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紅色經典電影與近現代中國十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9556
- 條形碼:9787522509556 ; 978-7-5225-095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紅色經典電影與近現代中國十講 本書特色
本書是對中國近代以來紅色經典電影的系統梳理,有助于高校學生濡染與了解紅色經典文化。
紅色經典電影與近現代中國十講 內容簡介
電影是歷史的見證與時代的號角,紅色經典電影又是整個中國電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中國共產黨百年的紅色經典電影,通過對近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百年紅色經典電影發展歷程與特點分析,能深刻闡明與直觀感受百年來中國社會是怎樣發生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的,中國共產黨又是怎樣開辟偉大道路、創造偉大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
紅色經典電影與近現代中國十講 目錄
一、關于紅色經典電影的定位1
二、開設“紅色經典電影與近現代中國”課程目的6
三、開設“紅色經典電影與近現代中國”課程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3
第二講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與電影事業16
一、中國電影誕生與萌芽時期特點16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電影文化運動27
三、中國共產黨與人民電影的興起38
第三講 20世紀50年代紅色經典電影及其特征46
一、紅色經典電影初創時期及其特征46
二、紅色經典電影探索時期(1953—1957 年)72
三、紅色經典電影高潮時期(1958—1959年) 95
第四講 20世紀60—70年代紅色經典電影發展與特征120
一、20世紀60年代初中期紅色經典電影發展與特征120
二、1949—1966年紅色經典電影總體分析159
第五講 改革開放以來紅色經典電影及其特征166
一、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紅色經典電影及其特征166
二、20世紀90年代以來紅色經典電影及其特征196
三、21世紀初與新時代紅色經典電影特點215
第六講 軍事題材紅色經典電影特點226
一、1949—1966年的軍事題材電影226
二、改革開放以來軍事題材的電影239
第七講 紅色經典電影中的反特片248
一、五六十年代創作的紅色經典反特片248
二、改革開放以來拍攝的公安片與反特片267
第八講 農村題材的紅色經典電影269
一、1949—1966年農村題材的紅色經典電影269
二、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題材紅色經典電影288
第九講 工業題材紅色經典電影298
一、1949—1966年工業題材紅色經典電影298
二、改革開放以來工業題材紅色經典電影307
第十講 紅色經典電影中的少數民族和兒童電影317
一、紅色經典電影中的少數民族電影317
二、紅色經典電影中的兒童電影335
后 記346
紅色經典電影與近現代中國十講 節選
《“紅色經典電影與近現代中國”十講》: 孟犁野認為《農家樂》存在的問題是:雖然名為“農家樂”,但觀賞時并沒有樂趣可言。影片拍成后,在電影界內部受到批評。但批評的鋒芒并沒有指向它的要害——概念化,缺乏藝術感染力,而是指責它鼓吹“個人發家致富,走資本主義道路”“要發家,種棉花”。 視頻:《葡萄熟了的時候》(2分鐘) 《葡萄熟了的時候》是由孫謙編劇,王家乙導演,歐陽儒秋、杜德萬、李百萬、柳毅主演,上海電影制片廠于1952年拍攝的電影。影片講述了1951年夏天,南沙村葡萄大豐收。周大娘園里的十畝葡萄每畝摘到1200斤,為了安裝水車和給女兒紅娥置辦嫁妝,周大娘等不及趕廟會,急著想賣掉葡萄。合作社負責人丁老貴認為推銷葡萄不是他分內事,而因此與周大娘產生矛盾,周大娘一氣之下要將葡萄賣給奸商刁金。支農工人龔玉泉勸阻,周大娘才沒上當。縣委和縣聯社聞訊,及時給合作社撥來一筆資金,周大娘和丁老貴消除了誤會,周大娘把葡萄賣給了合作社,并主動捐款支援抗美援朝。 電影劇本發表之后,曾經受到稱贊。有評論認為:“作品所反映的主要的思想矛盾,并不是極端落后的思想與極端進步的思想矛盾,而是在前進途中思想步調不一致的矛盾。應該說,這種矛盾的反映,是恰當地反映出新現實的矛盾。”影片播出后,有評論認為:作品并沒有深入展開這個“在前進途中思想步調不一致的矛盾”。孟犁野認為:“孫謙以較敏銳的眼光,關注著已發生了深刻變化的中國農村的現實,努力捕捉‘土改’后農村中新的社會矛盾,是應該肯定的。同時較之《農家樂》,《葡萄熟了的時候》在藝術創作上也前進了一步”,同時也認為“影片在藝術上暴露出的毛病也頗多”。 第三,以新舊對比的模式憶苦思甜是紅色經典電影初創時期的特色之一。有學者把這一類影片稱之為:“翻身的頌歌”。這一類影片的代表作是《白毛女》《龍須溝》等影片,都是通過展示舊社會的苦難襯托新中國的幸福,從而傳遞出“新舊社會兩重天”“舊中國把人變成鬼,新中國把鬼變成人”的主題。從藝術角度考察,這一時期的電影由于創作上的時間緊迫或短暫,大多停留于寫實層面,影片的故事情節大多偏重于事件的進程與人物的經歷,藝術的想象或創造較少。 視頻:《向經典致敬》——(《白毛女》的扮演者田華講述拍攝幕后不為人知的故事)(4分鐘) 田華回憶說:我生長在河北省一個落后的小山村,兒時的記憶大都是親人被日本鬼子殘害的場景。我的三哥于1937年聶榮臻部隊來河北的時候當兵,第二年犧牲在冀東的一場戰役里;二哥在區里工作,在一場鬼子掃蕩中犧牲,他們都是無名烈士。我大伯被燒死在紅薯窖里,大姐被一邊喊“花姑娘”一邊追趕的鬼子嚇瘋了,我父親也被敵人抓去*后病倒身亡。這一切對我的人生影響巨大。我在12歲的時候報名參加抗敵劇社,成為兒童舞蹈隊的一員,開始接受黨和軍隊的培養,我的名字田華就是汪洋副社長替我改的。當時劇社活動特別多,慰問戰士、群眾宣傳、駐地教歌、開辦識字班等等,給我提供了很多學習進步的機會。記得**次正式演出是慰問參加“百團大戰”的革命隊伍,在一個舞蹈的*后,我爬上梯子向凱旋的抗日官兵敬禮,直到*后一個士兵通過,胳膊都舉酸了,但是我心里特別高興,特別驕傲,因為這是我參軍后的**個正式角色。從此,我參加了劇社創作的《子弟兵和老百姓》《讓地雷活起來》《紅槍會》等文藝節目,還經過無人區到山西敵后炮樓下的農村去演出,歷經炮火的錘煉。1943年,敵人的掃蕩更加殘酷,演出隊大多數人去了延安,只有我和另外兩名同志留下,我們急得直哭,一心想跟隨大部隊到毛主席身邊去,但是根據任務需要,我們再著急也要做到“聽黨的話,哪里需要哪里去”。16歲那年,我入了黨。在面向黨旗宣誓時就決心一生為人民服務,一輩子對黨忠誠。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部隊打到哪里,我就跟隨著抗敵劇社演到哪里。從保定、石家莊到天津,再到張家口、宣化到北京,為部隊官兵演,為駐地群眾演,還曾在張家口為蘇聯紅軍演出。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東北電影制片廠要籌拍電影《白毛女》,將當時的歌劇《白毛女》搬上電影屏幕,以讓更多的農民有機會看到“土地還家”的故事,感受到“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道理。其實當時有很多人都演過喜兒,演得也比我好,但*后為什么是選中我飾演喜兒呢?這得感謝王濱導演。《白毛女》的故事發生在河北平山,導演要找一位北方人來演,而我就是北方人。導演說我長得一看就是個“土包子”。我才上了3年小學,到部隊后又住在農村,一身的“土氣”。當時很多人說我臉長得比較平,不上鏡。但導演力排眾議,說什么好看不好看,像喜兒就行。我自幼喪母,跟著父親生活,家境貧寒,一天只能吃兩頓飯,年關要賬的來了,父親就出去躲債。這與喜兒的經歷有些相似。再加上陳強、張守維等老演員的幫助,*終我飾演的喜兒贏得了觀眾的認可。 ……
紅色經典電影與近現代中國十講 作者簡介
李松林,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高教學會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會原理事長、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基地”負責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國家在線開放課程主持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2013年有影響力標兵人物、北京市理論宣講名師,出版著作10余部,發表論文百余篇。李楠,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名師,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美國文學、美國華裔文學、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