宏觀概念的認知轉換,通過正向正態云發生器實現從宏觀概念到微觀數據的認知轉換,通過靜態場從社會網絡分析的角度實現教育代際的流動水平分析,通過動態場實現教育代際的流動方向分析,利用教育代際流動的云模型算法和數據場算法構建教育代際流動的中觀聯系。再接著,從教育代際流動的視角,探索鄉村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可能性,揭示鄉村教育代際流動的水平,及其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后,在歷史社會學的視角下,以科舉制的相關歷史經驗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漫長的歷史時段所呈現出的歷史現象展開質性的社會學演繹,為教育代際流動提供歷史參考。
計算社會科學視角下的教育代際流動研究 目錄
節研究緣起/1
第二節教育代際流動的知識圖譜及其分析/2
一、時序分布圖譜/2
二、空間分布圖譜/3
三、內容知識圖譜/6
第三節研究趨勢與思考/13
一、研究內容上中觀機理不清/14
二、研究方向上學科交叉不夠/15
三、研究框架上方法綜合不足/15
四、研究重點上群體關注不全/16
第二章教育代際流動的時空耦合分析17
節教育代際流動水平概述/17
第二節研究數據與方法/20
一、數據來源/20
二、數據清洗/20
三、轉移概率矩陣/20
四、空間重心模型/22
第三節實證結果與分析/23
一、時序演繹特征/23
二、空間重心特征/28
三、混合截面特征/31
第四節研究結論與討論/32
第三章高等教育資源與規模的時空耦合分析35
節高等教育對教育代際流動的影響/35
一、高等教育促進教育代際流動/35
二、高等教育抑制教育代際流動/36
三、高等教育走向高質量內涵式發展/37
第二節高等教育資源的時空演化/38
一、普通高等學校數量/40
二、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數量/44
三、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數量/47
四、普通高等學校生均公共教育經費/51
第三節高等教育規模的時空聚集/54
第四節高等教育資源與規模的時空耦合/57
第五節關于高等教育資源與規模的討論/62
一、區域高等教育資源不均衡/63
二、區域高等教育規模不均衡/63
三、區域高等教育協調不均衡/63
第四章鄉村教育代際流動與鄉村振興65
節鄉村教育代際流動概述/65
第二節數據樣本描述性分析/67
第三節鄉村教育代際流動實證結果與分析/68
一、轉移概率矩陣分析/68
二、代際流動性測算/72
三、主觀感知分析/74
第四節鄉村教育代際流動討論/76
第五章鄉村教育信息化資源的時空演繹分析79
節數字鴻溝與教育公平/79
第二節研究數據與方法/82
一、研究數據/82
二、研究方法/82
第三節時序演繹特征/83
第四節空間演繹特征/89
一、空間重心軌跡/89
二、空間演化特征/90
三、空間聚集特征/92
第五節教育信息化資源配置的啟示/94
第六節網真信息共享空間建設/99
一、MOOC的知識流動缺陷/100
二、TIC建設框架/101
三、TIC知識流動影響因素/102
四、TIC知識流動過程與路徑/104
五、TIC知識流動服務/105
第六章教育代際流動的歷史學演繹109
節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109
第二節以清代官員陳閥瑸為例的教育代際流動微觀研究/110
一、陳瑸的家世和科舉經歷/110
二、陳瑸的師從關系及對科舉考試的影響/114
三、陳瑸從寒門實現向上流動的外部因素與條件/117
四、陳瑸家族的代際流動/119
第三節從陳瑸看教育代際流動的影響因素/125
第七章認知物理學方法127
節認知物理學的內涵/127
一、借鑒物理學中的原子模型表示概念/127
二、借鑒物理學中的場描述客體間的相互作用/128
三、借鑒物理學中的粒度描述知識的層次結構/128
第二節數據場/129
一、數據場的勢函數形態/130
二、數據場的可視化方法/131
三、數據場的影響因子/133
四、動態數據場/134
第三節云模型/135
一、正向高斯云發生器/135
二、逆向高斯云發生器/136
三、云模型與二型模糊集合的比較/143
第八章教育代際流動的云模型方法147
節教育代際流動的高斯云模型/147
一、教育代際流動云/147
二、流動云的公理性/150
三、流動云實證分析/151
第二節教育代際流動的云距離/159
一、云內外包絡線/160
二、云概念距離構造/162
三、云概念距離實證/163
第三節教育代際流動的評價云模型/164
第九章教育代際流動的數據場方法170
節教育代際流動的數據場建模/170
一、影響因子/172
二、距離及距離指數/173
三、質量/175
第二節教育代際流動的數據場分析/177
第三節教育代際流動的數據場拓展/181
一、動態數據場/181
二、場進化分析法/182
三、關于數據場應用的討論/184
第十章教育代際流動研究討論與展望186
節計算社會科學視角下的教育代際流動研究討論/186
第二節教育代際流動的認知物理學方法研究展望/187
參考文獻189
計算社會科學視角下的教育代際流動研究 作者簡介
吳濤,嶺南師范學院首席教授,教學發展與質量測評中心主任,兼任廣東高校公共計算機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博士畢業于武漢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長期從事認知物理學及其應用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曾入選廣東省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培養對象等,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等省部級以上課題4項,在《電化教育研究》、《中國電化教育》、《物理學報》等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和教材各1本,相關成果獲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江蘇省優秀軟件產品金慧獎,授權國家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10余項。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