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北京建設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的創新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318494
- 條形碼:9787576318494 ; 978-7-5763-184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京建設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的創新實踐 內容簡介
本著作依托國內外知名數據庫和一手官方網站,運用科學方法,剖析存在的問題,總結發展規律。本著作從北京建設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現實需要出發,通過剖析當前國際大環境下建設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重點對在京舉行的各級各類學會交流活動進行梳理總結,借鑒國內外學術交流中心建設的成功經驗,結合北京地情從不同維度給出建設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的對策和建議。本書不僅可供政府部門政策制定者和決策者提供戰略指導,也可供圖書、情報、出版、科技管理等業界人士參考閱讀。首先,本著作將為北京建設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的相關管理部門、政策制定部門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其次,本著作為市科協進一步做實工作舉措增加一個工作抓手,以便更好地繁榮北京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營造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國際學術氛圍。第三,本著作的研究在豐富了學術交流的相關理論的基礎上,首次對國際學術交流和中心建設發展現狀全面呈現,為廣大讀者提供詳實資料,開拓視野。
北京建設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的創新實踐 目錄
1.1 國際學術交流的國際環境分析
1.1.1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重塑世界
1.1.2 中美戰略競爭將使美對華高新技術遏制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
1.1.3 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仍在持續
1.1.4 科研人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受限,政策創新不足
1.2 國際學術交流的國內環境分析
1.2.1 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1.2.2 科技實力躍上新的臺階
1.2.3 “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帶來新機遇
1.3 國際學術交流的概念、內涵和外延
1.3.1 學術交流
1.3.2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1.3.3 科協組織
1.4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建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1.4.1 學術交流的意義
1.4.2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建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 基于文獻計量國內外學術交流與科技合作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2.1 國外國際學術交流研究進展
2.2 國內國際學術交流研究進展
2.2.1 論文數量分析
2.2.2 資助項目分析
2.2.3 技術主題分布與演化分析
2.2.4 關鍵詞分布與演化分析
2.2.5 期刊分布
2.2.6 機構論文數量
2.2.7 作者論文數量
2.3 國內科技交流與合作研究進展
2.3.1 論文數量分析
2.3.2 資助項目分析
2.3.3 關鍵詞分布與演化分析
2.3.4 期刊分布
2.3.5 機構合著
2.3.6 作者合著與競爭分析
第三章 國內外學術交流現狀調研與梳理
3.1 國內外學術交流的現狀與問題——以科協系統為例
3.1.1 現狀
3.1.2 問題
3.2 國際學術交流的典型案例
3.2.1 北京市科協學術交流“十三五”重點工作回顧
3.2.2 國內外主要國際學術交流活動
3.2.3 典型案例
第四章 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典型案例研究
4.1 以組織機構和學協會為載體的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4.1.1 國外主要的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4.1.2 國內主要的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4.2 以地理位置優勢或者功能區域為主的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4.2.1 國外主要的科學城或科學中心
4.2.2 國內主要的科學城或科學中心
第五章 北京建設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的優劣勢對比研究
5.1 北京作為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的優勢和基礎
5.1.1 主體優勢
5.1.2 體系優勢
5.1.3 依托載體優勢
5.1.4 硬件設施優勢
5.2 北京建設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的影響因素分析
5.2.1 影響因素分析的理論基礎
5.2.2 理論應用
5.2.3 資料搜集與整理
5.2.4 資料分析和影響因素確定
5.3 北京建設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的框架
第六章 北京建設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的對策建議
6.1 科協組織及國際學術交流工作
6.1.1 深化國際學術交流意識,創新國際學術交流工作
6.1.2 提高國際學術交流質量,打造國際**學術論壇品牌
6.1.3 創新學術交流機制,以學術共同體推動科技創新共同體發展
6.1.4 借助新媒體,打造國際學術交流新模式
6.1.5 拓展人才通道,打造國際學術人才增長助推器
6.2 充分發揮科協組織在北京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建設中的作用
6.2.1 充分發揮科協組織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建設中重要引領作用
6.2.2 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參與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建設
6.2.3 發揮科協組織的品牌活動助力北京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建設
6.2.4 搭建多樣化學術交流平臺,以平臺群推動國際學術交流簇
6.3 對策建議
6.3.1 筑牢優勢,按照首善標準遴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依托載體
6.3.2 補足短板,推進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建設頂層設計
6.3.3 經驗借鑒,以體制機制創新繁榮國際學術交流
6.3.4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升國際學術交流的質量
6.3.5 加強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基礎設施建設,以會聚才以才促會
6.3.6 以科學外交推動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建設
6.3.7 提升學術會議的數量、質量,推動創新主體進行充分的交流合作
6.3.8 建立專業化人才隊伍
6.3.9 加強重點領域和方向的國際學術交流
6.3.10 構建全方位、多元化、高質量的學術交流平臺
6.3.11 建立健全學術交流工作管理制度
6.3.12 建立健全開放式的學術會議體系,構建線上線下結合的學術引領模式
6.3.13 充分發揮科技的驅動作用,進一步強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的學術傳播模式
參考文獻
附件1 國際學術交流創新主體匯總
A.北京獨角獸企業榜單(截至2022年4月)
B.北京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截至2022年9月)
C.北京普通高等院校名單(截至2022年9月)
D.北京市科協所屬學會協會名單(截至2022年9月)
附件2 “三城一區”產業發展相關政策統計(截至2022年9月)
附件3 2021年中關村科技園區主要經濟指標
北京建設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的創新實踐 作者簡介
張素娟,女,漢族,1986年2月,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生,畢業于上海中醫藥大學,現就職于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情報研究所,技術情報研究部,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科技情報及相關軟科學研究與服務,在科技創新、公共管理、科普研究、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有較深厚積累,主持、參與、指導并完成 自然青年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北京市科技計劃等競爭性項目以及中國科協、北京市政管委、北京市科協、天津市科技咨詢業協會等研究項目十余項。主編、參編了圖書《數字時代 開放科學基礎設施的創新與發展》《科技智庫期刊創新發展的影響因素和路徑研究》《起航2019北京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報告》;在主流媒體和核心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二十余篇,其中SCI5篇,申請專利一項,相關成果獲得地市級科研成果獎2項。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