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與中國大航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49755
- 條形碼:9787521749755 ; 978-7-5217-497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與中國大航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厚感情的讀者/歷史愛好者1. “文化中國”史觀:“文化中國”史觀是一個創新的提法,為重新認識中國歷史帶來新鮮的視角和很多可能。歷來寫史,多以王朝為本位,以宮廷政治和帝王權謀為主線,被王朝史觀牽引進王朝中國的歷史。王朝中國不過歷史表象,文化中國才是歷史本體。擺脫二十五史里的王朝中國,深入文化江山的本體,重讀中國歷史,發現一座豐富的文化的江山。 2.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本書述評文章,一套建立文化自信的文化中國讀本:《文化的江山》系統又鮮活地挖掘出文化中國的巨大價值,這是全球化時代,世界在重新定義中國,中國如何面對世界時,每個中國人應該研讀的文化中國讀本。 3. 有故事,有靈感,有思想,有體系,呈現中國與世界互動的大航海景象:不僅有人們熟知的鄭和下西洋、王安石變法,還包含了不常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汪大淵的世界環游、宋代海外貿易、朱棣的海權思想和秦漢海上活動,生動講述沿海文化與內陸文化的相互影響,以及阿拉伯人、歐洲人與古代中國互動的大航海。 4. 中西對比研究:作者把通常割裂開的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聯系起來,將羅馬帝國地中海沿岸的龐貝古城與中國南海邊上南越國番禺城對比,尋找其內在相通相連的一脈。 5. 滿含對國史的溫情與敬意。哲思深長,底蘊豐盈,感情濃烈,文氣飛揚,典故文獻信手拈來,正如錢穆先生所說,滿含對國史的溫情與敬意。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與中國大航海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我國自先秦到明朝不同歷史時期的沿海文化、航海活動以及海權思想的演進。 在古代中國里,以耕戰和耕讀為代表的江河農耕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以軍馬同體及牧戰合一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與之互動交替,而沿海文化則處于邊緣,未入傳統史學的主流。作者擺脫了傳統史觀,從陸地出發,放眼海洋,跳出舊觀念的束縛,從農耕文化轉向海洋文化。 本書梳理了2000余年18000千米海岸線上的歷史變遷,描繪了史詩般波瀾壯闊的航海活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航海景象。自先秦以來,中國的航海活動大致分為東、南兩路,以東夷、百越為海洋文化的主體。從秦皇到漢武,趙佗在漢武通西域之前,率先從海路通了西域。海路通西域,重在貿易,不以戰爭為目的。而漢武帝為古代中國出海開辟了一個大航海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衛溫、諸葛直的航海遠征為中國留下了第YI部航海史料。到了唐代,杜環成為大唐航海第yi人,他的《經行記》記下了地中海沿岸的諸多城市。宋代王安石從海洋看到了國家財富的增長,看到了比大運河還廣闊的市場。而元代的汪大淵則被人稱為“東方的馬可·波羅”。到了明清時代,鄭和下西洋開辟了中國海權時代。隨著歐洲人西來,西學東漸,沿海一帶海洋文化入主,造就了新的中國文化。 作者胸懷世界格局,深挖史料,結合考古成果,對比了東西方兩個截然不同的大航海時代,探究“海權”思想對統一不同經濟體、整合跨海域的超級經濟世界,以及國家現代化轉型的推動作用,展現出中國與世界互動的大航海景象。 ------------- 《文化的江山》系列共3輯12冊,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出品: **輯:文化中國的起源 文化的江山01:文化中國的來源 文化的江山02:王朝中國的確立 文化的江山03:中國風雅頌 文化的江山04:中國軸心期 第二輯:走出王朝的中國史 文化的江山05:走向世界歷史的國度 文化的江山06:通往文藝復興的歲月 文化的江山07:追求思想共和的時代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與中國大航海 第三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09:世界近代史的中國影響 文化的江山10:被西洋與東洋夾擊的天下 文化的江山11:告別晚清的中國近代史 文化的江山12:文化中國里的新文化運動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與中國大航海 目錄
發現文化的江山
第yi章 古越中國海通
引子:海角蘇東坡
一、夷越海通時代
1、沿海夷越文化——輕重篇與計然術
2、古越海權分布——內越與外越
3、古越王權變遷
二、漢越海通時代
1、漢越海權抱負
2、漢越海派文化上——游仙的海權意識
3、漢越海派文化下——瑯琊方士的轉化
三、吳越海通時代
1、桃源水滸亦山越
2、文化中國在金陵
3、莫道金陵帝王州
4、立個海權到廣州
5、中國航海第yi書
6、結義的政治轉型
第二章 王朝中國海通
一、海通唐人時代
1、大唐海通與海權——市舶使的由來
2、兩個帝國握手了——大唐與大食失落的一段往事
3、大唐重商主義的一次挫折——從怛邏斯之戰談起
4、一位大唐戰俘的西海游歷——重讀杜環《經行記》
5、一位阿拉伯商人的大唐見聞——蘇萊曼東游記
6、大唐盛世傳奇的終結
二、海通舉國體制
1、帝du的選擇——向運河靠攏
2、王安石的國富論(上)——構造舉國體制
3、王安石的國富論(中)——成就孔孟之道
4、王安石的國富論(下)——使帝國現代化
5、擬把溫州做杭州
6、貨幣經濟是險灘
7、汪大淵的遺憾
8、鄭和的失落(上)——思想上少了個地圓說
9、鄭和的失落(中)——西風帶上的天時地利
10、鄭和的失落(下)——國家藍圖的缺失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與中國大航海 節選
一位大唐戰俘的西海游歷——重讀杜環《經行記》 大唐航海DI一人,應該就是杜環吧。他不僅到過南海,還到過西海——地中海,他的書,就是那本《經行記》,其中所記錄的國家,有許多就在地中海沿岸。 可《通典》引《經行記》僅有1511字,杜佑何以未將全書收入?他只節選了這千余字,致使近人岑仲勉閱之喟然而嘆曰:杜君卿與環既同族,不將《經行記》全納入《西戎典》,而使人莫窺全豹,是亦天壤間一恨事! 那杜君卿,也就是杜佑。杜佑介紹杜環是這樣說的:族子環隨鎮西節度使高仙芝西征,天寶十載到西海。寶應初,因商賈船舶,自廣州而回,著《經行記》。寥寥數語,才三十余字,對杜環參與“西征”后發生的事情,杜佑全不提,僅以“zhi西海”三字統言之,致使其本人記事亦如其書《經行記》之“原書已佚”,亦可謂“本末皆失”。 杜環失落大食國十余年,這十余年,杜佑只字未提,怎么說呢?一個戰俘有什么好說的。如果還為大食所用,做了叛徒,那就更沒什么可說的了。ZHI于他為什么回來,回來以后又去哪兒了,何以銷聲匿跡,且不知所終,這些問題,應該問一問的。 榮新江在《記唐貞元初年楊良瑤的聘使大食》一文中,提到了“楊良瑤之選擇廣州作為出發地,也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了解杜環在阿拉伯地區的見聞和他回程所經的海路情況”。怎么了解?是面談嗎?跟誰面談?是跟杜環談,還是跟杜佑談? 杜環回到廣州是在公元762年,楊良瑤出使大食是在785年,其間已過二十多年,如果杜環還在,那就證明他已定居廣州了,可杜佑明明說杜環“自廣州而回”,那個“回”字表明,杜環回原籍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那時杜佑正在廣州,任廣州刺史和嶺南節度使,如果兩人見面,這種可能性很大,不見反而意外。由此我們大致可以斷定,楊良瑤出使有可能隨身帶著《經行記》,作為他下西洋的地理和地緣政治的指南。 大唐開疆拓土,有兩本游記起了重要作用:一本是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為大唐定西域提供指南;另一本就是杜環的《經行記》,為大唐向西海做了參考。前者進取陸疆,為大唐盛世開光,后者開拓海洋,把東亞和西亞用政治和貿易聯系起來。連漢唐盛世也沒做到的,卻被逆勢的唐中期做到了,千軍萬馬沒做到的,被一本游記做到了。 杜環歸來是個意外。怛邏斯之戰后,他是死是活,已無人曉。也許杜佑會去高仙芝那里追問,高亦定是無可奉告。過了十來年,某一天,他突然回來了,除了給家人一個驚喜,也要給國家一個交代,將十來年的行跡說個明白,也許這就是《經行記》一書的由來。由于原書已佚,我們無法從杜佑引用的資料里確認其行跡,好在宋峴有一篇《杜環游歷大食國之路線考》,用阿拉伯文獻做參照,將《經行記》的行跡考述出來。 宋峴追尋杜環在大食國的歷程,可他的目光卻轉向一位大食人。那人就是大食國東道使艾布·穆斯林。此人在推翻倭馬亞王朝過程中立有殊功,阿拔斯王朝創立之初,他手握重兵,也就是那支打敗高仙芝軍團的呼羅珊大軍。 戰俘的命運跟著財寶的線索走,先是跟著艾布·穆斯林走,于是,艾布·穆斯林所在的位置就成了確認杜環行跡的坐標;然后跟著阿拔斯王朝走,從呼羅珊走向亞俱羅,走到巴格達去。在王朝的動向里,杜環的行跡變得越來越清晰了。 我們還是來看一看宋峴對杜環在大食國的歷程所提供的線索吧。他一上來就提到末祿國,為什么?張一純箋注曰:此地為呼羅珊首府,黑衣大食之發祥地,艾布·穆斯林的故里。對艾布·穆斯林來說,還有比這里更重要的地方嗎?他本應將這批中國財寶和中國人才送到亞俱羅去,獻給阿拔斯王,為王所用,可他沒這么做,他覺得自己作為阿拔斯王朝的開創者,有權享用這些來自中國的人、財、物。于是,他把那些人、財、物,全帶到自己老家,留為己用。他的軍隊沿著阿姆河向西行,先從撒馬爾罕即康居到達亞梅國,再從亞梅國到達末祿國。 杜環在末祿待了多久?據宋峴推算,大約待了六年。這六年中,阿拔斯王朝換了四任東道使,加強了對呼羅珊軍隊的控制。杜環被俘以后,加入呼羅珊軍,適逢西邊摩鄰國動亂,阿拔斯王朝征調呼羅珊軍前往討伐,杜環就成了一名隨軍記者。 《經行記》就是對漫漫征途所做的記錄。宋峴認為,“《經行記》所言之地,皆應是杜環游歷過的”。這樣一說,就出了問題。拂菻國呢?他去過嗎?應該沒去過。因為拂菻國亦即拜占庭,“勝兵約有百WAN,常與大食相御”,為此,拂菻曾多次遣使大唐,從貞觀到天寶的一百多年間,前后凡七次,其欲與大唐結盟,令大食兩面受敵。 拂菻與大食“相御”,說明兩國處于戰爭狀態。杜環隨軍游歷,不可能進入拂菻,故其關于拂菻的記載,除了“西枕西海,南枕南海,北接可薩突厥”一句,是無須進入其國界內,僅從外部就可以確認的地理位置,其余就是“鬼市”與“女國”之類的傳聞。 此外杜環所言各國均在大食勢力范圍內,應該是他親歷過的。杜環隨呼羅珊大軍從末祿往摩鄰國去,他發現“從此zhi西海以來”,波斯人和大食人“參雜居止”。因為大軍走的是呼羅珊大道,它不光是一條連接和平城——巴格達到呼羅珊的有郵傳驛站的官道,還是一條連接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歷史通道。 這一路行來,杜環涉獵了文明古國的兩個源頭:一個是亞俱羅所在地的西亞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源此;還有一個就是北非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源此。 在古巴比倫文明的遺址上,一個新的帝國正在冉冉升起,那就是大食國。在《經行記》“大食國”里,杜環如是說,“大食一名亞俱羅”。但“大食”又是什么?張一純箋注,諸說之中有這樣一說:“阿拉伯”的意思為“明哲”,而波斯語則將“明哲”稱為“大食”,中國人因波斯而知有“阿拉伯”,故因襲波斯人的稱謂。當然,這是從文明上來說的,把大食說成了一個“明哲”的國度,這樣的國度要建立在做學問上、求知上,一如其國之圣訓: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只此一句,便道出大食對中國的向往。
文化的江山08:近代化與中國大航海 作者簡介
劉剛自由寫作者,獨立學術人,以市場經濟安身,在文化江山立命。主要著作:《文化的江山:重讀中國史》《通往立憲之路:告別晚清的近代史》《自由的款式》《中國近代的財與兵》《中國政治思想通史(近代卷)》《回到古典世界》(以上均與李冬君合著),《中國史詩》。 李冬君歷史學博士,獨立學者,主要著作:《走進宋畫》《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中國私學百年祭:嚴修新私學與中國近代政治文化系年》《孔子圣化與儒者革命》《鄉愁的天際線》《思想者的產業》(合著)《載舟覆舟:中國古代治亂的經濟史考察》(合著),譯著:《國權與民權的變奏:日本明治精神結構》《葉隱聞書》。《中國經營報》《經濟觀察報》《國家人文歷史》《新京報》等媒體專欄作家。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