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創新的智慧:企業變革的奇跡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20648
- 條形碼:9787547320648 ; 978-7-5473-206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創新的智慧:企業變革的奇跡故事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在本書中,“知識創造理論之父”“知識管理的拓荒者”野中郁次郎攜手暢銷書作家勝見明,用9個風格迥異的案例,為我們展示了創新的智慧—— 旭山動物園的管理者如何用零預算實現奇跡般的復活? 堀川高等學校的學生如何兼顧“大學考試”和“生存能力”? JR東日本站如何從“經過的車站”轉變為“聚集的車站”? 豐田汽車如何在“時鐘時間”與“適當時間”之間找到平衡點? 霞浦如何從“死亡之湖”變為“朱鹮飛舞之鄉”? 智力障礙者如何展開全新人生? 再春館制藥所如何從“監督”到“共創”,千名員工齊聚一堂,在同一個屋檐下共創未來? 山間小鎮如何把樹葉變成金錢? 南美洲的蝴蝶振翅,可能引起美國的天氣巨變;東京的蜜蜂飛舞,又能帶來怎樣的都市奇跡?
創新的智慧:企業變革的奇跡故事 內容簡介
《北京的蝴蝶,東京的蜜蜂:創新的智慧》是一本透徹解讀創新的書,通過9個與創新有關的案例,描述了由一個事件引起一連串改變的真實故事;一只蜜蜂、一片葉子、一幅畫……改變了事件的相關人,隨后創造了新世界。本書架構完整,分為故事篇和解釋篇,故事篇進行了案例描述和重點說明,解釋篇則從創新的本質對案例進行了解析,并對案例的關鍵要素、創新做法做了詳細說明,發人深省,具有參考價值。書中引出創新的關鍵字,發掘個案的創新突破點,與相關創新理論結合起來進行分析,通俗易懂。在變革、創新的過程中,領導者的角色更是不容忽視。書中的案例中皆有杰出的領導者,領導者如何克服重重不可能、展現觀察入微的洞察力,也值得管理者和領導者借鑒。
創新的智慧:企業變革的奇跡故事 目錄
前 言
序 章老牌企業的挑戰:成立 “脫藩浪人組織”,實現 “維新”
**章 掌握 “實踐性三段論法”而不是 “理論性 三段論法”
序言
案例一 動物園的奇跡———旭川市立旭山動物園
案例二 學校的奇跡———京都市立堀川高等學校
第二章 從 “物質思維”向 “事件思維”轉變
序言
案例三 車站中的奇跡———JR 東日本站內商場
案例四 豐田的奇跡———豐田汽車 iQ
第三章 不是 “先思考后行動”而是 “在行動中 深入思考”
序言
案例五 霞浦的奇跡———荇菜項目
案例六 障礙者福利的奇跡———社會福利法人 MUSOU
第四章 以動詞為基礎展開思考
序言
案例七 辦公空間的奇跡———再春館制藥所
第五章 洞察無關事物之間 “看不見的脈絡”
序言
案例八 人口稀少城鎮的奇跡———彩株式會社
第六章 化偶然為必然
序言
案例九 都市的奇跡———銀座蜜蜂項目
結 語 以 “重新正視身體性”為目標,探索 “場景管理”的理想方式
參考文獻
創新的智慧:企業變革的奇跡故事 節選
能夠通過創新(變革)取得巨大成果的領導者是怎樣看待事物、怎樣思考、怎樣行動的呢?本書中我們將從人與組織的觀點來把握巨大成功中所共通的“創新的本質”。同時,我們將以現實案例為基礎,將組織領導者身上特有的“知識方法”以故事的形式加以描繪并展示出來。這是我們——專攻管理學的研究者野中和以記錄文獻為職業的記者勝見——在2002年相遇之后,以“跨界比拼”的方式堅持合作的課題。 從那以后,我們在日本各地走訪取材,2004年將成果整理成書,出版了著作《創新的本質》。書中指出,從把企業管理或商務場景管理作為“知識”切入點的“知識創造理論”觀點出發,把優秀成功案例中共通的知識方法提取出來,通過員工之間的共享,會產生不同的組織類型。并且,書中還對日本企業或組織特有的類型做了分類介紹,獲得了一定的好評。隨后,在2007年,我們提取了創新中共通的“知識性技法”,出版了《創新的行動》。 之后,采訪的旅程還在繼續,但近幾年我們特別關注領導者們的判斷力。這是一種在持續不斷的行動中,解讀當時的語境和關系,做出*佳判斷的能力。說到領導者需要具備的條件,之前人們就認為領導者必須具備決斷力,也就是做出決策的能力。 現在,能更及時做出判斷的能力似乎更為重要。這個能力在美國也受到關注,奧巴馬總統常常使用“判斷”這個詞。關于判斷,也許只要算法(計算步驟)或程序設計正確,計算機就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但在現場抓住個別具體微觀現象背后的本質,結合普遍意義上的宏觀概念進行判斷,這一點是只有優秀的領導者才能做到的。這就是實踐性智慧,是源于“實踐知識”的能力。 這種實踐知識到底是什么呢?這是本書需要探討的主要課題。 創新原本是從現場的歸納方法中產生的。美國式*初的理論或模型,利用演繹、邏輯分析的推導方法是不會產生創新的。因此,在美國商學院無論怎樣進行 MBA (工商管理碩士)教育,都無法培養出創新的核心領導者。 創新是在現場由領導者的實踐知識帶來的。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在現場與領導者直接接觸,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探尋他們每個人身上融入骨血的知識。實踐知識很多都是隱性知識,有一部分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即使我們問出了其中能用語言表達的顯性知識,也仍然會有很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部分。對于這部分內容,我們只能用一個完整的故事來講述。 本書介紹的成功案例分為“故事篇”和“解說篇”,對于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隱性知識,我們通過起承轉合的故事本身告訴讀者 “在這樣的時刻、這樣的場合、對這樣的人采取這樣的行動,會帶來這樣的結果”。這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在這8年期間,我們到處走訪取材,北至北海道,南至鹿兒島,獲取了50多個創新案例。其中不僅包含企業的成功案例,還包含 NPO (特定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商業創新,這大概是時代發展的一大趨勢吧。 這次,我們從中選取了9個實現“奇跡般變革”的成功案例,它們的領導者擁有的是驚人的判斷力和執行決策的壓倒性行動力。在車站中掀起熱潮的 ecute策劃者為了將“經過的車站” 轉變為“聚集的車站”,通過“地獄式的 MD 會議”徹底鍛煉了年輕員工。 被稱為“死亡之湖”的日本第二大湖———霞浦的污染在不斷加劇。當時,致力于霞浦再生的 NPO 法人領導者,表演了“融合”的絕技,在不破壞現存社會縱向邊界的情況下,將學校、行政機構、漁業協會、林業合作社、農民、物流、大型企業等所有主體聯合起來,構筑了總動員人數達 17 萬人的龐大網絡。如今,他們正在試圖尋找通往“朱鹮飛舞之鄉”的道路。 豐田 iQ 車型實現了“組裝革新”,雖然全車長度比輕型車短 40厘米,但是可以容納三個大人和一個孩子。它的開發負責人在意大利的地方機場看到了某個一般人容易忽略的場景,由此迸發了靈感。并且在開發過程中,他毫不猶豫地采取了一律不向反對派的管理人員展示試驗品的非常手段。 東京銀座一名以出租大廈為業的管理人員,在他看到蜜蜂振翅的瞬間,決定在銀座大廈的屋頂上養殖蜜蜂,這就如同“南美洲的蝴蝶扇動翅膀,可以引起美國的龍卷風”所表現的“蝴蝶效應”一樣,銀座的蜜蜂振翅與日本各地的都市再生行動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偶然的必然化”。 登場的主人公們并不是能力超凡的管理者,在項目取得巨大成果之前,他們并沒有獲得過特別的關注,也并沒有獲得過特別多的資源和權限。 但是,他們身上有一點不輸給任何人,那就是擁有“為社會、為他人”“做善事”的根本想法。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共同善”(common good)。 在這種想法的支撐下,他們憑借判斷力和行動力,創造出了凝聚眾人力量的場景,完成了宏大的事業。也許他們就是在居酒屋里,在你的鄰桌和員工們互相敬酒的普通人。但正是這樣的領導者,他們所說的話或講述的故事才能喚起讀者的共振、共感、共鳴,才能喚醒讀者潛意識里隱藏的實踐知識。 每一次完成采訪踏上歸途的時候,筆者都會回味從實現創新的領導者那里剛剛聽到的故事,并進行這樣的對話。 野中:“啊……真有意思啊! 勝見:“是的,真的太有意思了。” 野中:“嗯……這真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啊! 勝見:“是的,真的太了不起了,我都感動了! 越是打動人心的故事,就越需要通過這樣的對話來確認彼此的感動。本書就是為了把這種感動傳達給讀者,因為我們相信,只有感動這種積極的心理,才是讀者吸收新知識的巨大原動力。 本書所提及的變革成功的領導者身上共通的知識方法和現有領導力理論的切入點略有不同。 ●從“理論性三段論法”到“實踐性三段論法” ●從“物質思維”到“事件思維” ●從“先思考后行動”到“在行動中深入思考” ●從“以名詞為基礎”到“以動詞為基礎”,等等 本書從“圍繞我們的世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常變化發展、流動和變遷的”這個角度切入,在這一前提下,以無比重視每一次判斷和行動的管理理論為基礎,對所追求的領導者的理想狀態進行說明。在重視過程的意義上,這種管理理論也被稱為“過程理論”。
創新的智慧:企業變革的奇跡故事 作者簡介
野中郁次郎 一橋大學名譽教授,富士通綜合經濟研究所理事長,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德魯克學院名譽學者,加利福尼亞大學“施樂知識學”特聘名譽教授。出生于1935年,畢業于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在日本富士電機制造公司工作后,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商學院(伯克利分校)獲得工商管理博士學位。歷任日本南山大學、防衛大學、北陸尖端科學技術大學、一橋大學研究生院國際企業戰略研究所教授。2008年入選《華爾街日報》“全球有影響力的20大商業思想家”。主要著作有《組織與市場》、《失敗的本質》(合著)、《創造知識的企業》(合著)、《戰略的本質》(合著)、《美德的經營》(合著)、《經營潮流》(合著)等。 勝見明 記者,出生于1952年,東京大學教養學院肄業。擅長撰寫經濟、管理領域的選題。主要著作有《索尼的基因》、《鈴木敏文之“看穿似是而非的謊言”》、《鈴木敏文之“不善言辭也能成功”》、《膽識的經營》、《創新的本質》(合著)、《創新的做法》(合著)等。 譯者簡介 洪欣怡 北京大學日語筆譯碩士,譯著有《工作2.0》《職場高手都在使用的75個商務技巧》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