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政治邏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77093
- 條形碼:9787208177093 ; 978-7-208-1770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政治邏輯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為壯闊的實踐之一。為了回答中國模式的現代化實踐為什么可以超越傳統和超越西方這一重要問題,本書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研究對象,從中提取了十四個重要政治命題,包括:政治是實現人類美好生活的基本形式;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形態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黨是蕞高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民族復興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意愿與共同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等等。 以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為總體研究對象的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是價值論、宗旨論、形態論、制度論、動力論和目標論的統一與整合。一言以蔽之,本書不是致力于單一層面的研究范圍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創新,而是致力于政治知識體系的突破與貢獻。作者希冀通過知識化的努力、原理性的提煉、體系性的構建為世界范圍內的政治學界呈現出一個別開生面的理論畫面。
政治邏輯 內容簡介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為壯闊的實踐之一。為了回答中國模式的現代化實踐為什么可以超越傳統和超越西方這一重要問題,本書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研究對象,從中提取了十四個重要政治命題,包括:政治是實現人類美好生活的基本形式;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形態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黨是優選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民族復興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意愿與共同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等等。 以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為總體研究對象的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是價值論、宗旨論、形態論、制度論、動力論和目標論的統一與整合。一言以蔽之,本書不是致力于單一層面的研究范圍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創新,而是致力于政治知識體系的突破與貢獻。作者希冀通過知識化的努力、原理性的提煉、體系性的構建為世界范圍內的政治學界呈現出一個別開生面的理論畫面。
政治邏輯 目錄
序
寫作說明
本書編者
**章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的面貌與特色
**節 來源與生成
第二節 對象與體系
第三節 根基與構造
第四節 方法與地位
第二章 政治是實現人類美好生活的基本形式
**節 政治:至善生活
第二節 市民社會:政治解放的幻象
第三節 新時代通過政治創造美好生活
第三章 有機統一的社會主義政治形態
**節 有機統一是個歷史唯物主義概念
第二節 有機統一政治觀的發展
第三節 社會主義國家是有機統一政治的根基
第四節 有機統一政治的耦合結構
第五節 不斷發展的有機統一政治
第四章 黨是*高政治領導力量
**節 新型政黨的出場與鍛造
第二節 新型政黨及其制度體系的特征
第三節 黨全面領導的邏輯
第五章 人民民主
**節 現代政治孕育人民民主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凝聚人民
第三節 人民規定國家
第四節 國家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第五節 推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
第六章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模式
第二節 政黨主導的法治國家建設路徑
第三節 有機統一的法治國家實踐機制
第七章 國家治理現代化
**節 國家治理的理論解讀
第二節 追尋治理型國家
第三節 從內斂型國家建設到開放型國家建設
第四節 國家治理現代化與國家能力建設
第八章 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
**節 不發達國家的社會主義發展理論
第二節 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
第三節 社會主義資源配置方式
第四節 社會主義分配制度
第九章 國家與社會共生
**節 良性互動
第二節 多元協同
第三節 共建共治共享 ”
第十章 意識形態領導權
**節 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領導權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第三節 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論武器
第四節 民族復興的思想基礎
第十一章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節 黨、人民、國家的軍隊
第二節 政治建軍
第三節 強軍戰略
第十二章 協商團結的政治
**節 政治建設
第二節 政治合力
第三節 統一戰線
第十三章 自我革命的政治
**節 黨政合一與黨政分工:權力監督的政治邏輯
第二節 保駕護航與回歸本位:反腐敗斗爭的政治邏輯
第三節 政治規矩與自我監督:依規治黨的政治邏輯
第十四章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節 民族團結
第二節 國家統一
第三節 小康社會
第四節 中國道路
第十五章 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
**節 人類命運共同體范疇的演進
第二節 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的有機統一
第三節 主權國家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
第四節 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
政治邏輯 節選
寫作說明 開宗明義,本書不是對當代中國政治發展進程的分析,也不是對當代中國政治體系與政治制度的研究,而是把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作為一個整體性的研究對象,從中提取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的基本命題與基本原理。同理,本書不是致力于單一層面的研究范圍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創新,而是致力于政治知識體系的突破與貢獻。一言以蔽之,本書可以說是繼復旦大學前輩學者所開創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這一學科體系之后,復旦政治學同仁面對中國致力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新時代交出的一份答卷。我們希冀通過這一知識化的努力、原理性的提煉、體系性的構建為世界范圍內的政治學界呈現出一個別開生面的理論畫面。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為壯闊的實踐。因為這一實踐的展開有其三個方面的背景:一是沒有中斷的超長歷史和文明體系,二是擁有14億人口的超大型社會,三是擁有廣闊地域的超大型國家。在以上三重背景相互重疊和相互交織的國家或文明體中推進現代化建設,可以說亙古未有。更為重要的是,以上三重背景又同中國與世界的交織、社會主義世界的起伏跌宕、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以及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等重大變革疊加在一起,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展開增加了難以估量的復雜性。但是,中國就是在這一前無古人的事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沒有現代化對象可以模仿、沒有現代化道路可以借鑒、沒有現代化模式可以復制的宏偉大業中,中國打開了現代化的新出口。這正是中國模式、中國道路和中國經驗的魅力之所在,更是當代社會主義政治學魅力之所在。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中國模式的現代化實踐為什么能超越傳統和超越西方呢?中國人為什么能夠憑借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打開嶄新的、且讓一直居住在現代化大廈頂端的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出口呢? 本書就是在直接面對以上疑問的基礎上,萌發了構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這一知識體系的沖動。因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和偉大成果首先得益于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制度和治理模式。政治起到了現代化發動機的作用,黨作為*高政治領導力量是聚合民心、凝聚能量的引擎。首先應當明確的是,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學說、理論、價值和道路,規定了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軸線。正是沿著這一軸線,以人民為中心,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治理的宗旨。于是,本書提出了“政治是創造美好生活的基本形式”這一初心性、宗旨性的重大命題。這一命題的背后包含著我們重新定義政治的知識化努力,即政治不是價值的權威性分配,也不是多種政治力量的同臺競爭和爾虞我詐,更不是資本保持其壟斷地位的護身符,政治的初心和宗旨在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創造。正如經濟不是追求利益的*大化而是“經世濟民”,文化不是凸顯優勢地位的霸權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共生,也就是《易經》中所說的:“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知識和文明的貢獻不僅在于數量的增加,更在于標準的確立。達此目標的路徑就是重新定義世界,重新確立標準,重新為自然、社會與政治“立法”。基于此,我們提煉出了實現美好生活的形態和主體,即有機統一的政治形態和不忘初心、回歸初心的行動者。故本書貫通性、統領性、綱領性的命題就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有機統一的政治的背后實際上說明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形態是一種政治合成、一種政治創造、一種政治發明,更是一種新型的政治文明。作為*高政治領導力量的政黨是當代中國通向現代化進程中*為重要的政治行動者。中國共產黨不是西方政治學理論視野中的政黨,她與競爭性、對抗性體系中的政黨完全不同,她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先進政治力量,這就是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說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近代遭遇鑄就了中國依靠堅強正確的領導求取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政治基因。如果說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本書統領性的命題,那么“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特征”就是本書*核心的命題。因此,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就不是像西方政治學那樣去測算選舉勝利的概率、去絞盡腦汁地搜尋選區劃分的技巧與策略、去關注競選勝利之后的職位分配,而是聚焦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實現。正是沿著這一思路,我們承擔起了重新定義民主的使命。即民主不是華麗政治劇場的表演,也不是對抗性政治體系中的相互否決,更不是資本邏輯統馭下的權力分享和權力分配,民主是“民意連續性的表達與實現”。連續性、不間斷的表達民意和實現民意的過程就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在這樣的政治邏輯的世界中,本書就完成了重新定義政治和重新定義民主的任務。政治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這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的政治呈現,也是社會主義精神的外化成果,更是社會主義目標的*終落實。政通人和的前提是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人民當家作主,國泰民安的前提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就成為政治的初心要義。這正是本書試圖構建的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體系的原點。 基于此,我們提出了如下十四個重大政治命題,它們構成了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的基本體系和基本原理: 1. 政治是實現人類美好生活的基本形式; 2.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形態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3. 黨是*高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4. 人民規定國家制度,國家制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追求政治性與規范性相統一; 6. 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政治發展的總體目標; 7.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 8. 國家與社會是共生關系; 9. 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論武器; 10.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政治建軍的根本原則; 11. 協商與團結是中國政治運作的基本機制; 12. 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品格; 13. 民族復興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意愿與共同目標; 14.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 以上十四個命題的邏輯組合和邏輯推演而成的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體系,是價值論、宗旨論、形態論、制度論、動力論和目標論的統一與整合。當代中國政治學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政治學。社會主義是主導當代中國政治的“大道”。所謂政治邏輯,指的就是政治的本根、政治的靈魂、政治的道理。從這個角度來說,民族復興、美好生活、共同富裕、消滅貧困等,均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大道的展示。資本主義政治學宣揚的合法性旗幟,背后是追逐權力、分享權力的“術”;社會主義政治學宣揚的人民政權與人民民主,是展示社會主義精神的“道”。西方人說的民主和平論、霸權穩定論、集體安全論就是“術”,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道”。政治之術的背后是力量與計謀的組合,政治之道的背后是價值和情感的彰顯。所以,本書的價值基點就是社會主義,目標是揭示社會主義政治之本根,即社會主義政治邏輯。政治是實現人類美好生活的基本形式,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的宗旨。這既是對分配論、制衡論、對抗論政治觀的超越與否定,也是回歸政治之本意、重新為政治注入靈魂與關懷的使命與追求。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形態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有機統一的政治形態包含兩條:一是有機性,二是統一性。有機性展示了政治機體的唇齒相依,統一性展示了政治能量的聚合與投放。有機統一是中國合一文化、整體性思維在政治形態中的落實與展現。那么,這一有機統一的政治形態是如何運轉的呢?這就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黨作為*高政治領導力量擔負著完全不同于競爭性、對抗性政治體系中政黨的使命。中國共產黨不是居于權力之家,而是居于人民之家。當代中國政治體系不是為納稅人服務,而是為人民服務,換言之,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體系不是按照資本的邏輯在運轉,而是按照人民當家作主的邏輯在運轉。依法治國是中國步入現代國家的重要表征,是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治理形態。這就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的三個重大命題:**,黨是*高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第二,人民規定國家制度,國家制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追求政治性與規范性相統一。由此可見,當代中國政治體系包含著完全不同于西方政治學和其他文明體系中的新型范式,因為它不是在神與人、國家與社會、集體與個人、自我與他者的對立邏輯和區隔邏輯中構建起來的,而是在有機統一、關聯主義和良性互動的邏輯中生成的。以“分”彰顯眾意是西方政治的邏輯,以“合”匯聚民心是中國政治的邏輯。這就是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序言中所說的:西方當務于“力”的戰爭,中國常務于“情”的融合。在“分”的格局中必然要靠強力去獲取和鞏固優勢地位,在“合”的體系中必然要靠民心、民意的支持與養育去追求整體性的安康與幸福。有機統一、關聯主義和良性互動的邏輯得益于中國文化的滋養,得益于當代中國現代化成果的鞏固,也得益于人民的認同與支持,更得益于中國共產黨對治國理政之規律的把握。 沿著價值論、宗旨論、形態論的步伐,本書提出了落實社會主義原則與精神、保證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制度保障和制度體系。這就是如下五個重大命題的出場:**,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政治發展的總體目標;第二,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礎;第三,國家與社會是共生關系;第四,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論武器;第五,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政治建軍的根本原則。當然,任何國家的政治發展都不是平坦的,任何國家的政治體系都不是靜止不變的。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便躍然紙上,那就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動力何在?這也是本書貫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重要體現,那就是對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發展動力原理的呈現;诖耍緯岢隽藚f商與團結是中國政治運作的基本機制、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品格這兩個命題,從中我們可以發現當代中國擁有完全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原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發展動力機制。任何政治都是有其目標指向的,正如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終指向共產主義和自由人的聯合體一樣,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的目標指向則是通過如下兩個命題體現出來的:**,民族復興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意愿與共同目標;第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 尤其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不是純粹文本的產物,而是在歷史與現實、文本與實踐、中國與世界、范式與經驗這四重維度的相互貫通中,去發現和揭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原理。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四個方面的考慮:**,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是在歷史與現實的交融、現實對歷史的超越中逐漸落實下來的,它既包含著歷史的慣性,也擁有超越和突破的品格。第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是在文本與實踐的相互結合、相互參照、相互修正過程中落實下來的。政治領袖的文本規定了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的基本原則,中國波瀾壯闊的實踐又不斷催生著政治文本和政治理論的創新與發展。第三,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不是像古代中國政治那樣具有相對鎖定的發展空間,它從立國的那一刻起,就與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所以,本書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作為揭示和發現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原理的一條重要軸線,并且將它貫穿始終。第四,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的*大貢獻就在于它實現了對諸多理論范式的突破甚至否定。許多被西方政治學奉為圭臬的范式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失去了它以往的傲慢與自負。本書就是沐浴在超越西方政治學范式這一地平線之上閃耀著的社會主義政治學的光芒之中。綜上所述,《政治邏輯》所揭示的十四個重大命題的邏輯關系、邏輯關聯與以上四重寫作背景的關系可以通過下圖得以完整呈現。 本書是集體合作而成的成果。本書所有編寫人員都是從復旦大學政治學這個家園中走出來的,他們汲取了復旦大學政治學的智慧與靈感,與復旦大學政治學有著永遠不能隔斷的血肉聯系。復旦大學政治學既有精彩而絢麗的發展歷程,也有崇高而光榮的使命。因此,本書編寫者是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隊和集體。作為主編之一,我感謝他們的辛勤勞動和艱苦探索。 實事求是地說,我們的探索和思考還是初步的。我們希望我們的努力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貢獻綿薄之力,我們也希望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學能夠為人類政治知識體系添磚加瓦,使之成為人類政治知識世界中一顆耀眼的星辰,為人類探究政治現象的奧秘、分析政治現象的本質、揭示政治現象背后的規律提供智慧和啟迪。因為在全球化時代,重新發現社會主義政治,重新彰顯社會主義政治,重新提煉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的原理,乃是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燦爛曙光和耀眼航標。 *后,我要特別感謝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人民出版社提供的鼎力支持。正是因為學院把本書列入學院發展規劃,才促成了本書實質性的啟動與撰寫。正是因為上海人民出版社領導和編輯鍥而不舍的督促,才促生了本書的面世。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同仁李瑞昌教授、唐亞林教授、蘇長和教授在本書撰寫過程中貢獻了很多真知灼見。尤其要感謝我院陳明明教授在百忙之中撥冗為本書作序,他撰寫的精彩序言為本書增色良多。我院政治學系博士生夏蒙同學承擔了很多聯絡性、服務性以及文字加工工作,費力勞神。在此一并致謝。 歡迎所有人對本書提出批評與建議。您的批評與建議是我們反思的動力,也是我們將來修訂本書的重要憑據。
政治邏輯 作者簡介
劉建軍,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政治學系主任,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代表性著作有《單位中國》《社區中國》《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十六講》《當代中國政治思潮》《居民自治指導手冊》《中國現代政治的成長》等。 陳周旺,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教授,主要研究國家理論與基層政治,先后出版《正義之善》、《社區中的國家》、《工人政治》(合著)等著作。 汪仕凱,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現代國家建構與發展、中國共產黨與國家治理、歷史政治學等。代表性著作有《階級與公民之間的政治》、《工人政治》(合著)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