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自我決定的孤獨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60177
- 條形碼:9787218160177 ; 978-7-218-1601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自我決定的孤獨 本書特色
親密的風險是傷害,安全的風險是孤獨,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個世界無解。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人類如何解決困境的知識,同時也給予我們日常生活以重大啟示。 ——阿乙 在后Me-too時代,我們一方面承受著孤獨感對健康帶來的嚴重傷害,另一方面因怕被侵害而不允許他人接觸。接觸是帶菌的,無菌的孤獨又是致命的。愛是自投潛布荊棘的羅網,躲在一個人的空蕩角落又活得像條狗。哲學家彼得·斯勞特戴克選擇早上離家時讓燈亮著,好在每晚回家打開空屋的門時,會有一種有人盼著自己回來的感覺。作家伊麗莎白·塔登則對這種彼此“觸不可及”的“后現代生活”,做出了包含四個向度的哲學分析。 ——吳冠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院長) 馮·塔登勾勒出后現代社會人們內心的動蕩不安——渴望并需要親近,又想避免傷害。 ——《情感期刊》 這本書摸到了當代社會的脈搏……如果對人類接觸行為的性質感興趣,或者想要思考孤獨和親密關系的本質,都會在這本書中找到很多思考的素材。 ——《南德意志報》 本書試圖綜合社會學和情感研究,對場景的新聞式描述和對專家的采訪來探尋“無接觸社會”的真相。塔登的反思發人深省,表明了無接觸式社會的利害關系,令人印象深刻。 ——《法蘭克福匯報》 這不是一本支持或反對人與人之間相互接觸的實用書,相反,它是對身體和精神、觸覺和心理親近的一種刺激。 ——socialnet 一幅聰明的社會肖像畫,為任何思考孤獨的人提供了許多值得了解的東西。 ——zeitzeichen 一本非常聰明的書,涉及當代社會的一個基本困境——一方面我們都需要親近、觸摸、人類的溫暖,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它是有風險的,甚至是危險的。非自愿的靠近往往帶來對邊界的侵犯,甚至是暴力。作者在書中闡述了對身體邊界的尊重是如何在現代逐漸發展起來的,以及對非自愿觸摸的取締是如何確立的。 ——德意志廣播電臺 在這部短小精悍、高度生動的書中,馮·塔登探討了誰能夠觸摸自己的問題,身體的脆弱性如何成為一個政治問題,財富和孤獨如何聯系在一起。警告:當你閱讀時,觸覺和心理反應都會不可避免地增加! ——明鏡在線 當我**次讀到這本書時,就想把這個關于皮膚接觸而不是展示愛撫的巧妙分析送給大家。 ——《柏林日報》
自我決定的孤獨 內容簡介
萬相·004號作品 人為何選擇成為自己的孤島? 不再用紙幣交換商品,不再親自去市場購物,不再與人近距離交談,在隔離中逐漸適應居家辦公、在線教育……我們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離,保持一種無接觸的生活。這是“社恐”的福音,還是孤獨的當代癥狀? 本書試圖告訴我們,孤獨是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發生的,它不窺視人心,不要求個人的自省,而是從生理學、歷史和文化、法律和政治的“外部視角”,為現代人普遍的孤獨感做出診斷。人在生理上渴望與他人接觸,撫摸、擁抱、握手……但我們的世界始終存在暴力的威脅,保護人不受傷害的制度和社會共識又姍姍來遲;城市在發展中不斷壓縮著個體的邊界,作為資源的身體在市場上被利用,這一切都將我們推向了親密關系的反面。當發達的社交媒體在人與人之間樹起頑固的技術屏障,脆弱的現代人似乎找到了免于傷害的方式,長此以往,我們將迎來什么樣的未來?是能夠無所畏懼地相互關心、心甘情愿地彼此親近,還是充滿猜疑地自我封閉,保持缺乏親密感的無接觸式生活?
自我決定的孤獨 目錄
引 言 陌生的擁抱
**章 指尖的觸感
**節 身體接觸之重與觸覺研究之輕
第二節 無接觸時代的“皮膚饑餓”
第三節 敏感的指尖與指尖上無法愈合的傷口
第四節 “新的性革命”:開放、脆弱與恐懼
第五節 觸摸中的互動性與信任感:按摩師和她的手
第六節 老齡化社會的護理需求與觸摸的雙重性
第二章 不受傷害的權利
**節 人權理念的發展和進步
第二節 不受傷害,不可侵犯:理念高歌與政治低吟
第三節 同情、傷痛與脆弱:進入現代之前的歷史
第四節 愛情并非只有痛苦:從狄德羅到瑪莎·努斯鮑姆
第五節 體罰:現代法律體系中依然存在的暴力
第六節 不可逆的女性視角
第三章 保持距離
**節 默默的反抗:別靠我太近
第二節 無可避免的靠近:在同一屋檐下
第三節 自愿的靠近:“迷你屋”和維也納的居住計劃
第四節 自愿和非自愿的孤獨:單身社會
第五節 隔空的觸摸:父母—顯示屏—孩子
第四章 被驅逐的自我
**節 勞動力市場中的身體
第二節 如果身體接觸也用算法優化:科林的《品質樂園》
第三節 具身的自由:身體和軀體的二重性
第四節 “對手”的權力:讓·埃默里的“酷刑”
第五節 什么都不能觸動我:從《棱茨》到播放器列表
第六節 共鳴:哈特穆特·洛薩的世界關系社會學
結束語 如履薄冰
注 釋
致 謝
自我決定的孤獨 節選
隔空的觸摸:父母—顯示屏—孩子 下面談到的這位母親是一位年近六十的學者,她是單親媽媽,后來又成了孤身一人。她在波士頓給已經成年的女兒麗貝卡寫了一封長信。寫信時,女兒正在從兩人的家中搬走。這封信講到了數字維系的人際關系中的獨處,原信大概有360頁。幾年前,這封信正式出版,名為《群體性孤獨》,作者是社會心理學家雪莉·特克爾。書一經出版,就引起很大關注。特克爾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她研究的是數字技術、社會交際和人的心理之間的關系。在研究過程中,她的女兒麗貝卡漸漸長大成人。雪莉·特克爾的書幾十年來一直影響著關于數字化的各種討論,現在,我們可以從她的書中看到一個自己珍愛的人如何從伸手可及的近處搬去只有數字技術可及的遠方。 母親和女兒,身體上的親近和距離上的遙遠,愛與智能手機: 社會上現在很流行討論智能設備對于日常生活的主宰力,但是,我們不能夠忘記這個數字時代中那些有血有肉的人,還有這些人的故事。這些人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視的。如果在母親們中間做一個關于日常生活的測試,那么很容易就能得出結論:只要自己孩子的留言還能在智能手機上伴著閃光出現,不管是從玻利維亞、柏林的有軌電車上還是馬拉喀什,就說明她們還沒有因為孩子的離開變成塑料人,她們依然是這些孩子的母親,她們幾十年前懷胎生下這些孩子, 給他們喂奶、唱搖籃曲,用面條喂飽并不斷撫摸他們,還要處理他們的上吐下瀉、燙傷的水泡、哮喘、身體上的傷口與疹子。孩子的留言對母親來說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親近,就像當年海涅在巴黎看到斷臂維納斯,仿佛聽到維納斯在對自己說:“你難道沒有看到我沒有胳膊嗎?所以不能幫忙。”無疑,顯示屏是不可能替代人類的皮膚的,這個表面摸上去光滑冰冷的東西,是有生命與無生命的折中。但是,這個顯示屏又跨越空間距離創造出一種近,而且這種近對于設備使用者來說無疑是會產生心理影響的。這是什么樣的影響? 一本關于血肉之軀的書想寫數字世界中的人是不太容易的。說些老調重彈的話:這些人不會流血,不會吮吸、咀嚼或者吞咽,既沒有嘴唇,也沒有手,沒有心跳,沒有血壓,不會起風疹,他們不會唱歌、拉小提琴或者流汗,不會微笑、咬牙切齒、咳嗽或者顫抖, 既不會臉紅,也不會臉色蒼白,而且不會死。這樣的差異是無法視而不見的。那么,這本書究竟為什么要寫這么一個人?原因既簡單, 也很復雜:因為遠距離的觸摸也能給人觸動,因為這種觸摸與直接的身體接觸相比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也因為這種觸摸會替代、改變或者阻止某些效果的出現。 2014年圣誕節前夕,一個刮著寒風的冬日,14名哲學家、醫生和精神分析學家聚集在柏林國際精神分析大學,參加由哲學家馬蒂亞斯·凱特納(Matthias Kettner)組織的研討會,討論我們上面所說的這些新的現象。社會心理學家維拉·金(Vera King)也在場。每一個參會的人都在不斷接觸數字世界,每一個人都在網上跟孩子見面、跟人約時間、訂火車票、約會、看德甲實時戰況,但是所有基礎研究時間都還不長,所有的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之中—你能否記得就在大約四年前,那個時候是什么樣的情況?當時事情發展到什么狀態? 這一群人用了一整天的時間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治療經驗, 他們對新的數字世界是持開放態度的,并沒有說些腐朽的陳詞濫調。一位女哲學家還開心地向大家透露,有朝一日她寧可被機器人照顧,也不愿意護理自己的是一個情緒煩躁的人。但是,參與討論的人的意見還是很統一的:雖然現在已經產生了一種新的親近形式,而且數字治療也已經越來越普遍,但人際關系有一個特別之處是用數字無法模擬的。這些專家們或多或少也是抱著這樣的觀點來參加會議的,那就是一位好的醫生還是希望能夠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人出現在自己面前,以便弄清這個人所患的疾病;同時,治療或者精神分析也需要病人能夠自己在場,需要對方的聲音、臉龐,沒有這樣直接接觸他人的經驗,就幾乎不可能建立人際關系。其中*根本的一個特征就是:這種關系是有生命的。 但是,參加了這次研討會的大多數人都認為,對于數字世界的依賴會使得人們更加想要去掌控那些并不擁有的,或是克服與他人關系中的阻力。網絡電話讓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張臉的表面,短信會引起必須回復的強迫感,這樣一來,在數字世界中,我們就很容易打消自己對他人的興趣,因為害怕會被可能出現的某種現實威脅。現實總是顯得虛無,不完美,讓人害怕,毛骨悚然。使用電子設備的人在抵御“生活令人恐懼的一面”時,時常感到無助,這讓人不快。對數字設備的依賴或許能夠減輕人類對孤獨或者死亡深深的恐懼感,但是這種依賴同時也會減少移情的能力,使人習慣于身體接觸的缺失、離群索居的強大影響力以及對虛擬生活的偏愛。這種依賴會加強人的自戀、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和對自我的美化。這條理想化的道路*終只有一個目標:自我。這差不多就是四年前的整體狀況。 2015年夏,當時還在漢堡做大學教授的維拉·金向我介紹了自己的研究。她研究的是數字世界中的兒童成長問題。金教授說:由于數字手段可以把遠變成近,體驗—作為生命體的核心—也會隨之改變特性,與他人的相處方式也會改變。目前我們對于母親和孩子長時間分離并通過網絡電話進行交流會產生的影響了解還不多,不過孩子至少能夠知道,用這樣的方式可以讓遠方的母親來到自己身邊,但是孩子同時也會了解到這種“在身邊”是有限的。從那些試圖在屏幕上擁抱父母的小孩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種交流方式是多么令人沮喪。青少年對于數字設備創造出的親近也會有兩種體驗:一方面享受總有人陪伴的感覺,從他人通過數字設備傳遞過來的各種回應感知自我,但另一方面,他們也在抱怨缺少生動的交流。 這位社會心理學家當時得出的結論是:數字化的或者真實的遙遠并不簡單地意味著損失或者收獲,不管是對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是一樣。遠方的那個人可以讓人感到身體上的親近和活力,同時也可以通過數字手段引起強烈的感受。主要的后果是,親近和距離的含義發生了變化,例如在孩子與父母分離的過程中所展現的。未成年人待在家里也能了解遠方,在虛擬空間里結識新的人,這會讓他們心中對分離和聯系、失去和擁有產生新的理解。大概就是這樣, 她目前還沒法講得更加具體。 2018年初,從金教授得出這個結論起已經過去了差不多三年,今天我們的所知是否更多一些?或者有了新的發現?我又找到了維拉·金,她現在已經轉到法蘭克福的歌德大學教書,是弗洛伊德學院的院長。我想知道金教授目前的研究結果有沒有什么變化。我這個問題問得正是時候,她正好在寫一篇文章,來總結她在對一些青少年進行了訪談之后得出的*新結論。她開始講起自己的新發現, 她主要關注到的是改變的速度和程度。下面就是經過濃縮提煉的談話內容: 一些大規模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例如2015年的JIM研究)表明,十八九歲的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網的時間超過4個小時,我們從訪談中能夠看出,很多受訪者已經無法清楚地區分線上與線下,因為在他們的主觀感受中,自己幾乎永遠是在線上的。線上狀態成為他們的內心世界:青少年如今已經將智能手機看作自己的一部分。這一點大家早已經意識到了。但是今天我們注意到,通過數字工具與他人保持不斷的、身體也能感知的聯系,極大地改變了外部世界與內部世界之間的關系,二者之間的界限也被模糊了。青少年對自己進行預處理的性質改變了。他們維護自我形象的時候,就像每天重新估算利潤率的企業家一樣縝密。不斷有新的“產品”需要嘗試和評估, 這個產品就是他們自己的形象。他們覺得不斷曬照片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很多人在接受訪談的時候強調了修圖對于引起他人關注的重要性,這個過程伴隨著對失去地位和丟臉的恐懼。不斷的修飾和改變支撐著他們的焦慮,而真實的面貌是什么樣沒有人想知道。一個女孩告訴我們說:如果你讓別人看了你真實的臉,那就會丟掉10000個關注。基本上看來,青少年在線上引起的關注越多,對那些真實存在于身邊的人關注得就會越少,與這些人打交道的方式也會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講,分散的注意力是不完整的注意力:如果母親的興趣和她眼中的光芒始終都是給了智能手機,那么就會產生一種特殊的三角關系: 孩子與手機爭奪母親的注意力,或是跟母親爭奪那個被欲望控制的手機,或者說隱藏在手機里的那些東西…… 但是觸覺研究專家馬丁·格倫瓦爾德說,只有通過擁有另外一個身體的他者的觸摸和真實在場,我們才能確定自己的存在,那么對于那些基本生活在網絡中的人,這個他者會怎么樣?他會被遺忘嗎?金教授沉吟不答,或許她從這個問題中聽出了太多的文化悲觀主義。維拉·金并不贊同所謂的“墮落說”。沉吟了一會兒之后她說:當然,小孩子是需要父母親的親身陪伴的,但研究表明,雙方之間關系的質量才是決定一切的因素。如果孩子發覺母親雖然人在,但是心卻飄在其他地方,這種由數字化造成的心不在焉其實類似于情緒沮喪的母親所表現出來的心不在焉,后者我們都熟悉,并且也是廣泛存在的。但是一個人究竟需要多少能夠感知到的、不三心二意的親近呢?電話那頭傳來金教授響亮的笑聲:“這可是個能得終極大獎的問題。”這當然沒法有一個統一的回答。 那么這些研究的結果難道不會讓人感到憂慮嗎?金教授說的確有一些巨大的變化讓人感到憂慮,特別是越來越常用、數量增長迅速的社交媒體,以及這些產品使人依賴數字世界的強大力量。它們會使人養成一些習慣,真實的人是否在身旁變得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網絡中大量存在的,或許會更好的他者。理想從來不出現在我們所在的地方,它總是在其他地方,真實存在的人相對就顯得并不完美,總是會有缺點。或許有些獨特,但絕不是獨一無二。跟別人不一樣,比別人更好,不斷追求改變:這就是網絡的驅動力和魅力。 而且不光是網絡,現在網絡能夠做到的,市場更是如此,而且早已輕車熟路,那就是推銷并嘉獎更好的產品。更多、更快、更漂亮、更強、更好,“處在加速中的現代社會”表現出強迫癥似的生機,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談的問題。
自我決定的孤獨 作者簡介
[德]伊麗莎白·馮·塔登(Elisabeth von Thadden)著 德國著名記者、作家,曾在巴黎和柏林修讀文學研究,現任德國知名媒體《時代周報》的政治版編輯。 顧牧 譯 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德文學交流與文學作品譯介,已出版《德國人寫的中國文學史》《無欲的悲歌》《弗洛伊德傳》等譯著二十余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