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生生不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現實價值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716153
- 條形碼:9787569716153 ; 978-7-5697-161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生不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現實價值 內容簡介
本書線索和結構:其一,辨儒(儒學、儒術、儒教,從先秦到兩漢至宋明);其二,拾遺(先秦諸子:墨、道、法、陰陽五行);其三,說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其四,問心(陸王心學,內心強大)。總計十三章,暗合儒家十三經,舉凡十萬字,以史為脈,宏觀梳理國學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力圖簡化、通俗、實用,拓展視野、厚植情懷,進而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微觀上,于讀者有所參考、裨益,則善莫大焉。
生生不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現實價值 目錄
(一)背景: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
(二)百家爭鳴
(三)子學派別和特點
(四)子學價值:開源奠基
第二章 儒家·儒學
(一)儒家
(二)辨儒:儒家三形態:儒學-儒術-儒教
(三)儒家首要價值:尚禮
第三章 孔孟儒學
(一)基礎理論:天命觀(敬畏心)
(二)孔孟儒學:仁學(人學)
(三)孔孟儒學的二分法:君子與小人
(四)儒學思想文化的重要載體:玉
(五)孔孟儒學的現代教育價值
第四章 墨門之義
(一)其人其門
(二)十大主張
(三)影響和評價
(四)墨門的世代價值
第五章 法家之力
(一)法家流派、人物
(二)法家尚力:法、術、勢的組合
(三)法家弱民:并非法治
(四)法家教訓:外儒內法
(五)法家思想文化的特殊價值
第六章 老莊之道
(一)老、莊其人/神
(二)道的內涵和外延:無、樸、真
(三)老莊之道的思想資源價值
第七章 陰陽與五行
(一)《易經》與《尚書》:陰陽五行家典籍
(二)思想觀念:古典樸素唯物主義的萌芽
(三)要義原理:相生相克
(四)思想傳承:生活常識
(五)歷史觀:五德終始
(六)陰陽五行的思維價值
第八章 儒術
(一)儒學非中心
(二)儒學從邊緣到中心:儒術
(三)儒學從邊緣到中心:讖緯
(四)儒術思想之集大成:《白虎通義》
第九章 經學
(一)緣起和演變
(二)今古文經和今古文之爭
(三)經學之弊端:文風、學風、士風僵化
(四)經學古籍的文史價值
第十章 魏晉玄學
(一)產生、演變
(二)玄學形式:魏晉清談
……
第十一章 隋唐佛學
第十二章 宋明理學
第十三章 陽明心學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生生不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現實價值 節選
錢穆大師也認為“在唐以后,中國南方出了兩大偉人,即慧能與朱子”(《國史大綱》)。明清兩代文學以小說為巔峰,正是源自佛教佛學的推動,既啟發構思,亦提供故事,如《西游記》《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神魔小說皆得益。尤其是《紅樓夢》,宣揚四諦,相得益彰。當代中國文學發展,也需要從佛教佛學中汲取營養。 其三,倫理學。佛教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除卻貪欲、無知、妄念,契合儒家“格致誠正”、道家清凈無為,為善去惡。《壇經》中頗多慧能的開示,如“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明代思想家呂坤,自號抱獨居士,在其《呻吟語》中說:“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善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邪念)。”2018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開班式上強調“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引用此名句,要求大家要加強道德修養,帶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辨是非善惡,追求健康情趣,不斷向廉潔自律的高標準看齊。佛教佛學強調感恩報恩,如《心地觀經》里有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涂苦。四重恩是: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國土恩),四、三寶恩(上師恩)。三途(三涂)就是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兩千多年來這些思想,強固了中國人倫理學當中的善良、仁愛內核。 其四,茶文化。如果沒有佛教佛學的傳入和發展,也許很長時期,茶依然只能停留在其古老的藥用功效上。一般認為,唐代以前古漢語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說法。唐之前,茶是一味中草藥,起源于神農,《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東漢以降,佛教傳入中國,出家人謹遵修行儀軌“過午不食”,蓋因“六凡食時”,早上是天、人共食時,中午是人食時,午后是阿修羅食時,其后是畜生食時,黃昏是施食于餓鬼時,晚上是地獄鬼食時,人在午后是不能與三惡道同食。可以想見,出家人在午后、夜間仍有念經修行等功課,凡夫俗子饑腸轆轆、精神疲憊。有出家人偶或發現,飲茶能生津止渴、提神醒腦、緩解饑餓之效,遂采茶制茶飲茶,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飲品。而后廣結善緣與居士、香客,至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朝,茶業昌盛,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茶圣陸羽非出家人,但出身子寺院,三歲時被西墻寺智積禪師收養,一生行蹤未脫離過寺院。提出“禪茶一味”之說。所著《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早、*完整、*全面介紹茶的**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是一部劃時代的茶學專著。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宋人蔡襄有感于陸羽,著《茶錄》,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及茶具茶器,是繼《茶經》之后*有影響的古典論茶專著。現代中國茶學學科帶頭人陳宗懋先生主編《中國茶經》,把中國茶分類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規范和推動了產業發展。 正是由于中國化佛教遠播東鄰,茶文化亦廣及日韓。特別是在日本,衍生出日本茶道文化。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明代中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并根據《詩經》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其發端和精髓仍源于中國。 中國茶道源于釋家,亦吸收了儒、道兩家思想精華。融攝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豐富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茶文化既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亦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修心修德,學習禮儀,領略傳統,是非常有益的社交方式。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提升文化生活質量。同時,也是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載體。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