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舊時書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983854
- 條形碼:9787543983854 ; 978-7-5439-838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舊時書肆 本書特色
1843年開埠以后,上海迅速發展成為西方文化輸入中國*大窗口和傳播中心。這里集中了全國*早、*多的中、外文報刊和翻譯出版機構,也是中國*大的藝術活動中心,電影、美術、音樂、戲劇、攝影等等,均占全國的半壁江山。它們在這里合作競爭、交匯融合,共同譜就了上海文化的開放格局。從19世紀末開始,上海已是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亞洲區域內*繁華、*有影響力的文化大都會,并與倫敦、紐約、巴黎、柏林等城市并駕齊驅,躋身于國際性大都市之列。 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的40年間,學界思想大解放,圖檔文獻大開發,晚清至民國期間發行的書刊雜志,已經或即將影印出版的有10萬種左右,這些文獻以往很多沉睡于書庫,大規模出版以后,極大地推進了學術研究。根據資料文獻的收藏和學界研究利用的現狀來看,目前唯一未被整理開發的大宗文獻,就是晚清民國間出版的報紙。從晚清到民國的各種報紙上,刊登有大量回憶敘述以往種種的文章,由于作者是當時人,所寫均為當時事,親歷親見親聞,保證了文章的可靠性,并因而具有新鮮的語境以及豐富的細節,堪稱研究近代中國的**手文獻。由于以往查找報紙資料的極大不便,這些文獻大都湮沒于報海當中,長期無法受到應有的重視。本叢書所收錄的正是這些被遮蔽了一個多世紀、以近代中國*大城市上海為中心的珍貴文獻。 本叢書的價值為:首先,所收文獻均為當年刊登報紙的原始文章,此為首次結集出版,可謂重新出土,具有既嚴謹又新鮮的文獻意義。 其次,編者精心整理,視情分類,一些名家專欄,將整本出版,眾多佚名者的相關文章,也將按類分編,分別出版,以方便使用者。再者,所有結集出版的文獻,都將配備和文字嚴密相符的原始圖片,真正做到圖文并茂,圖文互證,使之具有史學意義上的引證價值。 這些百年前文獻的重新浮出水面,不但將使專業研究者汲取眾多新鮮史料,打開視野,大獲收益;而且廣大普通讀者也將從中了解眾多知識,心結頓開,獲得閱讀的快感。
舊時書肆 內容簡介
《近代報刊文獻輯錄叢書:舊時書肆》為上海圖書館張偉研究員整理的關于舊時書肆的文章匯編,時間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紀初至中葉。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申城書肆”“故地書肆”“域外書肆”。申城書肆,顧名思義,所收均為描寫上海一地書籍交易之故人、故事、店鋪、書攤等等,共三十九篇。故地書肆,所收范圍極廣,包括北京、天津、南京、廣州、長沙、蘇州、成都、重慶、武昌等國內一線城市,記錄作者所見所聞所思,共收文章二十三篇。域外書肆,則將眼光放置到全球,記錄了東京、紐約、巴黎、馬德里等國際知名城市的古舊書交易情形。書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化身,書籍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通過裒輯舊聞,也能傳遞新知。
舊時書肆 目錄
舊時書肆 節選
《近代報刊文獻輯錄叢書:舊時書肆》: 說一說南洋書業的情形,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一般的說來,南洋在文化上是比較落后的,華僑的文化事業雖有相當的發展,但較之中國本土大城市的文化水平卻仍是望塵莫及。這一點,從南洋的書業情形里反映了出來。 南洋的書大半是從上海批發去的。什么樣的書在南洋*有銷路的呢?——這或者是諸位讀者所要問的。我們知道,南洋各地能夠升大學的青年學子多半要跑回本國來,在廣州、廈門、上海等地的大事里找他們的智識。大學程度的書的需要不用說幾乎是等于零。中等程度的書雖較有銷路,但究因買主有限,又要受當地官廳的種種限制,自然也談不到多大的買賣。*需要、銷路*好的是一種娛樂性的舊小說,看圖增加興趣的連環圖書和其他的圖畫書,以及指導日常生活的《日用便覽》《萬事不求人》《珠算指授大全》等的通俗智識書。至外,四書五經和迷信的符咒書之類也有著不少的需要。這些書多半都是石印的,線裝的。 上海有一種書店專門作內地和南洋各埠的批發生意。我曾因了一個偶然的機會,到這種書店去參觀過一次,也曾看見過南洋的書商們向他們批發的書籍的目錄。一間長的廂房,一間客堂,四壁的書架上都滿滿的堆著備色各樣大小不同的線裝石印書籍,是這個書店所給予我的*深的印象。南洋的書商們稱這種線裝書為“舊書”,把“各科常識問答”“各科投考指南”“××基礎”“××百日通”……之類的洋裝鉛印的投機書稱為“新書”,那些與新文化有關系的書籍,自然也是在“新書”之列了。 這些“舊書”價錢大都是很便宜的。有三五分錢一部的,有三五角錢一部的,很少有每部超過一元的。書店批發給他們,大半是折實后再打八折。 不要看這些書不值錢,買得多了,一筆生意卻也不在少數。批發書價,數百元是小數目,千把幾百元也并不算多。書商們對于有銷路的書,如日用的通俗書,舊小說中的《封神演義>《列國演義》《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七俠五義》《濟公傳》《鏡花緣》等,起碼要批發一百部到兩百部,其他銷路次些的書也視其需要的多寡而批發五十部、三十部、十部、五部不等。這些書的名目多到不可勝計,這里恕我不一一列舉了。 南洋書商們不僅是在上海批發書籍,也在上海批發筆墨。南洋各埠大都愛銷老牌貨物的,筆墨以胡開文、周虎臣等商號的出品為佳;但老牌貨物價錢大都昂貴,如一枝雞狼毫或小楷羊毫筆,在上海非一角五到兩角大洋莫辦,可是南洋的顧客卻不愿出這數目購買的。若照這數目批發了,則不但到南洋沒有銷路,就是銷掉了,貼了水腳,恐怕還不夠本呢。于是,有些書商想出了一條錦囊妙計,他們偷偷地和上海的筆作坊里的老板約好,把每枝值價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五分、六分等的筆,冒大筆店的招牌,刻上一些“大京水”“金不換”“凈純羊毫”“小楷羊毫”“雞狼毫”等的字樣,以適應南洋買主的需要。他們出的本錢輕,到南洋自然是很可以獲利的。 他們也運銷自來水筆的,但大都是野雞牌子,質料次些的大致每打值價十五元,較好的約二十二元。他們購買這些貨物,大都有書店跑街向他們介紹,跑街則從貨價中抽取百分之幾的傭金,以作酬勞。 書商向上海辦貨,有親自來的,有在上海雇用“坐莊客”的,有僅用通信手續直接和書店筆店辦貨的。南洋書商多是長江流域一帶的人,他們回家時自然也可以順道在上海辦這種事情。 書價不一定要用現款全部繳清,大都是采用“押匯”辦法。比如一千元的生意,現款交二三百元就可以了,俟書筆到達南洋時,再將余款向郵局交清即可。老主顧不用說又是可以“掛賬”的。 書商在南洋營業情形是這樣的:有本錢的開大的或較小的書店,做門市生意;本錢小的則在馬路邊擺攤子,一如上海馬路旁的書販,也有將書打個包袱從這里賣到那里的。 在南洋經營書業,早年頗能獲利。這不但是批發得便宜,賣得貴的緣故,南洋銀元市價和中國的不同也是一個原因。例如星加坡銀元一元,三四年前值上海大洋三元,現在雖低了些,但一百元星加坡錢仍合上海洋一百七十五元左右。從前,他們從星加坡匯一百元到上海就變成三百元,以三百元購買書物,到星加坡又照該地的洋價賣出,這中間是有好幾倍的利息的。不過,近年來南洋為不景氣籠罩著,買書的人少得多了,所以這個生意現在也是很不好做的了。 ……
舊時書肆 作者簡介
張偉,浙江鎮海人。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兼職教授。從事近代文獻整理與研究逾三十年。著作有《滿紙煙嵐》、《都市·電影·傳媒——民國電影筆記》、《遙望土山灣——追尋消逝的文脈》、《西風東漸——晚清民初上海藝文界》、《風起青萍——近代中國都市文化圈》、《晚清都市的風情畫卷——上海小校場年畫從崛起到式微》等十余種;并主編《歷史記錄:中國與世博(1851—1940)》、《中國近現代話劇圖志》、《上海圖書館藏歷史原照》(上下冊)、《中國現代電影期刊全目書志》、《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上海小校場卷》、《民國時期電影雜志匯編》(167卷)、《筆墨長城——宣傳畫里的中國抗戰》(三卷本)等圖文書籍多種。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