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574398
- 條形碼:9787511574398 ; 978-7-5115-7439-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 本書特色
《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分為“山岳篇”“登樓篇”“臨水篇”“勝跡篇”“尋古篇”五個部分,以詩詞景物、意境為線索,將古典詩詞賞析、文化背景介紹與山水游記、情感抒發有機結合,呈現一種“沉浸式詩詞賞析”效果,在經典詩詞與讀者之間架起橋梁,在歷史與今天之間建立紐帶,力求引領讀者多角度感受古典詩詞的精華與魅力。相信這本書將循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脈絡,為讀者的旅程增添一份慰藉、一份情趣、一份精神給養。
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 內容簡介
本書對《人民日報》假日生活版《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欄目發表的文章進行了精選、擴充和匯編,按主題劃分為“山岳篇”“登樓篇”“臨水篇”“勝跡篇”“尋古篇”。每篇文章以與旅游景點相關的唐詩或宋詞開篇,比如《望岳》《夢游天姥吟留別》《赤壁》《楓橋夜泊》等,下面分為“詩詞小注”“詩意旅行”“身臨其境”“延伸閱讀”“順道游”等幾個部分,將詩詞文學和現實結合,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結合,讓文化與旅游、詩和遠方融合在了一起。
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 前言
旅游正在成為中國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遠方,在異地,觀覽未曾見過的風景,認識陌生的習俗與人情,這使我們的生活獲得新的展開,令人興致勃勃,饒有趣味。
但萬事皆因人而異。在某種情形下,旅游也有可能顯得頗為無聊。常見游玩的人群到了某個景點,爭相圍繞一些標志性的建筑、雕塑、題字拍照留念,覺得這樣就不負此行:而不肯下功夫的導游則胡編亂造一堆粗濫的“掌故”,逗得游人哄堂大笑,于是皆大歡喜。這么一圈回來,你問他玩得怎么樣,回答常常是“沒什么意思”。大家對一種很壞的習慣——在景區亂刻“某某到此一游”——非常不滿,但這類人內心多少有些無聊。“沒什么意思”,刻個字也罷。
那么,怎么才叫“有意思”呢?
我們來說一個中國古人常用的非常有趣的概念,叫“造化”。它是一種創造和化育萬物的力量,卻不是神,不是上帝。它是否有意志呢?古人也不愿深究。你也可以把它理解為天地宇宙內在的生命力,它是永恒和無限。
作為個體存在的生命短暫而渺小,這給人帶來許多焦慮。當人們面對自然的時候,萬象森然,宏大、壯麗而精妙,喻示著“造化”的神奇與活躍。人在自然中,會感受到自身與永恒之間的聯系,體會到正是“造化”源源不絕地將一種智慧注入到我們的生命之中。
王羲之的《蘭亭》詩:“寥朗無厓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用白話來說,就是:遼闊而明朗的世界無邊無際,當人們注視它的時候,世界的真理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偉大啊,造化的業績,一切存在之物都蒙受它的恩惠。
所以說,自然就是*顯著的“神跡”,也是創造者存在的直接證明。杜甫寫泰山詩句“造化鐘神秀”,隱含著這樣的意味。
中國古人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天人合一”。它可以從多個層面來闡釋,其中之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并由此達成人與天道的一致。
從這里引發出一種思考:相對于天道的永恒而言,從人類社會的權利結構產生的規則和價值是不穩定的,根據這種不穩定的規則和價值來確認的成功與榮耀是不真實的;當人們在市俗社會中追求榮耀與成功時,他們背離了生命的真實,他們的生命變得輕浮而虛妄。
我曾經特地去浙江桐廬的印渚——這是很少有游人到的小地方——為了體會《世說新語》所記載的那句十分漂亮的話:
王司州至吳興印渚中看,嘆曰:“非唯使人情開滌,亦覺日月清朗!”
王司州指東晉時曾任司州刺史的王胡之。他贊美印渚的水。清潔之水可以洗滌污物,這是日常經驗范圍里的事情,但說它可以使人情“開滌”——由壅塞而致通達,由污穢而致清爽,就有一種玄妙的意味。簡單地說,這就是因為人情融合于自然而獲得它的超越性,從而使生命狀態轉化為寬廣從容,成為美麗的生命。有“人情開滌”,進而便有“日月清朗”,這也是自然而然。這里 “日月”猶如說天地、世界。用晦暗的心看到的世界只能是晦暗的,而明朗的心則使整個世界呈現明朗。在這個短小的故事里,人與自然的一種精神性關聯得到非常生動的呈現。
安徽宣城的敬亭山是一座平常的小山,它因為李白的詩而成名:“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這是靜默中的對話。山告訴了李白什么呢?山如何讓一個詩人不再寂寞?
山水詩、山水畫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就是因為自然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價值。
人在大地上在山川間生存,繁衍;人和人競逐、廝殺、融合,種種愛恨情仇。人也因此為自然刻上了人文的印記。
譬如說“五岳”。在地理學的意義上它們不相關聯,在人文意義它們劃定了華夏文化的核心范圍,同時也是帝王通過祭祀禮儀闡述皇權神圣性與人間秩序合理性的場所。山高多云,云天相連,而“天”又象征著一個超越性的意志。雖然,所謂君權“受命于天”,所謂“奉天承運”,你要說它帶有欺騙性未嘗不可,但山的雄偉與禮儀的隆重,多少顯示了權力與秩序的莊肅性。無論如何,“天”的意志作為權力的根源,它要求權力滿足道義。
五岳又以東岳泰山為尊。泰山多刻石。現存*早的泰山刻石,為李斯碑,由秦丞相李斯撰文并書寫。它的兩個部分,先后作于秦始皇與秦二世兩代。李斯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和建構中央集權制度時代的丞相,稱他為“中國**丞相”也不為過。而這個李斯在始皇突然去世后,與宦官趙高結成骯臟的聯盟,*終又屈辱地死于趙高的陰謀。你今天在泰山的岱廟里看到二千二百年前李斯刻石的殘件,通過那些字跡揣摩李斯當年的心態,又會想到什么呢?
我們說旅游“有意思”,就是因為這個過程能夠使我們從習慣與庸常中擺脫出來,面向長天大地、高山流水,踏入古往今來,與世上豪杰談論生與死,談論高貴與卑怯……我們的生命嘗試一種可能,就是更廣闊、更超脫、更豐富的境界。
旅游宜于詩。《文選》中有《行旅詩》和《游覽詩》兩個分類,可以算是中國旅游類詩的上源,其中多有佳作。至于唐宋,流脈愈加錯綜而廣大,兩涯風光,目不暇給。
我寫《〈世說新語〉精讀》的時候,曾經把書中涉及的主要地域走過一遍。建業〔今南京〕猶有烏衣巷,但連劉禹錫所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亦了無蹤跡。魏晉名士聚居的剡溪,有一大片建成了水庫。當地人憐惜風流,在水庫岸邊重建了一座支道林故居。拿著古書尋訪舊跡,好像隔著時空與古人對談。
我也曾經想帶著杜甫的詩集走一遍他的人生道路。尋訪他浪游齊趙的輕狂,看一看《垂老別》中送老翁從軍的老婦人倒地哀泣之處,如今是何模樣,還有《旅夜書懷》,哪里還能看到“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游讀詩,猶如與古人作伴,尋山問水,談古論今。時空在我們的想象中切換,歷史的根底,生命的根底,在此中時隱時露。
因此我看到這部《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書稿就很喜歡,覺得切意。它很精美,構思也很巧妙。詩詞原作,對原作的解析鑒賞,對所涉風景文物的介紹,還有相關的攝影,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原作當然出于歷代名家之手,久已膾炙人口;今人的文字和攝影,也都是用心創作而成。如果你沒有閑暇,可以拿它作書上游。如果你帶著它與旅游,它會給你做伴侶,做導游——素養很高的導游。你會很好地感受到旅游為何“有意思”。
這個書稿也給讀者一個啟發:我們可以自已制作這樣的書。我們選定路線,選定與這條旅行路線相關的古詩詞或者古文,然后在行程中讀那些詩篇,在景物之中體會原作的美妙,寫成文章,配合攝影。這會形成一個精美的而且格外具有個性特征的紀念品。
為什么不試一試呢?《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
2022年4月
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 目錄
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 相關資料
歲月讓河山改變了模樣,卻有詩意的相冊仍保留著它的容顏。捧讀本書,立即回到唐宋的月光下,讓我們再欣賞一次千年的山岳河川。從學術角度講,這就是一本詩詞版的歷史地理。
——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人教社中小學語文教材總顧問 梁 衡
詩詞表達著我們民族的文化追求與人文精神,蘊含著古今一脈的文化信息,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家底”。于名山大川中、勝景奇觀間重溫這些代代相傳的唐詩宋詞,是為了傳承,更是為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把這些“文化家底”守護好、利用好,我們才更能懷著自信與從容行穩致遠。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梁曉聲
古人的詩,大都觸景生情,帶著山水萬物的靈氣與生機,從心里流出。可單從紙上去讀,讓這一切都淡了。有沒有一種辦法,能還讀者以身臨其境的審美感受呢?或許翻開這本圖文并茂的《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你會如愿以償。
——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國培計劃”學科專家、中國創新人才教育學讀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于樹泉
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 作者簡介
孟揚,現為人民日報假日生活編輯室主編、高級編輯。曹怡晴、唐中科等,人民日報編輯、記者。假日生活版是人民日報旅游報道的重要陣地,主要有《紅色旅游》《跟著唐詩宋詞去旅游》《旅游文明》等欄目。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