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巴菲特給投資者的建議:如何識別和堅定持有高品質企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68221
- 條形碼:9787515368221 ; 978-7-5153-6822-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巴菲特給投資者的建議:如何識別和堅定持有高品質企業 本書特色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的作者,巴菲特“御用”編輯 勞倫斯·A. 坎寧安 新作沒有人比坎寧安更崇敬沃倫·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坎寧安將他充滿巴菲特色彩的分析集中在投資者和高品質企業這一主題上。本書反映了被動投資,特別是指數化和封閉式指數化日益突出的情況下,如何精準識別和堅定持有高品質企業。本書強調了一個幾乎是自我實現的反饋循環,即投資者識別并堅定持有高品質企業,為企業提供耐心的長期資本,使這些企業具有眾多競爭和比較優勢,這反過來又使這些企業成為更好的、可長期投資的高品質企業。這本書對投資者和經理人來說都是一本好書,書中提到眾多觀點和例子將使個人和機構投資者受益。
巴菲特給投資者的建議:如何識別和堅定持有高品質企業 內容簡介
本書詳細介紹了識別高品質企業的七項關鍵指標以及高品質企業的三大核心要素,幫助投資者從長遠角度看待自己的投資,深入挖掘耐心的長期投資者與關注長期戰略和利潤的企業之間的緊密聯系。
巴菲特給投資者的建議:如何識別和堅定持有高品質企業 目錄
序 言 高品質企業與股東基礎
**部分 遇見高品質企業
第1章 選擇雖多,原則不變
第2章 比較優勢
第3章 競爭優勢
第二部分 識別高品質企業的七項關鍵指標
第4章 公司信息
第5章 致股東的信
第6章 年度股東大會
第7章 高質量的季度會面
第8章 企業績效衡量指標
第9章 資本配置
第10章 追蹤股票和分拆剝離
第三部分 高品質企業的三大核心要素
第11章 董事的遴選:管理員、支持者還是巡視員
第12章 管理績效:多付與少付
第13章 股東投票:一股一票、雙重股權投票還是高質量投票
尾聲:尋找高品質企業,做聰明的投資者
附錄A:尋找高品質企業的研究方法和企業名單
附錄B:投資者使命陳述精選
致 謝
巴菲特給投資者的建議:如何識別和堅定持有高品質企業 節選
第8章 企業績效衡量指標 很久以前,管理學教授彼得·德魯克就提出了這一觀點:“如果你無法找出衡量標準,那么何談管理。”研究公司治理的路易斯·羅文斯坦教授補充說,“你管理你能衡量的東西。”這兩個無可爭辯的觀點都指向了一個關鍵的問題:管理者和投資者應該運用哪些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績效?優質股東對數據如饑似渴,他們喜歡能與自己一起深入探究細節的管理者,他們對有價值的長期業績數據和相關分析的需求很強勁。 首選的績效衡量指標 財務報告中有許多描述企業績效和經營狀況的替代性數據,替代性業績指標包括經濟利潤、賬面價值和股本或資本回報率。優質股東希望公司對首選指標做出解釋并且長期堅持使用同一指標(一致性),而不是哪個指標數據好看就選用哪一個。 一致性很重要,因為在任何年份、任何一家公司都能找出業績數據為正的指標。選擇能帶來一線希望的論斷其誘惑是存在的,比如盡管銷售低迷但應收賬款周轉率比較高;盡管生產出現了問題,但庫存周轉加快了;雖然資產凈值大幅減少,但債務也減少了。 公司之所以能吸引和留住優質股東是因為,他們有勇氣年復一年地報告以同一指標衡量的同一核心價值創造的結果,而不管結果傳遞出來的信息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抑或是中性的。優質股東想要看到的是全貌。無論選擇了哪種衡量指標,公司都必須解釋相關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經濟利潤是一個對優質股東很有吸引力的指標范例。這是對績效狀況的真實衡量,涵蓋了多種因素,包括股本成本。信用承兌公司的CEO布雷特·羅伯茨在2017年致股東的信中討論了經濟利潤: 我們采用經濟利潤這一財務指標來評估我們的財務績效并確定激勵性薪酬。經濟利潤不等于凈收入減去權益資本成本。經濟利潤是3個變量的函數:調整后的平均投入資本額、調整后的資本回報率和調整后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率先使用經濟利潤指標的是可口可樂公司的CEO羅伯特·戈伊蘇埃塔。他于1993年開始使用這一指標,在1994年致股東的信中,他把經濟利潤視為一個核心的績效衡量指標: 現在我們評估業務部門和機會時主要看他們創造經濟利潤的能力,而不僅僅看收入或收益的增長率。我們將經濟利潤定義為稅后凈營業利潤減去用于產生該利潤的資本的平均成本。衡量方法的轉變促使我們開始剝離那些財務績效遜色于我們的核心軟飲料的業務。 重視經濟利潤的公司往往能吸引到優質股東。除了可口可樂和信用承兌公司,高樂士公司、皇冠控股公司、國際香料香精公司、李爾公司也都很重視這個指標。 以1996—2018年所有的10K報告為依據,“經濟利潤”一詞在約200家公司的文件中出現了641次。將搜索范圍限定在至少出現7次的公司后發現,有20家公司符合條件——其中一半的公司至今仍在使用這個詞,包括可口可樂公司和信用承兌公司,另一半的公司*近已經不再使用這個詞。 在繼續使用該詞的10家公司中,有6家名列優質股東排行榜的前30%,其余幾家未列入排行榜。在停止使用該詞的公司中,只有兩家名列優質股東排行榜的前30%,大多數公司未列入榜單。未列入的大多是小規模公司,其中一家公司停用該詞時恰逢被發現參與了不法的商業活動。 在*初的名單上出現但在修改后的名單上未出現的其他著名公司包括:3M公司(1998—2001 年)、波音公司(2000—2002 年)、柯達公司(2002— 2003年,在數字革命浪潮中退出歷史舞臺)和XTRA公司(1997—2000年,主要是因為2001年被伯克希爾·哈撒韋收購)。 調整后的指標及其解釋 很少有企業高管認為,完全遵守GAAP(IFRS)能產生真實可信的績效和經濟結果報表。這正是幾乎所有的管理者都會以調整后的其他指標來補充財務報告的原因,他們認為,無論是經濟利潤還是其他改進后的指標,都能更真實地反映經濟現實。 雖然管理者必須就會計結果做出解釋,但大多數優質股東理解會計核算固有的局限性。他們歡迎CEO對補充指標的分析,特別是對經濟與會計結果之間差異的分析。 公司發生了偶發事件或者多次發生了某類事件后,指標及其分析可能需要調整,比如收購資產或者對無形資產的年度攤銷產生爭論。致股東的信是解釋公司及其CEO所持觀點的好地方,*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 會計核算中*常出現的問題是,會計收益和各種經濟收益之間有差距,如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這也是討論會計與經濟學之間的關系時*常被提及的問題。雖然有關這一話題的討論很多,但CEO必須解釋這些指標對公司具體情況的適用性。 伯克希爾在其報告中沒有只列出營業收益或現金流,而是為被收購的業務補充了一個概念,巴菲特稱其為“股東盈余”。現金流通常被計算為:(1)GAAP營業收益加上;(2)折舊費用和其他非現金費用。 但巴菲特的股東盈余還減去了一個因素:(3)企業所需的再投資或“企業為充分保持其長期競爭地位和單位產量而用于廠房和設備的年均資本化開支”。 考慮到(3)遠比(2)更具普遍性,巴菲特的指標比典型的現金流或GAAP盈余數字更接近經濟現實。*重要的是,巴菲特一直在提供這些信息,而且他解釋了這么做背后的原因。 非GAAP指標的濫用 一些非GAAP指標很有用,但一些管理者和會計師可能濫用它們,給人留下錯誤的印象。在20世紀90年代,利用非GAAP報告欺騙大眾變得很流行。時任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首席會計師的林恩·特納譏諷地說,非GAAP指標的運用使許多財務報告變成了“狗屁”——特納戲謔地稱,這樣的報告除了不好的內容啥都有。層出不窮的會計丑聞是促使《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得以頒布的一個原因,該法案要求證券交易委員會對這種做法實施監管。 作為回應,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發布了G條例,要求運用非GAAP指標的公司把這些指標與他們*接近的GAAP指標進行協調,同時禁止各種已變得盛行的誤導性做法,例如對各種費用的扣減。即便如此,非GAAP報告仍然是欺詐風險因素,這促使證券交易委員會自2013年以來加大了對相關行為的監管。在隨后的幾年里,非GAAP報告招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向報告發布者下發了大量的問詢函。 非GAAP報告的一個問題是對利潤的新界定忽略了“不好的內容”,這是目光短淺的做法。雖然某些時候這樣的做法適用于某個公司,但是,當這種做法在整個行業或部門變得流行時,危害就顯現了。例如邊際貢獻,指的是單位銷售價格減去單位可變成本,但這一指標忽略了固定成本。這一指標可能對企業的內部管理有益,但固定成本不應被忽視。 批評人士猛烈抨擊派樂騰互動、昔客堡、優步和眾創空間的母公司采用這些指標,忽略了租金、營銷費用和股票期權支付。在拼車公司,這樣的指標稱為“核心平臺貢獻利潤”。諷刺的是,這個指標倒是真實地反映了經營這類公司需要支出的費用,但與“核心平臺”沒有關系。 例如,按照GAAP原則,眾創空間的辦公室租賃業務的凈收入為負,然而,若按“社區調整后”的收益來核算,在忽略了各種必要的支出后,其利潤就變成正的了。按照租賃業的GAAP會計原則,費用要按租期以直線法攤銷,但眾創空間的一些租約只是在前幾年給了租金折扣。由于只想展示早期的經濟狀況,公司把未來的租金費用排除在外了。這是很短視的做法,沒什么可取之處。 要想吸引優質股東,管理者就要提供可靠和有價值的財務信息。不要在數字上花過多的心思,不要與投資者耍心眼。優質股東對分析工具和騙術很敏感,他們具有慧眼,分得清真假,知道誰值得信賴、誰是騙子。 在討論會計核算工具和績效的同時,回顧一下有關數據起伏與平滑的爭論也非常重要。 數據要有起伏 布萊恩·布希把股東分為短期持有型、指數型和專注型(優質型),他建議,阻遏短期持有型股東的*佳方式是避免盈余數據平穩。這類股東關注短期結果,這會誘使管理者反復實現短期目標,結果是獲得平穩的季度和年度盈余。 然而,管理者是通過讓“會計狗”搖“經濟尾”、圍繞可自由支配的支出做出短期決策或者以其他方式實現這一結果的。 關于這個問題,沃倫·巴菲特指出:“我們不會‘平滑’季度或年度數據,實際的盈余數據是起伏的,您看到的數據就是起伏的。”想吸引優質股東的管理者也應該這么做,他們不能平滑過高或過低的數據,而是要幫助股東了解數據起伏的原因。 平穩的會計結果反映的是易吸引短期持有型股東的短期管理思維,關注長期的經濟結果能吸引優質股東。目光長遠的股東能平靜地面對波動性,而著眼于短期的股東會因波動而進行交易。正如馬克爾公司的湯姆·蓋納在2013年致股東的信中所闡述的: 在許多組織里,波動會讓人發瘋。經驗表明,人們很想把波動壓下去,制造一個世界風平浪靜的假象。我沒有這種錯覺。如果我們過于害怕波動,我們就應該放棄我們的股票投資組合,因為股票的漲跌幅度往往大于債券。我們認為,不合理地降低報告中業績數據的波動性會損害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而且與股票的短期持有者相比,這么做對長期股東利益的損害更大。 GAAP和IFRS規定了廣泛適用的會計原則,建立了能夠對公司進行全面比較的體系,因此非常有意義。但每一家公司都是獨一無二的,需要用適宜的指標來闡明每一項業務及其特定的經濟狀況。因此,管理者應該把一般原則與具體指標相結合,向股東提供實用和可靠的會計信息。優質股東通過這些信息能夠評估董事和經理是否履行了其*重要的職責——資本配置,我們將在下一章探討這一話題。
巴菲特給投資者的建議:如何識別和堅定持有高品質企業 作者簡介
勞倫斯·A. 坎寧安(Lawrence A. Cunningham) 巴菲特“御用”編輯,兩人曾合作著有《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他的工作得到了巴菲特的高度評價。 坎寧安還是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教授以及法律、經濟與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融時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媒體的專欄記者。 坎寧安為公司董事會和股東提供公司治理和股東利益方面的咨詢,并在許多私營和上市公司的董事會任職。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