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教材/唐明燕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56539
- 條形碼:9787101156539 ; 978-7-101-1565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教材/唐明燕著 內容簡介
本書試圖站在宏觀角度,著眼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對中華傳統文化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和梳理,力圖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本書可用來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等院校教師用書)使用,亦可作為面向專業讀者的學術著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教材/唐明燕著 目錄
**章 追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
一、孕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然環境
二、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濟政治環境
三、塑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主力
(一)儒家思想
(二)道家思想
(三)佛教思想
第二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色
一、理性務實
(一)以人為本的理性精神突出
(二)求實務實的精神濃厚
二、崇尚道德
(一)貴仁、尚義、明禮
(二)肯定人具備道德完善的潛力
(三)以道德作為價值評判的依據
三、注重群體
(一)在群體中定位個體
(二)以責任擔當作為衡量個體價值的尺度
(三)追求個體價值與群體價值的有機統一
四、追求和諧
(一)以和為貴
(二)和而不同
第三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古代的發展歷程
一、先秦時期
(一)儒學的創立
(二)墨、法對儒學的挑戰
(三)儒學的拓展
(四)儒道互補
二、兩漢時期
(一)黃老學興盛與勢微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三)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
(四)對今文經學的批判反思
三、魏晉隋唐時期
(一)魏晉玄學的興起
……
第四章 近代以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第五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參考文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教材/唐明燕著 節選
其二,佛教否定此岸世界的真實性: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兩點體現了佛教“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謂“諸行無常”的“諸行”,指的是動態視角下世間的一切現象,“無常”指的是不常在和不真實,“諸行無常”即世間一切現象都是變化無常的幻像。所謂“諸法無我”的“諸法”,指的是靜態視角下世間的一切現象,“無我”是指一切現象都“依他起”,都沒有自性,佛教“諸法無我”的意思是一切現象都依因緣而起,是不同因緣構成的某種關系的體現,任何事物和現象都不存在自身真正的規定性。佛教認為,如果人無法參透“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把虛假當作真實,便陷入了“法執”和“我執”之中,便會造成無盡的痛苦。 其三,佛教認為因果報應推動下的六道輪回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因果報應論是佛教用以說明世間一切關系的基本理論。佛教認為“因”必然產生“果”,“果”一定事出有“因”,佛教將這個因果過程稱為“業報”,“業”指的是眾生的身心活動,大致可分為由身體行動造成的身業,由言語造成的口業和由內心意念造成的意業。其中,善業會招來善報,惡業會招來惡報,非善非惡的無記業則不招果報。業報的實現方式并非局限在現世,而是三世因果,即謂:“一日現報,二日生報,三日后報。現報者,善惡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報者,來生便受。后報者,或經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①具體來說,在業報的推動下,依據所作“業”的不同,生命會落入不同的“道”中,佛教認為有“六道”,分別是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但即使在*好的“天道”中,仍然有苦、仍有墮入惡道的危險,因此,佛教講人生就是苦海。在佛教看來,生命形態至少要經歷八種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 其四,佛教的終極追求是跳出輪回,進入涅槃寂靜的極樂世界。既然六道輪回中的任何一“道”都是苦,只不過苦的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那么,只有超越這種生死輪回才能夠獲得徹底解脫。佛教把處于六道中的生命形態稱為“凡夫”,把超越輪回者稱為“圣者”,凡夫處于“迷”的世界中,而圣者處于“悟”的世界中。由“迷”轉“悟”的方式便是修習佛法,持守佛教戒律,滅除貪、嗔、癡,以增長智慧等。通過佛教的一系列修持實踐,*終目標是跳出六道輪回,徹底超越生死,進入到“常、樂、我、凈”的理想境界,“常”是永恒、永久,“樂”是安樂、幸福,“我”是自我、自由,“凈”是清凈、高潔,這種境界就是涅槃。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社會廣泛傳播,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它滿足了中國人的精神需求。首先,佛教具備強大的精神安慰功能。佛教從生、老、病、死等讓人深受困擾的人生痛苦講起,能夠打動人心;佛教突破了實際的時間觀念,構造出往世、現世、來世三個時間觀念,因果報應通過三世輪回來實現,這就為人世間福德不一致現象提供了解釋,解決了世人的困惑;同時,中國本土文化沒有設置彼岸世界,中國人原來只看重現實世界,而佛教卻幫助人們拓展出一個彼岸世界,佛教關于來世的承諾,關于佛國、凈土、極樂世界的描繪,對深陷苦難之中的普通民眾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其次,佛教的教義對社會治理也有價值。例如,佛教講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倡導不殺生、不奸淫、戒貪、戒嗔、戒癡等戒律,并通過地獄構想和報應理論,建構了較強的威懾力,這使得佛教具備了維護倫理道德、凈化社會風氣、勸善止暴的功能,對統治者維護統治秩序很有益處。正是在統治者的扶植下,佛教才得以在中國迅速發展開來。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寺院造像無數,且極盡雄奇華美,著名唐詩《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詩句,便描繪了佛教在中國的繁榮程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教材/唐明燕著 作者簡介
唐明燕,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研究,在該方向上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一項、上海市社科基金項目一項、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兩項。主持建設的課程“先秦儒家哲學六講”入選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主持建設的課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選上海市一流本科課程。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