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金融周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44491
- 條形碼:9787521744491 ; 978-7-5217-4449-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金融周期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金融從業者、專業投資人、業余投資者如何深入理解市場周期是本書討論的核心問題,作者總結自己對股票市場多年的研究經驗,幫助讀者在詭譎變幻的股票市場把握優質投資、踐行“長期主義”、獲取投資收益。本書詳細解讀了歷史上出現過的各類投資周期,以美國、日本、歐洲市場為例,深入分析了牛熊的本質、成因與驅動因素,為投資者提供了有價值的深層見解。
金融周期 內容簡介
《金融周期》探討了金融市場的周期模式、驅動因素,以及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對投資機會的影響和推動,幫助讀者理解不同類型的周期以及周期不同階段的本質、特征和觸發條件,理性預測市場的未來表現,做出明智的投資和風險管理決策。 作者彼得·奧本海默作為高盛集團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根據個人在行業內近40年的研究與實踐經驗,在《金融周期》一書中詳細分析了各類投資周期的歷史表現,從多方面討論了后金融危機時代市場周期的變化與意義,闡述內容包括: ·過去100年全球金融市場的周期、趨勢與危機; ·股市周期的四個階段; ·周期中影響投資回報的關鍵因素; ·投資者情緒、心理和行為對金融和經濟周期的影響; ·不同持有策略可能帶來的投資回報; ·熊市和牛市的本質與表現形式; ·如何識別泡沫和周期拐點的信號…… 《金融周期》提供了豐富的、有價值的投資見解,能夠為投資者開拓理解未來的角度與思路。同時,本書提供了實用的工具和框架,以幫助投資者評估投資周期中的風險和潛在回報。
金融周期 目錄
前言
概述
**部分 來自過去的經驗:周期是什么?什么驅動了周期?
**章 在大環境下把握周期
第二章 長期回報
不同持有期的回報
風險回報和股權風險溢價
股息的力量
影響投資者回報的因素
市場時機
股票與債券的估值和回報
第三章 股市周期
股市周期的四個階段
投資周期內的微型周期
周期與債券收益率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資產回報周期
經濟周期不同階段的資產表現
投資周期不同階段的資產表現
債券收益率變化對股票的影響
周期時點:越早越好
調整速度:越慢越好
收益率水平:越低越好
股票與債券之間的結構性變化
第五章 行業、公司與周期
不同行業與周期的關系
周期性公司與防御性公司
價值型公司與成長型公司
價值型/成長型股票及其久期
第二部分 牛市與熊市:什么引發了牛熊?投資者需要關注什么?
第六章 熊市的本質與表現形式
熊市并非一模一樣
周期性熊市
事件驅動型熊市
結構性熊市
降息與結構性熊市
價格沖擊
對“新時代”的信念
高負債水平
領導股漸失領先地位
高波動性
熊市與企業利潤的關系
熊市特征總結
定義金融危機:特殊的結構性熊市
尋找預示熊市風險的指標
熊市前的典型表現
熊市預測系統
第七章 牛市的本質與表現形式
“超級周期” :長期牛市
1945—1968:戰后的繁榮
1982—2000:通貨緊縮的開始
2009年以后;量化寬松與 “大穩健”
周期性牛市
牛市持續時間
無趨勢牛市
第八章 膨脹的泡沫:過度的跡象
驚人的上漲與崩潰
對“新時代”的信念……這次不一樣了
放松管制與金融創新
寬松的信貸
新的估值方法
會計丑聞
第三部分 對未來的啟示:后金融危機時代的變化與意義
第九章 金融危機后的經濟周期
金融危機的三次浪潮
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顯著差距
流動性浪潮掀起了每一艘船
“超級回報”的驅動因素
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和利率
全球增長預期的下降趨勢
失業率下降,就業率上升
利潤率上升
宏觀經濟變量波動性下降
科技的影響力不斷上升
增長與價值之間的鴻溝
日本的教訓
第十章 零利率:超低債券收益率的影響
零利率與股票估值
零利率與增長預期
由零利率倒推未來增長率
零利率與人口統計
零利率與風險資產偏好
第十一章 科技與周期
科技的崛起與歷史的對照
印刷機與**次大數據革命
鐵路革命與基礎互聯設施
電力和石油推動了20世紀的發展
技術:顛覆與適應
科技創新、經濟增長與周期
科技股與科技行業的主導地位還能持續多久?
估值會漲到多高?
市值能有多大?
科技的贏家與輸家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推薦閱讀
金融周期 節選
**章 在大環境下把握周期 1985 年,我在位于倫敦金融城的一家股票經紀公司Greenwells &Co 做實習生時,與其他剛畢業的新員工一起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大廳里工作過一小段時間。當時的許多操作方法可能與過去幾十年差不多。政府的金邊證券經紀人仍然戴著大禮帽,而距離**批女性入選交易所會員也不過12 年。我的一個同學因為穿著棕色的鞋子出現而被嘲笑,然后被打發回家換衣服。所謂“藍色紐扣”——初級經紀人或場內經紀助理——會在各個“股票經紀商”(做市商)的席位前走動,詢問他們對股票的報價,把價格寫在紙上,然后把報價帶到交易大廳后面的股票交易清算室,將報價寫在一張大板子上面。當經紀公司的銷售人員接到訂單時,交易大廳里的“藍色紐扣”能夠給出一個*新的買賣估價。 經過初步培訓,我加入了格林威爾斯研究部門的經濟團隊。初級研究員的任務之一就是搜集*新發布的數據。這項工作需要親自前往距離我們辦公室幾個街區的針線街的英格蘭銀行。從銀行拿到*新發布的數據后,分析師會沖到相鄰街區證券交易所外的大型電話亭里,把細節告訴經濟學家,經濟學家會對數據進行解釋,撰寫一份數據評論,然后復印并分發給銷售團隊。 這種相當煩瑣的系統即將被改變。我們的高級合伙人和經濟學家決定投資一項更為節省時間的新科技——移動電話(一個裝在盒子里的大家伙),這使得初級經濟學家可以在數據剛被發布時就能通過電話把信息直接傳達至辦公室,從而節省了把硬幣放進電話亭的時間和精力。在那個時代,時間上的微小改進對贏得業務也是至關重要的(到新千年,交易速度將顯著加快——平均交易執行時間將從數秒大幅降低至百萬分之一秒)。1 這只是迅速變化的、顛覆的大環境下的一個小小的創新,金融市場即將被徹底改變。倫敦金融城正處于1986 年放松管制后的“大爆炸”邊緣。面對面交易**次被計算機和電話取代,這導致交易量激增。舊的運作方式受到威脅。進入壁壘被打破,讓位于新一撥進入者,部分進入者來自海外。 科技正在全方位、迅速地改變商業和社會格局。當時,個人計算機領域也出現了重大創新。1985 年,微軟公司發布了Windows 1.0,這是其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個版本,隨后主導了個人計算機市場。同樣在1985 年,**個網絡域名symbolics.com 由Symbolics 公司注冊,在當時教育機構使用的.edu 域名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商業域名。當然,在當時,這些科技領域的變化以及互聯網的商業化應用和20 世紀90 年代末由互聯網引發的投機泡沫所帶來的影響和深遠的變化還不為人所知。 1986 年,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推出了**臺筆記本電腦,英特爾推出了386 系列微處理器。同年,互聯網消息訪問協議(IMAP)問世,它成為**個被用于從郵件服務器檢索電子郵件和管理電子郵件的標準協議。 其他影響深遠的創新——在當時看來可能沒有那么重要,但將是重大變革的開端——也在全面展開。例如,1986 年,一組英國科學家發現了地球臭氧層上的一個空洞,這一發現導致兩年后《蒙特利爾議定書》的問世,這是**個保護臭氧層的國際協議,也是**個獲得普遍批準的聯合國條約。這一發現提高了人們對環境風險的認識1,氣候變化**次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自那以后,這一問題占據了更大的主導地位,并成為政策和政治的核心,尤其是在歐洲。在歐洲,對脫碳的法律承諾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未來幾年經濟的性質和結構。 20 世紀80 年代中期,當我剛開始工作時,新科技的浪潮促進了許多社會變革。1985 年7 月,就在我的**份工作開始之前,“拯救生命”音樂會在倫敦的溫布利球場和費城的肯尼迪體育場同時舉行。新的通信技術意味著一場音樂會**次可以被實時傳送到世界各地。通過13 顆衛星,這場現場音樂會吸引了全球110 個國家超過10 億人觀看,這是組織能力和科技變革的雙重勝利。2 當然,一些重磅老歌也是這場音樂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當鮑勃·迪倫與滾石樂隊成員基思·理查茲和羅尼·伍德一起演唱《答案在風中飄揚》時,人們感覺好像回到了16 年前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而這種純粹的技術嘗試讓這場音樂會像是開啟了一個新世界。或許,迪倫演唱《時代在變》更適合。政治世界也察覺到這些變化,并出現了重大改革的萌芽,這些萌芽將在隨后的幾年里改變全球政治和經濟體系的格局。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和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推出的供給側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紛爭不斷的英國礦工大罷工剛剛結束,全英多數煤礦被關閉。美國推出《1986 年稅收改革法》,旨在簡化聯邦所得稅法,擴大稅基。與此同時,國際事件也在不斷變化。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于不久前(1985 年3 月)在康斯坦丁·契爾年科去世后成為蘇聯領導人。1985 年5 月,在列寧格勒的一次演講中,戈爾巴喬夫承認了經濟存在的問題和貧困的生活水平,他是**個這樣做的蘇聯領導人。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的政策倡議,包括開放(允許更多的信息自由)和改革(政治和經濟改革),這些舉措隨后產生的影響比當時人們所能預見的還要深遠。蘇聯的這些轉變為1987 年、1990 年和1991 年恢復同美國的談判及簽署三項重要條約鋪平了道路,這些條約讓雙方軍事開支大幅減少,并*終共同削減了戰略核武器。 雖然這些改革旨在扭轉的官僚體制當時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約束因素,但是現在,它們往往被視為蘇聯*終于1989 年解體的重要催化劑。蘇聯的解體標志著“冷戰”的結束和全球化的現代社會的開始。 1989 年夏天,就在柏林墻倒塌前幾個月,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壓力加劇,美國國務院官員弗朗西斯·福山在一篇題為《歷史的終結》的文章中寫道:“我們見證的可能不僅僅是“冷戰”或戰后某一特定時期的結束,而是歷史本身的終結,即人類意識形態進化的終點和西方自由民主的普遍化作為人類政府的*終形式。”1 這篇文章似乎抓住了時代精神。 與此同時,大約在這個時期,中國也開始了改革開放。1978 年,中國進行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開始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首次對他們的產出擁有了所有權 1980 年,**個“經濟特區”在深圳成立。這一理念允許引進和試驗更靈活的市場政策。改革進展緩慢,也并非沒有爭議,到了1984 年,中國政府允許成立人數少于8 人的私人企業,到了1990 年,也就是柏林墻倒塌一年后,深圳和上海首次開設了股票市場。市場經濟的廣泛影響似乎已被證實。時代的變化帶來了更多投資機會,開啟了一個聯系更加緊密的世界,引發了一種樂觀主義精神,而樂觀的情緒影響了股市。1985 年,也就是我工作的**年,美國道瓊斯指數上漲了27% 多一點兒,這是1975 年(美國從石油危機和1973 年、1974 年的嚴重衰退后的崩潰中復蘇的一年)以來發展勢頭*強勁的一年。價格上漲既反映了基本面的改善,也反映了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風險的下降。低通脹和低利率讓人們越來越相信,在一段時間的強勢增長之后,主要經濟體可以實現“軟著陸”——避免衰退,享受長期的經濟擴張。共產主義的衰落和隨之而來的“和平紅利”,再加上自由資本主義的擴張,使得風險溢價有所下降。 這種樂觀情緒和強勢的市場漲勢持續了1986 年全年以及1987 年的前10 個月,道瓊斯指數驚人地上漲了44%。然而,1987 年10 月18 日,一切突然都改變了。道瓊斯指數單日暴跌22.6%。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一”,沿用了幾乎正好是58 年前1929 年的“黑色星期一”、“黑色星期二”和“黑色星期四”的說法,當時股市下跌了13%(隨后跌幅更大)。盡管在近60 年的時間跨度內發生了無數次變化,但是,似曾相識的恐慌還是隨之而來。突然間,人們開始焦慮不安,擔心由利率下降和低通脹推動的樂觀情緒是不正確的。 事實上,決策者也清楚地看到這次下跌與1929 年大崩盤的相似之處。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他們迅速果斷地做出反應。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立即采取行動向金融系統提供流動性,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在第二天發表聲明,確認“(美聯儲)做好了為經濟和金融系統提供流動性的準備”。第二天,美聯儲將基金利率從周一崩潰前的7.5% 下調至7% 左右,這起作用了。美國股市用了近25 年的時間才從1929 年崩盤的損失中完全恢復,但1987 年崩盤后,其復蘇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 沒過多久,又一場危機發生了。1992 年,我在一家英國頭部股票經紀公司James Capel & Co 謀得新職位,在經濟分析部門擔任歐洲策略分析師。這一年出現了所謂的“黑色星期三”,由于未能在規定的下限內保持穩定,英鎊被迫退出歐洲匯率機制(ERM)。1 1992 年春天,丹麥全民公決否決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2,法國也宣布將舉行全民公決,此后,該體系中較弱的貨幣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英國和意大利都有巨額赤字)。英鎊的崩潰發生在法國全民公決的3 天前,法國全民公決以51% 的微弱優勢通過。這場危機迫使英國央行不斷提高利率,以保護英鎊的價值。9 月16 日,英國央行*初將利率從10% 上調至12%,之后,隨著英鎊持續貶值,利率升至15%。 我和我的許多朋友一樣,不久前剛為自己的**套公寓辦理了抵押貸款——考慮到當時英國大多數抵押貸款都是浮動利率,我們很擔心。隨著政策迅速放松,利率再次下調,這個問題被解決了。自那以來,央行的權力已經被運用了很多次,尤其是在當前周期中,央行通過引入量化寬松政策(QE),并時常應用其他同樣強有力的指導手段來提振市場信心。這一點或許在2012 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期間得到了*廣為人知的證明,當時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說,“歐洲央行準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歐元。相信我,這就足夠了”。因此,盡管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全球出現了多次沖擊和危機,屢次讓經濟偏離軌道,引發市場大幅調整,但是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周期模式依然傾向于循環往復。 盡管周期存在于各種迥異的經濟環境中,但其中的許多周期是很難被預測的。正如著名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所說:“一直以來我們認為,股市預言家的唯一價值就是讓算命先生看起來像那么一回事。即便是現在,查理(芒格)跟我還是相信短期股市的預測是毒藥,應該要把它們擺在*安全的地方,遠離兒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資人。”(《致股東的信》,1992)當然,預測周期的困難性并不意味著試圖了解潛在投資風險和評估正在出現的投資機會毫無價值。盡管在經濟和金融市場中,精確的拐點預測可能不是非常準確,但是識別那些表明金融市場很可能出現重要拐點的信號會比較容易,在某種程度上也更重要。正如我們將在后面章節看到的,這些拐點非常重要,因為避免大幅調整并參與市場 復蘇的早期階段,對投資者的回報來說影響*大。傳統預測模型往往忽視了投資者行為及其不斷變化的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人們沒能很好地預測到經濟和金融周期的拐點。預測的困難性并不局限于社會科學,即使是基于物理學的天氣預報也被證明頗具挑戰性,因為模型所依賴的影響和變量可能是快速變化的。在基于計算機技術的新模型出現之前,這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知名的未能成功預測極端天氣事件的例子之一,恰好發生在股市意外崩盤的1987 年,也就是我**份工作開始兩年后。股市崩盤的前一天晚上,一場猛烈的風暴襲擊了英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據估計,這是自1706 年以來英國城市地區遭遇的*嚴重的風暴。10 月17 日,超過1 500 萬棵樹被風刮倒,其中包括肯特郡著名的七橡樹小鎮的七棵古老橡樹中的六棵。肯特郡位于倫敦市郊,當時許多資深股票經紀人都住在那里。
金融周期 作者簡介
彼得·奧本海默 高盛集團合伙人、董事總經理、首席全球股票策略師,擁有近40年股票研究分析師的工作經驗,曾被彭博新聞社譽為“股票教父”。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