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當我們必須談論死亡與別離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098323
- 條形碼:9787518098323 ; 978-7-5180-9832-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我們必須談論死亡與別離時 本書特色
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帶你探索溫和溝通的技巧本書為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姑息治療師凱瑟琳·曼尼克斯全新力作。在本書中,她教會我們如何談論死亡、失去、分離等艱難的話題,并且提供了一系列冷靜的、深思熟慮的、明智的評論和實用的建議。通過分享畢生的工作與經驗所得,曼尼克斯教會讀者善用沉默和陪伴等溝通技巧,尋找蕞合適的方式耐心傾聽,妥善回應,溫柔對待所愛之人。 結合觸動人心的真實故事,給你切實的參考和建議這是一本關于同理心的充滿智慧、溫柔與愛的書,由眾多真實的故事構成。這些故事關于如何支持人們——無論他們是家人、朋友還是同事,甚至是陌生人。在這些令人心碎的故事背后,作者為讀者提供了更加切實可行的參考。對于接到悲傷的、不受歡迎的消息,或進行臨終前的對話而言,有一套實用的理論和技巧幫助人們去更好地面對這些不可避免的時刻。 從癌癥護理和姑息治療師角度出發的處世智慧本書不僅是關于開啟艱難對話和學習傾聽技能的指導書,更是改善人們待人接物方式的寶貴來源。作者告訴我們不要懼怕談論死亡,不談論它反而剝奪了我們選擇面對的時機;作者還告訴我們不要強忍悲傷,悲傷只是一個使人們能夠與別離妥協的過程。 ● 湛廬文化出品。
當我們必須談論死亡與別離時 內容簡介
如果你的好友正在經歷痛苦,你應該怎么去勸慰他?如果你的親人身患重病,你要如何用溫柔的方式坦白那些殘酷的真相?你又該如何堅強地面對臨終之榻的談話?當你準備談論以上這些關于死亡、分離、創傷的話題時,是不是常常感到很艱難?這是一本關于如何用溫柔的方式進行艱難對話的溝通寶典。“對話”在本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它并非關于“告訴”,通過強加個人觀點去解決問題,而是關于雙方之間的雙向對話——一種口頭舞蹈。溝通就像跳舞,一方引導,但從不強迫對方;而另一方追隨,卻從不會感受到壓力。 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姑息治療師凱瑟琳·曼尼克斯結合一系列引人反思、觸動人心的真實故事,以及與她在醫學和心理學前沿畢生的工作經驗,教會讀者如何開啟并進行一場艱難的對話,如何理解談話中的溫和,用他人更易接受的方式表達自我,如何用陪伴緩解他人的痛苦。 本書并不會提供一套現成的腳本讓讀者照本宣科,它提供的不僅是原理和規則,而是具體的解決辦法。通過令人深思的故事,跟隨作者一起去探討、發現、感悟一些值得被記住的實用溝通技巧和原則,學會用溫柔的方式完成那些艱難的對話。
當我們必須談論死亡與別離時 目錄
第1部分 如何開啟一場艱難的對話
01 發出邀請,打開通往對話的大門
02 為理解而傾聽
03 理解談話中的“溫和”
04 用好奇心開啟話題
05 運用開放式問題
06 用陪伴緩解痛苦
07 適時利用沉默
08 恰如其分地結束談話
第2部分 如何讓困境中的人自己走出痛苦并做出改變
09 專注傾聽、關注情緒、表達好奇
10 領悟沉默的本質,堅定陪伴
11 把話語的主導權交給對方
12 傾聽自我的心聲
第3部分 如何跨越對話中的復雜情緒、分歧與沖突
13 利用“門檻效應”,鼓足開口的勇氣
14 控制溝通中的憤怒情緒
15 傾聽是一門增近感情的課程
16 溝通中的猶豫與掙扎
17 如何傳達那些不受歡迎的消息
18 如何坦白*殘酷的真相
19 如何解決意見分歧
20 堅強面對臨終之榻旁的談話
21 如何面對喪親者
第4部分 如何真正達成彼此之間的連接、共情和關懷
22 找到傾聽與傾訴的仁愛空間
當我們必須談論死亡與別離時 節選
怎么聽比怎么說更重要 在一場重要的談話中,若想高效地溝通,我們怎么聽比我們說什么更重要。細心傾聽有助于我們理解對方的想法,而充分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把握談話的節奏:不要一次性說太多,我們要顧及對方的觀點,傾聽對方的想法,并留意對方的情緒。在這場談話中,我們要步調平穩,張弛有度。 讓我們先忘記說話這件事。我們只傾聽,不去想接下來要說什么:傾聽,不是為了回應對方,而是為了理解對方。這樣做就會有沉默的時候:對方整理思緒時會沉默;我們思考對方的話時會沉默;談話中有人變得情緒化,我們也會沉默。為理解而傾聽,意味著我們只有在完全消化了對方說了什么之后,才能去想接下來該說什么。 接受而不評價。每種心理學實踐模式都奉行“傾聽而不評價”這條準則。說話的人只有充分描述他們的經歷,我們才能了解他們的所見所感;更重要的是,經過一番全面描述,他們也能以新的視角去看待自己所處的情況,可能由于之前深陷其中而不知全貌。如果擔心傾聽者會評價自己說的話、經歷的事或者應對的方式,說話的人在描述時就會有所保留。他們需要把自己的故事“和盤托出”,但這確實是項艱巨的任務。講給陌生人聽或許比跟我們在意的人講更容易;而向自己的家人、朋友,或者向有影響力和地位的老師、領導訴說,尤其困難,因為我們會擔心讓親友失望,害怕讓老師或領導不悅,以至于影響自己的前程。作為傾聽者,唯一有益的評價,就是知道對方能如此信任我們,是我們的榮幸,我們必須竭盡所能去對得起這份信任。 重視沉默。談話中的沉默,是雙方都在思考的時刻。一場談話如果只是為了傳遞信息,那就不怎么需要沉默。比如,你要告訴我今晚見面的時間地點,而我又很熟悉那個地方怎么去,那么這段對話就會很簡潔: “那我們今晚見?七點半在電影院門口怎么樣?” “好的,等會兒見!” 但是,如果不只有一家電影院,或者我不確定從之前的活動地點耗時多久能到約定的電影院,那么我需要停下來想一想,然后說:“我不確定七點半前能到。電影什么時候開始?” 這樣一來,你也需要花些時間思考:回想一下電影開始的時間,計算一開場前的廣告能不能為對方提供一些緩沖時間,或者看看這部電影晚些時候還有沒有其他場次。 在談話中,沉默可以放慢一切節奏。慢下來,便于我們能更好地關注對方正在說什么。對很多人來說,放慢節奏還能讓他們在面對重要的、激動人心的或期待已久的談話時,減輕焦慮。但你要注意,假如對方還沒準備好講述自己痛苦的想法,盼著對方說話的那種沉默,會讓他們感到不安。我們會在本章第七節中更深入地探討如何恰當地運用沉默。我們不要打破沉默,但可以用簡短的鼓勵點綴其間,比如“沒關系,我在聽。”“慢慢來。”“我知道你要考慮的東西有很多。”要注意,你若直勾勾地盯著對方會讓他們感到慌亂或者匆忙作答;你若移開目光或者向下看,反而能給他們一些思考的空間。 因此,沉默有助于談話進行下去,給彼此留些沉默的空間,別去打破它。 確認你的理解。“為理解而傾聽”還意味著要不斷確認我們“真的”理解了對方所說的話。這個道理過于明顯,所以經常被忽視。當別人跟我們說他們擔心的問題時,我們如果能時常檢查一下自己是否確實理解了對方的意思,會對他們更有幫助。我們可以問對方:“如果我理解正確的話,你主要擔心……我說的對嗎?”或者“聽起來,你*難過的是……”然后停下來,讓他們肯定或者糾正我們。這種方法能讓我們確定自己真正理解了對方。 為了確認自己的理解,我們在談話時偶爾打斷講話的人,通常并不會令對方不快。事實上,這么做反而讓對方覺得我們在認真地傾聽他們,同時還能減緩談話的節奏。當對方傾訴盤旋在他們腦海中那些混雜的想法、情緒、話語、回憶和猜測時,放慢講話的速度能讓他們更清晰地表達它們。很多時候,他們只要大聲說出來,就能幫助他們反思整個情況,找到應對的新方法。 “謝謝,你真的讓我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傾聽的對象經常這樣說。實際上,一切全是他們自己的功勞,傾聽者只是給他們提供了安心的空間,然后認真地聽他們說而已。 總結和確認非常重要。我教我的學生把傾聽當作跳華爾茲舞,循著這樣的節奏傾聽他人:問題,問題,確認;問題,問題,總結。如果傾訴者不去頻繁地復述和總結,我們很容易誤以為自己已經理解了對方,而實際上,我們會對聽到的內容形成了錯誤的假設。所以,確認我們的理解是否到位至關重要。
當我們必須談論死亡與別離時 作者簡介
凱瑟琳·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 ● 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專業姑息治療師,認知行為治療師。 ● 1993年,獲得了認知行為治療師的資格,創辦了英國第一家專門為姑息治療患者開設的認知行為療法診所,并對姑息治療專業人員提供專業技能培訓。 ● 她在職業生涯中一直與患有不治之癥和處于重癥晚期的人打交道,陪伴了數千名患者走完人生的蕞后一程。 [譯者簡介] 張熙 香港浸會大學翻譯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及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碩士畢業項目課題即療愈寫作。曾任全職口譯和圖書編輯。現為大學教師,從事文學翻譯研究。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