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延長縣革命老區發展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450629
- 條形碼:9787560450629 ; 978-7-5604-506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延長縣革命老區發展史 內容簡介
《延長縣革命老區發展史》是一部全面展示延長縣從**次國內革命戰爭到黨的十九大期間近100年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發展演變歷程的史料圖書。該史記述了作為西北革命根據地和陜甘寧邊區中心縣份之一的延長縣,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延長人民在中國共產領導下建立黨組織和紅色政權,同反動政府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在邊區政府時期,開展大生產運動,發展經濟,擴紅支前,交售公糧,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延長人民響應黨的號召,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發展工農業生產,用勤勞和汗水改變家鄉的貧窮落后面貌。改革開放以來,全縣人民在革命開放政策指引下,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社會事業服務水平,建起了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黨的建設,依法行政,城鄉面貌,人民的生活水平均取得了驕人成就,居功至偉,彪炳史冊。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感召下,全縣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強轉型,補短板,發展現代農業,帶領全縣人民脫貧摘帽,全縣社會經濟進入了可持續良性發展時期,為實現經濟優化、環境優美,生活優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延長而努力奮斗。
延長縣革命老區發展史 目錄
**章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節 民眾的抗爭活動
第二節 創建延長縣黨的組織
第三節 黨組織的革命斗爭
第四節 抗糧抗款斗爭
第五節 建立革命武裝
第六節 解放延長縣城
第七節 建立蘇維埃政權
第八節 東征會議
第九節 堅持開展游擊戰爭
第十節 延長石油廠
第二章 抗日戰爭時期
**節 河防保衛戰
第二節 黨組織和民主政權建設
第三節 發展農業生產
第四節 功臣油礦
第五節 支援抗戰
第三章 解放戰爭時期
**節 整頓發展地方武裝
第二節 淪陷后的軍事斗爭
第三節 支援解放戰爭
第四節 烽火中的石油廠
第四章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節 發展以糧食為中心的農村經濟
第二節 建立社會主義工商經濟體制
第三節 黨的組織、思想、制度建設
第四節 群團組織建設
第五章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
**節 中國共產黨組織建設
第二節 推進依法治縣進程
第三節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第四節 改革工商體制
第五節 加強宏觀調控
第六節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第七節 發展科教文衛體事業
第八節 穩定財稅金融政策
第九節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第六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節 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第二節 深化行政司法改革
第三節 向現代農業邁進
第四節 全力實施精準扶貧
第五節 推進城鎮化進程
第六節 強化環境整治
第七節 建設工業園區
第八節 民生事業持續加強
附件一 人物傳
附件二 人物錄
附件三 革命烈士名錄
附件四 延長縣老區建設促進會概況
后記
延長縣革命老區發展史 節選
《延長縣革命老區發展史》: 堅決貫徹“三三制”政策,加強民主政權建設。1941年10月5日至10日,延長縣召開了第二屆**次參議會,紳士馬金鐘、劉樹德被選入大會主席團。1942年4月28日至30日,延長縣召開第二屆參議會第二次會議,選舉常駐議員及縣政府委員。新選舉的5名常駐議員中,黨外人士有4名;11名政府委員中,有呼延榮、劉樹德、張志皋、王輔相、王金岐等8名黨外人士。7月11日,召開了延長縣第二屆參議會第三次會議,接受10名共產黨議員辭去議員職務的請求,所缺名額全部由黨外人士補充。特別是固臨縣民主人士郝顯德當選為參議會參議長。 延長和固臨兩縣下屬區、鄉亦由下而上進行普選,建立和完善基層“三三制”政權,全面推行“精兵簡政”政策。1942年,中共延長縣委、縣政府警衛隊由46名減到22名;中共延長縣委工作部門由8個壓縮到5個,工作人員由37名減少到25名;延長縣各區政府工作人員均由6名減至3名。1942年4月22日,延長縣政府召開整編自衛軍工作會議,決定成立延長縣人民武裝臨時委員會,由縣長和保安大隊副大隊長兼任正副主任,負責地方武裝的整編與訓練,提高了戰斗力。同時,固臨縣也嚴格落實黨的“精兵簡政”政策,切實提高了工作效率。 1942年初,中共中央指示在全黨開展整風運動。6月,中共延長縣委和中共固臨縣委分別召開會議,傳達中共中央關于整風的方法步驟、內容及方針,對整風作了具體部署。1943年5月1日,中共延長縣常務委員會再次召開整風工作會議,決定從5月1日到10月底,對全縣黨員分三期進行集中整黨學習。整風運動使得延長、固臨兩縣黨員的政治覺悟和政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在結合整風進行的審干工作中,出現一些“左”傾錯誤和偏差,之后進行了糾正。 二、堅持同國民黨頑固派及敵特作斗爭 西安事變后,根據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建立聯合政府的協定,國民黨陜西省政府向延長派出縣長,設立縣政府,同共產黨領導的縣抗日民主政府并存。國民黨縣政府**任縣長是王正身,下設保安科(隊),有10余人、槍10支。中共延長縣委和延長縣抗日民主政府處處以抗日救國大局為重,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下,給予國民黨縣政府以尊重和方便,主動將縣委、縣政府駐地搬至呼家川辦公。但國民黨縣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特別是第二任縣長周景龍多次制造反共事端,指示手下的保安隊向街頭巡邏的自衛軍隊員打黑槍,搶劫商人布匹,擾亂治安;又暗中指示國民黨中統特務刺探我軍政治、軍事情報,從事破壞活動。中共延長縣委、延長縣民主政府和警備五團同國民黨縣政府針鋒相對,有理有節地開展斗爭,召開群眾大會公審搶劫商人布匹的保安隊班長,向廣大人民群眾揭露國民黨縣政府破壞抗日和國共合作的種種罪行。公審大會后,國民黨縣政府人心盡失,政治上日陷孤立,被迫于1939年9月撤出延長縣。1940年2月,國民黨陜西省政府委任的延長縣縣長被護送出境,結束了雙重政權并存的局面。在鋤奸工作中,1938年,延長縣自衛軍設立固定哨站50處,流動哨站近百處,盤查行蹤可疑人員。特別是延長縣鋤奸團在自衛軍的配合下,在交口破獲直接受日本特務領導的漢奸組織——探訪委員會,將該組織成員一網打盡。 固臨縣是陜甘寧邊區東南邊的一個小縣,東隔黃河與山西日寇占領區相望,南與宜川國民黨統治區為鄰。抗戰初、中期,敵占區時有日本特務和國民黨便衣隊混在難民中間,潛入固臨縣境內,刺探重要情報,攻擊共產黨的政策,從事破壞活動,煽動革命隊伍中的異己分子叛亂。1940年3月,駐防滴水崖的縣保安大隊二連二排,在日本特務的利誘下,叛變投敵。1941年7月,縣保安大隊14人在林臺村嘩變,攜械投敵。這兩起叛亂事件使中共固臨縣委受到極大的震動,意識到治安保衛工作的失誤,以及開展反投降、反分裂、反摩擦斗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陰謀必須給予堅決反擊,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頓加強邊境防衛。 ……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