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智慧心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14680
- 條形碼:9787572014680 ; 978-7-5720-146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智慧心理學 內容簡介
本書作為國內首部智慧心理學教材,圍繞智慧、愚蠢、人工智慧及智慧教育等主題,分16章展開系統、細致、深入的探討,全面述評智慧心理學的*新發展成果,著重反映智慧心理學的經典實證研究成果,旨在使讀者準確把握智慧心理學的學科性質和研究對象,系統掌握智慧心理學的重要理論和研究方法,獲得在學習和生活中學會運用智慧心理學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書具有觀點新穎、結構創新、內容系統、語言流暢、本土性與國際性相結合、經典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等特點,既適合高校心理學及鄰近專業的學生和研究者使用,也可供廣大愛好智慧心理學的讀者借鑒與參考。
智慧心理學 目錄
**章 關于智慧心理學的兩個問題/1
**節 智慧心理學的研究意義/1
一、辯證看待德與才的關系,把握智慧本質/1
二、培育智慧型人才,促進國家又好又快地發展/5
三、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心理學思想,彰顯文化自信/6
第二節 智慧心理學的研究方法/6
一、智慧心理學的基本研究過程/6
二、科學選擇具體研究方法/13
三、提高智慧心理學科研能力的策略/35
第二章 智慧心理學發展簡史/42
**節。玻笆兰o70年代之前的智慧心理學/43
一、哲學意義上的智慧心理學/43
二、心理學家眼中的智慧心理學/63
第二節。玻笆兰o70年代以來的智慧心理學/68
一、20世紀70年代以來心理學者關注智慧的緣由/68
二、20世紀70年代以來智慧心理學發展概況/72
第三章 智慧的內涵/79
**節 智慧定義的紛爭與整合/79
一、智慧定義的紛爭/79
二、智慧定義的整合/95
第二節 智慧與相關概念的辨析/104
一、智慧與常見相關概念/104
二、智慧與智慧推理/111
第四章 智慧的結構/117
**節 智慧結構的早期和中期探索/117
一、智慧結構的早期探索/117
二、智慧結構的中期探索/118
第二節 智慧結構的新近探索/120
一、智慧的二維結構觀/120
二、智慧結構的新近探索/124
第五章 智慧的分類/125
**節 智慧的經典分類/125
一、真智慧與偽智慧/125
二、理性智慧與感性智慧/126
三、常規智慧與應變智慧/127
四、個人智慧與一般智慧/127
五、特殊性領域的智慧與普遍性領域的智慧/129
六、個體智慧與集體智慧/130
第二節 智慧的新分類/130
一、特定領域內的智慧、普遍性領域的智慧與全知全能的智慧/130
二、人慧與物慧/132
三、真智慧與類智慧/138
第六章 智慧的生成與發展/140
**節 智慧的腦機制/140
一、智慧的神經生物學模型/141
二、智慧重要子成分的腦機制/141
第二節 智慧與年齡/151
一、增長模型:智慧與年齡呈正相關/151
二、衰減模型:智慧與年齡呈負相關/153
三、晶體模型:智慧與年齡無直接關聯/154
四、高原模型:智慧與年齡呈倒U 形關系/156
五、綜合模型:智慧與年齡的關系因境而論/157
第三節 智慧與性別/159
一、哲學心理學對智慧性別表現的探討/160
二、智慧心理學對智慧性別表現的研究/163
第四節 個體智慧的生成樣式、發展過程與影響因素/168
一、個體智慧的生成樣式/168
二、個體智慧的發展過程與階段/169
三、智慧生成與發展的影響因素/175
第七章 智慧的測量/194
**節 智慧的表現測量取向/195
一、智慧的表現測量取向的早期做法/195
二、智慧的表現測量取向的新發展/199
三、對智慧的表現測量取向的簡要評價/202
第二節 智慧的自陳量表測量取向/204
一、智慧的自陳量表測量取向的早期做法/204
二、智慧的自陳量表測量取向的新發展/208
三、對智慧的自陳量表測量取向的簡要評價/211
第八章 智慧與自我/214
**節 自我及其類型/214
一、什么是自我/214
二、自我的分類/216
第二節 有我與智慧/221
一、自我反思與智慧/221
二、小我與所羅門悖論/225
第三節 無我與智慧/228
一、沒有自我或迷失自我均會阻礙個體展現智慧/228
二、三種類型的無我能促進個體的智慧表現/229
三、無我與自我實現在智慧歷程中的有機統一/232
第九章 智慧與文化/235
**節 文化的內涵及其與智慧的關系/235
一、文化的內涵/235
二、文化與智慧的關系/237
第二節 三種文化視角下的智慧/240
一、文化普遍主義及其與智慧的關系/240
二、文化相對主義及其與智慧的關系/242
三、多元文化匯聚主義及其與智慧的關系/245
第十章 智慧與幸福感/248
**節 幸福感及其類型/248
一、主觀幸福感與享樂主義幸福感/249
二、心理幸福感與自我實現幸福感/250
二、精神幸福感/251
第二節 不同幸福感類型與智慧的關系/253
一、享樂主義幸福感與智慧的關系/253
二、自我實現幸福感與智慧存在正相關關系/258
三、精神幸福感與智慧的關系/261
四、研究智慧與幸福感時應重視的問題/262
第三節 從智慧發展歷程看智慧與幸福感的關系/263
一、積極人格發展觀/264
二、發展歷程觀/264
三、不同智慧水平與幸福感的關系/265
第十一章 智慧與死亡/268
**節 向死存在助推智慧及其機制/269
一、向死存在助推智慧的證據/269
二、向死存在助推智慧的機制/270
第二節 向死存在阻礙智慧及其機制/270
一、向死存在阻礙智慧的證據/271
二、向死存在阻礙智慧的機制/271
第三節 向死存在是否助推智慧受多種因素調節。玻罚
一、調節向死存在與智慧的因素/271
二、澄清死亡與智慧的關系尚須深究的問題/272
第十二章 智慧建言/274
**節 智慧建言的內涵與正反例/274
一、智慧建言的內涵/274
二、智慧建言與建言的異同/276
三、智慧建言的正反例/276
第二節 智慧建言的類型與影響因素/282
一、智慧建言的類型/282
二、智慧建言的影響因素/284
第十三章 智慧納建/288
**節 智慧納建的內涵與正反例/288
一、智慧納建的內涵/288
二、智慧納建與納建的異同/289
三、智慧納建的正反例/290
第二節 智慧納建的類型、過程與影響因素/292
一、智慧納建的類型/292
二、智慧納建的過程/293
三、智慧納建的影響因素/295
第十四章 智慧與愚蠢/300
**節 愚蠢研究的興起/300
一、心理學界曾長期忽視對愚蠢的研究/300
二、對愚蠢的研究逐漸進入心理學視野/301
第二節 愚蠢的內涵/301
一、對愚蠢的語義分析/301
二、斯騰伯格等人對愚蠢的界定/302
三、對愚蠢的新界定/302
第三節 愚蠢的類型/303
一、斯騰伯格對愚蠢的分類/303
二、對愚蠢的新分類/304
第十五章 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314
**節 關于人工智能的三個問題/314
一、人工智能的內涵/314
二、人工智能與智慧/315
三、人工智能與人類生存/315
第二節 人工智慧的內涵與類型/317
一、人工智慧的內涵/317
二、人工智慧的類型/321
第三節 從人工智能走向人工智慧/322
一、人工智能是否可以發展成人工智慧/322
二、人工智能如何走向人工智慧/324
第十六章 智慧教育/328
**節 有關智慧教育的三個問題/328
一、開展智慧教育的原因/328
二、智慧教育的內涵/329
三、開展智慧教育的途征:經驗與教訓/331
第二節 培育智慧的通用策略/334
一、不斷完善個體的道德品質/334
二、多管齊下提高個體的聰明才智/346
第三節 智慧教育的基本原則、課程和保障措施/348
一、智慧教育的基本原則/348
二、智慧教育課程/348
三、智慧教育的保障措施/356
參考文獻/359
附錄/402
附錄1 《整合智慧量表》/402
附錄2 《自我評估智慧量表》(中英文對照版)/405
附錄3 《智慧發展量表》(中英文對照版)/410
智慧心理學 節選
二、智慧心理學對智慧性別表現的研究 (一) 智慧觀的性別效應 智慧觀指人們對智慧的看法。智慧觀與性別的關系問題可分解為兩個子問題:(1)男 性和女性對智慧的看法是否相同?(2)人們對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的看法是否存在 差異? 1.男女兩性對智慧的看法 從總體上看,男女兩性的智慧觀高度相似。具體而言,男性和女性對智慧內涵的界定具同質性,均認為智慧與問題理解能力、知識經驗、自我反思和自我評估、共情、追求公共利益(Glück,Bischof,& Siebenhüner,2012),以及平衡利益和靈活變通(Glück,Bluck,Baron,& McAdams,2005)等因素密切相關。同時,男女兩性對智慧故事的邊界條件和現實表現的看法幾乎一致。這可用一個實證研究來證明。要求被試報告親歷的智慧事件時,雖然被試報告事件的側重點和領域有所差異(Glück,Strasser,& Bluck,2009),但事件實質趨同,均可歸納為以下五類:(1)幫助他人或對大環境有所建樹以求共善;(2)成就讓自己滿意的自我定位和生活狀態;(3)決定人生發展方向;(4)解決工作上遇到的難題與挑戰;(5)在強大的壓力下堅持做自己認為正確且該做的事(楊世英,2007)。例如,男性報告的“在職場中,準確定位并調整自身角色定位,追求個人成長”智慧故事,與女性報告的“維持家庭成員間的圓滿關系以及和諧的家庭氣氛”智慧故事,雖發生于不同生活領域且內容相差較遠,但都屬于“個體通過不斷的努力,克服艱難,成就讓自己滿意的生活狀態”的類智慧故事(Yang,2008b)。 出現上述結果的原因可能有兩個:(1)此類研究大多是對比來自同一文化背景的男性和女性的智慧觀,跨文化比較相對較少。來自同一文化的個體,不論男女,從社會文化大環境、家庭環境,以及各種類型的教育、學習和實踐活動中接收到的關于“什么是智慧”和“什么樣的人才稱得上智慧者”的思想與觀點極為相似(汪鳳炎,鄭紅,2014,pp.268-276;Grossmann & Kung,2018;Grossmannetal.,2020)。由此可推測,來自同一文化背景的男性和女性極有可能形成高度相似的智慧觀。(2)研究比較的是男女兩性群體對智慧的普遍看法的異同。這種情況下,除非男性群體和女性群體中的絕大多數人存在不同觀點,否則出現“兩個群體具有差異性”的結果的可能性不大。 2.人們對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的看法 無論是在普通民眾(laypeople)眼中,還是在智慧心理學研究者眼中,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都具有高度同質性。具體而言,從普通民眾的樸素智慧觀的角度看,人們對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的描述高度相似(Knig & Glück,2012)。這可用一個實證研究來證明。研究者請每位被試先閱讀兩份紙質材料,**份材料上寫著“保羅,72歲,他的朋友們認為他是一個智慧者”,第二份材料上寫著“寶拉,72歲,她的朋友們認為她是一個智慧者”,接著要求被試評定這兩位虛擬人物與提供的80個形容詞(或短語)的符合程度(Glück,Strasser,& Bluck,2009)。這些形容詞(或短語)包括知識和生活經驗、液態智力、洞察力、反思、開放性、情緒管理、關愛他人、現實技能八個類別。結果發現,被試對“保羅”和“寶拉”的描述不存在顯著差異。 智慧心理學研究者在界定智慧內涵,探究智慧結構,開發智慧測量工具時,并不區分性別。換言之,智慧心理學研究者認為可用同一套智慧理論理解男性和女性的智慧,也可用同一套量表和實驗范式測量男性和女性的智慧,沒有分別探討的必要。例如,在智慧的德才一體理論看來,任何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只要兼具良好品德和聰明才智,就可被稱為“智慧者”(傅緒榮,汪鳳炎,陳浩彬,2019)。 除請被試直接描述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的特征,智慧者提名研究也可用于探究兩性智慧者觀的異同。該類研究大多發現被試會提名更多的男性智慧者(汪鳳炎,鄭紅,2014,pp.285-294)。例如,要求被試提名認識的智慧者時,被試給出的66位智慧者中有55人(占77%)是男性(Yang,2008a,2008b,2011)。又如,在一項要求被試提名歷史上的智慧人物的研究中,被試給出的106名智慧人物中僅有25人(占23.6%)是女性(Weststrate,Ferrari,& Ardelt,2016)。 如上所述,被試傾向用極為相似的詞匯描述男性智慧者和女性智慧者,即智慧者的性別不會影響人們對其智慧素質的評價。這是因為,人們對智慧者持只見“智慧”不見“性別”的態度,認為真正的智慧者是雙性化的(androgyny),兼具高男性正性特質和高女性正性特質(Ardelt,2009;Orwoll & Achenbaum,1993)。 智慧者提名研究中,被試提名男性人物的可能性遠高于女性人物,并不說明大眾普遍認為男性比女性更有智慧。研究者認為,此結果明顯受兩性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的影響,無法真實反映大眾的兩性智慧觀。具體而言,研究者認為人類歷史以男權制為主,在家庭和社會中處于支配地位的男性有更多公開展現自身智慧的機會,而女性在外拋頭露面的機會較少(Weststrate,Ferrari,& Ardelt,2016),由此口頭流傳下來或記錄在案的女性智慧故事極少。正因如此,提名智慧者時,可供人們挑選和使用的女性智慧者十分稀缺,女性被提名為智慧者的概率相應遠小于男性。
智慧心理學 作者簡介
汪鳳炎,1970年3月生。心理學博士,教育學博士后,F為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學學科帶頭人,兼任校學位評定委員會、校學術委員會、校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大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長。主攻中國文化心理學和智慧心理學。 鄭紅,1970年4月生。心理學博士,F為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心理學和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研究。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