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政府與市場互動視角下驅動企業技術創新政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86301
- 條形碼:9787568086301 ; 978-7-5680-863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政府與市場互動視角下驅動企業技術創新政策研究 本書特色
國內外學者主要從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和競爭性政策等方面研究了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理及路徑,但以上研究成果僅從某一方面研究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少部分學者開始嘗試研究政府創新補貼、高新技術企業減稅、研發加計扣除三種混合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機制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然而企業技術創新周期長、風險大,驅動政策復雜,必須從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性因素入手,建立研究驅動企業技術創新關鍵性政策的理論框架。因此,本書構建驅動企業技術創新關鍵性政策的理論分析框架,并對此進行實證研究,從而在理論上深化了財政、金融和競爭等方面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理論機理。
政府與市場互動視角下驅動企業技術創新政策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微觀企業數據,從政府與市場互動的視角研究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效應,通過構建研究驅動企業技術創新關鍵性政策的理論框架,并基于該理論框架考察資本市場開放、信貸數量管制和利率市場化、跨行業套利、實體企業金融化、政府補貼、競爭性政策和連鎖股東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較全面地反映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性因素,有助于進一步驗證金融、補貼以及競爭性政策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杠桿作用,更加深刻理解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理及路徑,有助于指導技術創新政策的調整。
政府與市場互動視角下驅動企業技術創新政策研究 目錄
**節選題背景和意義(2)
一、 選題背景(2)
二、 選題意義(4)
第二節文獻綜述(5)
一、 企業技術創新(5)
二、 政府與市場的互動(10)
三、 資本市場開放與企業技術創新(12)
四、 信貸數量管制、利率市場化與企業技術創新(14)
五、 政府補貼與企業技術創新(15)
六、 競爭性政策、連鎖股東與企業技術創新(23)
七、 實體企業金融化與企業技術創新(27)
八、簡要述評(31)
第三節研究目標、主要研究內容及創新點(32)
一、 研究目標(32)
二、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33)
三、 研究方法(34)
四、 創新點(34)
第二章理論基礎(37)
**節新制度經濟學相關理論(38)
一、 制度變遷理論(38)
二、 公司治理理論(40)
第二節創新理論(45)
一、 熊彼特假說(45)
二、 新古典學派的創新理論(47)
第三節產業政策理論(48)
一、 產業生命周期理論(48)
二、 市場失靈理論(52)
第四節金融發展理論(53)
一、 金融抑制理論(53)
二、 金融深化理論(55)
三、 金融約束理論(57)
第三章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發展現狀及相關政策(59)
**節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現狀(60)
一、 企業技術創新投入不足(60)
二、 專利數持續增長,專利集中度較高(61)
三、 專利質量仍然偏低(62)
四、 地區和產業間差距仍然較大(62)
第二節企業技術創新的補貼政策(66)
一、 政府主要部門發布的相關補貼政策(66)
二、 政府補貼成為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手段(68)
第三節企業技術創新的金融政策(69)
一、 政府主要部門發布的相關金融政策(69)
二、 金融政策成為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手段(72)
第四章資本市場開放與企業技術創新(73)
**節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74)
一、 資本市場開放與企業創新(74)
二、 競爭性政策、資本市場開放與企業創新(76)
三、 境外機構持股、資本市場開放與企業創新(76)
第二節樣本選擇與研究設計(77)
一、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77)
二、 模型構建與變量設計 (78)
第三節實證分析(80)
一、 描述性統計(80)
二、 基準回歸分析(81)
三、 動態效應檢驗(88)
四、 安慰劑檢驗(90)
五、 機制檢驗分析(92)
六、 經濟后果的檢驗(95)
七、 穩健性檢驗(97)
第四節研究結論(100)
第五章信貸數量管制、利率市場化與企業技術創新(101)
**節制度背景、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103)
一、 制度背景(103)
二、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103)
第二節樣本選擇與研究設計(106)
一、 樣本選擇(106)
二、 研究設計(106)
第三節實證過程與結果分析(107)
一、 描述性統計(107)
二、 假設檢驗結果(108)
三、 穩健性檢驗(115)
四、 拓展性分析(122)
第四節研究結論(129)
第六章政府補貼與企業技術創新(131)
**節政府補貼對企業技術創新投入的影響(132)
一、 研究假設(132)
二、 研究設計(138)
三、 實證分析(141)
四、 研究結論(148)
第二節政府補貼對企業技術創新產出的影響(148)
一、 研究假設(149)
二、 研究設計(152)
三、 實證分析(155)
四、 研究結論(162)
第七章競爭性政策、連鎖股東與企業技術創新(163)
**節研究假設(165)
一、 連鎖股東與企業研發創新(165)
二、 競爭性政策、連鎖股東與企業研發創新(167)
三、 知識產權保護、連鎖股東與企業研發創新(168)
第二節樣本選擇與研究設計(169)
一、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169)
二、 模型構建與變量設計(169)
第三節實證分析(172)
一、 描述性統計(172)
二、 假設檢驗結果(173)
三、 內生性檢驗(175)
四、 異質性檢驗(180)
五、 穩健性檢驗(186)
第四節研究結論(192)
第八章跨行業套利與企業技術創新(193)
**節研究基礎、理論框架與研究假設(194)
一、 研究基礎(194)
二、 理論框架(196)
三、 研究假設(198)
第二節實證研究設計(201)
一、 樣本數據來源(201)
二、 研究設計與變量定義(201)
第三節實證分析結果(204)
一、 描述性統計(204)
二、 單變量檢驗(205)
三、 實證過程與結果分析(206)
四、 進一步檢驗(214)
第四節研究結論(216)
第九章實體企業金融化與企業技術創新(219)
**節研究基礎、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220)
一、 研究基礎(220)
二、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222)
第二節研究設計與樣本選擇(224)
一、 研究設計(224)
二、 樣本選擇(226)
第三節實證過程(227)
一、 描述性統計(227)
二、 單變量檢驗(227)
三、 實證分析(228)
四、 進一步檢驗(231)
五、 內生性問題(237)
六、 穩健性檢驗(238)
第四節研究結論(245)
第十章政策建議(247)
**節推動各地區市場化進程,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248)
一、 推進各地區市場化進程,發揮市場的內生動力(248)
二、 依據各地區市場化進程,實施差別性政策(249)
第二節發揮政府補貼的杠桿作用,引導企業技術創新(249)
一、 繼續加大政府補貼力度(249)
二、 采用多樣化與靈活化的補貼形式(250)
三、 完善補貼相關制度(251)
第三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激發企業活力(253)
一、 優化治理結構、持續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253)
二、 完善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254)
第四節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提升資本市場開放水平(256)
一、 協調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256)
二、 不斷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257)
三、 構建創新型金融體系 (257)
四、 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體制(258)
五、 大力推進科技金融生態系統建設(260)
六、 構建開放性資本市場環境(261)
第五節精準實施反壟斷規制,以合理競爭推進創新策源(263)
一、 更新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反壟斷規制觀念(263)
二、 構建系統的反壟斷規制體系(264)
三、 建立高效完善的反壟斷機構(266)
第十一章提升河南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實踐(267)
**節河南省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和實踐特征(268)
一、 河南省企業技術創新的外部分析(268)
二、 河南省企業技術創新的內部分析(269)
三、 河南省企業技術創新的實踐特征(270)
四、 “十四五”時期河南省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思路(272)
第二節河南省企業技術創新政策的體系、特點和存在的問題(273)
一、 河南省企業技術創新政策的體系(273)
二、 河南省企業技術創新政策的特點(277)
三、 河南省企業技術創新政策存在的問題(278)
第三節創新政策體系分析框架的構建(279)
一、 創新政策工具分類(279)
二、 創新政策分析框架的構建(280)
三、 創新政策分析框架維度之間的相互關系(282)
第四節創新政策體系分析框架的應用(283)
一、 樣本選擇與政策分析維度編碼(283)
二、 創新政策統計分析(285)
三、 河南省創新政策工具應用現狀(287)
四、 河南省創新政策體系建設目標(289)
五、 河南省創新政策體系建設思路(289)
第五節提升河南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政策建議(290)
一、 構建系統協調的創新政策體系(290)
二、 優化科技創新政策的宏觀政策環境(290)
三、 完善政府補貼政策體系(291)
四、 完善科技創新活動建設經費投入機制(295)
五、 強化優秀科技人才引進和激勵政策(295)
參考文獻(297)
政府與市場互動視角下驅動企業技術創新政策研究 節選
本書基于微觀企業數據,從政府與市場互動的視角研究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效應,通過構建研究驅動企業技術創新政策的理論框架,較全面地反映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性因素,有助于進一步驗證金融、補貼以及競爭性政策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杠桿作用,更加深刻理解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理及路徑,有助于指導技術創新政策的調整。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之上,本書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具有一定的貢獻。 (一) 構建驅動企業技術創新關鍵性政策的理論分析框架 國內外學者主要從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和競爭性政策等方面研究了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理及路徑,但主要從單一方面研究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少部分學者開始嘗試研究政府創新補貼、高新技術企業減稅、研發加計扣除三種混合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驅動機制,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借鑒。然而,企業技術創新周期長、風險大、驅動政策復雜,必須從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性因素入手,建立研究驅動企業技術創新政策的統一性理論框架。因此,本書構建驅動企業技術創新關鍵性政策的理論分析框架,并對此進行實證研究,從而在理論上深化了財稅、金融和競爭性等政策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理論機理。 (二) 較全面地反映了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性政策因素 現有研究關于金融、補貼、競爭性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效果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議,存在抑制效應還是激勵效應,還未取得一致的結論,有待我們進一步深度挖掘其作用機理和作用效果。因此,本書構建驅動企業技術創新關鍵性政策的理論分析框架,考察金融、補貼、競爭性政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有助于進一步明確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效果,探明作用機理及路徑,以優化和完善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性政策。 (三) 進一步明確政府與市場互動下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 現有研究重點關注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問題以及如何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但關于兩者如何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缺乏系統研究。隨著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明確,如何有效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較多的學者分別從政府和市場的角度探尋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機制及路徑,然而,企業技術創新具有周期長、不確定性高以及失敗率高的特性,在依靠市場力量來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政府必須糾正“市場失靈”,采用財稅、金融、資本等多種手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作用,并根據市場的反應適時調整政策,實現政府與市場良性互動,有助于提升企業業績績效、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等目標。在現有研究中,鮮有學者從政府與市場互動的視角研究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政策和驅動機制。因此,本書從政府與市場互動視角,構建驅動企業技術創新關鍵性政策的理論分析框架,并進行實證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探明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理清政府與市場良性互動關系構建的機理及途徑,進一步明確政府與市場互動下驅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第二章理論基礎縱觀已有的研究文獻,涉及技術創新、制度環境、公司治理、市場結構等方面的理論較多。考慮到本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筆者選擇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和公司治理理論、創新理論、產業政策理論和金融發展理論作為研究基礎。結合本書的研究內容,本章提煉了這些理論的核心思想,并將其作為命題研究的理論支撐。新古典學派的創新理論和產業政策理論為政府利用各類政策調控市場、解決技術創新活動中的市場失靈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制度變遷理論、公司治理理論、熊彼特假說和金融發展理論為構建理論框架提供了理論指導。
政府與市場互動視角下驅動企業技術創新政策研究 作者簡介
呂曉軍,1977年4月生,南陽理工學院范蠡商學院教師、武漢大學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博士,在軟科學、中國科技論壇、統計與決策、系統管理學報等期刊上共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EI收錄1篇,CSSCI收錄6篇。主持“政府補貼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中部地區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路徑及對策”等省級科研項目5項,出版專著1部。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