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上海鄉村空間歷史圖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526515
- 條形碼:9787553526515 ; 978-7-5535-2651-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鄉村空間歷史圖記 本書特色
何以上海
秀麗江南向繁花都市演進的空間基底
文化傳統與多樣意識雜糅的歷史基因
基于六千年地形地貌+水系水利+交通貿易+生產遷徙+鄉土民居
理性解讀上海全域空間
成為上海
陸+湖+海,空間演替的歷史脈絡
人+田+水,空間交互的歷史圖景
稻+棉+漁,空間生產的歷史畫卷
江南水鄉--繁花都市的空間基底
上海鄉村空間歷史圖記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上海鄉村地區空間,匯集地質、地理、農業、水文、水利、航運、文學等領域歷史史料,結合實地勘察采樣,輔以航拍攝影等技術手段,自空間、時間兩個維度解析鄉村社會生產與經濟發展歷程,建構上海鄉村空間系統的認知框架,即地形地貌、水系水利、交通貿易、生產活動、鄉土民居五個基礎要素層。研究深入分析各個要素層與人類文化活動的交互作用,提煉出八種上海鄉村空間單元,即灶港鹽田、湖群島田、塘浦蕩田、柘泖積田、塘涇灣田、涇浜高鄉、滧港沙島、沙滧鱗田,以及蘊含的自然、人工的智慧和人文精神,旨在提供一種研究視角、路徑和索引,期待啟發未來更多的應用和研究,從而全面認知上海鄉村空間,尊重和珍惜鄉村建成遺產,夯實綠色低碳循環和韌性發展基礎,建設超大城市美麗鄉村,共同助力構筑城市空間新格局和文化軟實力,努力將上海建設成為創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態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這本書告訴你:
一座城市的空間是歷史與現實、自然與人工交互的融合體。雖然歷經滄海桑田、都市演進,但我們仍能循跡發現其中隱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密碼。有效保護利用歷史遺存,留存活化城市記憶,是賡續"*上海"文脈的必然選擇,也是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的關鍵舉措。
為了傳承上海本土的鄉村傳統文化,延續江南水鄉的空間肌理,塑造具備上海典型特征的鄉村風貌,從而既留住鄉村的"形",也留住鄉村的"魂",再造生態文明的新江南田園,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開展了"上海江南水鄉傳統建筑元素普查和提煉研究",在岡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興文化圈、沙島文化圈分類區劃的基礎上,研究提煉出上海本土的鄉村傳統建筑元素和符號,組織出版了《上海鄉村傳統建筑元素》一書,為永續保存上海鄉村空間記憶建立標本檔案,并為鄉村建設提供設計依據。
上海成陸的過程,以古海岸線"岡身"為界,約6000年前岡身以東還處于茫茫大海之中。上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馬家浜文化、約5500年前的崧澤文化、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廣富林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直至夏商時期的馬橋文化遺址。6000 余年來,現上海地域內的地理變遷是巨大的,長江出海口漸進,海岸線東移,拓展了近 2/3 陸域面積,太湖通海河流的改道,由初期三江入海演變為吳淞江水系、黃浦江水系,形成上海以"一江一河"為主要特征的地理空間格局。人們鄰水而居,在水運交通貿易節點形成一個個小小的聚落,進而形成星羅棋布的城鎮,構筑了典型的江南水鄉空間肌理,奠定了藍綠交織的生態基底,構筑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命共同體。
上海鄉村空間歷史圖記 目錄
前言 徐毅松
1 開卷
1.1 因水而生,江南中的上海
1.1.1上海成陸與建置沿革
1.1.2鄉村歷史與水系溯源
1.2時空凝視,多元鄉村水韻
1.2.1理水與營田
1.2.2流域的漲溢
1.2.3鄉鎮的交往
1.2.4文化的情感
2發微
2.1建成遺產視角下的鄉村啟示
2.1.1建成遺產概念提出的背景
2.1.2建成遺產概念回顧
2.1.3從建成遺產到鄉村建成遺產
2.1.4建成遺產概念下的鄉村研究方法
2.2江南意象與田野景觀結構
2.2.1山水的自然與人文塑造
2.2.2樹木、植被
2.2.3農田
2.3城鄉民俗與日常
2.3.1民俗活動與日常生活的地域特點
2.3.2上海內陸傳統農業生態區中的非物質文化活動
2.3.3上海內陸與沿海傳統農業生態區中的非物質文化活動
2.3.4上海海島農業生態區中的非物質文化活動
3 視野 · 觀照
3.1地形地貌
3.1.1自然環境概況
3.1.2岡身地理界線
3.1.3平原淺丘地貌
3.1.4河口沙洲形成
3.2水系水利
3.2.1江南海塘工程
3.2.2柘泖淤淺湮塞
3.2.3吳淞水系治理
3.2.4沙島滧港演變
3.3交通貿易
3.3.1水陸交通網絡識別
3.3.2古船、古橋特色遺存
3.3.3水運貿易路線特征
3.4生產活動
3.4.1鹽作--灶港鹽田,煮海熬波
3.4.2棉作、稻作--高鄉低鄉,耕作生產
3.4.3漁作--兼業生計,互利互助
3.4.4水鄉生產空間演變
3.5鄉土民居
3.5.1鄉村傳統民居分布
3.5.2民居與聚落
3.5.3傳統民居風貌特征
4采樣 · 圖記
4.1河道采樣
4.1.1河道溯源
4.1.2當代塘浦河道
4.2鄉土單元采樣
4.2.1灶港鹽田
4.2.2湖群島田
4.2.3塘浦蕩田
4.2.4柘泖積田
4.2.5塘涇灣田
4.2.6涇浜高鄉
4.2.7滧港沙島
4.2.8沙滧鱗田
附錄
附錄A 河名解義
附錄B 上海鄉村聚落的歷史文獻評述
附錄C 關于圖樣的說明
附錄D 參考文獻
附錄E 后記
上海鄉村空間歷史圖記 作者簡介
本書由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由華建集團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學術研究團隊共同完成。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