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神話與儀式:破解古代于闐氍毹上的文明密碼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4133
- 條形碼:9787108074133 ; 978-7-108-0741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神話與儀式:破解古代于闐氍毹上的文明密碼 本書特色
段晴教授是位 特殊的學者,她是季羨林先生 重要的學術傳人之一,也是中國絲綢之路考古 的古語言支撐者,與西域密切相關的梵文、佉盧文、于闐文、粟特文、敘利亞文等,她都能解讀,這些學問在中國應該說是 的冷門 學,她可謂是當代中國繼承“ 學”并無私奉獻自己一生的標桿式人物。段晴教授因病于今年三月去世,她的離世震動了學界,很多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學人,都在紀念這位英年早逝的學者,也是在紀念她為我們留下的、求真不息的學術精神。 這樣一位 學專家,在離世前完成了她 重要的作品,就是這本《神話與儀式》。這本書看起來是個小題目,但實際上背后調動了大量不同學術背景的資源——不僅充分利用了歷史語言學對多種語言比并辨析、分流溯源的方法,還融匯了圖像分析、考古發現、神話民俗、歷史文獻的相關研究,可以說,這本書是 的“ 學”,具有極高的原創性。同時,此書還是一部把“以小見大”的學術思路發揮到淋漓盡致的作品,通過幾幅特殊的于闐毛毯, 終呈現出來的,是自古以來我國新疆地區“多元一體”的文化形態。這樣的研究無論是在 還是國外,都是獨樹一幟的,它站在了西域研究學術創新的 前沿,是只有段晴教授這樣的 學專家,才能做得出來的學問。
神話與儀式:破解古代于闐氍毹上的文明密碼 內容簡介
新疆,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和東西文化的交匯點,也是世界上出土古代紡織品*集中的地區之一。2007—2008年,挖玉人在新疆和田的山普拉找到了幾幅毛毯——氍毹。這些氍毹色彩鮮艷,其上織有古代于闐的文字與圖案,仿佛訴說著昔日傳誦在于闐故地的傳說。 本書是北大外國語學院南亞系教授段晴,針對和田出土氍毹展開的一場解密之旅。利用歷史語言學和圖像分析等方法,作者破解了氍毹上于闐文的含義、解讀出氍毹圖案上的蘇美爾、希臘神話,由此揭示氍毹“起死復生”的主旨,并將之與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的“龍鼓傳說”相結合。氍毹上的神話敘事與其所供奉的人祭祈雨儀式,使古代于闐文明獨特的宗教信仰——蘇美爾女神伊楠娜崇拜——得到了充分呈現,凸顯出新疆作為多文明匯集之地的得天獨厚。 這項研究是名副其實的“絕學”,而段晴教授自2008年投入到山普拉氍毹研究,至今已逾十年。本書忠實保留了她十年研究的整體歷程:從靈光一現的猜想,到大膽細致的成說,其間伴隨著她不斷的自我揚起與自我推翻。通過這本書,我們也見證了一位學者孜孜不倦尋找答案的求真精神。
神話與儀式:破解古代于闐氍毹上的文明密碼 目錄
自序 對新疆洛浦縣山普拉鄉出土的五塊氍毹的探尋
引子 *后的斯基泰人:從古于闐看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交流
一 誰是斯基泰人/塞種人
二 塞語的發現以及于闐語的確認
三 重新認識古代于闐
**章 “山普魯”的傳說:3—5號氍毹上的于闐文字
一 三條方毯上的于闐文
二 關于Sūmapauña的傳說
三 來自于闐文書的印證
四 古今之間
第二章 氍毹上的《吉爾伽美什》神話:1—2號氍毹上的圖像解讀(上)
一 氍毹圖像源于印度之說不成立
二 波頭紋的提示
三 文明的奇跡:氍毹上的蘇美爾和巴比倫史詩
四 “山普魯”的奇跡
附文一 木球之喻
附文二 飄帶來自吉祥
第三章 織入氍毹的希臘與兩河神譜:1—2號氍毹上的圖像解讀(中)
一 求助神靈:氍毹圖像的敘述邏輯
二 希臘蛇神“赫爾墨斯”
三 冥界的王后與王
四 工匠大神“赫菲斯托斯”等
五 天樹下“伊楠娜”女神的宣言
第四章 神話的跨域性與地方性:1—2號氍毹上的圖像解讀(下)
一 揭開氍毹的真面目
二 非文字的表述傳統
三 起死復生:氍毹圖像敘事解析
四 結語
第五章 神話與儀式:探秘古代于闐的原始宗教信仰
一 氍毹神壇:格里芬隔開神俗兩界
二 “蘇摩獻給薩波梅里”
三 蘇摩(sūma)與山普拉(Sūmapauña)傳說
四 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的“龍鼓傳說”
五 人祭:祠祭河龍的儀式
附文 答問與評議
外編 于闐叢考
于闐王國之名新考
失落的文明:于闐故地的訴說
于闐語“四象”以及龍王“熱舍”
關于氍毹
參考文獻
段晴相關作品年表
神話與儀式:破解古代于闐氍毹上的文明密碼 節選
探尋新疆洛浦縣山普拉鄉出土的五塊氍毹 (選自《神話與儀式》一書自序) 文 / 段晴 一 時光真是不等人。仔細想來,對新疆洛浦縣山普拉鄉出土的五塊氍毹的關注,其實始于2010年之前。 一天傍晚,我突然接到新疆考古文物研究所祁小山研究員的電話。祁小山是個急性子的人,我一聽便知,他那時急火火的,問我是否收到了栽絨毯的截圖:“那上面有字嗎?寫的什么?” 這之前,我確實收到了郵件。郵件傳來幾幅圖,但并不是全圖。有幾張圖顯示出:三幅方形栽絨毯上面織入了古老的于闐古文字。所以我告訴祁小山,那上面毫無疑問是于闐語。祁小山問道:“那什么意思呢?”我當時說:“我可以給你寫郵件嗎?”他說他沒有郵件地址。后來還是經由某個同事轉達了我的意見。 以當時的水平,我掃了兩眼圖,就把結論告訴他了。這個結論發表在祁小山*初的那篇很短的文章上,即《西域研究》2010年第3期的《新疆洛浦縣山普魯鄉出土的人物紋栽絨毯》,其中把3—4號毯上的文字解釋為“將軍Meri獻給蘇密(月天)”,5號毯上的文字解釋為“將軍Meri獻給蘇利雅(日天)”。但其實這個翻譯是完全錯誤的。之后祁小山把他的照片全部提供給我。從那時起,我才開始真正關注上面的文字。但我并不是做圖案的,所以并沒有去研究圖案與文字的關聯。 2010年,時任吐魯番文物局局長的李肖,主持召開了一場非常隆重、盛大的語言論壇。我也受邀參加。在這次論壇上,我把祁小山給我的照片呈現給一些知名的中亞學者看,例如日本的吉田豊,英國的辛維廉(Sims-Williams)等。會上還遇見烏蘇拉·辛維廉(Ursula Sims-Williams),她說有個從事藝術史研究的美籍華人,名叫張禾,已經破譯了毯上的圖案。她建議我再單純做個文字說明,把毯子上面的于闐文字串講一下,寫成英文,發在《內亞藝術考古雜志》(The Journal of Inner Asian Art and Archaeology),以配合張禾的圖案解說。 這時,我才開始很認真地對比當時三幅(現在只剩下兩幅)方毯上的文字,用英文發表了《新疆洛浦縣山普拉所發現毛毯上的文字》(“The Inscriptions on the Carpets Found at Shanpula, Luopu County”)一文。但我這篇文章所取得的唯一正確理解,就是揭示出這三件方毯上織入的根本是同一句話“spāvatä meri sūmä ho??ä”,其中并沒有什么太陽和月亮。
神話與儀式:破解古代于闐氍毹上的文明密碼 作者簡介
段晴(1953—2022),歷史語言學家,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系、梵文貝葉經與佛教文獻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1953年出生于北京。1971年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學習。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師從季羨林、蔣忠新學習梵語以及印度歷史文化,獲碩士學位。1982年赴德國漢堡大學留學,師從著名伊朗語教授恩默瑞克(R. E. Emmerick),1986年獲博士學位。1987年回到北大任教。帶領團隊翻譯、整理了大量梵語和西域的稀見文書,于國內外均享有很高的聲譽。段老師是一位極純粹的學者,她在西域古語言等相關領域的“冷門絕學”中耕耘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主要作品有《于闐語的無量壽經》(德文版)、《波你尼語法入門》、《于闐語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域文書:于闐語卷》(一)、《于闐·佛教·古卷》等。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