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848943
- 條形碼:9787548848943 ; 978-7-5488-489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本書特色
這是一部全景描寫陵城抗戰的史詩性文學作品,集史料價值、閱讀價值、文學價值于一體,大量的細節描寫生動、震撼心靈。作者通過深入走訪,用大量的事實材料,全景式展現了抗戰時期以陵縣為中心的魯西北三縣(陵縣、德縣、德平)軍民對日寇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書中好多史料都是**次展現給世人。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厚實的具有史志意義的紅色紀實文學,翔實、生動地再現了1920年初至新中國成立前夕發生在山東這片土地上的紅色歷史,為讀者獻上了一幅幅催人淚下的畫面,字里行間充盈著民族氣節,折射出了中國艱苦卓絕的抗戰史和中國人民的苦難史。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目錄
**章 萌動
亂世年代
十八聯莊會
山雨欲來
日本人來了
第二章 梟雄春秋
“于團”的壯大
校長變司令
俘獲日本兵
尋找黨組織
與李會亭交惡
日本兵逃跑
陵縣來了八路軍
沈鴻烈送來委任狀
第三章 風起云涌
打磨的石匠
行軍遇阻
退回委任狀
敲山震虎
寡婦村
第四章 重生與泯滅
與日軍的*后一戰
暗中投敵
制造矛盾
偏離軌道
瘋狂報復
走向覆滅
各奔東西
重生
第五章 血祭
休整
拂曉瀝血
擊斃安田
回馬馳援
巧脫險境
沙灘危機
第六章 春暖
星火燎原
陶家伏擊戰
重任在肩
侯文成的村民聯防隊
德縣第二游擊大隊
《烽火報》
宋達民的陰謀
第七章 較量
談判桌上
雕蟲小技
將計就計
流動學校
第八章 乘風破浪
熱鬧的正月
德縣抗日民主政權成立
白李張突圍
糧食合理負擔
王兆曾的槍
生命的第二十二個春秋
“王大膽”
“忠”與“孝”
徽王莊之戰
冀魯邊來了巡視團
突圍四王寨
龍書金與三洄河
打狗運動
第九章 艱難中綻放
硝煙下的愛情
何郝炬來到二地委
黑田的“挽歌”
德縣危機
綏靖策略
漢奸李玉祥
第十章 二地委
楊忠犧牲
人事考察
初識吳匡五
碰頭會
進駐陵縣
“二侯子”侯文成
重返德縣
路有水來了
第十一章 潤物細無聲
初見成效
喋血蘇家廟
谷家會議
改造“道會門”
組建軍分區
第二縣大隊
第十二章 怒放的生命
兩面人物
戴豪廷脫險
土橋鋤奸
陵縣的“第比利斯”
過春節
紅豆黑豆
聯四莊地道
邊區黨委的通報
第十三章 山雨欲來
區長叛逃
回到三洄河
張龍遇險
游走的工委書記
風聲鶴唳
神秘小分隊
三封電報
烈士魏玉珩
第十四章 山重水復
一元化領導
秋天的故事
“游擊會議”
雪夜返陵
失利之后的日子
即將遠行
史存善服軟
王兆曾就義
向海上進發
第十五章 風景這邊獨好
借糧斗爭
重拾信心
新的起點
成立臨北辦事處
被否定的地委決議
何郝炬來到德縣五區
塵埃并未落定
不知是計
與高長江的較量
第十六章 災荒年景
麥收時節
南許村脫險
邱巖桂被捕
一夜鏟除兩據點
還是糧食問題
詭異的電報
黨委會上的紛爭
劉賢權走訪二地委
第十七章 黎明之前
正月會議
末日里的偽軍們
陵縣縣委再次調整
引蛇出洞
并不浪漫的故事
突然響起的鈴鐺聲
智取西堂據點
攻占德平縣城
恒泉劇團
鄒玉峰結婚
第十八章 歸宿
《黎明報》
查減反霸
張碩犧牲
戴豪廷犧牲
就地正法
1945年的春夏之交
敵人被嚇跑了
尾聲
藍天下的罪惡
軍調小組來德縣
從這里走向全國
告別
紅色的力量(后記)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節選
溯源 ——從一個村子的誕生說起 漢成帝時期,黃河下游多次決口泛濫。因漢成帝劉驁派往治理河道的官員多為庸碌貪婪之輩,非但沒能解民倒懸,還讓百姓如牛負重、生活難以為繼。黃河下游的魯西北各郡尸橫遍野、民不聊生,百姓被迫背井離鄉、四處流浪,處境十分凄慘。 據《漢書·溝洫志》記載,漢成帝鴻嘉四年(公元前十七年),“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縣邑三十一,敗官亭民舍四萬余所。河堤都尉許商與丞相史孫禁共行視,圖方略”。 許商帶領隨從日夜兼程地趕到了魯西北境內。他不顧旅途勞累,到地方后立即開始進行實地考察。當時正值晚秋,秋天本應是金黃色的收獲的季節,但許商目之所及皆是哀鴻遍野、頹垣敗井。許商決心效仿大禹治水,疏通河道、為民造福。他和他的隨從四處奔波,看河道、查流向、測水深、畫圖紙,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在這片土地上隨處可見他們留下的足跡。許商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為征服洪水不辭辛苦,當地百姓看到后都十分感動,紛紛表示支持許商的工作,就連那些外出流浪避險的百姓聽到消息后也都陸續回來與許商一起重建家園。因生活環境艱苦、工作任務繁重,慢慢地部分隨從流露出了抱怨的情緒。許商安撫他們說:“食國家俸祿,理當為民造福。我們現在吃苦,是為了從根本上解除百姓的疾苦,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對于這件事,我們絕不能有二心,不管如何,我是橫了一條心,不征服洪水誓不罷休!”經過考察,許商決定修建一條新河,用以疏導洪水。他帶領隨從和百姓挖河道、筑堤壩,常年奔波在治水工地上。許商身先士卒、不畏艱苦疏通河道的奮斗故事流傳至今,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贊揚…… 許商新修的河道起始于黃河下游的漯川和篤馬河之間,從安德縣城南斜插東北,進入樂陵地界后人渤海。從此,河水沿新修河道平緩流淌,給魯西北大地帶來了富饒和豐盈。人們為紀念許商,把新修河道稱作“商河”。 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無論是許商——河堤都尉這一皇臣大吏的個人行為,還是他流芳百世的功績都有很現實的教化意義。 許商立志效仿大禹治水,他所治理的流域,正是傳說中大禹與洪水做斗爭的地方。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許商站在大禹曾經戰斗過的地方,會不會從流動的空氣中,從散發著芳香的泥土中,甚至從荒野上隨風擺動的花叢中感受到一絲大禹精神呢?又會不會是大禹精神讓他生出了“不征服洪水誓不罷休”的雄心壯志呢? 在西漢時期,朝臣中有提出“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思想的廉潔正直的政治家、思想家董仲舒,有性格詼諧、不畏權勢、敢直言切諫、體恤百姓的東方朔。他二人流傳于朝廷內外的輔佐帝王治國的故事對在西漢朝廷任職的許商來說,不可能不產生影響。西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當時社會的正統思想,并產生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影響。而許商來到的這片土地,正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是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賢的誕生地。因此,許商攜家眷、隨從踏足這片土地的那一刻,除看到“哀鴻遍野”的凄涼景象外,他一定還感受到了這片土地的博大。他帶著一份執著、一份虔誠、一份儒家的“仁”“義”思想,開始了他的偉業。 《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三年之后,商河之水開始滋養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蕓蕓眾生。卓越的政績,讓許商由一個河堤都尉升任詹事,累遷少府、侍中光祿大夫、大司農、光祿勛等職。他不會知道,約七百年后,因為商河,在安德縣東北三十公里處會出現一個叫“三潰河”的地方。 …… “三潰河”的出現,還是跟水有關。 公元684年,看似“溫順、和緩”的商河在安德縣東北三十公里處決口了。決口后的洪水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在廣袤的平原上橫沖直撞。洪水先是在河北岸沖開了一個大潰口,從這個潰口流出的洪水*后流入了上千畝的大片洼地。這片洼地后來形成了一片蓮花湖。多年后,洪水又在原決口處向西沖開了一個豁口,從這個豁口流出的洪水*后流入了蓮花湖。從此,向北、向西兩個潰口,加上原河道,形成了三個河口的地貌。慢慢地,洪水收起了它猙獰的面容,水面變得平靜,蓮花湖也恢復了風平浪靜。歲月的積淀讓這一帶變得綠樹成蔭、蛙跳蝶飛。 明建文帝時期,燕王朱棣為奪取皇位發動了“靖難之役”。“靖難之役”歷時四年,戰爭所到之處百姓非死即逃,村落也幾近丘墟,造成了河北、山東等地的荒涼局面。公元1403年,朱棣稱帝,改年號為永樂。之后,朝廷為填充魯北、冀南一帶的人員空缺,出臺了多次遷民政策,也就是歷史上的永樂朝遷民。公元1403年,有丁、劉兩家人于遷居途中在三潰口附近歇腳時發現三潰口這個地方水草茂盛,非常適合居住,于是決定在高崗之處“筑巢安家”。兩家老少共九口人從山西來,身上只有少許銀兩,一路風餐露宿、節衣縮食。來到了三潰口,他們便覺得會在這里度過他們的余生。 明廷注重農業發展,鼓勵百姓開墾荒地。當時三潰口一帶人煙稀少,十里不見村落,數月不見人影。丁、劉兩家開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作者簡介
韓春山,德州市政府長河文藝獎獲得者。現為德州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德州市陵城區作家協會,第三屆齊魯文學之星。1984年入伍,先后畢業于武警石家莊指揮學校、解放軍西安政冶學院。其文學作品散見于《時代文學》《山東文學》《魯北文學》等,出版長篇報告文學《馬頰河的兒女》。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