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江淮關系與淮揚運河水文動態研究(10—16世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16776
- 條形碼:9787572016776 ; 978-7-5720-167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江淮關系與淮揚運河水文動態研究(10—16世紀)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地理學師生及水利部門工作人員等本書以江淮關系為視角探討淮揚運河水文動態和以淮揚運河為主體探討江淮關系的演變,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江淮關系與淮揚運河水文動態研究(10—16世紀)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頂jian學科出版工程·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系列叢書中的一本。本書主要利用歷史文獻資料,同時借助現代地理學研究成果、考古資料和實地考察資料,把古地圖和現代地圖作為時空參照,以宋代至明代為主要研究時段,兼涉宋代以前,以江淮關系為視角,探究淮揚運河堤岸閘壩體系形成過程中運河流向、水源和運湖關系等水文動態的演變歷程,解讀不同時期江淮關系的具體內涵及其與淮揚運河的互動進程,揭示淮揚運河沿線河湖地貌和水環境演變的內在驅動機制。
江淮關系與淮揚運河水文動態研究(10—16世紀) 目錄
緒論 1
**章 從一體到分化:宋代以前江淮關系和淮揚運河的變遷
第二章 宋代淮揚運河堤岸閘壩體系和區域河湖地貌
第三章 明代洪武至正德年間淮揚運河的演變
第四章 明代嘉靖以后淮河下游水環境、治水爭論和淮水出路問題
第五章 明代嘉靖以后淮水出路和淮揚運河北段的演變
第六章 明代嘉靖以后運西湖群擴張和運湖關系的演變
第七章 明代嘉靖以后揚州運河的水文動態:由引江濟運到導淮入江
參考文獻
江淮關系與淮揚運河水文動態研究(10—16世紀) 節選
歷史時期江淮關系和淮揚運河水文動態之間關聯緊密。淮揚運河是江淮關系的重要媒介,對江淮關系的構建影響重大。江淮關系是運河水文動態的映射,為解讀運河時空變遷提供更為廣闊的視野。淮揚運河與江淮關系的互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宋代以前江、淮一體階段,宋代至明代中期江、淮分化階段,明代后期淮水入江階段。 宋代以前,運河與江、淮等外部水系保持貫通,江淮關系呈現水流自然溝通、互為一體的狀態。早在先秦時期,江、淮河口開闊,河湖眾多,港汊密布,長江、淮河水系自然通流,春秋邗溝正是基于這種水系一體的環境稍加疏浚形成的。漢唐時期,江、淮河口東遷,射陽湖淤淺,豐水環境減弱,邗溝東道西移。運河水流不似先秦貫通,江、淮分化初現端倪,但在感潮環境中,運河可借助潮水濟運,稍加人力干預便能實現整體貫通,江、淮一體得以維持。唐宋之交,隨著江、淮河口進一步東遷,感潮環境減弱,江、淮自然通流的狀態結束,運河貫通一體的局面被打破,江淮關系從一體走向分化。 宋代,在江、淮分化的大背景下,淮揚運河南、北段淺澀情形更為嚴峻。為維持運道水位,筑堰置閘等人為干預相應加強,阻斷了運河和外界水系的循環貫通,加劇了江淮關系的分化。與此同時,運道封閉加速了泥沙沉積,致使淮揚運河南、北段地勢抬升。中部湖水入淮受阻,部分水流進入淮揚中部的洼地,在運河以西潴積,加速運西湖泊的擴展和新湖群的發育。為保障行船安全,湖區運道興筑單堤,反過來進一步攔截東西向水流,加速運西湖群擴展。宋代運堤就在這種運、湖互動的關系中不斷興修、延伸,成為一道縱貫南北的堤防,對淮揚地區河湖地貌演化產生重要影響。 明初,淮揚運河北段不通淮河,江、淮水系完全處于隔絕狀態。彼時黃河奪淮已久,但黃河長期南北擺動、遷徙不定,對淮河下游的影響尚未凸顯。平江伯陳瑄開鑿清江浦,治理沿運湖堤,完備閘壩工程,重新實現運河通流。在陳瑄構建的運河體系中,除淮揚運河北運口體現出對黃河奪淮后新環境的適應,大部分還是沿襲宋代運河堤岸閘壩形制。和宋代情形類似,明代前中期運河所謂的溝通只是人力勉強維持的結果,并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水系通流,江淮關系仍處于分化狀態。 明代嘉靖年間,黃河主流干道奪泗水入淮,致使清口淤塞,淮水入海通道受阻。隆慶、萬歷時期,在黃河擾動、淮水治理和治運理漕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下,淮水由高家堰分泄南下的格局逐漸確立,不僅對淮揚運河沿線湖泊、堤防和閘壩體系產生影響,還推動江淮關系向新的方向發展演進。在淮揚運河北段,隨著沿淮地勢淤高,運河無法獲取湖水濟運,轉而汲引黃、淮之水,加劇運道淤積。在抵御黃、淮南泛和維持運道水源的雙重訴求下,淮揚運河北段沿線堤防由單堤過渡到雙堤,加劇了對水流、泥沙的攔截。在淮揚運河中段湖區,受黃淮南泛、運堤阻隔和入江不暢等因素影響,運西諸湖經歷了擴展,推動運道由運、湖一體的湖漕轉向雙堤渠系越河。雙堤越河形成后,運堤閘壩調控的復雜程度相應增加,對水流的阻隔進一步加劇。在淮揚運河南段,隨著淮水南下水量增加,揚州運河在漕運之外也兼具了泄水功用,但由于地勢所限,運河在漕運和泄水之間存在固有矛盾,開鑿金灣河、疏浚芒稻河緩解了矛盾,并被納入“分黃導淮”的國家工程。至此,淮水入江格局基本確立,江淮關系進入新時期。 江淮關系與淮揚運河水文動態的演進是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各個階段的驅動因素有所差異。宋代以前,主導江淮關系和淮揚運河水文動態的是江、淮河口變遷等自然因素。宋代,淮揚運河運堤閘壩體系形成,標志著運河由一條半天然、半人工的河流向全線人工干預的河流轉變,人為因素占據主導地位,江淮關系成為人力勉強維系的結果。明代后期,在黃河擾動和運堤攔截的雙重影響下,江淮關系在淮水入江的新格局中發展演進。其中,黃河擾動起外力助推作用,而發端自宋代、完成于明代后期的淮揚運河堤岸閘壩體系才是內在驅動。正是由于運河堤防的攔截,分泄南下的散漫淮水才得以約束,進而與長江聯動。 淮揚運河堤岸閘壩體系不僅影響了運河自身水文形勢及江淮關系,還深刻影響了淮揚地區的河湖地貌和水利格局。前人研究多關注黃河奪淮對區域環境演變的負面影響,而較少深究人地關系演化背后更為深層的內在邏輯。淮揚運河堤岸閘壩體系成為解讀區域環境和人地關系演化的突破點。 其一,宋明時期淮揚運河堤岸閘壩體系確立了運河兩側河湖地貌分化的基本格局。在淮揚地區,天然河道流向多為自西向東,縱貫南北的運河堤防形成后,勢必對水流進行攔截。宋代單堤時期,隨著大量水流被攔截,運河以西洼地潴水并形成新湖群,運河以東的部分地區逐漸涸出水面、墾為農田,運河兩側分異的河湖地貌初具雛形。明代,湖區雙堤渠系越河形成后,運堤對水流的攔截作用更加明顯。雙堤之間的運道接受黃河倒灌或淮水南泄攜帶的泥沙,地勢逐漸淤高,成為淮揚地區一道明顯的地貌標志。在這種情況下,運堤對東西兩側河湖地貌的分化越加明顯。不同地區水環境的差異影響了土地利用方式的選擇,在長期的人地互動中塑造出運西湖群密布、運東農田縱橫的地貌格局。 其二,宋明時期淮揚運河堤岸閘壩體系對梯級水利格局的構建意義深遠。淮揚地勢西高東低,宋代以前的陂塘和捍海堰分別解決了丘陵地帶的灌溉和濱海低地的鹽堿問題,但是丘陵和范公堤之間的廣闊地帶還是缺少水利調控的季節性湖沼平原,大規模的農業發展難以實現。單堤形成后,運西湖區由于運堤的攔截得以積蓄水源,東部洼地得以涸出成陸,使淮揚地區避免了東、西一片積水的情形,客觀上利于區域整體開發。官方精細的閘壩控制,使運西湖水能夠穿過運堤供給運東,維持了水流的動態平衡,為淮揚地區的發展提供了相對穩定的水環境。同時,西有陂塘、中有運河、東有捍海堰的梯級水利格局,使黃淮奪淮前的宋代成為淮揚水利發展史上的高峰時刻。宋代確立了以運河為中心的水利格局,借助運河的堤岸閘壩體系,人力得以對淮揚地區的整體水流實現調控。從宋代陳損之到明初平江伯,再到明代后期萬恭、潘季馴,歷任治水者都力求在運堤閘壩體系之中實現區域治水目標。明代后期淮水在黃河擾動下分泄南流,大量水流在運堤攔截和閘壩調控下形成向東、向南的排泄路徑。堤岸閘壩調節東西向水流,使水流由運堤減水壩分泄,經里下河地區入海,是為淮水歸海之路;運堤和運道閘壩約束南北向水流,由揚州運河、芒稻河等泄入長江,是為淮水歸江之路。以運河為中心,維持歸江、歸海動態平衡,保持水流蓄泄有度,成為淮揚地區水環境穩定的內在要求。 但是以運河為中心的水利調控系統相當脆弱,一旦受外力干擾或脫離官方精細的管理,就會處于崩壞狀態。南宋黃河奪淮以后,尤其到了明代后期,黃河擾動淮河下游的同時,也擾動了淮揚運河的水文環境。雙堤渠系越河形成后,運堤對水環境的分化作用進一步鞏固。黃河南灌、淮水南泄所攜帶的大量泥沙逐漸將運河淤成一條地上懸河,運河兩側河湖地貌的分異更加明顯,閘壩控制也更為復雜。官方以漕運為綱的政策,使東、西水環境的調節背離了因地因時的基本要求,時常處于失控狀態,淮揚地區水旱頻發,其中以運河以東的里下河地區受災*重。 總之,宋明是運河堤岸閘壩體系形成的時期,是淮揚地區河湖地貌分異局面確立的時期,也是以運河為中心的水利格局構建的時期。宋明時期淮揚運河堤岸閘壩的發展,不僅影響了運河自身水文動態和江淮關系的演變,也對淮揚地區河湖地貌和水利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所折射出的人地關系和環境演化邏輯表明,淮揚地區水環境的穩定,一在外部水環境的穩定,一在以運河為中心的內部水利的有序調控。 清代、民國時期淮揚運河水文動態和淮水入江格局在明后期的框架體系之上繼續拓展和深化。清代,清口泥沙淤積、水流壅滯的形勢加劇,淮水南移趨勢愈加明顯,淮揚運河北段地勢在黃、淮南泛和泥沙沉積的影響下抬升,淮揚運河中段湖群進一步潴水擴展,淮揚地區南端因導淮訴求發展出包括揚州運河在內的多條入江水道縱橫交錯的河網體系。淮揚運河兩側河湖地貌的分異在人地交互的演進過程中不斷深化,以運河歸海壩、歸江十壩為中心的閘壩調控體系在歸海、歸江之間的互動中更加復雜。同時,黃河對淮河下游的擾動日趨強烈,官方出于保漕護運的目的,頻繁地以分泄淮水的方式將黃、淮下游水文的不穩定因素轉嫁給淮揚,又通過開啟運堤歸海壩的形式*終轉嫁給里下河地區。外部水環境頻繁擾動,運河水利調控系統失序,歸江、歸海的動態平衡無法維系,使淮揚地區處于水旱頻發的局面。咸豐元年(1851),淮河洪水沖破洪澤湖大堤(即高家堰)的三河口,由三河經高郵湖、邵伯湖、歸江河道至三江營注入長江,淮水由支流入江轉為主流入江,江淮關系繼續深化。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北徙,但淮河難回故道,淮水主流入江成為定局。清末至民國,尋求淮水出路的呼聲此起彼伏,江海分疏、入江、入海等導淮方案紛紛提出。張謇主張江海分疏,先是提議“三分入江、七分入海”,后轉變為“三分入海,七分入江”。其中,入江線路由蔣壩,經高寶湖、邵伯湖、淮揚運河、三江營入江;入海線路由張福河出清口,循廢黃河、灌河入海。李儀祉在導淮問題上也主張導淮以入江為主、入海為輔。 這些導淮提議背后不僅有治水者對彼時地理形勢和水文環境的實際勘察,也折射出對江淮關系的深刻認知。在導淮實踐中,雖有疏浚張福河,拓寬高郵湖、邵伯湖泄洪水道,修建運河邵伯、淮陰船閘等舉措,使淮河得到一定治理,但導淮并未達到實際效果,大部分仍停留在計劃層面,淮揚地區水文環境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 導淮是一個錯綜復雜的歷史議題,其中涉及的水文體系更是盤根錯節,只有首先弄清江淮關系和淮揚運河互動演化的歷史邏輯,才能為更好地探討包括具體路線、工程技術、政治制度、社會變遷等諸多內容在內的導淮議題提供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的號召、領導下,大規模治淮、治運工程相繼開展,淮河和淮揚地區的水患才得到根本改善,里下河地區“四水投塘”“十年九淹”的歷史得以終結。 20世紀50年代以來,培修淮揚運河復堤,疏浚淮陰以下廢黃河,開挖蘇北灌溉總渠,建高良澗閘、三河閘等,實行“分淮入沂”,加固洪澤湖大堤,完善洪澤湖控制工程,全面整治擴大入江水道。至20世紀80年代,淮河洪水入江、入海兩大系統工程得到進一步完善,淮河洪水得到初步控制。 淮河、運河不再行洪,而集灌溉、排水、通航等綜合效益為一體。另一方面,隨著南水北調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開展,淮水入江水道與江、淮聯系密切的淮揚運河不僅成為跨流域調水的大動脈,還被賦予了更多的生態內涵。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7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出以南水北調東線清水廊道及周邊湖泊、濕地為重點,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2019年5月,《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提出構筑大運河綠色生態帶;12月,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提出打造淮揚片區以運河水韻為特色的水上觀光。宋明時期淮揚運河的水文動態和江淮關系看似距此久遠,但仍能為當下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生態景觀營建提供一定的歷史啟示。 其一,現代京杭大運河堤岸鞏固后,東西水流的阻隔加深,如何維持東、西水流之間的動態平衡,保障運西、運東地區農田灌溉,成為探索運河堤岸、維護閘壩調控機制的重要目標。像明代陳瑄所主張的“但許深湖,不許高堤”的生態水文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參考意義。調控運西湖水蓄泄、維持運河兩側水流動態平衡,使運西湖泊的活水綿緩滋潤運東地區,做到清水活緩、蓄泄有度,仍是當代大運河沿線農田灌溉和環境維護的重要內容。 其二,大運河不僅是一項水利工程,還是自然和人為交互塑造的景觀。“青滿長堤綠滿陂”“遠樹晴煙鎖,重湖晩照平” 等運湖相依、水岸一體的景觀早已為古人吟詠,這種運堤、湖面、茭草、柳樹交相輝映的景觀,成為京杭大運河歷史剪影中的一抹亮色。在當代運河沿線景觀、生態的建設過程中,運河堤岸整治已不僅是一條涉及灌溉、通航的線型河道,作為惠及兩岸地區乃至整片流域的“生態體”,其內涵應被多方面發掘。 其三,現代淮揚地區的河湖地貌和環境演變都鐫刻有歷史時期江淮關系和淮揚運河互動的深刻烙印。與江淮關系密切相關的淮揚運河,不僅是關涉地方水利整治的工程,還是一項涉及區域整體協同發展的生態系統。南水北調以來,江淮關系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重視作為跨流域調水大動脈的淮揚運河和淮河入江水道的同時,關注江淮關系構建過程中運河與其他水系的交互作用及其對周邊水文生態的影響,是古代江、淮、運關系帶給今天的啟示。
江淮關系與淮揚運河水文動態研究(10—16世紀) 作者簡介
袁慧,1993年生,2014年本科畢業于鄭州大學歷史學院,2019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碩博連讀),2019年入職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至今。研究方向為歷史地理、水利史。在《中國農史》、《歷史地理》、《農業考古》等發表論文5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江淮運交互區的水文生態和景觀變遷研究(16-20世紀中葉)”。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