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舊時北平 本書特色
北京,曾是國都,后來成為故都,深厚悠長的文化歷史底蘊造就了這座城市沉重的分量,從銖庵的《故都見聞錄》到蔡元培的《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從老舍的《想北平》到樂均士的《北京的臘八粥》,從劉雁聲的《北京的燈市》到蹇先艾的《離散》,無一不是抒寫對北平這座古老城市的情深意篤。
舊時北平 內容簡介
北京,曾是國都,后來成為故都,深厚悠長的文化歷史底蘊造就了這座城市沉重的分量,從銖庵的《故都見聞錄》到蔡元培的《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從老舍的《想北平》到樂均士的《北京的臘八粥》,從劉雁聲的《北京的燈市》到蹇先艾的《離散》,無一不是抒寫對北平這座古老城市的情深意篤。《舊時北平》,版面字數28萬字,收錄了71篇文章,分為“北平風物”“北平閑話”“北“舊城系列”從晚清至民國時期的報紙、期刊、書籍中精選與各城市相關的文章,分門別類,編輯而成。各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南京、杭州、蘇州、重慶、成都、昆明、香港、澳門、臺灣等。選文標準為文獻性兼具文學性。所謂文獻性是指所選之文皆為非虛構類的,或見聞,或傳記,或專訪,或特稿,或研究成果;所謂文學性是指所選內容涉及民俗、風物、文化、地理、衣食住行等方面,文筆輕松,具有可讀性。文章的作者既有大家,亦有寂寂無名之輩,力求真實呈現每一座城市曾經的歷史文化風貌。平季候”“北平歲月”“北平戰記”五個部分。
舊時北平 目錄
故都見聞錄(節選) 銖庵
北平的雜碎 了平
北平素描 姚克
北游錄話 銖庵
難認識的北平 老向
北平的貨聲 呂方邑
北平的廟會 張玄
北平的好壞 知堂
北平通信 廢名
后門大街 孟實
北京話里的比喻 畢樹棠
松堂夜話 畢樹棠
北平的味兒 果庵
風沙寄語 季黃
PART 2 北平歲月
懷蝶室譚影 李營舟
憶北京 學昭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節選) 蔡元培
北平舊書肆 商鴻逵
西郊兩大學 任浩
從廠甸買書說到北平的舊書業 蔽芾
北平圖書館散記 肖今
北大的教授們 柳存仁
漢花園的冷靜 柳存仁
憶松坡圖書館 蹇先艾
清華園之夏 梁允恭
PART 3 北平閑話
北京的窮相 李景漢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 秋聲
北平的說書 聞國新
梆子和落子 陳靈谷
談油炸鬼 知堂
打小鼓的 劉小蕙
北平的市場 太白
菜市口 欽文
“數來寶”里的“溜口轍” 徐芳
住的問題在北平 《申報》特別報道
北平的公寓 徐崇壽
故都尋房記 斯冰
北平救世軍的貧民寄宿舍 阿難
中山公園的茶座 謝興堯
北平的巷頭小吃 徐霞村
想北平 老舍
北平的豆汁兒之類 紀果庵
慈慧殿三號 孟實
北平的窩窩頭 張中岳
北京菜 金受申
北京的酒 金受申
大酒缸與小飯館 識因
帝城十日 晦庵
聽戲 老鄉
談故都的吃 陳詒先
舊都的茶樓 凌霄漢閣
PART 4 北平季候
北京的臘八粥 樂均士
談北平舊歷年節 劉蟄叟
北平夏的回憶 宛木
故都之秋 子岡
故都的秋 郁達夫
北平的四季 郁達夫
北平的氣候 朝英
北平的春天 知堂
憶北平的舊歲 春風
北京從前的消夏 識因
北平的燈市 劉雁聲
PART 5 北平戰記
危城瑣記 老向
陷于重圍中的北平通信 老向
友來話北平 老舍
西苑*后的一瞥 予亦
神秘的紅旜口 予亦
從北平到天津 蕭無
困平離平記 徐鑄
平津憶述(節選) 耐飆
散離 蹇先艾
舊時北平 節選
故都見聞錄(節選) ——銖庵 炒栗 今南方諸都市,每至中秋前后,街頭巷尾,以糖沙炒栗賣之,標曰“良鄉栗子”。南人于北方地名多模糊,獨良鄉以炒栗,得印入人腦矣。良鄉者,由北平西南出**縣也,炒栗之垂于吾國史乘者,至今已幾千年。按《契丹國志》,蕭罕嘉努嘗對遼主言:“臣知炒栗,小者熟則大者必生,大者熟則小者必焦。”遼以燕為南京。必遼之君臣習于燕京風俗,故蕭罕嘉努舉以為喻,期其易曉也。《老學庵筆記》云:“故都李和炒栗名聞四方,他人百計效之,終不可及。”其《劍南集·夜食炒栗有感詩》注云:“漏舍待朝,朝士往往食此。”據此則汴京亦有此風,而南渡以后復傳至江表也。然則區區一物,關系千年來世運之升降,文化之遷移,有如是者,秋宵霜冷,清燈之畔,買此物盈握,啖之有味外味,彌足發思古之幽情。其在北都,炒栗而后,繼以白薯。烤白薯外焦內熟,買一枚立街頭食之,可當一餐;煮白薯汁濃作赤色,味尤腴美,無論貧富,皆嗜啖焉。蓋其香味雋厚,富人雖輿馬過衢巷,未有不遙聞而動食指也。 糖葫蘆 北都承蒙古遺風,頗嗜酥酪之食,《世說》載南人至北,不慣奶酪,則其來亦久矣。今通衢間有奶茶鋪,即專售此類食品者。所制奶餅,味酢而臭膻,北人以為珍味,而南人多見之蹙額。蓋南北食性之殊,亙數千年未能融貫。明因元俗,食品尚多采自塞外,《宸垣識略》云:“前明冬至賜百官甜食一盒,凡七種。一松子海哩□(特殊字)。鄭以偉曰:‘□(特殊字)’字諸字書不載,今亦不識海哩□(特殊字)為何物,蓋靈元人語也。”又《戒庵漫筆》載“前明四月八日賜百官午門外食不落夾。不落夾者,亦元人語,或云粽子。”或云即今餑餑字,似尤近之。餑餑者,乃麥食之通稱也。至如滿洲食品今猶盛行者,則薩齊瑪是。其物以冰糖、奶油合臼面為之,形如糯米,用石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芙蓉糕與薩齊瑪同,但面有紅糖,艷如芙蓉耳。是二者,皆無潼酪之味,雖南人亦克欣賞。然吾以為價廉而味雋者尤莫如冰糖葫蘆,法以竹簽貫蒲陶、山藥、海棠果、山里紅、勃臍、胡桃等物,蘸以冰糖,甜脆而涼,冬夜食之,頗能爽口。北方冬季非盛熾爐火不暖,故宜常食涼物,以潤心肺。其在關外,則恒啖西瓜,都中多以生蘿卜代之,潔白多汁,冷沁臟腑,雖貧人皆得飫其味。 黃芽白 北方霜早寒深,宜冬季無蔬菜可食,然乃適得其反,黃芽白者,得霜愈濃則愈甘美,一至春令,索然無味矣,所謂霜菘是也。爐火既燃,煮菜一盎,和羹食之,可以加餐,無勞更假肉味,且日日啖之不厭,故非他蔬可及。若以鹽漬缸中,鎮之以石,寒重冰凝,入口如嚙冰雪,爽脆無比。東坡所謂“醉后啖鹽齏”,定即指此。往時滿人于嘉平八日雜煮珍果米粟為飴麇,號曰“臘八粥”,親友互相餉遺,必以此齏為勝,云菜之美惡,可以卜家之盛衰。北都寒季皆燃煤球以取暖,貧家室小窗嚴,煤火將燼,則生毒臭,人臥不覺,中其毒則窒息而死,往時缺西藥急救之方,惟急飲以齏汁,則可蘇,亦賴家家俱有此物也。近年多用西式火爐,即使仍用煤球,亦多知移將燼之火于室外而后就寢,又警區多備藥物,廣為勸告,此患漸稀矣。凡初至北都者,宜審問而慎防之也。又北都有溫室,可以人工育蔬蓏,故冰雪嚴寒中,思食王瓜之屬,可以立應,特價奇昂耳。 -2-4
舊時北平 作者簡介
張偉,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從事近代文獻整理與研究四十年。長期耕耘于圖像文獻和城市文化史等領域,相繼主持“上海年華”“民國電影”“國際名流與近代上海”等多個學術項目。他對上海小校場年畫、名人訃告、土山灣與月份牌的研究,都開風氣之先,此外,還編撰了有關近代電影、話劇、日記書信、歷史原照的多種專著,參與策劃各類有關上海都市文化的專輯紀錄片與大型電視節目。近幾年,他致力于挖掘近代海派文獻,主編“海派名物典藏”“海派文獻叢錄”“近代報刊文獻輯錄”“海派”等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