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瀛山隨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047525
- 條形碼:9787550047525 ; 978-7-5500-475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瀛山隨筆 本書特色
《瀛山隨筆》其中有為政清廉且具民族氣節的歷史人物,如《忠孝一生心》《“兄弟進士”造福桑梓》《抗倭英雄“八大王”傳奇》;有對大山的感恩,如《讀瀛山》《歙嶺紀事》《“新安大好山水”溯源》;也有對親情、友情、恩情的珍惜,如《憶父親》《清明祭》《悠悠恩師情》等等。這些鮮活的人和事都是鄉土的符號,也是拼接時代的元素。一個個真實的人和事構建了古樸的時空,使“鄉愁”的情感從形而上的修辭回到真實世界的感受里。
瀛山隨筆 內容簡介
《瀛山隨筆》是一本散文隨筆集。主要敘述了杭州市淳安縣瀛山的歷史文化和鄉村記憶、鄉土文化、人文故事、風土人情、地理風貌、杰出人物等,是一本充滿鄉土情緣的散文隨筆集。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覓古尋蹤說遺風》《鄉村記憶話鄉愁》《人間煙火味醇厚》《新安江岸多才俊》《民間風雅韻悠悠》。**、二兩部分主要描寫了瀛山的歷史文化、歷史人物和歷史淵源;第三至五部分重點記載了瀛山淳樸的民風和鄉土風情及回憶、鄉思、鄉愁等。
瀛山隨筆 目錄
朱熹與瀛山書院
讀瀛山
家鄉的那條瀛溪
康塘覓蹤說朱熹
歙嶺紀事
“新安大好山水”溯源
芹川——古韻遺風今猶存
人間煙火味,芹川佳麗地
淳安縣博物館走筆
“一縣三魁”拾遺
千年“忠孝傳芳”古村——章村
紀曉嵐為毛紹睿撰寫墓志銘
鮮為人知的“鄉飲賓”
橫沿古鎮憶舊
乘風源隱逸唐朝皇族
武強溪畔知洪紹
探訪毛家村
一個神仙到過的地方——王家源
千年滄桑話毛家
尋訪太陽山
第二輯 鄉村記憶話鄉愁
“耕讀傳家”話淳安
古韻赤川口
悠悠石板路
難忘童年小人書
那年那月那春聯
不經歷一次春運,你怎能讀懂故鄉
鄉村電影
兒時的鄉味
童年趣事
鄉村廣播
番薯蘊鄉愁
鄉愁里的郁川河
秋收走筆
黑白電視機
悠悠恩師情
兩位抗日先遣隊士兵落戶楊家村
火熄
我家那臺縫紉機
算盤
鄉村供銷社
鄉村小鎮刻碑人
溪埠頭的記憶
又見炊煙
貂山章氏的“鄉飲賓”
剃頭匠炳炎伯
捉虱記
05省道(淳安段)誕生記
遂綠茶廠茶事記憶
第三輯 人間煙火味醇厚
清明祭
開門頭一宗
殺年豬
蒲扇
松明燈
炊煙
田間見聞
尋訪*美河流
九華山紀游
秋游杏花村
如此之孝
秀水飯店
憶父親
第四輯 新安江岸多才俊
狀元詹骙考略
徐畛與《殺狗記》
何夢桂其人其事
“睦州詩派”詩人方干
忠孝一生心
譽滿池州鄉賢何紹正
“兄弟進士”造福桑梓
抗倭英雄“八大王”傳奇
怪醫二木
閃光的事業
余利富的故鄉情結
賡續國茶四代人
*是文化能致遠
千島湖畔種葛人
第五輯 民間風雅韻悠悠
秋千露臺——中國年里的“精氣神”
淳安民歌里的愛情
歙嶺“金牛潭”傳說
開山葫蘆
石塘天子,康塘將,伊家塢出娘娘
蘇家畈村出了個蘇娘娘
朱元璋與“萬歲嶺”鳩坑茶
后記
瀛山隨筆 節選
朱熹與瀛山書院 瀛山書院坐落在原遂安縣西北陲的郭村,其創始人是邑人詹安,初名“雙桂堂”。詹安是北宋熙寧年間舉人,曾任浦江主簿,贈宣奉大夫,其著作后裔裒拾為《瀛山集》。書院開創伊始,主要吸取詹氏“群族戚子弟”入學就讀,詹安“躬教五子,皆登科第”。其后,外地士子也慕名而“負笈往學焉”。到了詹安孫詹儀之時,由于碩儒朱熹經!巴鶃碚搶W于斯”,于是書院聲名大振,又由于詹儀之的侄孫詹骙于淳熙二年(1175年)高中狀元,遂取“登瀛”之義,易名“瀛山書院”。詹骙高中狀元后,官至龍圖閣學士,宋孝宗賜詹骙及第詩云: 振鷺飛翔集鳳庭,詔開聞喜宴群英。 已看射藝資能事,更覺人才在作成。 冀野乍空千里雋,桂林爭占一枝榮。 他年共慶功名遂,莫負夔龍致主聲。 此詩表達了孝宗喜得人才歡悅之情,并對詹骙寄以報效君主之厚望。 詹骙金榜題名,瀛山書院一時聞名遐邇,成為封建士大夫向往之所。明隆慶戊辰(1568年),宛陵周恪任遂安知縣,曾鳩工庀材,大興土木,規模益大。凡為屋二十四楹,其著者有格致堂、雙桂堂、登瀛亭、大觀亭、仰止亭、得源亭、朱文公祠(朱熹)、詹先生祠(詹儀之)等,兼有講學、游覽、祭祀三方面的活動內容。由于年久歲荒,書院圮塌,僅存大觀、得源二亭,登瀛橋、“半畝方塘”遺址,及朱熹《詠方塘》詩碑刻(清代閔鑒重書)。2018年淳安縣委、縣政府將復建瀛山書院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2020年6月瀛山書院復建工程竣工,正式對外開放。瀛山書院重現古樸徽韻風姿,為干島湖旅游再添新景點。 瀛山書院與朱熹的淵源,舊縣志及《瀛山書院記》中,諸多名賢撰寫的詩賦中有記載。據清鄭禹疇《方塘賦》載:“遂邑西北之有瀛山書院也,宋熙寧時有詹安者,結廬其上,鑿池引泉,注之以為方塘。厥后朱子訪詹體仁(詹儀之,字體仁)于此,往來講學,所題‘源頭活水’之句,使人循環諷詠,其風軌皋然,如遇諸‘天光云影’間。” 朱熹在瀛山書院講學,在方塘悟道,奠定了朱熹哲學思想的“始基”。據《遂安縣志》及《康塘洪氏宗譜》記載,朱熹于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間,曾三次前往瀛山書院講學。**次“歲在辛卯”,即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第二次“淳熙甲午”,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第三次“淳熙己酉”,即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朱熹為何多次前往瀛山書院?究其緣由,還得從朱熹與詹儀之的交往說起,據舊《遂安縣志》載:“詹儀之,字體仁,紹興年間進士,累官吏部侍郎權尚書事,知靜江軍府事兼兩廣經略安撫使……淳熙二年,知信州,時朱文公、呂成公(即呂祖謙)俱在鵝湖,往復問辯無虛日。及帥廣東(詹儀之曾任兩廣經略安撫使),以濂溪(即周敦頤)舊治立祠曲江上,而宣公(即張栻)為之記!庇忠颉罢搹V鹽官鬻之弊”“代者飛語中之,責授安遠軍司馬袁州安置。光宗登極,念儀之故官僚,許自便,既歸而沒”,朱熹對詹儀之的貶官深以為恨,朱熹在《懷詹帥書》書信中提到“今乃以區區一方鹽策之故,輕去朝廷,識者不能不以為恨”。詹儀之復信朱熹曰:“居官之法,盡心平心而已。盡心,則無愧;平心,則無偏!爆F存《朱文公文集》中,朱熹與詹儀之往復書信可謂多矣,詹儀之及其夫人死后,朱熹又為其撰寫祭文,不僅示以哀悼之情,而且認為詹儀之是“篤志力行,以期入乎圣賢之域”(《祭詹侍郎文》)的學者,贊嘆之情,溢于言表。 詹儀之與張栻、呂祖謙的關系也甚是密切。乾道年間,張栻任嚴州太守時,呂祖謙為教諭,詹儀之“日以問學為事”。淳熙二年,詹儀之知信州時,呂祖謙邀朱熹、陸九淵鵝湖相會,“往復問辯無虛日”,詹儀之此時任信州知府,不僅參與而且給“鵝湖之會”以鼎力資助。“詹體仁辟齋于便坐,以其虛且長也,題之日虛舟。”張栻、真德秀為之寫有《虛舟齋銘》。張栻還應詹儀之的請求,為其伯父左中奉大夫直秘閣詹至撰寫墓志銘,朱熹為其書并題額。朱熹、呂祖謙、張栻,當時被稱為“東南三賢”,詹儀之與“三賢”的私情友誼甚為深厚,應詹儀之邀請,“三賢”曾前往瀛山書院講學論道。群賢畢至,山川增色。 “方塘悟道”,奠定了朱熹哲學思想始基。所謂《詠方塘》詩,乃針對“半畝方塘”而發,是朱熹對自己探索理學經歷的寫照。“半畝方塘”,本為詹家修建瀛山書院時所鑿,供“游憩”之地,朱熹悟道功深臨流觸發,寫下了《詠方塘》千古絕唱: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源頭”是實指,離方塘二里許,有源頭村,方塘之水來自源頭活水,經水渠注入方塘;“渠”也是實指,朱熹將自然風貌與內心的哲學思想融為一體。源頭活水注入半畝方塘,方塘才能清澈如鏡,人的認知也一樣,認識事物要“即物窮理”,方能獲得真知。“宋熙寧時有詹安者,鑿池引泉,注之以為方塘!敝祆潆m臨流即興賦詩,但隨著他哲學思想的升華,往往會賦予詩歌以新的蘊含,“豁然一旦悟道此間”。王畿在《
瀛山隨筆 作者簡介
章建勝,男,1958年4月生,中共黨員,浙江農業大學人文學院大專畢業,副研究館員(副高)。受聘于浙江省淳安縣政協文史和教文衛體委員會編纂《淳安村落》叢書。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浙江省寫作學會會員、浙江省文學學會《水滸》研究會會員。曾出版散文集《一山一村一世界》、民間文學集《千島湖風物故事精選》、歷史文化叢書《杭黃高鐵線上的明珠——文昌》,散文集《一山一村一世界》獲淳安縣人民政府優秀文藝作品獎。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